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使徒行傳 17:11)
and these were more noble than those in Thessalonica, they received the word with all readiness of mind, every day examining the Writings whether those things were so(YLT)
οὗτοι δὲ ἦσαν εὐγενέστεροι τῶν ἐν Θεσσαλονίκῃ, οἵτινες ἐδέξαντο τὸν λόγον μετὰ πάσης προθυμίας καθʼ ἡμέραν ἀνακρίνοντες τὰς γραφὰς εἰ ἔχοι ταῦτα οὕτως. (NA27)
今日經文+讀經靈修
11/2018
「今日經文」from YouVersion,「讀經靈修」by 唐興- 爾灣聖徒改革宗長老會牧師
11/30/2018 星期五
今日經文:
詩篇 63:3-4
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我的嘴唇要頌讚你。 我還活的時候要這樣稱頌你; 我要奉你的名舉手。
3 Because your steadfast love is better than life, my lips will praise you.
4 So I will bless you as long as I live; in your name I will lift up my hands.
כִּי־ט֣וֹב חַ֭סְדְּךָ מֵֽחַיִּ֗ים שְׂפָתַ֥י יְשַׁבְּחֽוּנְךָ׃
כֵּ֣ן אֲבָרֶכְךָ֣ בְחַיָּ֑י בְּ֝שִׁמְךָ אֶשָּׂ֥א כַפָּֽי׃
讀經靈修:
《詩篇》第一卷書,詩1-41的主題,是大衛君王和祂的國度在受到仇敵的攻擊下,在神應許的拯救中,繼續地往前。從中間的詩18和19,以及結尾的詩40和41,產生了顯著的轉折:大衛在禱告中看到了神應許的拯救。
《詩篇》第二卷書,詩42-72,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可拉的詩」(42-49),以亞薩的詩為結尾(詩50);第二部分,「大衛的詩」(51-71),以所羅門的詩為結尾(詩72)。第二卷書中,首先,詩42-44,延續了前面君王在仇敵的攻擊和神的信實之間的掙扎。接著,詩45-48 ,開始充滿了對創造天地的神,耶羅欣(Elohim) ,以及聖約的主耶和華,雅各的神的歡呼。然後,詩49-50,君王向列國萬民和神的百姓,發出了悔改認罪的呼召。接下來,詩51-71是「大衛的詩」。這一部分的大衛詩篇,與第一卷書中的大衛詩篇有所不同。雖然,敵對勢力仍然逼迫他,大衛仍然處於神的管教中,但卻在其中轉向了神的慈愛和拯救的信心(詩65-68)。他直到年老仍然持續著爭戰的信心(詩69-71)。在第二卷書結尾的詩篇,描述了神公義的審判和恩典的救贖,以及神國度在全地掌權,直到永遠。
今日經文,詩63:3-4,屬於第二卷書中「大衛的詩篇」。這裡的歷史背景,是大衛的王位暫時被他兒子押撒龍篡奪,他要長途跋涉橫過猶大曠野,往約但河東被迫放逐之地(撒下15:23-28;16:2;17:16,27-29)。雖然大衛的政治處於低潮,離開了他所愛慕的約櫃(撒下15:25),身體疲乏(撒下16:4),但他的信心卻在屬靈生命的高峰。
大衛知道神興起他的兒子押撒龍篡位,是要懲處他在烏利亞事上所犯的姦淫和謀殺罪。他也許因為外在情況、環境、和人際關係受苦,內心甚至時而軟弱和懷疑(參-詩篇3),但他的心思意念,終究沒有離開神和神的應許——「體貼聖靈的事乃生命平安」(羅8:6)。
第1節,「神啊,你是我的神! 我要切切地尋求你; 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你, 我的心切慕你。」 描寫大衛在曠野中,受神管教的時候,身體疲憊乾渴的同時,他把心轉向了那一位和他立約的神。他在所有的外在環境遭遇中,感覺不到神的同在,他離開了約櫃。但大衛以信心,靠著聖靈,回想他以前在聖殿中,與神親密的關係。他屬靈的「渴」是因為他以前在聖殿中,經歷了神的同在。他在困苦的遭遇中「切切」地尋求,是一種心思情感的專注,被信心驅動的探索追求——大衛在過去的經歷中,遇見了他的神。
第2節,「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你, 為要見你的能力和你的榮耀。」 大衛從過去與神交往的經歷中,看到神的能力和榮耀。他在經歷神的管教中,認識了神的能力和榮耀。他的心從身體所處的乾旱無水曠野,轉向神的「聖殿」或「聖所」[קֹדֶשׁ](kodesh)(sanctrury)。希伯來文的[קֹדֶשׁ](kodesh)與「聖潔」是同一個字(詩77:14;93:5)。大衛在受管教中,不僅認識到神的能力和榮耀,也認識了神的聖潔。
第3-4節,「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我的嘴唇要頌讚你。 我還活的時候要這樣稱頌你; 我要奉你的名舉手。」大衛心思意念,從神的聖潔、能力、榮耀,上升到神的「慈愛」。神的「慈愛」[חֶסֶד](hesed)在舊約中通常與神守約的信實,與救贖祂的百姓有密切的關聯(出20:6,34:6;申7:9;詩86:5,89:2,98:3;100:5;賽55:3,63:7;但9:4;哀3:22;代下6:42)。詩136講到神的慈愛是:照管祂所創造的世界。這裡的「生命」必須與後面的「活的時候」相連:大衛在神的管教中,認識到今生短暫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與神聖約的施行,和守約的慈愛,是不可分割的。神要透過對大衛的管教,把聖約的福祉賜給他,使他進入永生——與神的聖潔有分(來12:10-11)。因此,他知道自己今生的生命,活著的意義,乃是為了這樣的恩典,頌讚、稱頌那一位慈愛的神。
這幾節經文,也讓我們從大衛的成聖經歷,看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是神的獨生子,在天上的聖殿,不但見過父的能力和榮耀,祂也是與父同能力、同榮耀、同本體的神。祂是無罪的,卻為了父的救贖計劃,虛己降卑道成肉身,生活在肉體中,在地上乾旱疲乏無水之地,人不接受神救贖的恩典,人不認識神。祂卻知道神守約的信實和慈愛,祂在地上生命,完全為了頌讚天父的名,執行父的計劃,為要把大衛和我們,從罪惡和過犯中救贖出來,賜給我們永生。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詩篇 63:3-4
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我的嘴唇要頌讚你。 我還活的時候要這樣稱頌你; 我要奉你的名舉手。
3 Because your steadfast love is better than life, my lips will praise you.
4 So I will bless you as long as I live; in your name I will lift up my hands.
כִּי־ט֣וֹב חַ֭סְדְּךָ מֵֽחַיִּ֗ים שְׂפָתַ֥י יְשַׁבְּחֽוּנְךָ׃
כֵּ֣ן אֲבָרֶכְךָ֣ בְחַיָּ֑י בְּ֝שִׁמְךָ אֶשָּׂ֥א כַפָּֽי׃
讀經靈修:
《詩篇》第一卷書,詩1-41的主題,是大衛君王和祂的國度在受到仇敵的攻擊下,在神應許的拯救中,繼續地往前。從中間的詩18和19,以及結尾的詩40和41,產生了顯著的轉折:大衛在禱告中看到了神應許的拯救。
《詩篇》第二卷書,詩42-72,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可拉的詩」(42-49),以亞薩的詩為結尾(詩50);第二部分,「大衛的詩」(51-71),以所羅門的詩為結尾(詩72)。第二卷書中,首先,詩42-44,延續了前面君王在仇敵的攻擊和神的信實之間的掙扎。接著,詩45-48 ,開始充滿了對創造天地的神,耶羅欣(Elohim) ,以及聖約的主耶和華,雅各的神的歡呼。然後,詩49-50,君王向列國萬民和神的百姓,發出了悔改認罪的呼召。接下來,詩51-71是「大衛的詩」。這一部分的大衛詩篇,與第一卷書中的大衛詩篇有所不同。雖然,敵對勢力仍然逼迫他,大衛仍然處於神的管教中,但卻在其中轉向了神的慈愛和拯救的信心(詩65-68)。他直到年老仍然持續著爭戰的信心(詩69-71)。在第二卷書結尾的詩篇,描述了神公義的審判和恩典的救贖,以及神國度在全地掌權,直到永遠。
今日經文,詩63:3-4,屬於第二卷書中「大衛的詩篇」。這裡的歷史背景,是大衛的王位暫時被他兒子押撒龍篡奪,他要長途跋涉橫過猶大曠野,往約但河東被迫放逐之地(撒下15:23-28;16:2;17:16,27-29)。雖然大衛的政治處於低潮,離開了他所愛慕的約櫃(撒下15:25),身體疲乏(撒下16:4),但他的信心卻在屬靈生命的高峰。
大衛知道神興起他的兒子押撒龍篡位,是要懲處他在烏利亞事上所犯的姦淫和謀殺罪。他也許因為外在情況、環境、和人際關係受苦,內心甚至時而軟弱和懷疑(參-詩篇3),但他的心思意念,終究沒有離開神和神的應許——「體貼聖靈的事乃生命平安」(羅8:6)。
第1節,「神啊,你是我的神! 我要切切地尋求你; 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你, 我的心切慕你。」 描寫大衛在曠野中,受神管教的時候,身體疲憊乾渴的同時,他把心轉向了那一位和他立約的神。他在所有的外在環境遭遇中,感覺不到神的同在,他離開了約櫃。但大衛以信心,靠著聖靈,回想他以前在聖殿中,與神親密的關係。他屬靈的「渴」是因為他以前在聖殿中,經歷了神的同在。他在困苦的遭遇中「切切」地尋求,是一種心思情感的專注,被信心驅動的探索追求——大衛在過去的經歷中,遇見了他的神。
第2節,「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你, 為要見你的能力和你的榮耀。」 大衛從過去與神交往的經歷中,看到神的能力和榮耀。他在經歷神的管教中,認識了神的能力和榮耀。他的心從身體所處的乾旱無水曠野,轉向神的「聖殿」或「聖所」[קֹדֶשׁ](kodesh)(sanctrury)。希伯來文的[קֹדֶשׁ](kodesh)與「聖潔」是同一個字(詩77:14;93:5)。大衛在受管教中,不僅認識到神的能力和榮耀,也認識了神的聖潔。
第3-4節,「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我的嘴唇要頌讚你。 我還活的時候要這樣稱頌你; 我要奉你的名舉手。」大衛心思意念,從神的聖潔、能力、榮耀,上升到神的「慈愛」。神的「慈愛」[חֶסֶד](hesed)在舊約中通常與神守約的信實,與救贖祂的百姓有密切的關聯(出20:6,34:6;申7:9;詩86:5,89:2,98:3;100:5;賽55:3,63:7;但9:4;哀3:22;代下6:42)。詩136講到神的慈愛是:照管祂所創造的世界。這裡的「生命」必須與後面的「活的時候」相連:大衛在神的管教中,認識到今生短暫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與神聖約的施行,和守約的慈愛,是不可分割的。神要透過對大衛的管教,把聖約的福祉賜給他,使他進入永生——與神的聖潔有分(來12:10-11)。因此,他知道自己今生的生命,活著的意義,乃是為了這樣的恩典,頌讚、稱頌那一位慈愛的神。
這幾節經文,也讓我們從大衛的成聖經歷,看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是神的獨生子,在天上的聖殿,不但見過父的能力和榮耀,祂也是與父同能力、同榮耀、同本體的神。祂是無罪的,卻為了父的救贖計劃,虛己降卑道成肉身,生活在肉體中,在地上乾旱疲乏無水之地,人不接受神救贖的恩典,人不認識神。祂卻知道神守約的信實和慈愛,祂在地上生命,完全為了頌讚天父的名,執行父的計劃,為要把大衛和我們,從罪惡和過犯中救贖出來,賜給我們永生。
回應禱告:
11/29/2018 星期四
今日經文:
以賽亞書 25:1
耶和華啊,你是我的神; 我要尊崇你,我要稱讚你的名。 因為你以忠信誠實行過奇妙的事,成就你古時所定的。
יְהוָ֤ה אֱלֹהַי֙ אַתָּ֔ה אֲרֽוֹמִמְךָ֙ אוֹדֶ֣ה שִׁמְךָ֔ כִּ֥י עָשִׂ֖יתָ פֶּ֑לֶא עֵצ֥וֹת מֵֽרָח֖וֹק אֱמ֥וּנָה אֹֽמֶן׃
O Lord, you are my God; I will exalt you; I will praise your name, for you have done wonderful things,
讀經靈修:
「以賽亞」的意思是「耶和華的拯救」。「拯救」這個字在以賽亞書中重複出現了26次(其他先知書共出現7次)。以賽亞顯然是從望族出生,因為他可以接觸到猶大的君王。他結婚(8:3)並生了至少有兩個兒子(7:3,8:1-3)。他的執事開始於烏西亞王,猶大國第10任君王,約主前758年。據說他被第14任惡王瑪拿西處死受鋸刑(來11:37)。以賽亞執事時期跨越了五個王:烏西亞(善),約坦(善),亞哈斯(惡),希西家(善),和瑪拿西(惡)。在希西家時期,主前722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滅亡。
以賽亞執事的時期(主前742-701),亞述帝國成為列國的威脅。列國希望成立聯盟對抗亞述(Assyria)。然而,亞哈斯拒絕加入,結果北國以色列就與敘利亞(Syria)亞蘭王聯合起來攻打猶大,強迫猶大就範。亞哈斯沒有求神幫助,反而轉向亞述帝國求助。結果亞述反倒欺凌亞哈斯。亞哈斯甚至將聖殿和王宮府庫裡的所有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並且成為亞述王的附庸國。亞述王後來滅了北國以色列,當時以色列王是何細亞(Hoshea)。王下17:7-8,說明了原因:「7 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領他們出埃及地、脫離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華他們的神,去敬畏別神,8 隨從耶和華在他們面前所趕出外邦人的風俗和以色列諸王所立的條規。」
亞述滅了北國以色列之後,在南國猶大王希西家(Hezekiah)時期,開始攻打猶大國。許多人要王向埃及求助,以賽亞卻告訴神的百姓要信靠耶和華。36-39章,亞述大軍一路攻城掠地,逼近耶路撒冷。希西家撕裂衣服,披上麻衣在聖殿禱告,並命令家宰,書記,和祭司們都披上麻衣,求以賽亞為餘民禱告。以賽亞這樣說:「要這樣對你們的主人說:‘耶和華如此說:你聽見亞述王的僕人褻瀆我的話,不要懼怕。7 我必驚動他的心,他要聽見風聲就歸回本地,我必使他在那裡倒在刀下。」(賽37:6-7;王下19:6-7)。王下19:35-37,記錄了後來發生的事:「35 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36 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37 一日,在他的神尼斯洛廟裡叩拜,他兒子亞得米勒和沙利色用刀殺了他,就逃到亞拉臘地。他兒子以撒哈頓接續他作王。 」
以賽亞書共有66章,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39章,講到神執行聖約懲處:被擄,警告猶大國神要用亞述帝國入侵猶大,懲處神百姓的罪。
首先,對猶大的罪發出指控,但在其中也應許了百姓的回轉(1-5章)。接著,描述了耶利米的蒙召和職分(6章)。然後預言了彌賽亞的誕生和祂的國度(7-11章)。然後,發出對列國審判的信息(13-24章)。25-27章,是對耶和華的拯救所唱的詩歌。最後,論及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的衰落,和末後的救贖、歸回,和復興(28-35)。36-39章,則記錄了希西家王的一段歷史。
第二部分,40-66章,講到神宣告聖約應許:歸回,安慰「餘民」罪受苦之後的復興。先知以賽亞親身經歷了1-39章中神對猶大的管教。40-66章是他發出的預言。
首先,是以色列人將來蒙拯救的安慰(40-66章)。然後,在49-57章,預言了彌賽亞為:神的僕人(49章),真門徒(50章),公義之君(51:1-52:12),贖罪祭(52:13-53:12),救贖主和挽回者(54章),普世傳道者(55:1-56:8),審判官(56:9-57:21)。 最後,控告以色列人的罪,警告審判的到來,呼召悔改,和應許復興(58-66章)。
《以賽亞書》豐富地預言了基督。我們看到祂的出生(賽7:14;9:6,參-太1:23);施洗約翰的執事(賽40:3-6;參-太3:1ff);基督受聖靈膏抹(賽61:1-2;參-路4:17-19);基督是神的僕人(賽42:1-4;參-太12:17-21);以色列人拒絕基督(賽6:9-11;參-約12:38ff,太13:10-15;徒28:26-27;羅11:8);基督是絆腳石(賽8:14,28:16;羅9:32-33,10:11;彼前2:6);基督對外邦的執事(賽49:6;參-路2:32;徒13:47;賽9:1-2,參-太4:15-16);基督的受苦(賽52:13-53:12);基督是要來的君王(賽9:6-7,11:1ff,32:1-2;59:20-21,參-羅11:26-27;賽63:2-3,參-啟19:13-15)。
今日經文,賽25:1,是25-27章的開頭。25-27章被稱為「詩歌之書」。是蒙神拯救復興的猶太餘民,歌唱讚美神守約的信實,把他們從被擄之地拯救出來。在神公義拯救的作為,同時審判摧毀了仇敵的城。
1-歌唱讚美的對象:「耶和華啊,你是我的神」。耶和華[יְהוָה] (Yaweh)是神的百姓對與他們立約,創造天地萬物的神,耶羅欣 [אֱלֹהִים](Elohim) ,的稱呼。耶羅欣[אֱלֹהִים](Elohim)是神[אֵל](El)的複數名詞,表示「尊嚴的多數」(plural of majesty)。在伊甸園中,撒但用「耶羅欣」稱呼神,因為他知道自己是神的受造物。「耶羅欣」表示神的權柄和能力,強調受造物和創造者的差異(賽31:3)。 但是,當神和人交往的時候,用的是「耶和華」[יְהוָה] (Yaweh)代表神與人之間聖約的特殊關係。以色列人用「主」(Adonai)作為「耶和華/雅威」[יְהוָה] (YHWH-Yaweh)的發音。七十士譯本則翻譯為希臘文的主(Kuiros)。神的百姓歌唱讚美的對象,是他們聖約的主,那一位和他們立約的,創造天地萬物的全能者。這裡傳達的是一種人與神之間個人的親密關係,當他們在神的作為中,認識並經歷神的拯救。
2-歌唱讚美的內容:「尊崇你,稱讚你的名」。神百姓歌唱讚美的內容是神。歌唱讚美的內容是神本身,因為神的百姓從神的啟示和作為中,認識了神的屬性。祂公義地審判了罪,就是祂百姓和列國的罪;祂從罪和列國的轄制中,恩典地救贖了祂的百姓, 使他們回轉向祂。這一切都是為了祂自己的名,和祂的榮耀。
3-歌唱讚美的原因:「因為你以忠信誠實行過奇妙的事」。神的名和神的榮耀,正彰顯在祂在人類歷史中所行的「奇妙事」。「奇妙事」包括神拯救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整個歷史。更包括神在基督裡,從稱義、成聖到進入榮耀,救贖舊約和新約時期所有的聖徒。「成就你古時所定的」。「所定的」[ עֵצָה](esah)(plan)是指神的救贖計劃。從新約的啟示來看,這裡所指的「古時」救贖計劃,就是神在創世之先就立定的救贖計劃——神在基督裡的救贖(彼前1:20)。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以賽亞書 25:1
耶和華啊,你是我的神; 我要尊崇你,我要稱讚你的名。 因為你以忠信誠實行過奇妙的事,成就你古時所定的。
יְהוָ֤ה אֱלֹהַי֙ אַתָּ֔ה אֲרֽוֹמִמְךָ֙ אוֹדֶ֣ה שִׁמְךָ֔ כִּ֥י עָשִׂ֖יתָ פֶּ֑לֶא עֵצ֥וֹת מֵֽרָח֖וֹק אֱמ֥וּנָה אֹֽמֶן׃
O Lord, you are my God; I will exalt you; I will praise your name, for you have done wonderful things,
讀經靈修:
「以賽亞」的意思是「耶和華的拯救」。「拯救」這個字在以賽亞書中重複出現了26次(其他先知書共出現7次)。以賽亞顯然是從望族出生,因為他可以接觸到猶大的君王。他結婚(8:3)並生了至少有兩個兒子(7:3,8:1-3)。他的執事開始於烏西亞王,猶大國第10任君王,約主前758年。據說他被第14任惡王瑪拿西處死受鋸刑(來11:37)。以賽亞執事時期跨越了五個王:烏西亞(善),約坦(善),亞哈斯(惡),希西家(善),和瑪拿西(惡)。在希西家時期,主前722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滅亡。
以賽亞執事的時期(主前742-701),亞述帝國成為列國的威脅。列國希望成立聯盟對抗亞述(Assyria)。然而,亞哈斯拒絕加入,結果北國以色列就與敘利亞(Syria)亞蘭王聯合起來攻打猶大,強迫猶大就範。亞哈斯沒有求神幫助,反而轉向亞述帝國求助。結果亞述反倒欺凌亞哈斯。亞哈斯甚至將聖殿和王宮府庫裡的所有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並且成為亞述王的附庸國。亞述王後來滅了北國以色列,當時以色列王是何細亞(Hoshea)。王下17:7-8,說明了原因:「7 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領他們出埃及地、脫離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華他們的神,去敬畏別神,8 隨從耶和華在他們面前所趕出外邦人的風俗和以色列諸王所立的條規。」
亞述滅了北國以色列之後,在南國猶大王希西家(Hezekiah)時期,開始攻打猶大國。許多人要王向埃及求助,以賽亞卻告訴神的百姓要信靠耶和華。36-39章,亞述大軍一路攻城掠地,逼近耶路撒冷。希西家撕裂衣服,披上麻衣在聖殿禱告,並命令家宰,書記,和祭司們都披上麻衣,求以賽亞為餘民禱告。以賽亞這樣說:「要這樣對你們的主人說:‘耶和華如此說:你聽見亞述王的僕人褻瀆我的話,不要懼怕。7 我必驚動他的心,他要聽見風聲就歸回本地,我必使他在那裡倒在刀下。」(賽37:6-7;王下19:6-7)。王下19:35-37,記錄了後來發生的事:「35 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36 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37 一日,在他的神尼斯洛廟裡叩拜,他兒子亞得米勒和沙利色用刀殺了他,就逃到亞拉臘地。他兒子以撒哈頓接續他作王。 」
以賽亞書共有66章,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39章,講到神執行聖約懲處:被擄,警告猶大國神要用亞述帝國入侵猶大,懲處神百姓的罪。
首先,對猶大的罪發出指控,但在其中也應許了百姓的回轉(1-5章)。接著,描述了耶利米的蒙召和職分(6章)。然後預言了彌賽亞的誕生和祂的國度(7-11章)。然後,發出對列國審判的信息(13-24章)。25-27章,是對耶和華的拯救所唱的詩歌。最後,論及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的衰落,和末後的救贖、歸回,和復興(28-35)。36-39章,則記錄了希西家王的一段歷史。
第二部分,40-66章,講到神宣告聖約應許:歸回,安慰「餘民」罪受苦之後的復興。先知以賽亞親身經歷了1-39章中神對猶大的管教。40-66章是他發出的預言。
首先,是以色列人將來蒙拯救的安慰(40-66章)。然後,在49-57章,預言了彌賽亞為:神的僕人(49章),真門徒(50章),公義之君(51:1-52:12),贖罪祭(52:13-53:12),救贖主和挽回者(54章),普世傳道者(55:1-56:8),審判官(56:9-57:21)。 最後,控告以色列人的罪,警告審判的到來,呼召悔改,和應許復興(58-66章)。
《以賽亞書》豐富地預言了基督。我們看到祂的出生(賽7:14;9:6,參-太1:23);施洗約翰的執事(賽40:3-6;參-太3:1ff);基督受聖靈膏抹(賽61:1-2;參-路4:17-19);基督是神的僕人(賽42:1-4;參-太12:17-21);以色列人拒絕基督(賽6:9-11;參-約12:38ff,太13:10-15;徒28:26-27;羅11:8);基督是絆腳石(賽8:14,28:16;羅9:32-33,10:11;彼前2:6);基督對外邦的執事(賽49:6;參-路2:32;徒13:47;賽9:1-2,參-太4:15-16);基督的受苦(賽52:13-53:12);基督是要來的君王(賽9:6-7,11:1ff,32:1-2;59:20-21,參-羅11:26-27;賽63:2-3,參-啟19:13-15)。
今日經文,賽25:1,是25-27章的開頭。25-27章被稱為「詩歌之書」。是蒙神拯救復興的猶太餘民,歌唱讚美神守約的信實,把他們從被擄之地拯救出來。在神公義拯救的作為,同時審判摧毀了仇敵的城。
1-歌唱讚美的對象:「耶和華啊,你是我的神」。耶和華[יְהוָה] (Yaweh)是神的百姓對與他們立約,創造天地萬物的神,耶羅欣 [אֱלֹהִים](Elohim) ,的稱呼。耶羅欣[אֱלֹהִים](Elohim)是神[אֵל](El)的複數名詞,表示「尊嚴的多數」(plural of majesty)。在伊甸園中,撒但用「耶羅欣」稱呼神,因為他知道自己是神的受造物。「耶羅欣」表示神的權柄和能力,強調受造物和創造者的差異(賽31:3)。 但是,當神和人交往的時候,用的是「耶和華」[יְהוָה] (Yaweh)代表神與人之間聖約的特殊關係。以色列人用「主」(Adonai)作為「耶和華/雅威」[יְהוָה] (YHWH-Yaweh)的發音。七十士譯本則翻譯為希臘文的主(Kuiros)。神的百姓歌唱讚美的對象,是他們聖約的主,那一位和他們立約的,創造天地萬物的全能者。這裡傳達的是一種人與神之間個人的親密關係,當他們在神的作為中,認識並經歷神的拯救。
2-歌唱讚美的內容:「尊崇你,稱讚你的名」。神百姓歌唱讚美的內容是神。歌唱讚美的內容是神本身,因為神的百姓從神的啟示和作為中,認識了神的屬性。祂公義地審判了罪,就是祂百姓和列國的罪;祂從罪和列國的轄制中,恩典地救贖了祂的百姓, 使他們回轉向祂。這一切都是為了祂自己的名,和祂的榮耀。
3-歌唱讚美的原因:「因為你以忠信誠實行過奇妙的事」。神的名和神的榮耀,正彰顯在祂在人類歷史中所行的「奇妙事」。「奇妙事」包括神拯救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整個歷史。更包括神在基督裡,從稱義、成聖到進入榮耀,救贖舊約和新約時期所有的聖徒。「成就你古時所定的」。「所定的」[ עֵצָה](esah)(plan)是指神的救贖計劃。從新約的啟示來看,這裡所指的「古時」救贖計劃,就是神在創世之先就立定的救贖計劃——神在基督裡的救贖(彼前1:20)。
回應禱告:
11/28/2018 星期三
今日經文:
詩篇 100:4
當稱謝進入他的門; 當讚美進入他的院。 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
4 Enter his gates with thanksgiving, and his courts with praise! Give thanks to him; bless his name!
בֹּ֤אוּ שְׁעָרָ֨יו׀ בְּתוֹדָ֗ה חֲצֵרֹתָ֥יו בִּתְהִלָּ֑ה הֽוֹדוּ־ל֝וֹ֗ בָּרֲכ֥וּ שְׁמֹֽו׃
讀經靈修:
詩篇93-100,可以被看為是一組「耶和華作王」的詩篇。這一組詩篇中,交織著歡喜和敬畏的心情,不斷地進入敬拜讚美的高峰。而詩篇100是進入神的同在中的敬拜。詩篇100的標題是「稱謝詩」[מִזְמ֥וֹר לְתוֹדָ֑ה](mizor letodah)(a psalm of thanksgiving)。
[תּוֹדָה](todah)這個字與「感謝祭」是同一個字。可以理解為「以感謝為祭的詩」。按照羅馬書12章1-2節,基督徒稱義成聖的生活,是一個獻祭的生活——「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living sacrafice)。 詩篇100的場景,可能是以色列的君王帶領祂的百姓,在聖殿門口,在進入聖所之前獻上「感謝祭」之後(利7:12-15),所唱的「以感謝為祭」的詩篇(詩107:21-22)。
自從此詩篇在日內瓦詩篇歌集( 1551年)中出現後,便開被稱為「古老的詩篇100篇」;本詩篇呼籲「全地」(普天下)來敬拜耶和華。這樣的召集超越狹窄的以色列疆界,達到外邦全地,普天之下。伯恩斯寫道:「這裡的概念是:讚美不單只屬於一個民族;讚美不單只適宜於一羣百姓;它不應囿於希伯來民;我們有理由相信讚美是天下萬民的,在這讚美中,所有的國家,所有的語言,和各種身分的人,都能夠聯合在一起。根據是他們都有同一位創造主(3節)。」
這讓我們想起了亞伯拉罕之約的應許: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神的救恩從以色列民族擴展到外邦列國。當以色列人在聖殿敬拜唱這篇詩,是仰望指向新約時期基督國度的到來。今天在新約時期,我們在教會敬拜唱這篇詩,是仰望指向外邦人數目添滿,基督再來的的國度終極完成(羅11:25-26)。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篇詩的對象包括了教會之外的列國,出自於神的教會所發出的呼召。這裡延續了詩篇2基督中保王權的執行,向列國發出福音的呼召要敬拜/事奉耶和華:「10 現在,你們君王應當省悟; 你們世上的審判官該受管教! 11 當存畏懼事奉耶和華, 又當存戰兢而快樂。 12 當以嘴親子,恐怕他發怒, 你們便在道中滅亡, 因為他的怒氣快要發作。 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 」 (詩2:10-12)
詩篇2呼召中帶著審判的警告,而詩篇100只呼召全地要認識耶和華,要敬拜祂。似乎暗示了國度進入終極的完成的光景。神國度的受膏君王,帶領祂的百姓向列國呼召,事奉耶和華。事奉和敬拜是同一個字[עָבַד](abahd)(serve, worship)。因此,這篇詩,和其他同組的詩篇一樣,都是向列國發出的福音呼召。
詩篇100,以感謝為祭,可分為三部分:1)三重的呼召:歡呼,敬拜,歌唱(1-2節);2)三重的認知:祂是神,祂創造,是祂的(3節);3)三重的呼召:稱謝,讚美,感謝( 4節);4)三重的屬性:良善,慈愛,信實(5節)。
詩篇100:1-3a節,若是按照希伯來原文的安排直接翻譯,可以發現其優美的對稱性:
你們要歡呼讚美耶和華啊,全地!
你們要敬拜事奉耶和華啊,用喜樂!
你們要來到祂臉的面前啊,用歌唱!
你們要曉得認識耶和華啊,祂是耶羅欣!
第1-2節,說明了這裡的敬拜/事奉神的呼召,是教會向世界列國所傳講的福音。到耶和華的聖殿來敬拜事奉,暗示了耶和華的統治,出於全地歡呼樂意,稱祂為聖約的主。唯有接受福音因信稱義,得榮耀的人才能見到主的面。今天我們來到主面前敬拜,是在基督裡,透過坐在父右邊的中保基督,祂以教會元首和天上大祭司的身份,帶領天上和地上眾聖徒,在天上的耶路撒冷敬拜(來 2:11-12,來12:22-24;啟4-5章)。
第3節,按照希伯來文直譯:「你們要認識耶和華啊,祂是耶羅欣!」耶和華(Adonai 主)是聖約的主,耶羅欣(Elohim 中文翻為神)是創造天地者(參-王上18:39)。這裡說明全地這樣地敬拜事奉,是出於對神的認識:認識聖約的主是創造者,並臣服於祂之下,成為祂的子民。這裡的背景是:呼召全地稱耶和華為聖約的主,使列國原來在行為之約中的關係,轉變進入恩典之約的關係;就是從在律法下面臨審判的情況,進入在恩典中得生命進入榮耀的情況。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認識/曉得」總是講到一種最親密的關係。
第4節,與第1-2節是相對應的。第1-2節:歡呼,敬拜,來;第4節:來,讚美,稱頌(4節的「進入」的希伯來原文與2節的「來」是一個字)。第1-2節,以歡呼歌唱,宣告了神的權柄;第4節,強調了神百姓敬拜的活動。他們以讚美和感謝進入神的同在。神子民的「感謝和讚美」相互伴隨的,因為聖約的主耶和華,在祂的作為中彰顯了他的「公義和恩典」。
第5節。君王帶領祂的子民,向全地宣告,神在救贖作為中所彰顯的屬性 。祂是一位「公義」和「恩典」的神:按照祂的「公義」,祂必須懲處我們的罪;按照祂的「恩典」,祂差遣祂的兒子承擔了我們的罪。按照祂的「公義」祂必須要求我們本身滿足律法的義(神與人天賦的關係);按照祂的「恩典」祂差遣祂的兒子替我們滿足了律法對義的要求;並藉著聖靈的執事,把義成就在我們身上,以至於我們可以成為祂的子民。公義和恩典的聖約關係在歷史中展開,彰顯了這位神,我們的天父之永恆屬性:良善,慈愛,和信實。
詩篇100教導我們兩個原則:第一,神不僅是創造天地的神(Elohim),祂也是聖約的主耶和華(Adonai, Yahweh),教會的建造者、守護者和牧者。祂的子民應該藉著宣揚祂的聖約, 特別是在公眾敬拜的時候,呼召全地來敬拜事奉祂。
第二,神的旨意是:教會要在君王基督的帶領下,向全地的列國宣講福音,呼召全地來敬拜事奉聖約的主,創造天地萬物的神,把祂當得的榮耀歸給祂!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詩篇 100:4
當稱謝進入他的門; 當讚美進入他的院。 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
4 Enter his gates with thanksgiving, and his courts with praise! Give thanks to him; bless his name!
בֹּ֤אוּ שְׁעָרָ֨יו׀ בְּתוֹדָ֗ה חֲצֵרֹתָ֥יו בִּתְהִלָּ֑ה הֽוֹדוּ־ל֝וֹ֗ בָּרֲכ֥וּ שְׁמֹֽו׃
讀經靈修:
詩篇93-100,可以被看為是一組「耶和華作王」的詩篇。這一組詩篇中,交織著歡喜和敬畏的心情,不斷地進入敬拜讚美的高峰。而詩篇100是進入神的同在中的敬拜。詩篇100的標題是「稱謝詩」[מִזְמ֥וֹר לְתוֹדָ֑ה](mizor letodah)(a psalm of thanksgiving)。
[תּוֹדָה](todah)這個字與「感謝祭」是同一個字。可以理解為「以感謝為祭的詩」。按照羅馬書12章1-2節,基督徒稱義成聖的生活,是一個獻祭的生活——「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living sacrafice)。 詩篇100的場景,可能是以色列的君王帶領祂的百姓,在聖殿門口,在進入聖所之前獻上「感謝祭」之後(利7:12-15),所唱的「以感謝為祭」的詩篇(詩107:21-22)。
自從此詩篇在日內瓦詩篇歌集( 1551年)中出現後,便開被稱為「古老的詩篇100篇」;本詩篇呼籲「全地」(普天下)來敬拜耶和華。這樣的召集超越狹窄的以色列疆界,達到外邦全地,普天之下。伯恩斯寫道:「這裡的概念是:讚美不單只屬於一個民族;讚美不單只適宜於一羣百姓;它不應囿於希伯來民;我們有理由相信讚美是天下萬民的,在這讚美中,所有的國家,所有的語言,和各種身分的人,都能夠聯合在一起。根據是他們都有同一位創造主(3節)。」
這讓我們想起了亞伯拉罕之約的應許: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神的救恩從以色列民族擴展到外邦列國。當以色列人在聖殿敬拜唱這篇詩,是仰望指向新約時期基督國度的到來。今天在新約時期,我們在教會敬拜唱這篇詩,是仰望指向外邦人數目添滿,基督再來的的國度終極完成(羅11:25-26)。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篇詩的對象包括了教會之外的列國,出自於神的教會所發出的呼召。這裡延續了詩篇2基督中保王權的執行,向列國發出福音的呼召要敬拜/事奉耶和華:「10 現在,你們君王應當省悟; 你們世上的審判官該受管教! 11 當存畏懼事奉耶和華, 又當存戰兢而快樂。 12 當以嘴親子,恐怕他發怒, 你們便在道中滅亡, 因為他的怒氣快要發作。 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 」 (詩2:10-12)
詩篇2呼召中帶著審判的警告,而詩篇100只呼召全地要認識耶和華,要敬拜祂。似乎暗示了國度進入終極的完成的光景。神國度的受膏君王,帶領祂的百姓向列國呼召,事奉耶和華。事奉和敬拜是同一個字[עָבַד](abahd)(serve, worship)。因此,這篇詩,和其他同組的詩篇一樣,都是向列國發出的福音呼召。
詩篇100,以感謝為祭,可分為三部分:1)三重的呼召:歡呼,敬拜,歌唱(1-2節);2)三重的認知:祂是神,祂創造,是祂的(3節);3)三重的呼召:稱謝,讚美,感謝( 4節);4)三重的屬性:良善,慈愛,信實(5節)。
詩篇100:1-3a節,若是按照希伯來原文的安排直接翻譯,可以發現其優美的對稱性:
你們要歡呼讚美耶和華啊,全地!
你們要敬拜事奉耶和華啊,用喜樂!
你們要來到祂臉的面前啊,用歌唱!
你們要曉得認識耶和華啊,祂是耶羅欣!
第1-2節,說明了這裡的敬拜/事奉神的呼召,是教會向世界列國所傳講的福音。到耶和華的聖殿來敬拜事奉,暗示了耶和華的統治,出於全地歡呼樂意,稱祂為聖約的主。唯有接受福音因信稱義,得榮耀的人才能見到主的面。今天我們來到主面前敬拜,是在基督裡,透過坐在父右邊的中保基督,祂以教會元首和天上大祭司的身份,帶領天上和地上眾聖徒,在天上的耶路撒冷敬拜(來 2:11-12,來12:22-24;啟4-5章)。
第3節,按照希伯來文直譯:「你們要認識耶和華啊,祂是耶羅欣!」耶和華(Adonai 主)是聖約的主,耶羅欣(Elohim 中文翻為神)是創造天地者(參-王上18:39)。這裡說明全地這樣地敬拜事奉,是出於對神的認識:認識聖約的主是創造者,並臣服於祂之下,成為祂的子民。這裡的背景是:呼召全地稱耶和華為聖約的主,使列國原來在行為之約中的關係,轉變進入恩典之約的關係;就是從在律法下面臨審判的情況,進入在恩典中得生命進入榮耀的情況。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認識/曉得」總是講到一種最親密的關係。
第4節,與第1-2節是相對應的。第1-2節:歡呼,敬拜,來;第4節:來,讚美,稱頌(4節的「進入」的希伯來原文與2節的「來」是一個字)。第1-2節,以歡呼歌唱,宣告了神的權柄;第4節,強調了神百姓敬拜的活動。他們以讚美和感謝進入神的同在。神子民的「感謝和讚美」相互伴隨的,因為聖約的主耶和華,在祂的作為中彰顯了他的「公義和恩典」。
第5節。君王帶領祂的子民,向全地宣告,神在救贖作為中所彰顯的屬性 。祂是一位「公義」和「恩典」的神:按照祂的「公義」,祂必須懲處我們的罪;按照祂的「恩典」,祂差遣祂的兒子承擔了我們的罪。按照祂的「公義」祂必須要求我們本身滿足律法的義(神與人天賦的關係);按照祂的「恩典」祂差遣祂的兒子替我們滿足了律法對義的要求;並藉著聖靈的執事,把義成就在我們身上,以至於我們可以成為祂的子民。公義和恩典的聖約關係在歷史中展開,彰顯了這位神,我們的天父之永恆屬性:良善,慈愛,和信實。
詩篇100教導我們兩個原則:第一,神不僅是創造天地的神(Elohim),祂也是聖約的主耶和華(Adonai, Yahweh),教會的建造者、守護者和牧者。祂的子民應該藉著宣揚祂的聖約, 特別是在公眾敬拜的時候,呼召全地來敬拜事奉祂。
第二,神的旨意是:教會要在君王基督的帶領下,向全地的列國宣講福音,呼召全地來敬拜事奉聖約的主,創造天地萬物的神,把祂當得的榮耀歸給祂!
回應禱告:
11/27/2018 星期二
今日經文:
詩篇 9:1-2
我要一心稱謝耶和華; 我要傳揚你一切奇妙的作為。2 我要因你歡喜快樂;至高者啊,我要歌頌你的名!
1 I will give thanks to the Lord with my whole heart; I will recount all of your wonderful deeds.
2 I will be glad and exult in you; I will sing praise to your name, O Most High.
אוֹדֶ֣ה יְ֭הוָה בְּכָל־לִבִּ֑י אֲ֝סַפְּרָ֗ה כָּל־נִפְלְאוֹתֶֽיךָ׃
אֶשְׂמְחָ֣ה וְאֶעֶלְצָ֣ה בָ֑ךְ אֲזַמְּרָ֖ה שִׁמְךָ֣ עֶלְיֽוֹן׃
讀經靈修:
要準確地知道《詩篇》最後的形式是如何成形的,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主要的證據顯示,大衛在主前1000年左右,寫了大部分的詩篇。從內容看來,許多詩篇是500年後所寫的,因為它們描述了以色列人的被擄和歸回(詩137,126)。我們知道這150篇的詩篇是經過編著形成的5卷書:1-41; 42-72; 73-89; 90-106; 107-150。學者們推論,《詩篇》的編著者可能是文士以斯拉(拉7:6,10-11),或一批像他一樣的人。他們的責任是要編著一卷書,供神的百姓在敬拜時所唱的詩。當然我們不能忘記,所有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詩篇》是人在聖靈的引導、感動下寫和編著的。
第一卷42篇,詩1-41,包含了大量大衛著的詩篇,其中反映了大衛在建立其彌賽亞國度時,所面對的各種不同的爭戰。第二卷31篇,詩42-72,大部分是在宣告彌賽亞國度勝過外邦列國,期盼大衛王朝的終極掌權。第三卷17篇,詩73-89,描述彌賽亞受仇敵的攻擊,和國度之間的衝突。第四卷17篇,90-106,以摩西的詩篇為開頭,仰望彌賽亞國度的到來。第五卷44篇,107-150,大部分是在呼召神的選民讚美他們聖約的耶和華,作為整本詩篇的高潮。雖然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主題結構性分析,不可否認的是,詩篇具有其內在的結構性安排。特別是每一卷書,都以一篇頌讚詩篇,作為最後結尾。最後的五篇詩,146-150,都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為開頭。諸如此類,許多的內部證據都顯示,詩篇是具有清楚地,刻意安排的次序,為了傳達關於彌賽亞國度的主題。因此,詩篇的主題是:基督和基督的國度(雖然耶穌的名字沒有出現)。
另外,我們必須認識到,《詩篇》的作者們,包括大衛,都是藉著信心、靠著恩典、在基督裡的聖徒。他們領受了與我們同樣的福音(來4:2;加2:8;羅1:2,4:6,23)。因此,他們所寫的詩篇,反映出因信稱義的聖徒,在成聖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恩典。如果,登山寶訓是描述了天國子民生命彰顯的特質,羅馬書說明了三一神如何成就了生命的新樣式,詩篇則描述了天國子民,生命被塑造的過程中之細節和經歷。正如《詩篇》第一篇,所描述的,那一位蒙福者,像一顆被栽種在水邊的樹,按時候節果子的內心路程——與基督聯合的經歷。
詩1-2是整本《詩篇》的序言。詩3-41,大部分(除了詩10和33,但詩10與9通常被看為是同一篇)是大衛個人所寫的詩篇,其背景是大衛在遭受仇敵攻擊時所寫的。這些詩篇共同的主題是米賽亞君王,在衝突和敵對的權勢下,帶領祂的國度往前。同時,也是一位在基督裡的聖徒,在神安排的衝突敵對關係中,成聖的過程和經歷。
詩篇9是大衛所寫的,詩篇10沒有作者。一般學者都把這兩篇詩看為是同一篇。因為,這兩篇詩的句子,都是按照希伯來文的字母順序,作為句子的開頭寫的。詩篇9按照希伯來文字母上半部分,詩篇10則按照字母下半部分。有的學者認為,按照迦勒底的碑文,這篇詩是大衛慶祝他擊敗哥利亞後所寫,回顧他在展望神國度最後勝過祂的仇敵。
按照這樣的看法,詩篇9和10,是一篇禱告詩,可以分為三部分:1)9:1-12節:信心的專注。大衛把心思專注在神已經彰顯的公義和權柄上,因祂已經審判了以色列的仇敵。2)9:13-10:6節:信心的支撐。大衛回顧神的得勝,把信心放在神未來對仇敵的審判上。3)10:7-18節:信心的禱告。大衛向神述說仇敵的毒害,和他的困苦,藉著禱告把信心轉向神的信實和拯救。
今日經文,詩篇9:1-2,是第一部分,1-12節的開頭。這段開頭的讚美,與前面詩篇7的結尾相呼應,並且把讚美的對象定為:神的作為和神的本身(神的名)。神總是藉著祂的救贖作為,彰顯祂本身的公義和恩典。
這篇詩的標題中的「慕拉便」[עַלְמ֥וּת לַבֵּ֗ן](almut labben) (according to Muth Labben),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理解為「在拉班死的時候」,或大衛主要仇敵的名字,或哥利亞另外的名字,或樂器的名字,或音樂的調子(加爾文)。
大衛對神作為和神本身的讚美,在1-12節中彰顯了三個信心的元素:第一,神對其仇敵公義審判的權柄(3-4節);第二,神過去對仇敵施行審判的歷史事實 (第5-6節);第三,神藉將要藉著審判仇敵拯救祂百姓(7-10節)。
這一段經文,9:1-12節,開始於傳揚讚美神(1-2節),中間敘述了神審判仇敵的權柄、公義,和信實,最後也以傳揚讚美神,為此段落的結尾(11-12節)。這段詩篇教導我們神國度的前進,是藉著神百姓宣揚神在歷史中奇妙的救贖作為,把祂的百姓從仇敵手中拯救出來。
這裡的讚美是用了「一心」[בְּכָל־לִבִּ֑י](bkol lebi)(with all may heart)這個字,講到禱告者心思意念,完全專注在神奇妙的作為上,用「單一」的心眼(參-太6:19-24)仰望神的信實。
「神奇妙的作為」,包括祂大能的拯救祂的百姓:出埃及,過紅海,漂流曠野,征服迦南,建立大衛王朝,使以色列人從被擄歸回(詩106:7-46;132:11; 89:3-4)。神的作為也包括祂在個別聖徒生活中經驗到的救贖(詩71:17),神在大自然界的作為(詩19:1-6),以及啟示在祂話語中的奇妙(詩119:18)。當然神奇妙的作為,也包括了他在每一個聖徒生命中的奇妙作為。這是真信心的源頭:神奇妙的作為。
「我要因你歡喜快樂」。當大衛在禱告默想神奇妙的作為時,他認識到自己一切的福分,都出於神本身。因此,他的歡喜快樂是連於賜恩典的神;根植於神公義、守約的信實上。唯有如此,他才能在仇敵攻擊下,歌頌神的名。
今天,神公義、守約的信實,已經豐滿地啟示在祂兒子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成就的救贖上。祂的死替我們承擔了罪的懲處,祂的復活使我們稱義,祂更藉著聖靈的執事,要把義成全在我們身上,帶領我們經過爭戰,進入祂的榮耀。因為,基督是那一位得勝的彌賽亞,神國度君王。
這是神最奇妙的作為,是聖徒們與基督一同受苦的時候,禱告、默想,和專注的事,以及對自己的心要傳揚的信息——神在基督裡不能隔絕的愛(羅8:31-39)。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詩篇 9:1-2
我要一心稱謝耶和華; 我要傳揚你一切奇妙的作為。2 我要因你歡喜快樂;至高者啊,我要歌頌你的名!
1 I will give thanks to the Lord with my whole heart; I will recount all of your wonderful deeds.
2 I will be glad and exult in you; I will sing praise to your name, O Most High.
אוֹדֶ֣ה יְ֭הוָה בְּכָל־לִבִּ֑י אֲ֝סַפְּרָ֗ה כָּל־נִפְלְאוֹתֶֽיךָ׃
אֶשְׂמְחָ֣ה וְאֶעֶלְצָ֣ה בָ֑ךְ אֲזַמְּרָ֖ה שִׁמְךָ֣ עֶלְיֽוֹן׃
讀經靈修:
要準確地知道《詩篇》最後的形式是如何成形的,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主要的證據顯示,大衛在主前1000年左右,寫了大部分的詩篇。從內容看來,許多詩篇是500年後所寫的,因為它們描述了以色列人的被擄和歸回(詩137,126)。我們知道這150篇的詩篇是經過編著形成的5卷書:1-41; 42-72; 73-89; 90-106; 107-150。學者們推論,《詩篇》的編著者可能是文士以斯拉(拉7:6,10-11),或一批像他一樣的人。他們的責任是要編著一卷書,供神的百姓在敬拜時所唱的詩。當然我們不能忘記,所有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詩篇》是人在聖靈的引導、感動下寫和編著的。
第一卷42篇,詩1-41,包含了大量大衛著的詩篇,其中反映了大衛在建立其彌賽亞國度時,所面對的各種不同的爭戰。第二卷31篇,詩42-72,大部分是在宣告彌賽亞國度勝過外邦列國,期盼大衛王朝的終極掌權。第三卷17篇,詩73-89,描述彌賽亞受仇敵的攻擊,和國度之間的衝突。第四卷17篇,90-106,以摩西的詩篇為開頭,仰望彌賽亞國度的到來。第五卷44篇,107-150,大部分是在呼召神的選民讚美他們聖約的耶和華,作為整本詩篇的高潮。雖然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主題結構性分析,不可否認的是,詩篇具有其內在的結構性安排。特別是每一卷書,都以一篇頌讚詩篇,作為最後結尾。最後的五篇詩,146-150,都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為開頭。諸如此類,許多的內部證據都顯示,詩篇是具有清楚地,刻意安排的次序,為了傳達關於彌賽亞國度的主題。因此,詩篇的主題是:基督和基督的國度(雖然耶穌的名字沒有出現)。
另外,我們必須認識到,《詩篇》的作者們,包括大衛,都是藉著信心、靠著恩典、在基督裡的聖徒。他們領受了與我們同樣的福音(來4:2;加2:8;羅1:2,4:6,23)。因此,他們所寫的詩篇,反映出因信稱義的聖徒,在成聖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恩典。如果,登山寶訓是描述了天國子民生命彰顯的特質,羅馬書說明了三一神如何成就了生命的新樣式,詩篇則描述了天國子民,生命被塑造的過程中之細節和經歷。正如《詩篇》第一篇,所描述的,那一位蒙福者,像一顆被栽種在水邊的樹,按時候節果子的內心路程——與基督聯合的經歷。
詩1-2是整本《詩篇》的序言。詩3-41,大部分(除了詩10和33,但詩10與9通常被看為是同一篇)是大衛個人所寫的詩篇,其背景是大衛在遭受仇敵攻擊時所寫的。這些詩篇共同的主題是米賽亞君王,在衝突和敵對的權勢下,帶領祂的國度往前。同時,也是一位在基督裡的聖徒,在神安排的衝突敵對關係中,成聖的過程和經歷。
詩篇9是大衛所寫的,詩篇10沒有作者。一般學者都把這兩篇詩看為是同一篇。因為,這兩篇詩的句子,都是按照希伯來文的字母順序,作為句子的開頭寫的。詩篇9按照希伯來文字母上半部分,詩篇10則按照字母下半部分。有的學者認為,按照迦勒底的碑文,這篇詩是大衛慶祝他擊敗哥利亞後所寫,回顧他在展望神國度最後勝過祂的仇敵。
按照這樣的看法,詩篇9和10,是一篇禱告詩,可以分為三部分:1)9:1-12節:信心的專注。大衛把心思專注在神已經彰顯的公義和權柄上,因祂已經審判了以色列的仇敵。2)9:13-10:6節:信心的支撐。大衛回顧神的得勝,把信心放在神未來對仇敵的審判上。3)10:7-18節:信心的禱告。大衛向神述說仇敵的毒害,和他的困苦,藉著禱告把信心轉向神的信實和拯救。
今日經文,詩篇9:1-2,是第一部分,1-12節的開頭。這段開頭的讚美,與前面詩篇7的結尾相呼應,並且把讚美的對象定為:神的作為和神的本身(神的名)。神總是藉著祂的救贖作為,彰顯祂本身的公義和恩典。
這篇詩的標題中的「慕拉便」[עַלְמ֥וּת לַבֵּ֗ן](almut labben) (according to Muth Labben),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理解為「在拉班死的時候」,或大衛主要仇敵的名字,或哥利亞另外的名字,或樂器的名字,或音樂的調子(加爾文)。
大衛對神作為和神本身的讚美,在1-12節中彰顯了三個信心的元素:第一,神對其仇敵公義審判的權柄(3-4節);第二,神過去對仇敵施行審判的歷史事實 (第5-6節);第三,神藉將要藉著審判仇敵拯救祂百姓(7-10節)。
這一段經文,9:1-12節,開始於傳揚讚美神(1-2節),中間敘述了神審判仇敵的權柄、公義,和信實,最後也以傳揚讚美神,為此段落的結尾(11-12節)。這段詩篇教導我們神國度的前進,是藉著神百姓宣揚神在歷史中奇妙的救贖作為,把祂的百姓從仇敵手中拯救出來。
這裡的讚美是用了「一心」[בְּכָל־לִבִּ֑י](bkol lebi)(with all may heart)這個字,講到禱告者心思意念,完全專注在神奇妙的作為上,用「單一」的心眼(參-太6:19-24)仰望神的信實。
「神奇妙的作為」,包括祂大能的拯救祂的百姓:出埃及,過紅海,漂流曠野,征服迦南,建立大衛王朝,使以色列人從被擄歸回(詩106:7-46;132:11; 89:3-4)。神的作為也包括祂在個別聖徒生活中經驗到的救贖(詩71:17),神在大自然界的作為(詩19:1-6),以及啟示在祂話語中的奇妙(詩119:18)。當然神奇妙的作為,也包括了他在每一個聖徒生命中的奇妙作為。這是真信心的源頭:神奇妙的作為。
「我要因你歡喜快樂」。當大衛在禱告默想神奇妙的作為時,他認識到自己一切的福分,都出於神本身。因此,他的歡喜快樂是連於賜恩典的神;根植於神公義、守約的信實上。唯有如此,他才能在仇敵攻擊下,歌頌神的名。
今天,神公義、守約的信實,已經豐滿地啟示在祂兒子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成就的救贖上。祂的死替我們承擔了罪的懲處,祂的復活使我們稱義,祂更藉著聖靈的執事,要把義成全在我們身上,帶領我們經過爭戰,進入祂的榮耀。因為,基督是那一位得勝的彌賽亞,神國度君王。
這是神最奇妙的作為,是聖徒們與基督一同受苦的時候,禱告、默想,和專注的事,以及對自己的心要傳揚的信息——神在基督裡不能隔絕的愛(羅8:31-39)。
回應禱告:
11/26/2018 星期一
今日經文:
羅馬書8:12-13(二之二)
12 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並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13 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
12 So then, brothers, we are debtors, not to the flesh, to live according to the flesh. 13 For if you live according to the flesh you will die, but if by the Spirit you put to death the deeds of the body, you will live.
12 Ἄρα οὖν, ἀδελφοί, ὀφειλέται ἐσμὲν οὐ τῇ σαρκὶ τοῦ κατὰ σάρκα ζῆν, 13 εἰ γὰρ κατὰ σάρκα ζῆτε, μέλλετε ἀποθνῄσκειν· εἰ δὲ πνεύματι τὰς πράξεις τοῦ σώματος θανατοῦτε, ζήσεσθε.
讀經靈修:
羅馬書8章主題。01-17節,說明聖靈的執事,帶來新生命樣式。18-27節,說明做為神兒女,同得基督的榮耀。28-39節,強調基督裡蒙愛,得益處無法隔絕。保羅從8:1節,「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開始,結束在8:39節,「…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的。」所以,保羅在第8章的主題是:救恩的穩妥。因為,稱義和成聖是三一神的救贖工作。
羅馬書8章1-17節。8:1-17節,說明三一神的救贖工作的果效,聖靈的執事,帶來的生命的新樣式。1-11節,說明這種生命新樣式,是律法的義成就在基督徒裡面的標誌:「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隨從聖靈就是體貼聖靈的事,思想專注在屬聖靈的事上(1-8),並且這是內住的聖靈的工作(9-11)。
中心思想:12-13節,說明生命聖靈新樣式之「基礎」和「果效」。
現在,我們要來看第13節。「13 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12節他的主詞是「我們」,現在他用「你們」。他在12節,把羅馬教會的基督徒當作是和他一樣,在基督裡因信稱義的聖徒。這裡,他用「你們」,顯然是以使徒(基督的代理人)和牧者的身份向他們提出勸勉警告。
兩種選擇。保羅用了兩個條件性的句子,來說明兩種不同的道路,兩種不同的結局:死亡和生命。這顯然是延續了舊約聖經中,特別是詩篇和箴言書中常用的,惡人的道路和義人的道路的對比(申30:15-看哪!我今日將生與福、死與禍陳明在你面前)。從登山寶訓來看,則進一步說明了什麼是寬門大路和窄門小路,聰明和無知的蓋房子者。
「治死」[θανατόω](thanatou)(mortification)的意思是:造成行動的完全停止(BDAG)。 根據12節,這裡所說的「治死身體的惡行」,是「認識基督」而帶來對肉體的一切的認識,靠著聖靈,終止受其綑綁和轄制的身體的行為。
「靠著聖靈」,是告訴我們,這不是禁慾主義,修道主義,受虐狂,而是生命的聖靈,藉著神的話,藉著對基督的認識,產生悟性的轉變,對聖靈的事專注,而產生的外在行為。
第13節的原則:聖靈生命新樣式彰顯內住聖靈工作產生的外在果效:成聖的果子。 「治死」告訴我們:『成聖」不是被動的,是有意識地去順服新的思想模式:從思想開始,終止 一切以己為中心的言語和行為。 「治死身體的惡行」是從體貼聖靈開始,治死/終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我們必須有另外一種以神為中心的思想,來統治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才能夠延伸到言語和行為上,結出成聖的果子/聖靈的果子。
a-成聖是一種持續的選擇。保羅提出了兩個不同的選擇:「13 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這裡的原則是:成聖的過程是一種持續的選擇(現在式的動詞表示一種持續的動作)。而這個選擇首先發生在基督徒的思想裡。一種選擇是:順著人本性的慾望去生活,順著世界的價值觀生活。另一種選擇是:順服聖靈的統治,治服身體的行為——基督作王掌權的標誌。
b-成聖是一場持續的爭戰。保羅在加拉太書中,指出加拉太教會的問題:他們因了,卻不了解「稱義成聖」?結果很快地,就聽從了「別的福音」,他在3:2-3節,問他們:「我只要問你們這一件事:你們受了聖靈,是因行律法呢?是因聽福音呢?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
接著,保羅再向他們傳講福音:他解釋「因信稱義」,以及其在舊約中與律法的關係。以及律法的精意內涵(愛人如己)。從5:16節開始,他用肉體的慾望和聖靈之間的戰爭,彼此為敵,代替了羅馬書9:13節的「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16 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17 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的。18 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他接指出,經過這樣的爭戰,才會結出聖靈的果子,才能承受神的國(5:22-23)。所以,保羅是說,稱義必然產生一種內在的心志活動,進而彰顯在言語行為上——聖靈生命新樣式。
19世紀英國福音派神學家萊爾 (Ryle, J.C.) 在他所著的《聖潔》(Holiness)中對成聖過程中的戰爭,做了這樣的說明。首先,他指出當時教會的問題:「第一件事我們必須說的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是一場爭戰真正的基督教信仰!讓我們注意『真正』這一用詞!如今世界上流行的大量信仰並不是真正的、名符其實的基督教。它勉強說得過去,滿足了昏昏欲睡的良心,卻不是貨真價實的。它並不是一千八百年前被稱為基督教的真東西… 真正的基督教信仰是『一場爭戰』。」從聖經的角度來看,萊爾所說的情況有兩種:第一,是一種還不清楚福音,在「認識基督」上還沒有長大成熟的光景——在基督裡的嬰孩(哥林多教會),或基督還未成形在心裡(加拉太教會)。第二,是一種表面的基督教信仰,沒有聖靈內住的果效。
其次,他說明基督徒的爭戰:「真正的基督徒被呼召做戰士,並且從他歸信的那一天直到死時,言行舉止都必須像一名戰士一樣。他不可以過一種悠閒、懶惰和安逸的信仰生話;他一時一刻也不能幻想可以在走向天堂的路上睡覺、打盹,就像是在舒服的馬車中旅行一樣。如果他的基督教信仰的標準來自今世之子,那麼他可能會滿足於這些想法;然而,他卻在神的話語裡不能為此找到任何支持。如果聖經是他信仰和實踐的準則,他將會發現,有關這事的行動方針已經寫明了:他必須「爭戰」。」
他指出錯誤的爭戰:「基督徒戰士和誰爭戰呢?絶不是和其他基督徒。如果以為這場爭戰就是在基督徒之間進行無休止的爭論,這樣的宗教觀點是可悲的!如果一個人只有捲入到教會之間、宗派之間,派別之間、團體之間的爭竟中才感到滿足,那麼這樣的人對於他本該知道的東西實際上是一無所知的。毫無疑問,有時為了明確教會條款、禮拜規程和宗教禮儀的正確解釋,有時訴諸教會議會或總會是絶對必要的。但是,按總體原則來講,當基督徒把精力浪費在互相爭吵上,把時間白花在瑣碎的拌嘴上時,就是最大地助了罪。」其實,這就是哥林多教會和加拉太教會,和所有今天許多教會的問題。
他繼續說明爭戰的對象,他說:「不是這樣的爭戰!基督徒根本的爭戰是與世界、肉體和魔鬼的爭戰。這三者是他一生都要與之爭戰的仇敵,也是他必須與之爭戰的三個主要仇敵。除非他戰勝這三者,否則其它的勝利都是無用和虛空的。倘若他擁有天使一樣的性情,而不是墮落的造物,那麼這場爭戰就不那麼重要了。然而,面對一顆敗壞的心,一個忙碌的魔鬼和一個佈滿陷阱的世界,他要麼「爭戰」,要麼失喪。」換言之,這種戰爭是發生在內心,悟性上的爭戰,是聖靈和肉體之間的爭戰——健康長大成熟基督徒的標誌。
結論:羅馬書8章12-13節,教導我們「成聖」就是活在一種聖靈生命的新樣式中。12節的原則:成聖是建立在基督的知識之長進上:第一,帶來對本性和世界的認知;第二,對順服聖靈統治原則的認知。13節的原則:成聖是內住聖靈的工作之外在果效:第一,成聖是一種持續的選擇;第二,成聖是一場持續的爭戰。
保羅把把基督徒的爭戰,就是「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生命聖靈新樣式,稱為是「信心的爭戰」,更是「美好的仗」,(提前1:18;6:12;提後4:17)原因是:
1-基督徒的爭戰有最好的元帥:基督(來2:10);
2-基督徒的爭戰有最好的援助:聖靈(羅8:27);
3-基督徒的爭戰有最好的應許:得勝(羅8:37);
4-基督徒的爭戰有最好的結果:榮耀(羅8:30);
5-基督徒的爭戰帶來屬靈益處:聖潔(羅6:19);
6-基督徒的爭戰帶來生活益處:和睦(羅12:18);
7-基督徒的爭戰得到榮美賞賜:冠冕(彼前5:4)。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羅馬書8:12-13(二之二)
12 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並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13 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
12 So then, brothers, we are debtors, not to the flesh, to live according to the flesh. 13 For if you live according to the flesh you will die, but if by the Spirit you put to death the deeds of the body, you will live.
12 Ἄρα οὖν, ἀδελφοί, ὀφειλέται ἐσμὲν οὐ τῇ σαρκὶ τοῦ κατὰ σάρκα ζῆν, 13 εἰ γὰρ κατὰ σάρκα ζῆτε, μέλλετε ἀποθνῄσκειν· εἰ δὲ πνεύματι τὰς πράξεις τοῦ σώματος θανατοῦτε, ζήσεσθε.
讀經靈修:
羅馬書8章主題。01-17節,說明聖靈的執事,帶來新生命樣式。18-27節,說明做為神兒女,同得基督的榮耀。28-39節,強調基督裡蒙愛,得益處無法隔絕。保羅從8:1節,「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開始,結束在8:39節,「…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的。」所以,保羅在第8章的主題是:救恩的穩妥。因為,稱義和成聖是三一神的救贖工作。
羅馬書8章1-17節。8:1-17節,說明三一神的救贖工作的果效,聖靈的執事,帶來的生命的新樣式。1-11節,說明這種生命新樣式,是律法的義成就在基督徒裡面的標誌:「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隨從聖靈就是體貼聖靈的事,思想專注在屬聖靈的事上(1-8),並且這是內住的聖靈的工作(9-11)。
中心思想:12-13節,說明生命聖靈新樣式之「基礎」和「果效」。
現在,我們要來看第13節。「13 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12節他的主詞是「我們」,現在他用「你們」。他在12節,把羅馬教會的基督徒當作是和他一樣,在基督裡因信稱義的聖徒。這裡,他用「你們」,顯然是以使徒(基督的代理人)和牧者的身份向他們提出勸勉警告。
兩種選擇。保羅用了兩個條件性的句子,來說明兩種不同的道路,兩種不同的結局:死亡和生命。這顯然是延續了舊約聖經中,特別是詩篇和箴言書中常用的,惡人的道路和義人的道路的對比(申30:15-看哪!我今日將生與福、死與禍陳明在你面前)。從登山寶訓來看,則進一步說明了什麼是寬門大路和窄門小路,聰明和無知的蓋房子者。
「治死」[θανατόω](thanatou)(mortification)的意思是:造成行動的完全停止(BDAG)。 根據12節,這裡所說的「治死身體的惡行」,是「認識基督」而帶來對肉體的一切的認識,靠著聖靈,終止受其綑綁和轄制的身體的行為。
「靠著聖靈」,是告訴我們,這不是禁慾主義,修道主義,受虐狂,而是生命的聖靈,藉著神的話,藉著對基督的認識,產生悟性的轉變,對聖靈的事專注,而產生的外在行為。
第13節的原則:聖靈生命新樣式彰顯內住聖靈工作產生的外在果效:成聖的果子。 「治死」告訴我們:『成聖」不是被動的,是有意識地去順服新的思想模式:從思想開始,終止 一切以己為中心的言語和行為。 「治死身體的惡行」是從體貼聖靈開始,治死/終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我們必須有另外一種以神為中心的思想,來統治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才能夠延伸到言語和行為上,結出成聖的果子/聖靈的果子。
a-成聖是一種持續的選擇。保羅提出了兩個不同的選擇:「13 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這裡的原則是:成聖的過程是一種持續的選擇(現在式的動詞表示一種持續的動作)。而這個選擇首先發生在基督徒的思想裡。一種選擇是:順著人本性的慾望去生活,順著世界的價值觀生活。另一種選擇是:順服聖靈的統治,治服身體的行為——基督作王掌權的標誌。
b-成聖是一場持續的爭戰。保羅在加拉太書中,指出加拉太教會的問題:他們因了,卻不了解「稱義成聖」?結果很快地,就聽從了「別的福音」,他在3:2-3節,問他們:「我只要問你們這一件事:你們受了聖靈,是因行律法呢?是因聽福音呢?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
接著,保羅再向他們傳講福音:他解釋「因信稱義」,以及其在舊約中與律法的關係。以及律法的精意內涵(愛人如己)。從5:16節開始,他用肉體的慾望和聖靈之間的戰爭,彼此為敵,代替了羅馬書9:13節的「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16 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17 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的。18 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他接指出,經過這樣的爭戰,才會結出聖靈的果子,才能承受神的國(5:22-23)。所以,保羅是說,稱義必然產生一種內在的心志活動,進而彰顯在言語行為上——聖靈生命新樣式。
19世紀英國福音派神學家萊爾 (Ryle, J.C.) 在他所著的《聖潔》(Holiness)中對成聖過程中的戰爭,做了這樣的說明。首先,他指出當時教會的問題:「第一件事我們必須說的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是一場爭戰真正的基督教信仰!讓我們注意『真正』這一用詞!如今世界上流行的大量信仰並不是真正的、名符其實的基督教。它勉強說得過去,滿足了昏昏欲睡的良心,卻不是貨真價實的。它並不是一千八百年前被稱為基督教的真東西… 真正的基督教信仰是『一場爭戰』。」從聖經的角度來看,萊爾所說的情況有兩種:第一,是一種還不清楚福音,在「認識基督」上還沒有長大成熟的光景——在基督裡的嬰孩(哥林多教會),或基督還未成形在心裡(加拉太教會)。第二,是一種表面的基督教信仰,沒有聖靈內住的果效。
其次,他說明基督徒的爭戰:「真正的基督徒被呼召做戰士,並且從他歸信的那一天直到死時,言行舉止都必須像一名戰士一樣。他不可以過一種悠閒、懶惰和安逸的信仰生話;他一時一刻也不能幻想可以在走向天堂的路上睡覺、打盹,就像是在舒服的馬車中旅行一樣。如果他的基督教信仰的標準來自今世之子,那麼他可能會滿足於這些想法;然而,他卻在神的話語裡不能為此找到任何支持。如果聖經是他信仰和實踐的準則,他將會發現,有關這事的行動方針已經寫明了:他必須「爭戰」。」
他指出錯誤的爭戰:「基督徒戰士和誰爭戰呢?絶不是和其他基督徒。如果以為這場爭戰就是在基督徒之間進行無休止的爭論,這樣的宗教觀點是可悲的!如果一個人只有捲入到教會之間、宗派之間,派別之間、團體之間的爭竟中才感到滿足,那麼這樣的人對於他本該知道的東西實際上是一無所知的。毫無疑問,有時為了明確教會條款、禮拜規程和宗教禮儀的正確解釋,有時訴諸教會議會或總會是絶對必要的。但是,按總體原則來講,當基督徒把精力浪費在互相爭吵上,把時間白花在瑣碎的拌嘴上時,就是最大地助了罪。」其實,這就是哥林多教會和加拉太教會,和所有今天許多教會的問題。
他繼續說明爭戰的對象,他說:「不是這樣的爭戰!基督徒根本的爭戰是與世界、肉體和魔鬼的爭戰。這三者是他一生都要與之爭戰的仇敵,也是他必須與之爭戰的三個主要仇敵。除非他戰勝這三者,否則其它的勝利都是無用和虛空的。倘若他擁有天使一樣的性情,而不是墮落的造物,那麼這場爭戰就不那麼重要了。然而,面對一顆敗壞的心,一個忙碌的魔鬼和一個佈滿陷阱的世界,他要麼「爭戰」,要麼失喪。」換言之,這種戰爭是發生在內心,悟性上的爭戰,是聖靈和肉體之間的爭戰——健康長大成熟基督徒的標誌。
結論:羅馬書8章12-13節,教導我們「成聖」就是活在一種聖靈生命的新樣式中。12節的原則:成聖是建立在基督的知識之長進上:第一,帶來對本性和世界的認知;第二,對順服聖靈統治原則的認知。13節的原則:成聖是內住聖靈的工作之外在果效:第一,成聖是一種持續的選擇;第二,成聖是一場持續的爭戰。
保羅把把基督徒的爭戰,就是「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生命聖靈新樣式,稱為是「信心的爭戰」,更是「美好的仗」,(提前1:18;6:12;提後4:17)原因是:
1-基督徒的爭戰有最好的元帥:基督(來2:10);
2-基督徒的爭戰有最好的援助:聖靈(羅8:27);
3-基督徒的爭戰有最好的應許:得勝(羅8:37);
4-基督徒的爭戰有最好的結果:榮耀(羅8:30);
5-基督徒的爭戰帶來屬靈益處:聖潔(羅6:19);
6-基督徒的爭戰帶來生活益處:和睦(羅12:18);
7-基督徒的爭戰得到榮美賞賜:冠冕(彼前5:4)。
回應禱告:
11/23/2018 星期五
今日經文:
羅馬書 8:12-13
12 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並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13 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
讀經靈修:
「成聖」(sanctification)是耶穌基督藉著聖靈在人內心的工作,一種內在的屬靈工作(inward spiritual work),使人在對真理漸漸的清楚,把他從從罪和世界的權勢下,分別出來,救贖出來。從信徒的理解力的轉變更新開始,進而產生外在言語、行事、為人上更新——治死身體的惡行,漸漸被模成神兒子的形象。聖靈所使用的工具,一般來說,是神的話。
《西敏斯特小要理問答》 第35問:什麼是成聖?
答:「成聖是神的作爲,出於他白白的恩典,使我們整個的人照著神的形象被更新,並得以愈來愈能向罪死,向義活。」
這個教義教導我們成聖的真理包括三個部分:第一,成聖完全是神的作為,目的是全人的更新。第二,人的回應是「向罪而死,向義而活」。人的作為,參與在神的工作中,是聖靈工作的果效。「向罪死,向義活」是羅馬書6-8章所用的語言。第三,「成聖」的工作是漸漸成長的。「重生」是神一次的作為,產生於信徒的下意識中;「成聖」是重生的新生命,漸漸長大成熟的過程。今日經文,羅8:12-13節,正是「成聖」教義的源頭——一種活出在聖靈中生命的新樣式。
提綱:生命聖靈新樣式之「基礎」和「果效」。
大意:第12節,講到生命聖靈新樣式之基礎,建立在「認識基督」之長進上。第13節,講到生命聖靈新樣式之果效:外在的果子彰顯內住聖靈持續的工作。
前文:1-4節, 說明因信稱義的意義,在于基督徒被轉移到一個不被定罪的領域(在成聖的過程中,雖然還會犯罪,神也會管教,但是不會失去救恩)(1節)。因為,在這個領域中,在基督裡,生命聖靈的律是統治的力量。所有因信稱義的基督徒都已經在基督裡,都在這個領域中,是不受罪和死的律統治的領域(2節)。這種領域轉移的發生,是因為我們的肉體/罪性是軟弱的,無法靠著律法達到「義」的要求。所以,父就差遣子,成為肉身,但是沒有罪。不但為我們的罪承受律法的懲處,祂本身也替我們成全了律法,為我們作了贖罪祭(一次的義行,一人的順服)(3節)。其目的是要把律法對義的要求,成全在我們裡面(太5:17-20 )。使得祂的百姓,都活在聖靈生命的新樣式中——就是「不順從肉體,只順從聖靈」。
前文:第5-11節,開始解釋這個聖靈生命的新樣式:第一,說明什麼是「不順從肉體,只順從聖靈」(5-8節)。第二,說明聖靈的職事。聖靈的內住帶來:1) 神的同在,2)靈的重生,3)身體的復活(9-11節)。在這段經文中,保羅說明了存在于救贖歷史中,兩個在本質上相對立的龐大的力量:肉體和聖靈。他把所有的基督徒,都放在聖靈的那一方,並且描繪了基督徒在聖靈內住的關係中, 所產生的果效——生命,和伴隨的生命新樣式,這是一種超越和勝過身體死亡的生命所發出來的外在果效。
今日經文:第12節。8:12-13兩節經文,是一個總結性的論述和說明(如同8:1) 。我們要先思想第12節,「弟兄們,所以,這樣看來,我們並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所以,這樣看來」,是一個總結的強調語氣,總結了8:1-11節。說明基督徒對肉體來說是沒有責任的,可以不去順從肉體,服在其力量統治下。第12節,仍然是在解釋一個基督徒的身份和地位的問題,說明「成聖」生活,基督徒敬虔的「基礎認知」:「我們並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這裡講到一個原則;聖靈生命新樣式的生活,建立在「基督的知識」(the knowledge of Christ)之長進上。
1- 聖靈生命新樣式建立在認識基督的知識之長進上。「弟兄們…我們」:保羅在這裡沒有說,我是使徒,我命令你們。他稱羅馬教會的基督徒為「弟兄們,我們」。他是以基督徒的身份勸告他的弟兄:他同樣有聖靈的內住,他同樣要靠聖靈的能力,他同樣活在已經朽壞的身體中,他同樣要走成聖的道路。我們從保羅其他的書信中看到,他在許多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以他自己為例,間接地說明了他對成聖的認知: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成聖是內住的聖靈之執事(林後4:7)。保羅在《哥林多後書》4章,用「寶貝放在瓦器裡」,說明他作為使徒,外體/外面的人受到逼迫和困苦毀壞,但內心/裡面的人卻不斷地被更新,說明這是聖靈的內住的憑據(林4:7-5:5)。「內心/裡面的人一天新似一天」是基督徒成聖的過程:聖靈的內住帶來一種內心漸漸更新的經歷。也就是說成聖是一個漸漸進步長進的過程。聖靈新生命樣式,是漸漸產生的;成聖是內住聖靈的執事。
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成聖是基督徒一生的追求(腓3:12-14)。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第3章,把肉體理解為他的出生背景和成就,並把這一切都看作是糞土。他把萬事都當作是有損的,以「認識基督」為至寶,為要得著基督。(在12節)他接著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保羅把「成聖」看做是「認識基督」越來越清楚的過程。
從保羅本身的例子,我們看到聖靈生命新樣式,是建立在「認識基督」之長進上。這種認識基督的知識包括了兩個重點:第一,內住的聖靈帶來一種對本性和世界的認知。第二,內住聖靈彰顯在聖靈統治下的順服。
1a-認識基督帶來對人本性和世界的認知。 「不是欠肉體的債」。我們必須再次提醒的是,這裡的「肉體」不僅是指我們物質的身體,或屬本能上的喜好和慾望(飲食、性)。「肉體」總結了我們通常所稱的「世界」:所有現今生命具有與神為敵之特質的事物,包括我們的罪性。 這是一種舊世代的,在另外一個領域的「力量」,我們沒有任何必要去順服。 換言之 。對基督的認識,必然帶來基督對自己本性和世界的認識。就是前面所說的體貼聖靈的事。
1b-認識基督帶來對順服聖靈統治的認知。「不順從肉體活著」。一方面,這表示我們已經,因為聖靈的內住,確定地,己經把我們從「肉體的領域」釋放出來(7:5-6 和8:9)。另一方面,這個我們生活在其中的舊世代,仍然會影響我們。我們「死/朽壞的身體」(10節)和 「身體」(13節),仍然與死和罪之舊領域,有一種持續的關係——但是,我們不再「屬於」它。好像是被釋放的奴隸,他還會,習慣性地,順服他以前的主人,甚至在他被釋放——法律的和地位上的釋放,以至於基督徒仍然會聽從,留心我們舊主人,就是肉體的聲音,一種天然本性上的力量。「不順從肉體活著」表示了聖靈的內住的工作的果效。基督徒若是過著一個認罪悔改的生活,就成為不順從肉體活著的一個標誌和記號。換言之,「不順從肉體活著」,就是順服內住聖靈的統治,聖靈透過對福音的知識,對基督工作的認識,在內心所產生的結果。
結論:羅馬書8:12節告訴我們:聖靈生命新樣式,是建立在對「認識基督」之長進上。第一,認識基督帶來對人本性和世界的認知。 第二,認識基督帶來對聖靈統治的認知。
應用:順服聖靈的統治,不順從肉體,是漸漸地從內心思想情緒上的回轉,進步擴展到外在言語和行為上的回轉。認識肉體和世界的本質,知道基督藉著聖靈的工作,是要把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裡面 。其果效從登山寶訓的教導:在負面的人際關係中,在正面的敬拜事奉中彰顯出來。這是聖靈內住工作的真實標誌。
人際關係、夫妻關係、教會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教會的事奉,都必須經過試驗。不要小看任何一件負面的小事,都與我們的成聖有關,基督徒必須在最小的事上順從聖靈,不順從肉體本性的慾望。基督徒人際關係的問題,都出於對福音,對「基督的的認識」不夠準確。基督徒必須在對「基督的認識」上,漸漸長進。在聖靈的引導和光照下,認識肉體和世界的本質與力量。有了這樣的認識必然結出聖靈的果子,活出聖靈生命的新樣式。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羅馬書 8:12-13
12 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並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13 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
讀經靈修:
「成聖」(sanctification)是耶穌基督藉著聖靈在人內心的工作,一種內在的屬靈工作(inward spiritual work),使人在對真理漸漸的清楚,把他從從罪和世界的權勢下,分別出來,救贖出來。從信徒的理解力的轉變更新開始,進而產生外在言語、行事、為人上更新——治死身體的惡行,漸漸被模成神兒子的形象。聖靈所使用的工具,一般來說,是神的話。
《西敏斯特小要理問答》 第35問:什麼是成聖?
答:「成聖是神的作爲,出於他白白的恩典,使我們整個的人照著神的形象被更新,並得以愈來愈能向罪死,向義活。」
這個教義教導我們成聖的真理包括三個部分:第一,成聖完全是神的作為,目的是全人的更新。第二,人的回應是「向罪而死,向義而活」。人的作為,參與在神的工作中,是聖靈工作的果效。「向罪死,向義活」是羅馬書6-8章所用的語言。第三,「成聖」的工作是漸漸成長的。「重生」是神一次的作為,產生於信徒的下意識中;「成聖」是重生的新生命,漸漸長大成熟的過程。今日經文,羅8:12-13節,正是「成聖」教義的源頭——一種活出在聖靈中生命的新樣式。
提綱:生命聖靈新樣式之「基礎」和「果效」。
大意:第12節,講到生命聖靈新樣式之基礎,建立在「認識基督」之長進上。第13節,講到生命聖靈新樣式之果效:外在的果子彰顯內住聖靈持續的工作。
前文:1-4節, 說明因信稱義的意義,在于基督徒被轉移到一個不被定罪的領域(在成聖的過程中,雖然還會犯罪,神也會管教,但是不會失去救恩)(1節)。因為,在這個領域中,在基督裡,生命聖靈的律是統治的力量。所有因信稱義的基督徒都已經在基督裡,都在這個領域中,是不受罪和死的律統治的領域(2節)。這種領域轉移的發生,是因為我們的肉體/罪性是軟弱的,無法靠著律法達到「義」的要求。所以,父就差遣子,成為肉身,但是沒有罪。不但為我們的罪承受律法的懲處,祂本身也替我們成全了律法,為我們作了贖罪祭(一次的義行,一人的順服)(3節)。其目的是要把律法對義的要求,成全在我們裡面(太5:17-20 )。使得祂的百姓,都活在聖靈生命的新樣式中——就是「不順從肉體,只順從聖靈」。
前文:第5-11節,開始解釋這個聖靈生命的新樣式:第一,說明什麼是「不順從肉體,只順從聖靈」(5-8節)。第二,說明聖靈的職事。聖靈的內住帶來:1) 神的同在,2)靈的重生,3)身體的復活(9-11節)。在這段經文中,保羅說明了存在于救贖歷史中,兩個在本質上相對立的龐大的力量:肉體和聖靈。他把所有的基督徒,都放在聖靈的那一方,並且描繪了基督徒在聖靈內住的關係中, 所產生的果效——生命,和伴隨的生命新樣式,這是一種超越和勝過身體死亡的生命所發出來的外在果效。
今日經文:第12節。8:12-13兩節經文,是一個總結性的論述和說明(如同8:1) 。我們要先思想第12節,「弟兄們,所以,這樣看來,我們並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所以,這樣看來」,是一個總結的強調語氣,總結了8:1-11節。說明基督徒對肉體來說是沒有責任的,可以不去順從肉體,服在其力量統治下。第12節,仍然是在解釋一個基督徒的身份和地位的問題,說明「成聖」生活,基督徒敬虔的「基礎認知」:「我們並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這裡講到一個原則;聖靈生命新樣式的生活,建立在「基督的知識」(the knowledge of Christ)之長進上。
1- 聖靈生命新樣式建立在認識基督的知識之長進上。「弟兄們…我們」:保羅在這裡沒有說,我是使徒,我命令你們。他稱羅馬教會的基督徒為「弟兄們,我們」。他是以基督徒的身份勸告他的弟兄:他同樣有聖靈的內住,他同樣要靠聖靈的能力,他同樣活在已經朽壞的身體中,他同樣要走成聖的道路。我們從保羅其他的書信中看到,他在許多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以他自己為例,間接地說明了他對成聖的認知: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成聖是內住的聖靈之執事(林後4:7)。保羅在《哥林多後書》4章,用「寶貝放在瓦器裡」,說明他作為使徒,外體/外面的人受到逼迫和困苦毀壞,但內心/裡面的人卻不斷地被更新,說明這是聖靈的內住的憑據(林4:7-5:5)。「內心/裡面的人一天新似一天」是基督徒成聖的過程:聖靈的內住帶來一種內心漸漸更新的經歷。也就是說成聖是一個漸漸進步長進的過程。聖靈新生命樣式,是漸漸產生的;成聖是內住聖靈的執事。
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成聖是基督徒一生的追求(腓3:12-14)。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第3章,把肉體理解為他的出生背景和成就,並把這一切都看作是糞土。他把萬事都當作是有損的,以「認識基督」為至寶,為要得著基督。(在12節)他接著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保羅把「成聖」看做是「認識基督」越來越清楚的過程。
從保羅本身的例子,我們看到聖靈生命新樣式,是建立在「認識基督」之長進上。這種認識基督的知識包括了兩個重點:第一,內住的聖靈帶來一種對本性和世界的認知。第二,內住聖靈彰顯在聖靈統治下的順服。
1a-認識基督帶來對人本性和世界的認知。 「不是欠肉體的債」。我們必須再次提醒的是,這裡的「肉體」不僅是指我們物質的身體,或屬本能上的喜好和慾望(飲食、性)。「肉體」總結了我們通常所稱的「世界」:所有現今生命具有與神為敵之特質的事物,包括我們的罪性。 這是一種舊世代的,在另外一個領域的「力量」,我們沒有任何必要去順服。 換言之 。對基督的認識,必然帶來基督對自己本性和世界的認識。就是前面所說的體貼聖靈的事。
1b-認識基督帶來對順服聖靈統治的認知。「不順從肉體活著」。一方面,這表示我們已經,因為聖靈的內住,確定地,己經把我們從「肉體的領域」釋放出來(7:5-6 和8:9)。另一方面,這個我們生活在其中的舊世代,仍然會影響我們。我們「死/朽壞的身體」(10節)和 「身體」(13節),仍然與死和罪之舊領域,有一種持續的關係——但是,我們不再「屬於」它。好像是被釋放的奴隸,他還會,習慣性地,順服他以前的主人,甚至在他被釋放——法律的和地位上的釋放,以至於基督徒仍然會聽從,留心我們舊主人,就是肉體的聲音,一種天然本性上的力量。「不順從肉體活著」表示了聖靈的內住的工作的果效。基督徒若是過著一個認罪悔改的生活,就成為不順從肉體活著的一個標誌和記號。換言之,「不順從肉體活著」,就是順服內住聖靈的統治,聖靈透過對福音的知識,對基督工作的認識,在內心所產生的結果。
結論:羅馬書8:12節告訴我們:聖靈生命新樣式,是建立在對「認識基督」之長進上。第一,認識基督帶來對人本性和世界的認知。 第二,認識基督帶來對聖靈統治的認知。
應用:順服聖靈的統治,不順從肉體,是漸漸地從內心思想情緒上的回轉,進步擴展到外在言語和行為上的回轉。認識肉體和世界的本質,知道基督藉著聖靈的工作,是要把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裡面 。其果效從登山寶訓的教導:在負面的人際關係中,在正面的敬拜事奉中彰顯出來。這是聖靈內住工作的真實標誌。
人際關係、夫妻關係、教會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教會的事奉,都必須經過試驗。不要小看任何一件負面的小事,都與我們的成聖有關,基督徒必須在最小的事上順從聖靈,不順從肉體本性的慾望。基督徒人際關係的問題,都出於對福音,對「基督的的認識」不夠準確。基督徒必須在對「基督的認識」上,漸漸長進。在聖靈的引導和光照下,認識肉體和世界的本質與力量。有了這樣的認識必然結出聖靈的果子,活出聖靈生命的新樣式。
回應禱告:
11/22/2018 星期四
今日經文:
哥林多後書 9:15
感謝神,因他有說不盡的恩賜!
15 Χάρις τῷ θεῷ ἐπὶ τῇ ἀνεκδιηγήτῳ αὐτοῦ δωρεᾷ.
讀經靈修:
保羅給哥林多教會一共寫了四封信:第一封是「先前的信」(林前5:9)。這封信失傳了。第二封信,《哥林多前書》是保羅在第三次宣教之旅,在以弗所兩年間(主後55年),回答哥林多人到以弗所拜訪保羅時提出的問題:婚姻、祭偶像之物、屬靈的恩賜、死人復活,和捐獻;以及處理「革來氏」家裡的人,向保羅報吿哥林多敎會紛爭之事(林前1:11-12)。保羅並派提摩太把這封信帶到哥林多(林前4:17,16:10-11)。結果教會的問題變得更嚴重。第三封信,是保羅差遣提多帶去,後來失傳的「嚴厲的信」(林後2:4-5;7:8-12),為確定他們是否遵守順服使徒保羅的教導(林後7:13-15)。同時,因以弗所發生暴動(徒19:23-41)迫使保羅離開。保羅曾經應許哥林多教會他會去造訪他們(林前16:3-7),但是情況發生延誤了他的行程。他以為可以在特羅亞見到提多(林後2:12-13),但是計劃落空了。
當我們讀《哥林多後書》1-2章的時候,我們會感到保羅心裡的沈重和頭痛,身體和情緒上的痛苦。保羅在特羅亞的時候,他在一些地方講道,然候趕到馬其頓。他和提多終於見面了,也許是在腓立比(林後7:5-6),並且提多給保羅帶來了好消息: 雖然以前有人懷疑,仍然有假使徒攻擊 他使徒的職分,哥林多教會的人大多支持他,並且順服他的教導(林後7:6,13-15),。因著這樣的喜樂,激勵他寫了第四封信:《哥林多後書》。
《哥林多後書》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保羅解釋他使徒的職分(ministry)(1-5章)。第二,保羅勸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6-9章)。第三,保羅辯護他使徒的身分(10-13章)。
今日經文的背景是保羅勉勵外邦教會聖徒,為耶路撒冷的教會捐獻。首先,「捐助」表現外邦教會對猶太教會的弟兄之愛。其次,彰顯了聖靈所賜的合一,在教會生活中成為實際。他認為這些是神「說不盡的恩賜」。外邦教會「甘心樂意的捐助」彰顯了聖靈的恩賜,這就是他在8:1節,所說的「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因此他鼓勵哥林多人:8:7節,「你們既然在信心、口才、知識、熱心和待我們的愛心上,都格外顯出滿足來,就當在這慈惠[χάρις](charis)的事上也格外顯出滿足來。 」他說,「捐助」這件事是在試驗哥林多人「愛心的實在」,是否真知道基督的恩典[χάρις](charis)(8:8-9),要顯出他們愛心的憑據(8:24)。
「13 他們從這供給的事上得了憑據,知道你們承認基督,順服他的福音,多多地捐錢給他們和眾人,便將榮耀歸與神。14 他們也因神極大的恩賜[χάρις](charis)顯在你們心裡,就切切地想念你們,為你們祈禱。」
今日經文,9:15,是保羅教導哥林多人捐助猶太教會的事之結尾頌讚:「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δωρεά](dorea)」。
柯魯斯, 《丁道爾新約註釋》「這一節回應了8:9。在那裡,基督的恩惠,透過祂爲我們成爲貧窮,而顯明出來,使我們能成爲富足,那就是上帝說不盡的恩賜。保羅在此用的「說不盡」這個字[ἀνεκδιήγητος](anekdiēgetos),在古典希臘文和通行的蒲草紙文件中都未曾用過。在新約中,這也是第一次出現,而且只出現在此節。這似乎是保羅自己特別用來說明上帝恩賜無法用言語形容的特質的用詞…値得注意的是,對保羅而言,所有基督徒的捐獻都應是出於上帝說不盡的恩賜,因此應當是出自甘心樂意的心,以表示對上帝的感恩;同時證明我們關心,也願意與接受此恩惠的人同伴同行。
保羅相信哥林多人會對捐獻的事有所貢獻,這個信心終於得到回報。當保羅在希臘停留三個月期間,反映在哥林多後書中的一些問題得到暫時的紆解之後,他寫羅馬書時,說:「但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因爲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羅15:25-26;參,徒24:17-21)。」
《PNTC新約聖經注釋》這樣寫到:「保羅的神學結束在頌讚詞上,他是代表哥林多教會的人,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以及所有參與捐項的人。他在這裡再次用『恩賜』(charis)這個字,他的感恩暗示了領受了恩賜,神的賜與和恩典。
保羅現在把注意力從神的恩典,轉移到神賜與的具體禮物。因為這種無法描述的禮物,這種無法言喻的恩賜,保羅為此獻上感恩。他所用的字[ἀνεκδιήγητος]「anekdiēgētos」,表示這種恩賜是無法數算,無法描述,或表達的。它暗示了一個無法言喻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引發驚奇、讚嘆,和讚美的故事。他敏銳地想起《以賽亞書》中的話:「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 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9 天怎樣高過地, 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 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賽55:8-11)。保羅的想法也與《羅馬書》11:33-36相似。在那裡,他遵循聖經的傳統讚美神:『祂的判斷何其難測』和『祂的蹤跡何其難尋』;羅馬書的讚美與這裡的感恩不是沒有關聯的:保羅在《羅馬書》是在回應神如何對待以色列人和外邦人。那段經文是附加的;在那裡,他把專注放在神神無法測度的手段上;在這裡,他把焦點放在神無法言喻的奇異恩賜上。
但是,保羅所想的是什麼恩賜呢?我們知道其輪廓。它牽涉到神在基督裡的恩賜,祂自己承擔了我們的貧窮,罪,和虧欠;祂使我們在基督裡得著豐盛。這牽涉到基督的恩典,這不僅提供了我們所需的,更提升我們分享神的恩賜。包括神所創造的真正群體,在其中有真實的恩賜。我們無法僅靠著一些輪廓來進一步理解此恩賜的長闊高深。企圖替保羅所稱的恩賜下定義,毫無保留地描述和精準定義,就會違背了他刻意的靜默。他自己僅稱其為『恩賜』,把任何進一步的定義放置一旁。神為了我們的救恩,把祂自己作為恩賜;這最終是一個無法完全講清楚的故事。這是無以形容的奇妙。正因為是無以形容的奇妙,更必須一次又一次的傳講。我們若是能夠描述和講清楚,我們就會停止講它了。但它是永遠無法耗盡的,永遠無法測透的,永遠無法解釋或定義的。不僅是哥林多人,我們也是,只能一再地重新發出感謝、讚美、頌讚——和捐助 。」
結論:保羅在這裡所說的「說不盡的恩賜」[δωρεά](dorea)(顯然包括:林後1:2,12,15;2:14;4:15;6:1;8:1,4,6-9,16,19;9:8,14,15;12:9;13:13中出現的恩賜/恩惠 [χάρις][charis]),是指基督透過聖靈施行在聖徒身上的救贖恩典(羅5:15-17中的基督裡的賞賜[δωρεά][dorea]),彰顯在教會合一,和弟兄相愛上。而這說不盡的恩典,正在「捐助」這件事上,試驗[δοκιμάζω](dokimazo)了當時的教會,見證了聖靈的工作。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哥林多後書 9:15
感謝神,因他有說不盡的恩賜!
15 Χάρις τῷ θεῷ ἐπὶ τῇ ἀνεκδιηγήτῳ αὐτοῦ δωρεᾷ.
讀經靈修:
保羅給哥林多教會一共寫了四封信:第一封是「先前的信」(林前5:9)。這封信失傳了。第二封信,《哥林多前書》是保羅在第三次宣教之旅,在以弗所兩年間(主後55年),回答哥林多人到以弗所拜訪保羅時提出的問題:婚姻、祭偶像之物、屬靈的恩賜、死人復活,和捐獻;以及處理「革來氏」家裡的人,向保羅報吿哥林多敎會紛爭之事(林前1:11-12)。保羅並派提摩太把這封信帶到哥林多(林前4:17,16:10-11)。結果教會的問題變得更嚴重。第三封信,是保羅差遣提多帶去,後來失傳的「嚴厲的信」(林後2:4-5;7:8-12),為確定他們是否遵守順服使徒保羅的教導(林後7:13-15)。同時,因以弗所發生暴動(徒19:23-41)迫使保羅離開。保羅曾經應許哥林多教會他會去造訪他們(林前16:3-7),但是情況發生延誤了他的行程。他以為可以在特羅亞見到提多(林後2:12-13),但是計劃落空了。
當我們讀《哥林多後書》1-2章的時候,我們會感到保羅心裡的沈重和頭痛,身體和情緒上的痛苦。保羅在特羅亞的時候,他在一些地方講道,然候趕到馬其頓。他和提多終於見面了,也許是在腓立比(林後7:5-6),並且提多給保羅帶來了好消息: 雖然以前有人懷疑,仍然有假使徒攻擊 他使徒的職分,哥林多教會的人大多支持他,並且順服他的教導(林後7:6,13-15),。因著這樣的喜樂,激勵他寫了第四封信:《哥林多後書》。
《哥林多後書》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保羅解釋他使徒的職分(ministry)(1-5章)。第二,保羅勸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6-9章)。第三,保羅辯護他使徒的身分(10-13章)。
今日經文的背景是保羅勉勵外邦教會聖徒,為耶路撒冷的教會捐獻。首先,「捐助」表現外邦教會對猶太教會的弟兄之愛。其次,彰顯了聖靈所賜的合一,在教會生活中成為實際。他認為這些是神「說不盡的恩賜」。外邦教會「甘心樂意的捐助」彰顯了聖靈的恩賜,這就是他在8:1節,所說的「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因此他鼓勵哥林多人:8:7節,「你們既然在信心、口才、知識、熱心和待我們的愛心上,都格外顯出滿足來,就當在這慈惠[χάρις](charis)的事上也格外顯出滿足來。 」他說,「捐助」這件事是在試驗哥林多人「愛心的實在」,是否真知道基督的恩典[χάρις](charis)(8:8-9),要顯出他們愛心的憑據(8:24)。
「13 他們從這供給的事上得了憑據,知道你們承認基督,順服他的福音,多多地捐錢給他們和眾人,便將榮耀歸與神。14 他們也因神極大的恩賜[χάρις](charis)顯在你們心裡,就切切地想念你們,為你們祈禱。」
今日經文,9:15,是保羅教導哥林多人捐助猶太教會的事之結尾頌讚:「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δωρεά](dorea)」。
柯魯斯, 《丁道爾新約註釋》「這一節回應了8:9。在那裡,基督的恩惠,透過祂爲我們成爲貧窮,而顯明出來,使我們能成爲富足,那就是上帝說不盡的恩賜。保羅在此用的「說不盡」這個字[ἀνεκδιήγητος](anekdiēgetos),在古典希臘文和通行的蒲草紙文件中都未曾用過。在新約中,這也是第一次出現,而且只出現在此節。這似乎是保羅自己特別用來說明上帝恩賜無法用言語形容的特質的用詞…値得注意的是,對保羅而言,所有基督徒的捐獻都應是出於上帝說不盡的恩賜,因此應當是出自甘心樂意的心,以表示對上帝的感恩;同時證明我們關心,也願意與接受此恩惠的人同伴同行。
保羅相信哥林多人會對捐獻的事有所貢獻,這個信心終於得到回報。當保羅在希臘停留三個月期間,反映在哥林多後書中的一些問題得到暫時的紆解之後,他寫羅馬書時,說:「但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因爲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羅15:25-26;參,徒24:17-21)。」
《PNTC新約聖經注釋》這樣寫到:「保羅的神學結束在頌讚詞上,他是代表哥林多教會的人,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以及所有參與捐項的人。他在這裡再次用『恩賜』(charis)這個字,他的感恩暗示了領受了恩賜,神的賜與和恩典。
保羅現在把注意力從神的恩典,轉移到神賜與的具體禮物。因為這種無法描述的禮物,這種無法言喻的恩賜,保羅為此獻上感恩。他所用的字[ἀνεκδιήγητος]「anekdiēgētos」,表示這種恩賜是無法數算,無法描述,或表達的。它暗示了一個無法言喻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引發驚奇、讚嘆,和讚美的故事。他敏銳地想起《以賽亞書》中的話:「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 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9 天怎樣高過地, 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 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賽55:8-11)。保羅的想法也與《羅馬書》11:33-36相似。在那裡,他遵循聖經的傳統讚美神:『祂的判斷何其難測』和『祂的蹤跡何其難尋』;羅馬書的讚美與這裡的感恩不是沒有關聯的:保羅在《羅馬書》是在回應神如何對待以色列人和外邦人。那段經文是附加的;在那裡,他把專注放在神神無法測度的手段上;在這裡,他把焦點放在神無法言喻的奇異恩賜上。
但是,保羅所想的是什麼恩賜呢?我們知道其輪廓。它牽涉到神在基督裡的恩賜,祂自己承擔了我們的貧窮,罪,和虧欠;祂使我們在基督裡得著豐盛。這牽涉到基督的恩典,這不僅提供了我們所需的,更提升我們分享神的恩賜。包括神所創造的真正群體,在其中有真實的恩賜。我們無法僅靠著一些輪廓來進一步理解此恩賜的長闊高深。企圖替保羅所稱的恩賜下定義,毫無保留地描述和精準定義,就會違背了他刻意的靜默。他自己僅稱其為『恩賜』,把任何進一步的定義放置一旁。神為了我們的救恩,把祂自己作為恩賜;這最終是一個無法完全講清楚的故事。這是無以形容的奇妙。正因為是無以形容的奇妙,更必須一次又一次的傳講。我們若是能夠描述和講清楚,我們就會停止講它了。但它是永遠無法耗盡的,永遠無法測透的,永遠無法解釋或定義的。不僅是哥林多人,我們也是,只能一再地重新發出感謝、讚美、頌讚——和捐助 。」
結論:保羅在這裡所說的「說不盡的恩賜」[δωρεά](dorea)(顯然包括:林後1:2,12,15;2:14;4:15;6:1;8:1,4,6-9,16,19;9:8,14,15;12:9;13:13中出現的恩賜/恩惠 [χάρις][charis]),是指基督透過聖靈施行在聖徒身上的救贖恩典(羅5:15-17中的基督裡的賞賜[δωρεά][dorea]),彰顯在教會合一,和弟兄相愛上。而這說不盡的恩典,正在「捐助」這件事上,試驗[δοκιμάζω](dokimazo)了當時的教會,見證了聖靈的工作。
回應禱告:
11/21/2018 星期三
今日經文:
哥林多前書 15:57
感謝神,使我們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讀經靈修:
保羅第二次宣教,離開雅典之後,造訪了哥林多(徒18:1-17),他在那裡與兩位織帳篷的猶太人(徒18:5),白基拉罕亞居拉,成為朋友,並待了一年半,領了許多人悔改信主。
保羅的事奉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初到哥林多時,他曾經歷了極大的挫折。在腓立比本來大有可爲的,卻被激烈的猶太人敵擋而粉碎了;在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也是這樣。到了雅典,他曾有過小小的成功,但仍是一籌莫展。難怪他來到熱鬧囂張,知識掛帥的哥林多,他「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了(林前2:3)。
當他離開哥林多不久,來了一位從亞力山大來的學者亞波羅。他在以弗所傳講基督敎道理,但卻只受過約翰的浸。亞居拉、百基拉就「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徒18:26)亞波羅有了這新知識,就到亞該亞去,亞該亞的首都就是哥林多。在那裏,他的口才大得施展,「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徒18:28)。亞波羅的講道可能與保羅有很大差別,保羅的講道愼思簡明(林前2:2-4),亞波羅則可能辭鋒强銳(徒18:24,27-28)。兩人的信息卻基本上沒有差別,因爲保羅說亞波羅繼續他開始的工作(林前3:6、8)。不過,兩人不同的地方就足以構成哥林多人分黨的現象了。
之後,保羅寫了一封信給哥林多敎會,這信卻失傳了。我們知道有這封信存在,是因爲保羅說曾經寫過信給他們,叫他們「不可與淫亂的人相交」(林前5:9)。後來他繼續與哥林多人有聯繫,革來氏家裏的人帶來消息,說敎會裏有結黨分爭(林前1:11)。敎會也寫了一封信給他(林前7:1),大槪是司提反、福徒拿都、亞該古(林前十六17)帶去的。他們多半也夾雜了自己的見解。於是保羅就寫信回覆他們,就是如今的《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開頭問安(1:1-9);第一,指出教會的罪(1-6章);第二,回答問題(7-16章);結尾問安祝福(15:15-24)。
第一部分,保羅指出教會的罪(1:10-6:20)。教會的紛爭出自於:不認識基督的十字架的福音,以世上的智慧,處理人際關係(1-2章);不認識教會的建造和使徒的執事(3-4章);教會紀律的鬆散(5-6章)。
第二部分,保羅回答問題(7-16章)。這些問題包括6部分:1)婚姻(7章);2)偶像(8-10章);3)敬拜(11章);4)恩賜(12-14章);5)復活(15章);6)捐資(16章)。
今日經文,15:57節,是保羅回答關於「身體復活」問題之結尾。哥林多教會中有人不相信死人復活的事(15:12)。使徒行傳17:32節,告訴我們希臘人譏誚保羅傳講死人復活的事。希臘哲學教導,身體是靈魂的監獄,一旦身體死亡把靈魂釋放出來,人就進入更美好的狀態。希臘人把身體看為是軟弱和邪惡的源頭,他們無法想像,人死後身體可以復活。這是保羅所面對的,哥林多教會信仰的根基性危機——「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13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14 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15:12-14)
保羅在15章論證死人復活。他先從基本原則著手,說明基督復活是福音的根基;然後指出基督的復活是延伸在基督徒身上的;接著討論反對的說法,和其無法成立的理由。保羅論述死人復活分為3個部分:第一,死人復活的證據(1-34節);第二,死人復活的過程(35-49節); 第三,死人復活與國度完成(50-57),結語(58節)。
1-死人復活的證據(1-34節)。包括:5:1-11節,歷史的證明:保羅從基督的復活開始,證明死人復活,是一件發生在人類歷史的事實。
5:12-19節,復活的反證:若是基督沒有復活,不但使徒們是妄作見證,我們的信也是徒然:19節說,「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 」。
5:20-28節,教義的證明:保羅在這裡提出了「兩個亞當」的聖經教義,以肯定的語氣,對比死從亞當來,和復活從基督來; 以基督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說明復活的次序;並且,陳述末後基督再來,一切都要服在基督之下,連死亡也被毀滅。
5:29-34節,實際的證明:保羅從基督,轉到信徒身上,指出哥林多人的日常教會生活中,許多事情都證明身體的復活:他們對洗禮的認識,保羅冒死傳道的目的。
2-死人復活的過程(35-49節)。保羅進一步說明,復活的身體之特質。他用所種的種子比喻血氣的身體,與將來靈性的身體,就是復活的身體,具有同類的特質,並在實質上有所延續。靈性復活的身體是不朽壞、榮耀、強壯、屬天的形狀。第49節,說明我們與生俱來就具有亞當的特性;將來我們復活的身體,也有基督的形狀。
3-死人復活與國度完成(50-57節)。保羅的論述在這裡達到了輝煌的高峰:神國度終極完成,號筒末次吹響,死亡被基督的得勝完全吞滅,信徒在一霎時,得著不朽壞的身體,承受神的國度。
今日經文,5:57節,「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基督的得勝已經在十字架上成就了,祂勝過死亡,復活升天,作在父的右邊,擁有天上地上所有的權柄。祂的得勝,勝過死亡的果效在繼續的擴大,發生在所有信徒身上,直到國度終極成就。
《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這樣解釋:「基督勝過死亡(羅6:9);而且把它廢掉了(提後1:10)。祂滿足了律法的要求,因爲「基督旣爲我們成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加3:13)。他使恩典作「王」,代替了罪作「王」(羅5:20以下);祂把毒鈎拔除了,所以保羅能夠說感謝神!(參羅7:25)。這裏用現在分詞(NIV用gives),可以表不賜人勝利,原是神一貫的性格,也可以說,我們如今有分於這勝利,而且每日都享用它。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用這問句說:「這一切旣已成就,死亡還有甚麼得勝的餘地呢?」回答說:「靠律法麼?不,律法已解決了;因罪惡麼?不,它已完全消除了。」基督徒的生命本質,是勝利的生命。這裏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完全的稱謂,加强了祂的威榮地位。基督徒能勝利,惟靠基督所成就的途徑。」
加爾文說:「當他說,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得勝,你必須這樣來理解:第一,基督不僅本身毀滅了罪,祂滿足了律法,承受了咒詛,平息了神的憤怒,並得著了生命;不但如此,祂還已經開始,使我們分享所有的福祉。雖然我們仍然帶有殘留的罪,然而,它卻無法統治我們:雖然還刺痛我們,但不是致命的,因為其鋒已鈍,不會刺入靈魂的要害。雖然,律法仍然有威脅的力量,然而,在另外一方面,我們擁有基督為我們所得著的自由,成為對付威脅的解藥。雖然,殘留的罪仍然住在我們裡面,但是那叫基督從死裡復活的聖靈是生命,因為義(羅8:10)」
最後,第58節,「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哥林多前書 15:57
感謝神,使我們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讀經靈修:
保羅第二次宣教,離開雅典之後,造訪了哥林多(徒18:1-17),他在那裡與兩位織帳篷的猶太人(徒18:5),白基拉罕亞居拉,成為朋友,並待了一年半,領了許多人悔改信主。
保羅的事奉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初到哥林多時,他曾經歷了極大的挫折。在腓立比本來大有可爲的,卻被激烈的猶太人敵擋而粉碎了;在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也是這樣。到了雅典,他曾有過小小的成功,但仍是一籌莫展。難怪他來到熱鬧囂張,知識掛帥的哥林多,他「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了(林前2:3)。
當他離開哥林多不久,來了一位從亞力山大來的學者亞波羅。他在以弗所傳講基督敎道理,但卻只受過約翰的浸。亞居拉、百基拉就「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徒18:26)亞波羅有了這新知識,就到亞該亞去,亞該亞的首都就是哥林多。在那裏,他的口才大得施展,「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徒18:28)。亞波羅的講道可能與保羅有很大差別,保羅的講道愼思簡明(林前2:2-4),亞波羅則可能辭鋒强銳(徒18:24,27-28)。兩人的信息卻基本上沒有差別,因爲保羅說亞波羅繼續他開始的工作(林前3:6、8)。不過,兩人不同的地方就足以構成哥林多人分黨的現象了。
之後,保羅寫了一封信給哥林多敎會,這信卻失傳了。我們知道有這封信存在,是因爲保羅說曾經寫過信給他們,叫他們「不可與淫亂的人相交」(林前5:9)。後來他繼續與哥林多人有聯繫,革來氏家裏的人帶來消息,說敎會裏有結黨分爭(林前1:11)。敎會也寫了一封信給他(林前7:1),大槪是司提反、福徒拿都、亞該古(林前十六17)帶去的。他們多半也夾雜了自己的見解。於是保羅就寫信回覆他們,就是如今的《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開頭問安(1:1-9);第一,指出教會的罪(1-6章);第二,回答問題(7-16章);結尾問安祝福(15:15-24)。
第一部分,保羅指出教會的罪(1:10-6:20)。教會的紛爭出自於:不認識基督的十字架的福音,以世上的智慧,處理人際關係(1-2章);不認識教會的建造和使徒的執事(3-4章);教會紀律的鬆散(5-6章)。
第二部分,保羅回答問題(7-16章)。這些問題包括6部分:1)婚姻(7章);2)偶像(8-10章);3)敬拜(11章);4)恩賜(12-14章);5)復活(15章);6)捐資(16章)。
今日經文,15:57節,是保羅回答關於「身體復活」問題之結尾。哥林多教會中有人不相信死人復活的事(15:12)。使徒行傳17:32節,告訴我們希臘人譏誚保羅傳講死人復活的事。希臘哲學教導,身體是靈魂的監獄,一旦身體死亡把靈魂釋放出來,人就進入更美好的狀態。希臘人把身體看為是軟弱和邪惡的源頭,他們無法想像,人死後身體可以復活。這是保羅所面對的,哥林多教會信仰的根基性危機——「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13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14 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15:12-14)
保羅在15章論證死人復活。他先從基本原則著手,說明基督復活是福音的根基;然後指出基督的復活是延伸在基督徒身上的;接著討論反對的說法,和其無法成立的理由。保羅論述死人復活分為3個部分:第一,死人復活的證據(1-34節);第二,死人復活的過程(35-49節); 第三,死人復活與國度完成(50-57),結語(58節)。
1-死人復活的證據(1-34節)。包括:5:1-11節,歷史的證明:保羅從基督的復活開始,證明死人復活,是一件發生在人類歷史的事實。
5:12-19節,復活的反證:若是基督沒有復活,不但使徒們是妄作見證,我們的信也是徒然:19節說,「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 」。
5:20-28節,教義的證明:保羅在這裡提出了「兩個亞當」的聖經教義,以肯定的語氣,對比死從亞當來,和復活從基督來; 以基督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說明復活的次序;並且,陳述末後基督再來,一切都要服在基督之下,連死亡也被毀滅。
5:29-34節,實際的證明:保羅從基督,轉到信徒身上,指出哥林多人的日常教會生活中,許多事情都證明身體的復活:他們對洗禮的認識,保羅冒死傳道的目的。
2-死人復活的過程(35-49節)。保羅進一步說明,復活的身體之特質。他用所種的種子比喻血氣的身體,與將來靈性的身體,就是復活的身體,具有同類的特質,並在實質上有所延續。靈性復活的身體是不朽壞、榮耀、強壯、屬天的形狀。第49節,說明我們與生俱來就具有亞當的特性;將來我們復活的身體,也有基督的形狀。
3-死人復活與國度完成(50-57節)。保羅的論述在這裡達到了輝煌的高峰:神國度終極完成,號筒末次吹響,死亡被基督的得勝完全吞滅,信徒在一霎時,得著不朽壞的身體,承受神的國度。
今日經文,5:57節,「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基督的得勝已經在十字架上成就了,祂勝過死亡,復活升天,作在父的右邊,擁有天上地上所有的權柄。祂的得勝,勝過死亡的果效在繼續的擴大,發生在所有信徒身上,直到國度終極成就。
《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這樣解釋:「基督勝過死亡(羅6:9);而且把它廢掉了(提後1:10)。祂滿足了律法的要求,因爲「基督旣爲我們成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加3:13)。他使恩典作「王」,代替了罪作「王」(羅5:20以下);祂把毒鈎拔除了,所以保羅能夠說感謝神!(參羅7:25)。這裏用現在分詞(NIV用gives),可以表不賜人勝利,原是神一貫的性格,也可以說,我們如今有分於這勝利,而且每日都享用它。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用這問句說:「這一切旣已成就,死亡還有甚麼得勝的餘地呢?」回答說:「靠律法麼?不,律法已解決了;因罪惡麼?不,它已完全消除了。」基督徒的生命本質,是勝利的生命。這裏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完全的稱謂,加强了祂的威榮地位。基督徒能勝利,惟靠基督所成就的途徑。」
加爾文說:「當他說,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得勝,你必須這樣來理解:第一,基督不僅本身毀滅了罪,祂滿足了律法,承受了咒詛,平息了神的憤怒,並得著了生命;不但如此,祂還已經開始,使我們分享所有的福祉。雖然我們仍然帶有殘留的罪,然而,它卻無法統治我們:雖然還刺痛我們,但不是致命的,因為其鋒已鈍,不會刺入靈魂的要害。雖然,律法仍然有威脅的力量,然而,在另外一方面,我們擁有基督為我們所得著的自由,成為對付威脅的解藥。雖然,殘留的罪仍然住在我們裡面,但是那叫基督從死裡復活的聖靈是生命,因為義(羅8:10)」
最後,第58節,「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回應禱告:
11/20/2018 星期二
今日經文:
耶利米書 1:5
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 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 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
讀經靈修:(參:8/16/2018 耶31:3 讀經靈修)
耶利米書可以分為五部分:第一,序言:先知的呼召(1章);第二,向猶大國傳講的信息(2-33章);第三,耶利米的受苦(34-35章);第四,向列國傳講的信息(46-51章);第五,結尾:猶大國被擄滅亡(52章)。
舊約聖經中的五卷大先知書(賽、耶、哀、結、但)和十二卷小先知書(何、珥、摩、俄、拿、彌、鴻、哈、番、該、亞、瑪)都與以色列南北國的被擄和歸回歷史有關。這段歷史包含了神與祂的百姓,舊約時期在律法之下的教會之間的關係。這段歷史講到神如何透過祂在地上的國度,向以色列人施行拯救和祝福。並且在這些拯救和祝福的行動中,也包含了神的啟示。換言之,神與祂的教會在舊約時期的交往歷史,教導我們神做事的不變法則(耶8:7),教導我們神如何執行祂的計劃,並啟示和應許彌賽亞基督將帶來的復興——新約的施行。
在南北國的歷史中,隨著神國度的發展,神興起先知們成為執行神與以色列人之間所立的約之發言人:透過摩西之約的執行(被擄),以色列人真實地,認識到他們悖逆神的罪;透過亞伯拉罕之約的執行(歸回),以色列人和我們一樣,悔改認罪,蒙受永恆的救恩。先知以神的話語為其工具,使耶和華與以色列人的關係更趨屬靈化。
霍志恆(Geerhardus Vos)在《聖經神學》中指出:「藉著預言,聖經的宗教首先地形成了一個真理、信心與正典的宗教。從這方面來看,先知們最低限度,在形式上成了更正教的先驅。現在,以色列的宗教意識,較之前更感覺到,它是受規限於啟示這重要事件之內的。耶和華主要是藉著話語的方式臨到以色列民。神以祂口中的話語來表達祂自己。
神的話語,基本上是為先知執行其職分而賜下的,其次它又成了對先知本人的一種恩典。先知得著他們在工作上所需要的,而又享受著與神的親密相交,必然也與他們自己屬靈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每當先知的宗教熱忱沸騰時,我們知道那只是他們因為該職分而蒙受的一種特殊恩福,而不是在肩負該職分時,必須具備的條件。先知們被揀選,基本上不是因為他們特別虔誠,他們之所欲會比一般人更虔誠,乃是由於他們為神效力所致。」
耶利米書的序言,第一章,介紹耶利米是希勒家的兒子,並敘述他的蒙召和神給他的指示。他的父親是便雅憫地亞拿突城的祭司(1:1)。耶利米未出母胎時,就被神揀選作為先知(1:5),但他卻不清楚自己的呼召(1:6),但神向他應許能力(1:8-9),並指示他要宣講拆毀和建立的預言(1:10)。
第1節,告訴我們耶利米的父親是祭司。可以推論他從小就熟悉祭司的職分,遵行律法,影響他對當代祭司職分的觀點。他也可能很熟悉在他之前的先知著作,包括阿摩司、何西阿、以賽亞,和彌迦,等。特別是何西阿書,把以色列人的背道,比喻為賣淫通姦。
第2節,告訴我們蒙召是在南國猶大王約西亞時期。約西亞王是猶大國第16任君王,作王31年,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行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不偏左右(王下21:1-2)。他從推行宗教改革(王下22-23章;代下34-35章)。所以,耶利米是在神國復興,教會改革時期,被呼召出來,向神百姓宣告他們離棄神的罪,他們的復興和改革還是表面的,膚淺的。
第3節,在耶利米蒙召後,約西亞繼續統治了16年,而後接續作王的有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和西底家。這節經文未提到約哈斯和約雅斤,很可能是因爲他們統治的時間太短,只有各作王三個月,故而略去。耶路撒冷人被擄發生於公元前587年,但耶利米在此之後仍繼續他先知的事奉。
第4節,與前面一節經文都講到「耶和華的話臨到」。這是這段歷史神顯現啟示的特殊模式。「耶和華的話臨到」成了一個術語,總括了聖約執行的過程:神透過信息的傳講,執行聖約的控告、警告審判的來臨、應許將來的復興。諸聖約的執行者是三一神中的子神,在舊約時期,祂是那一位顯現啟示的耶和華。祂在伊甸園中向亞當夏娃顯現啟示救贖的應許(創3:15);祂在迦南地向亞伯拉罕顯現立約(約8:56;加3:8);祂在西奈山向摩西顯現頒布律法,在會幕向祂百姓顯現啟示;祂在先知時期以神的話和異象顯現啟示;祂在新約時期成為肉身顯現啟示祂的國度;祂復活升天後與祂的教會同在(太28:18-20),透過祂差遣的傳道者,向祂的百姓說話(羅10:1-17)。
今日經文,第5節,講到耶利米的呼召來自於神話語。也就是說,耶利米的呼召是客觀的,來自於外的呼召,不是出自於他自己本身主觀的認知。《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這樣解釋:「耶利米是保羅所說「預先所知道」的最佳例證(參:羅8:29〜30)。至於分別爲聖的描繪(AV),則和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所得的應許,相互呼應(路1:15)。神揀選耶利米作祂的使者絕非偶然。事實上,從耶利米在母腹中被造到分別爲聖,神已親自計畫好了過程中的每一步。祂深知祂所需要的人,也知道誰才符合標準。在此情況下,耶利米除了順從神的呼召外,別無選擇。正如摩西的例子一樣,神所揀選的器皿通常需要長時間的陶冶。他們在緊要關頭便會脫穎而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基督自己(加4:4)。列國一詞,表示這本先知書乃普遍指向各國(參25:15〜29)。」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耶利米書 1:5
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 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 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
讀經靈修:(參:8/16/2018 耶31:3 讀經靈修)
耶利米書可以分為五部分:第一,序言:先知的呼召(1章);第二,向猶大國傳講的信息(2-33章);第三,耶利米的受苦(34-35章);第四,向列國傳講的信息(46-51章);第五,結尾:猶大國被擄滅亡(52章)。
舊約聖經中的五卷大先知書(賽、耶、哀、結、但)和十二卷小先知書(何、珥、摩、俄、拿、彌、鴻、哈、番、該、亞、瑪)都與以色列南北國的被擄和歸回歷史有關。這段歷史包含了神與祂的百姓,舊約時期在律法之下的教會之間的關係。這段歷史講到神如何透過祂在地上的國度,向以色列人施行拯救和祝福。並且在這些拯救和祝福的行動中,也包含了神的啟示。換言之,神與祂的教會在舊約時期的交往歷史,教導我們神做事的不變法則(耶8:7),教導我們神如何執行祂的計劃,並啟示和應許彌賽亞基督將帶來的復興——新約的施行。
在南北國的歷史中,隨著神國度的發展,神興起先知們成為執行神與以色列人之間所立的約之發言人:透過摩西之約的執行(被擄),以色列人真實地,認識到他們悖逆神的罪;透過亞伯拉罕之約的執行(歸回),以色列人和我們一樣,悔改認罪,蒙受永恆的救恩。先知以神的話語為其工具,使耶和華與以色列人的關係更趨屬靈化。
霍志恆(Geerhardus Vos)在《聖經神學》中指出:「藉著預言,聖經的宗教首先地形成了一個真理、信心與正典的宗教。從這方面來看,先知們最低限度,在形式上成了更正教的先驅。現在,以色列的宗教意識,較之前更感覺到,它是受規限於啟示這重要事件之內的。耶和華主要是藉著話語的方式臨到以色列民。神以祂口中的話語來表達祂自己。
神的話語,基本上是為先知執行其職分而賜下的,其次它又成了對先知本人的一種恩典。先知得著他們在工作上所需要的,而又享受著與神的親密相交,必然也與他們自己屬靈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每當先知的宗教熱忱沸騰時,我們知道那只是他們因為該職分而蒙受的一種特殊恩福,而不是在肩負該職分時,必須具備的條件。先知們被揀選,基本上不是因為他們特別虔誠,他們之所欲會比一般人更虔誠,乃是由於他們為神效力所致。」
耶利米書的序言,第一章,介紹耶利米是希勒家的兒子,並敘述他的蒙召和神給他的指示。他的父親是便雅憫地亞拿突城的祭司(1:1)。耶利米未出母胎時,就被神揀選作為先知(1:5),但他卻不清楚自己的呼召(1:6),但神向他應許能力(1:8-9),並指示他要宣講拆毀和建立的預言(1:10)。
第1節,告訴我們耶利米的父親是祭司。可以推論他從小就熟悉祭司的職分,遵行律法,影響他對當代祭司職分的觀點。他也可能很熟悉在他之前的先知著作,包括阿摩司、何西阿、以賽亞,和彌迦,等。特別是何西阿書,把以色列人的背道,比喻為賣淫通姦。
第2節,告訴我們蒙召是在南國猶大王約西亞時期。約西亞王是猶大國第16任君王,作王31年,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行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不偏左右(王下21:1-2)。他從推行宗教改革(王下22-23章;代下34-35章)。所以,耶利米是在神國復興,教會改革時期,被呼召出來,向神百姓宣告他們離棄神的罪,他們的復興和改革還是表面的,膚淺的。
第3節,在耶利米蒙召後,約西亞繼續統治了16年,而後接續作王的有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和西底家。這節經文未提到約哈斯和約雅斤,很可能是因爲他們統治的時間太短,只有各作王三個月,故而略去。耶路撒冷人被擄發生於公元前587年,但耶利米在此之後仍繼續他先知的事奉。
第4節,與前面一節經文都講到「耶和華的話臨到」。這是這段歷史神顯現啟示的特殊模式。「耶和華的話臨到」成了一個術語,總括了聖約執行的過程:神透過信息的傳講,執行聖約的控告、警告審判的來臨、應許將來的復興。諸聖約的執行者是三一神中的子神,在舊約時期,祂是那一位顯現啟示的耶和華。祂在伊甸園中向亞當夏娃顯現啟示救贖的應許(創3:15);祂在迦南地向亞伯拉罕顯現立約(約8:56;加3:8);祂在西奈山向摩西顯現頒布律法,在會幕向祂百姓顯現啟示;祂在先知時期以神的話和異象顯現啟示;祂在新約時期成為肉身顯現啟示祂的國度;祂復活升天後與祂的教會同在(太28:18-20),透過祂差遣的傳道者,向祂的百姓說話(羅10:1-17)。
今日經文,第5節,講到耶利米的呼召來自於神話語。也就是說,耶利米的呼召是客觀的,來自於外的呼召,不是出自於他自己本身主觀的認知。《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這樣解釋:「耶利米是保羅所說「預先所知道」的最佳例證(參:羅8:29〜30)。至於分別爲聖的描繪(AV),則和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所得的應許,相互呼應(路1:15)。神揀選耶利米作祂的使者絕非偶然。事實上,從耶利米在母腹中被造到分別爲聖,神已親自計畫好了過程中的每一步。祂深知祂所需要的人,也知道誰才符合標準。在此情況下,耶利米除了順從神的呼召外,別無選擇。正如摩西的例子一樣,神所揀選的器皿通常需要長時間的陶冶。他們在緊要關頭便會脫穎而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基督自己(加4:4)。列國一詞,表示這本先知書乃普遍指向各國(參25:15〜29)。」
回應禱告:
11/19/2018 星期一
今日經文:
使徒行傳 8:14-17
14 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馬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裡去。15 兩個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16 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他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17 於是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
Now when the apostles at Jerusalem heard that Samaria had received the word of God, they sent to them Peter and John, 15 who came down and prayed for them that they might receive the Holy Spirit, 16 for he had not yet fallen on any of them, but they had only been baptized in the name of the Lord Jesus. 17 Then they laid their hands on them and they received the Holy Spirit. 18
Ἀκούσαντες δὲ οἱ ἐν Ἱεροσολύμοις ἀπόστολοι ὅτι δέδεκται ἡ Σαμάρεια τὸν λόγον τοῦ θεοῦ, ἀπέστειλαν πρὸς αὐτοὺς Πέτρον καὶ Ἰωάννην, 15 οἵτινες καταβάντες προσηύξαντο περὶ αὐτῶν ὅπως λάβωσιν πνεῦμα ἅγιον· 16 οὐδέπω γὰρ ἦν ἐπʼ οὐδενὶ αὐτῶν ἐπιπεπτωκός, μόνον δὲ βεβαπτισμένοι ὑπῆρχον εἰς τὸ ὄνομα τοῦ κυρίου Ἰησοῦ. 17 τότε ἐπετίθεσαν τὰς χεῖρας ἐπʼ αὐτοὺς καὶ ἐλάμβανον πνεῦμα ἅγιον.
讀經靈修:
此新約教會初期歷史有兩個特點:首先,這段經文是穿插在西門信主受洗,渴慕腓利行神蹟,想用金錢向使徒獲得賜聖靈權柄的描述之間。其次,是撒瑪利亞的人領受了神的道,但是「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所以,使徒為他們禱告,並且「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
問題是:為什麼在2:38節,彼得解釋逾越節聖靈降臨,說:「 “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而這裡是在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必須經過使徒們的按手才受了聖靈?
解釋的關鍵在於:第一,「撒瑪利亞人」(和「外邦人」如:哥尼流)所含的意義;第二,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意義;第三,神救贖計劃成就之階段性。
第一,撒瑪利亞人所含的意義。撒瑪利亞人,從舊約時期以來,與猶太人之間是長久以來不相往來,互相敵對的。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在井邊把福音傳給撒馬利亞人的時候,救恩已經藉著聖靈的工作,透過耶穌所傳講福音,使外邦人得救了。亞伯拉罕之約的應許:萬國要因你的後裔得福,已經開始應驗了(約4:7-42)。
換言之,耶穌已經拆毀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隔牆。當耶穌把福音傳給撒瑪利亞婦人的時候,耶穌已經帶入了救恩歷史的新世代,聖靈的世代:在聖靈中,就是在真理中敬拜父的世代(約4:23-24,中文錯誤翻譯為:用心靈和誠實敬拜)。那時雖然耶穌還沒有復活升天,父還沒有賜下無限量的聖靈,但聖靈已經內住在撒馬利亞婦人心裡了,聖靈已經降臨到外邦人了(約4:39-41)。
同樣地,這裡的撒瑪利亞人已經領受了神的道,表示聖靈的工作已經擴張到撒瑪利亞了。耶路撒冷教會總會聽到此事,就差遣彼得和約翰去查看。他們發現這些外邦人已經奉耶穌的名受了洗,表示他們已經有內住的聖靈。但是他們為什麼要接受聖靈的洗呢?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猶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之間,教會的合一而做的。當初期教會從猶太基督徒,轉變為包括外邦基督徒的教會的關鍵歷史時刻,聖靈用外在的形式和經歷作為確據,教導猶太和外邦人基督徒,他們都領受了同一的聖靈 ,沒有分別。
第二,五旬節聖靈下降的意義。使徒行傳2章,在逾越節的時候,聖靈降下是為了見證耶穌是復活升天的基督:「32 這耶穌,神已經叫他復活了,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33 他既被神的右手高舉,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父所應許的聖靈的意義包括:
1-見證基督升天作君王受膏抹。神國度的君王,教會的元首,神兒子基督按照救贖之約的約定,受父差遣成為肉身(來10:5),為祂百姓的罪,替他們承受律法的懲處,就是死(加4:4-5;來2:10-14,4:15;腓2:6-8)。並且,完全順服父的旨意(約8:28-29),替父賜給祂的百姓,成全律法對義的要求(太5:17-18;羅8:3-4)。這樣,父就按照救贖之約的約定,藉著聖靈叫祂從死裡復活,使祂得著永生,成為初熟的果子,把天上地上所有的權柄都託付給祂,並賜下所應許的無限量聖靈(徒2:33)。無限量的聖靈降下,見證了基督在天上,成為受聖靈膏抹的君王(徒2:29-33),和天上的大祭司(來5:1-10;出40:12-15)。
2-見證基督升天展開聖靈世代。復活升天的基督,作為恩典之約的中保,按照救贖之約的約定,要透過無限量聖靈的運作,賜給祂百姓恩典之約的祝福:呼召/重生、稱義/信心,兒子的名分,成聖, 得榮耀(羅8:28-30),建造、教導、指引和保守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使其長大成熟( 弗4:1-16;約14:26;15:26;16:13-14)。基督的復活升天,得著父應許的聖靈,把救贖計劃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救贖計劃完成的聖靈新世代。
第三,神救贖計劃成就階段性。聖靈的工作不是在新約時期才開始的;當亞當和夏娃領受「首次福音」的時候(創3:15),聖靈就開始把救恩施行在蒙恩的墮落人類心中了。舊約時期,所有因信稱義的聖徒(羅3:6-13),都是聖靈內住的工作,與我們完全無異(羅8:1-17)。不同的地方在於:舊約時期孩童的教會,其領受救恩的媒介有所不同(透過許多外在的形式),並且聖靈的工作侷限於猶太民族。同時,因為包含神救贖計劃之聖經正典還未形成,所以,聖靈用許多超自然的方式,伴隨著神話語的啟示,來執行神的救贖計劃,建造祂的教會。當新舊約聖經正典,神的話,成為固定形式之後,聖靈就普遍地透過教導和傳講神的話,來建立眾聖徒/基督的身體。
使徒行傳中的新約教會,仍然處在聖經正典尚未成形的時期,因此,聖靈仍必須透過超自然的方式,見證基督的權柄和能力,啟示和建造那時候的教會。並且,聖靈引導那時的教會,賜下能力給使徒們,使他們經歷了猶太教會和外邦教會的合一,啟示了教會合一的真理。這樣,使徒們按照他們的經歷,在聖靈的默示下,寫下了教會建立和合一的特殊啟示,放在新約聖經正典中(羅12:3-8;弗4:1-16,林前10:16-17;12:4-6,13)。成為今天教導教會合一,唯一和最高的真理基礎。
結論:按這樣的立足點,來理解使徒行傳2章和8章中「聖靈的工作」,可以得到下面四個結論:
第一,聖靈來自升天基督為建造教會。首先,五旬節聖靈降下,是來自升天的基督在天上受聖靈膏抹,降下到地上祂的身體,就是教會。聖靈藉著許多超自然的作為,使猶太人接受福音,悔改認罪,得著屬靈的恩賜,建造了新約的教會。聖靈外在的形式和超自然現象,見證了基督是神所應許的那一位永遠的大衛後裔君王。其次,神的救贖計劃從耶路撒冷擴展到撒瑪利亞:腓利宣講神國的福音和耶穌的名(徒5:12),聖靈透過福音,使得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徒5:14),奉耶穌的名受了洗(徒5:16)。復活升天的基督,作為教會的元首,透過耶路撒冷教會,差遣使徒彼得和約翰為他們禱告,給他們按手,降下聖靈,見證了那些信耶穌的撒瑪利亞人,的確屬於基督的身體 。這樣,猶太基督徒就與外邦基督徒合一了。彼得在耶路撒冷總會會議上見證了這件事:「諸位弟兄,你們知道神早已在你們中間揀選了我,叫外邦人從我口中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8 知道人心的神也為他們作了見證,賜聖靈給他們,正如給我們一樣;9 又藉著信潔凈了他們的心,並不分他們、我們。」(徒15:7-9;參,徒11:15-17-哥尼流受聖靈)
第二,聖靈內住人心引領人信主稱義。所有領受聖靈超自然經歷的基督徒,無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都領受了神的道,此事實見證了聖靈的內住。聖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呼召/重生、稱義/信心、成聖和得榮耀。聖靈的工作,無論是使徒行傳2章,五旬節的聖靈降臨,還是使徒行傳8章,撒瑪利亞人藉著使徒按手領受聖靈,都見證了聖靈內住人心,使人因信稱義的偉大救贖計劃之施行。
第三,聖靈的工作是要教會成為合一。不論是教會的歷史,還是新約的啟示,都清楚的教導聖靈的工作是要把合一賜給教會:「4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的恩相稱。2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4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5 一主,一信,一洗,6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弗4:1-6)。」
第四,聖靈的恩賜不是為個人的能力。這段經文,穿插在行邪術的西門想要為自己的權柄和利益得到聖靈的能力,是在警告基督徒,不要誤解聖靈的工作,用不正當的動機求聖靈的能力。《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這樣寫到:「這段經文不是要考究西門有沒有「重生」(正如後來的神學詞彙),這裏側重的是他想得聖靈能力的惡慾,理由不正,取得能力的途徑也不對。擁有屬靈的權柄是很嚴肅的責任,不是一種特權;有這權柄的人,必須時時警覺不落入試探,去轄制在靈性上受他照管的人;更要提防不用自己的地位取利,不管是財利,或是自我高抬(彼前五2、3)。西門把賜聖靈看作一種魔術手法,甘願付錢買這特權,更顯出他完全誤解了聖靈的本質。因此,用錢或賄賂買敎會地位的惡行,被稱爲西門尼(Simony),就是從這事件而來。」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使徒行傳 8:14-17
14 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馬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裡去。15 兩個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16 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他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17 於是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
Now when the apostles at Jerusalem heard that Samaria had received the word of God, they sent to them Peter and John, 15 who came down and prayed for them that they might receive the Holy Spirit, 16 for he had not yet fallen on any of them, but they had only been baptized in the name of the Lord Jesus. 17 Then they laid their hands on them and they received the Holy Spirit. 18
Ἀκούσαντες δὲ οἱ ἐν Ἱεροσολύμοις ἀπόστολοι ὅτι δέδεκται ἡ Σαμάρεια τὸν λόγον τοῦ θεοῦ, ἀπέστειλαν πρὸς αὐτοὺς Πέτρον καὶ Ἰωάννην, 15 οἵτινες καταβάντες προσηύξαντο περὶ αὐτῶν ὅπως λάβωσιν πνεῦμα ἅγιον· 16 οὐδέπω γὰρ ἦν ἐπʼ οὐδενὶ αὐτῶν ἐπιπεπτωκός, μόνον δὲ βεβαπτισμένοι ὑπῆρχον εἰς τὸ ὄνομα τοῦ κυρίου Ἰησοῦ. 17 τότε ἐπετίθεσαν τὰς χεῖρας ἐπʼ αὐτοὺς καὶ ἐλάμβανον πνεῦμα ἅγιον.
讀經靈修:
此新約教會初期歷史有兩個特點:首先,這段經文是穿插在西門信主受洗,渴慕腓利行神蹟,想用金錢向使徒獲得賜聖靈權柄的描述之間。其次,是撒瑪利亞的人領受了神的道,但是「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所以,使徒為他們禱告,並且「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
問題是:為什麼在2:38節,彼得解釋逾越節聖靈降臨,說:「 “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而這裡是在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必須經過使徒們的按手才受了聖靈?
解釋的關鍵在於:第一,「撒瑪利亞人」(和「外邦人」如:哥尼流)所含的意義;第二,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意義;第三,神救贖計劃成就之階段性。
第一,撒瑪利亞人所含的意義。撒瑪利亞人,從舊約時期以來,與猶太人之間是長久以來不相往來,互相敵對的。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在井邊把福音傳給撒馬利亞人的時候,救恩已經藉著聖靈的工作,透過耶穌所傳講福音,使外邦人得救了。亞伯拉罕之約的應許:萬國要因你的後裔得福,已經開始應驗了(約4:7-42)。
換言之,耶穌已經拆毀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隔牆。當耶穌把福音傳給撒瑪利亞婦人的時候,耶穌已經帶入了救恩歷史的新世代,聖靈的世代:在聖靈中,就是在真理中敬拜父的世代(約4:23-24,中文錯誤翻譯為:用心靈和誠實敬拜)。那時雖然耶穌還沒有復活升天,父還沒有賜下無限量的聖靈,但聖靈已經內住在撒馬利亞婦人心裡了,聖靈已經降臨到外邦人了(約4:39-41)。
同樣地,這裡的撒瑪利亞人已經領受了神的道,表示聖靈的工作已經擴張到撒瑪利亞了。耶路撒冷教會總會聽到此事,就差遣彼得和約翰去查看。他們發現這些外邦人已經奉耶穌的名受了洗,表示他們已經有內住的聖靈。但是他們為什麼要接受聖靈的洗呢?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猶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之間,教會的合一而做的。當初期教會從猶太基督徒,轉變為包括外邦基督徒的教會的關鍵歷史時刻,聖靈用外在的形式和經歷作為確據,教導猶太和外邦人基督徒,他們都領受了同一的聖靈 ,沒有分別。
第二,五旬節聖靈下降的意義。使徒行傳2章,在逾越節的時候,聖靈降下是為了見證耶穌是復活升天的基督:「32 這耶穌,神已經叫他復活了,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33 他既被神的右手高舉,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父所應許的聖靈的意義包括:
1-見證基督升天作君王受膏抹。神國度的君王,教會的元首,神兒子基督按照救贖之約的約定,受父差遣成為肉身(來10:5),為祂百姓的罪,替他們承受律法的懲處,就是死(加4:4-5;來2:10-14,4:15;腓2:6-8)。並且,完全順服父的旨意(約8:28-29),替父賜給祂的百姓,成全律法對義的要求(太5:17-18;羅8:3-4)。這樣,父就按照救贖之約的約定,藉著聖靈叫祂從死裡復活,使祂得著永生,成為初熟的果子,把天上地上所有的權柄都託付給祂,並賜下所應許的無限量聖靈(徒2:33)。無限量的聖靈降下,見證了基督在天上,成為受聖靈膏抹的君王(徒2:29-33),和天上的大祭司(來5:1-10;出40:12-15)。
2-見證基督升天展開聖靈世代。復活升天的基督,作為恩典之約的中保,按照救贖之約的約定,要透過無限量聖靈的運作,賜給祂百姓恩典之約的祝福:呼召/重生、稱義/信心,兒子的名分,成聖, 得榮耀(羅8:28-30),建造、教導、指引和保守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使其長大成熟( 弗4:1-16;約14:26;15:26;16:13-14)。基督的復活升天,得著父應許的聖靈,把救贖計劃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救贖計劃完成的聖靈新世代。
第三,神救贖計劃成就階段性。聖靈的工作不是在新約時期才開始的;當亞當和夏娃領受「首次福音」的時候(創3:15),聖靈就開始把救恩施行在蒙恩的墮落人類心中了。舊約時期,所有因信稱義的聖徒(羅3:6-13),都是聖靈內住的工作,與我們完全無異(羅8:1-17)。不同的地方在於:舊約時期孩童的教會,其領受救恩的媒介有所不同(透過許多外在的形式),並且聖靈的工作侷限於猶太民族。同時,因為包含神救贖計劃之聖經正典還未形成,所以,聖靈用許多超自然的方式,伴隨著神話語的啟示,來執行神的救贖計劃,建造祂的教會。當新舊約聖經正典,神的話,成為固定形式之後,聖靈就普遍地透過教導和傳講神的話,來建立眾聖徒/基督的身體。
使徒行傳中的新約教會,仍然處在聖經正典尚未成形的時期,因此,聖靈仍必須透過超自然的方式,見證基督的權柄和能力,啟示和建造那時候的教會。並且,聖靈引導那時的教會,賜下能力給使徒們,使他們經歷了猶太教會和外邦教會的合一,啟示了教會合一的真理。這樣,使徒們按照他們的經歷,在聖靈的默示下,寫下了教會建立和合一的特殊啟示,放在新約聖經正典中(羅12:3-8;弗4:1-16,林前10:16-17;12:4-6,13)。成為今天教導教會合一,唯一和最高的真理基礎。
結論:按這樣的立足點,來理解使徒行傳2章和8章中「聖靈的工作」,可以得到下面四個結論:
第一,聖靈來自升天基督為建造教會。首先,五旬節聖靈降下,是來自升天的基督在天上受聖靈膏抹,降下到地上祂的身體,就是教會。聖靈藉著許多超自然的作為,使猶太人接受福音,悔改認罪,得著屬靈的恩賜,建造了新約的教會。聖靈外在的形式和超自然現象,見證了基督是神所應許的那一位永遠的大衛後裔君王。其次,神的救贖計劃從耶路撒冷擴展到撒瑪利亞:腓利宣講神國的福音和耶穌的名(徒5:12),聖靈透過福音,使得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徒5:14),奉耶穌的名受了洗(徒5:16)。復活升天的基督,作為教會的元首,透過耶路撒冷教會,差遣使徒彼得和約翰為他們禱告,給他們按手,降下聖靈,見證了那些信耶穌的撒瑪利亞人,的確屬於基督的身體 。這樣,猶太基督徒就與外邦基督徒合一了。彼得在耶路撒冷總會會議上見證了這件事:「諸位弟兄,你們知道神早已在你們中間揀選了我,叫外邦人從我口中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8 知道人心的神也為他們作了見證,賜聖靈給他們,正如給我們一樣;9 又藉著信潔凈了他們的心,並不分他們、我們。」(徒15:7-9;參,徒11:15-17-哥尼流受聖靈)
第二,聖靈內住人心引領人信主稱義。所有領受聖靈超自然經歷的基督徒,無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都領受了神的道,此事實見證了聖靈的內住。聖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呼召/重生、稱義/信心、成聖和得榮耀。聖靈的工作,無論是使徒行傳2章,五旬節的聖靈降臨,還是使徒行傳8章,撒瑪利亞人藉著使徒按手領受聖靈,都見證了聖靈內住人心,使人因信稱義的偉大救贖計劃之施行。
第三,聖靈的工作是要教會成為合一。不論是教會的歷史,還是新約的啟示,都清楚的教導聖靈的工作是要把合一賜給教會:「4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的恩相稱。2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4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5 一主,一信,一洗,6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弗4:1-6)。」
第四,聖靈的恩賜不是為個人的能力。這段經文,穿插在行邪術的西門想要為自己的權柄和利益得到聖靈的能力,是在警告基督徒,不要誤解聖靈的工作,用不正當的動機求聖靈的能力。《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這樣寫到:「這段經文不是要考究西門有沒有「重生」(正如後來的神學詞彙),這裏側重的是他想得聖靈能力的惡慾,理由不正,取得能力的途徑也不對。擁有屬靈的權柄是很嚴肅的責任,不是一種特權;有這權柄的人,必須時時警覺不落入試探,去轄制在靈性上受他照管的人;更要提防不用自己的地位取利,不管是財利,或是自我高抬(彼前五2、3)。西門把賜聖靈看作一種魔術手法,甘願付錢買這特權,更顯出他完全誤解了聖靈的本質。因此,用錢或賄賂買敎會地位的惡行,被稱爲西門尼(Simony),就是從這事件而來。」
回應禱告:
11/16/2018 星期五
今日經文:
以弗所書 4:1-3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2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3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I therefore, a prisoner for the Lord, urge you to walk in a manner worthy of the calling to which you have been called, 2 with all humility and gentleness, with patience, bearing with one another in love, 3 eager to maintain the unity of the Spirit in the bond of peace.
Παρακαλῶ οὖν ὑμᾶς ἐγὼ ὁ δέσμιος ἐν κυρίῳ ἀξίως περιπατῆσαι τῆς κλήσεως ἧς ἐκλήθητε, 2 μετὰ πάσης ταπεινοφροσύνης καὶ πραΰτητος, μετὰ μακροθυμίας, ἀνεχόμενοι ἀλλήλων ἐν ἀγάπῃ, 3 σπουδάζοντες τηρεῖν τὴν ἑνότητα τοῦ πνεύματος ἐν τῷ συνδέσμῳ τῆς εἰρήνης·
讀經靈修:
基督徒的行事為人是建立在對基督教真理,對福音的認識上的。認識基督的工作和基督的豐盛,是跟隨基督的動力 。因此,保羅總是先把福音的真理,神全部的計劃,傳講給他牧養的教會,然後才指出,教會要如何在生活和事奉上,處理發生問題的地方。基督徒的生活樣式,與其對福音教義的理解,是不可分的,並且前者是建立在後者之上。
以弗所書共有4章, 1-3章教導福音的教義,提醒我們神為我們所做的;4-6章教導福音生活的實踐,告訴我們要如何回應神的恩典,並且提醒我們失敗的地方,指出其原因是不明白正確的福音真理,和神對我們的呼召。
1-3章,「福音教義」分為四部分:1)我們在基督裡的產業(1:1-14);2)祈求賜悟性(1:15-23);3)我們在基督裡的地位(2章);4)祈求賜能力(3章)。
4-6章「生活應用」分為七部分:1)行在合一中(4:1-16);2)行在聖潔中(4:17-32);3)行在愛心中(5:1-6);4)行在光明中(5:7-14);5)行在謹慎中(5:15-21);6)行在和諧中(5:18-6:9);7)行在得勝中(6:10-24)。
今日經文,是1-3章的「福音教義」結束後,第4章的「生活應用」新段落的開始。中文翻譯忽略了「所以」[οὖν](oun)(therefore)這個保羅最喜歡用的轉接詞。「所以」表示了對前面1-3章的教義之理解 。第3章結束在保羅為聖徒祈求,要他們裡面的聖靈,能夠使他們裡面的人剛強起來(3:16);叫他們因內住的基督,彰顯出愛心(3:17),以至於教會在基督裡得著榮耀(3:20)。因此, 第4章一開始,第一個段落,1-16節,就接著講「教會的合一」。而4:1-3節是教會合一的序言。
保羅把4:1-16節,「教會合一」的教導,建立在「基督升天」(4:8)的救贖歷史事實上。他在2:6節,已經說明,基督復活升天,和信徒復活升天是一個已經成就的事實。他現在要說明,基督升天和眾聖徒,就是基督的身體,在地上的合一有什麼關係? 是如何形成的。
4:1-3節, 指出「合一的呼召」,「合一的特質」,「合一的途徑」,並且合一是聖靈的工作。第1章講到聖徒因信,受了所應許的聖靈,成為得基業的憑據(1:13-14)。4:4-6節, 指出同一個聖靈,把眾聖徒結合成的一個基督的身體,是合一的事實基礎。接下來,4:7-16節,說明復活升天的基督,賜下的不同的恩賜給教會,為要在愛中建立和聯絡基督的身體。
「在主裡被囚的」。 4:1節,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 翻譯為「我作為在主裡被囚的勸你們」比較更與希臘文貼切 (在3:1節,保羅就把自己稱為是「被囚的」:「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保羅雖然是身體被囚,受到困鎖,但是他用了「在主裡/在基督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基督裡」,表示他是處在受基督統治的領域,在新世代聖靈的領域中,即使他的身體被囚。
1-合一的屬天呼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蒙呼召」是根源於舊約的觀念,與神的國度有關的用語。基督徒是蒙神呼召,成為神國度的子民, 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9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當保羅說基督徒蒙召,是表示成為神國度的子民,具有屬天的新生命特質,活在生命聖靈的律統治之下(羅8:1-17)。
保羅用「行」(中文:行事為人),這個舊約中常用的字,給人一種雖不驚人,卻是穩健地前進的觀念。對一個基督徒而言,沒有什麼是靜態的。現在式的動詞形式,表示神的呼召從未停止。通常保羅提到神的呼召時都用過去式,有時他用不定過去式(aorist)來提醒我們呼召的斷然性(加1:6,15),或用完成式表示那些被召的一直處於被召的地位(林前7:15,17)。這裡我們看到神的恩召一直臨到我們,且要求我們因感恩而回應神,而非因懼怕律法的懲處。因為在基督裡的就不定罪了(雖然,神仍然會因為我們的過犯管教我們,但不會失去救恩)。保羅接下來就說明了,天國子民蒙呼召,使教會合一的四個生命特質:
2-合一的四個特質:「2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凡事」是指「一切」是具有強調的作用的用詞。
「謙虛」[ταπεινοφροσύνη] (tapeinophrosyne) (humility, modesty)。真正的謙卑來自與主耶穌的聯合。謙虛使我們察覺自己無有,又使我們以別人比自己強。這與自負和傲慢相反。(參考:腓2:3;彼前5:5;西2:18,23)
「溫柔」[πραΰτης](prautes)(gentleness)。順服神安排而不反抗、任隨人的不友善對待而不報復。這態度在那位說「我心裡柔和謙卑」者的生命中最清楚看見。聖經辭典(BDAG)解釋:「對自己的重要性沒有有過份的感受」。(參考:林後10:1;加5:23;西3:12;提後2:25;雅1:31;3:13;彼前3:16;林前4:21;加6:1)
「忍耐」[μακροθυμία] (makrothymia) (long temper)。在長期激動下,仍有平和的性情並忍耐的心靈。 聖經辭典(BDAG)解釋:「在等候結果時的一種平靜安穩的狀態(西1:11;提後3:10;來6:12;雅5:10);在受到激怒和挑撥的時候能夠忍耐的狀態(林後6:6;加5:22;西3:12;提後4:2;講到神:羅2:4;9:22;彼前3:20;講到基督:提起1;16;彼後3:15)」
「寬容」[ἀνέχω](anechomai)(enduring)。寬恕別人的過錯和失敗,或性格、能力、脾氣。這並不是虛有其表地保持禮貌,心裡卻存着憤恨。意思是積極去愛那些使人憤怒、攪擾或令人困窘的人(徒18:14;太17:17;林後11:1;西3:13;林後11:19);或為某種事承受痛苦(帖後1:4;林前4:12)
這裡有一個普遍的原則:一方面,這些生命特質是從人際關係的衝突中彰顯出來的,另一方面,是聖靈透過這些衝突的人際關係中,把這些特質賜給教會,為了教會的合一。因此,保羅節下來說明了這個原則:教會是彰顯和塑造新生命特質的地方。
3-合一的必須途徑:「3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保羅在這裡說明的是:合一是基督徒要活出的責任;同時也是聖靈的工作。
富克斯, 《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這樣解釋:「本節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使徒將合一視爲神的賞賜。基督的十架使之能以成眞(2:14及下),神聖靈的工作使之產生果效。人不能創造合一,只能接受合一爲賞賜;並在面對來自教會內外的衆多攻擊下,竭力保守神所賜的合一,使合一不被奪取,這是人的責任。基督徒應當竭力保守這合而爲一的心。希臘文分詞「竭力」(spoudazontes)的意思,是熱誠地努力和關注(參:帖前2:17;提後2:15;彼後1:10,15,3:14)。」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以弗所書 4:1-3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2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3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I therefore, a prisoner for the Lord, urge you to walk in a manner worthy of the calling to which you have been called, 2 with all humility and gentleness, with patience, bearing with one another in love, 3 eager to maintain the unity of the Spirit in the bond of peace.
Παρακαλῶ οὖν ὑμᾶς ἐγὼ ὁ δέσμιος ἐν κυρίῳ ἀξίως περιπατῆσαι τῆς κλήσεως ἧς ἐκλήθητε, 2 μετὰ πάσης ταπεινοφροσύνης καὶ πραΰτητος, μετὰ μακροθυμίας, ἀνεχόμενοι ἀλλήλων ἐν ἀγάπῃ, 3 σπουδάζοντες τηρεῖν τὴν ἑνότητα τοῦ πνεύματος ἐν τῷ συνδέσμῳ τῆς εἰρήνης·
讀經靈修:
基督徒的行事為人是建立在對基督教真理,對福音的認識上的。認識基督的工作和基督的豐盛,是跟隨基督的動力 。因此,保羅總是先把福音的真理,神全部的計劃,傳講給他牧養的教會,然後才指出,教會要如何在生活和事奉上,處理發生問題的地方。基督徒的生活樣式,與其對福音教義的理解,是不可分的,並且前者是建立在後者之上。
以弗所書共有4章, 1-3章教導福音的教義,提醒我們神為我們所做的;4-6章教導福音生活的實踐,告訴我們要如何回應神的恩典,並且提醒我們失敗的地方,指出其原因是不明白正確的福音真理,和神對我們的呼召。
1-3章,「福音教義」分為四部分:1)我們在基督裡的產業(1:1-14);2)祈求賜悟性(1:15-23);3)我們在基督裡的地位(2章);4)祈求賜能力(3章)。
4-6章「生活應用」分為七部分:1)行在合一中(4:1-16);2)行在聖潔中(4:17-32);3)行在愛心中(5:1-6);4)行在光明中(5:7-14);5)行在謹慎中(5:15-21);6)行在和諧中(5:18-6:9);7)行在得勝中(6:10-24)。
今日經文,是1-3章的「福音教義」結束後,第4章的「生活應用」新段落的開始。中文翻譯忽略了「所以」[οὖν](oun)(therefore)這個保羅最喜歡用的轉接詞。「所以」表示了對前面1-3章的教義之理解 。第3章結束在保羅為聖徒祈求,要他們裡面的聖靈,能夠使他們裡面的人剛強起來(3:16);叫他們因內住的基督,彰顯出愛心(3:17),以至於教會在基督裡得著榮耀(3:20)。因此, 第4章一開始,第一個段落,1-16節,就接著講「教會的合一」。而4:1-3節是教會合一的序言。
保羅把4:1-16節,「教會合一」的教導,建立在「基督升天」(4:8)的救贖歷史事實上。他在2:6節,已經說明,基督復活升天,和信徒復活升天是一個已經成就的事實。他現在要說明,基督升天和眾聖徒,就是基督的身體,在地上的合一有什麼關係? 是如何形成的。
4:1-3節, 指出「合一的呼召」,「合一的特質」,「合一的途徑」,並且合一是聖靈的工作。第1章講到聖徒因信,受了所應許的聖靈,成為得基業的憑據(1:13-14)。4:4-6節, 指出同一個聖靈,把眾聖徒結合成的一個基督的身體,是合一的事實基礎。接下來,4:7-16節,說明復活升天的基督,賜下的不同的恩賜給教會,為要在愛中建立和聯絡基督的身體。
「在主裡被囚的」。 4:1節,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 翻譯為「我作為在主裡被囚的勸你們」比較更與希臘文貼切 (在3:1節,保羅就把自己稱為是「被囚的」:「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保羅雖然是身體被囚,受到困鎖,但是他用了「在主裡/在基督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基督裡」,表示他是處在受基督統治的領域,在新世代聖靈的領域中,即使他的身體被囚。
1-合一的屬天呼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蒙呼召」是根源於舊約的觀念,與神的國度有關的用語。基督徒是蒙神呼召,成為神國度的子民, 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9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當保羅說基督徒蒙召,是表示成為神國度的子民,具有屬天的新生命特質,活在生命聖靈的律統治之下(羅8:1-17)。
保羅用「行」(中文:行事為人),這個舊約中常用的字,給人一種雖不驚人,卻是穩健地前進的觀念。對一個基督徒而言,沒有什麼是靜態的。現在式的動詞形式,表示神的呼召從未停止。通常保羅提到神的呼召時都用過去式,有時他用不定過去式(aorist)來提醒我們呼召的斷然性(加1:6,15),或用完成式表示那些被召的一直處於被召的地位(林前7:15,17)。這裡我們看到神的恩召一直臨到我們,且要求我們因感恩而回應神,而非因懼怕律法的懲處。因為在基督裡的就不定罪了(雖然,神仍然會因為我們的過犯管教我們,但不會失去救恩)。保羅接下來就說明了,天國子民蒙呼召,使教會合一的四個生命特質:
2-合一的四個特質:「2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凡事」是指「一切」是具有強調的作用的用詞。
「謙虛」[ταπεινοφροσύνη] (tapeinophrosyne) (humility, modesty)。真正的謙卑來自與主耶穌的聯合。謙虛使我們察覺自己無有,又使我們以別人比自己強。這與自負和傲慢相反。(參考:腓2:3;彼前5:5;西2:18,23)
「溫柔」[πραΰτης](prautes)(gentleness)。順服神安排而不反抗、任隨人的不友善對待而不報復。這態度在那位說「我心裡柔和謙卑」者的生命中最清楚看見。聖經辭典(BDAG)解釋:「對自己的重要性沒有有過份的感受」。(參考:林後10:1;加5:23;西3:12;提後2:25;雅1:31;3:13;彼前3:16;林前4:21;加6:1)
「忍耐」[μακροθυμία] (makrothymia) (long temper)。在長期激動下,仍有平和的性情並忍耐的心靈。 聖經辭典(BDAG)解釋:「在等候結果時的一種平靜安穩的狀態(西1:11;提後3:10;來6:12;雅5:10);在受到激怒和挑撥的時候能夠忍耐的狀態(林後6:6;加5:22;西3:12;提後4:2;講到神:羅2:4;9:22;彼前3:20;講到基督:提起1;16;彼後3:15)」
「寬容」[ἀνέχω](anechomai)(enduring)。寬恕別人的過錯和失敗,或性格、能力、脾氣。這並不是虛有其表地保持禮貌,心裡卻存着憤恨。意思是積極去愛那些使人憤怒、攪擾或令人困窘的人(徒18:14;太17:17;林後11:1;西3:13;林後11:19);或為某種事承受痛苦(帖後1:4;林前4:12)
這裡有一個普遍的原則:一方面,這些生命特質是從人際關係的衝突中彰顯出來的,另一方面,是聖靈透過這些衝突的人際關係中,把這些特質賜給教會,為了教會的合一。因此,保羅節下來說明了這個原則:教會是彰顯和塑造新生命特質的地方。
3-合一的必須途徑:「3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保羅在這裡說明的是:合一是基督徒要活出的責任;同時也是聖靈的工作。
富克斯, 《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這樣解釋:「本節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使徒將合一視爲神的賞賜。基督的十架使之能以成眞(2:14及下),神聖靈的工作使之產生果效。人不能創造合一,只能接受合一爲賞賜;並在面對來自教會內外的衆多攻擊下,竭力保守神所賜的合一,使合一不被奪取,這是人的責任。基督徒應當竭力保守這合而爲一的心。希臘文分詞「竭力」(spoudazontes)的意思,是熱誠地努力和關注(參:帖前2:17;提後2:15;彼後1:10,15,3:14)。」
回應禱告:
11/15/2018 星期四
今日經文:
彼得前書 5:7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
7 casting all your anxieties on him, because he cares for you.
7 πᾶσαν τὴν μέριμναν ὑμῶν ἐπιρίψαντες ἐπʼ αὐτόν, ὅτι αὐτῷ μέλει περὶ ὑμῶν.
讀經靈修:
彼得前書,提到將來到的逼迫,因此有可能是彼得在殉道前寫的。信中提到政府會行使公義(2:13-14),行義的人不會受到傷害(3:13),可以推論這封信是在主後64年,尼祿王興起大逼迫之前寫的。彼得於主後62年抵達羅馬,所以可能在主後63-64年間寫的。
彼得前書主要是勸誡其讀者,就是那些分散居住在外邦的猶太基督徒,行事為人要與他們作為神國度百姓君尊的身分相稱,因為他們擁有救恩的喜樂,和未來的盼望。在救恩的知識中成長,以基督受苦的心志,在苦難中學習順服,彰顯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
彼得前書共有5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基督徒在救贖中的恩典(1:1-2:10);第二,基督徒在順服中的的恩典(2:11-3:12);第三,基督徒在苦難中的恩典(3:13-5:14)。
第一部分,基督徒在救贖中的恩典(1:1-2:10)。彼得一開始,就教導我們,作為身百姓的身分和地位,是建立在基督,為了我們的緣故,已經成就和正在成就的救恩的基礎上。我們的身分是「被揀選」的子民(1:1-2),並且在這一段經文結束時,2:9-10節,做了進一步地說明:「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10 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上帝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
第一部分的經文,被安排在「被揀選的子民」和「被揀選的族類」之間,指出天國子民「重生」的見證在於:活在末世的盼望中(1:3-12);活在成聖的生活中(1:13-21);活在相愛的關係中(1:22-2:10)。重生的主觀救贖經歷(1:3,8-9)和客觀的救贖真理(1:10-12,23)穿插在這段經文中。
第二部分,基督徒在順服中的恩典(2:11-3:12)。這一段落,彼得從「親愛的弟兄們」開始,提出天國子民如何生活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中:「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2:11)。天國子民在這個世界中的見證在於,為主的緣故「順服」 :順服政府的制度(2: 11-17),順服社會制度(2:18-25),在家庭中的順服(3:1-7),在教會中的順服(3:8-12)。
第三部分,基督徒在苦難中的恩典(3:13-5:14)。這一段落,彼得此「弟兄們」開始,說明為義受苦是神的旨意,為要成就祂的救恩(3:13-22);勸勉以基督的受苦為心志(4:1-11);知道為善受苦是神試驗為基督的榮耀(4:12-19);彼此順服,等候主再來得榮耀(5:1-5);經歷苦難得享基督永遠的榮耀(5:6-11);結尾問安(5:12-14)
今日經文,彼前5:7,是在勸勉我們,作為被揀選的子民,君尊的族類,在地上做寄居客旅,要忍受神的試驗受苦難。這裡的背景,是在勸勉我們要謙卑,彼此順服。作長老的要順服神的旨意,牧養神的群羊(5:2);年幼的要順服年長的,眾人要彼此順服(5:5)。
當神以苦難試驗我們,要我們學習謙卑順服時,我們要知道,主耶穌作為神的兒子,也因為苦難學了順從(來5:8)。耶穌在訓練們徒時,教導他們必須經歷苦難,是因為作為耶穌的門徒,他們的遭遇不會比耶穌要好,這些都是為了要使他們被模成兒子的樣式(太10:24-25)。耶穌在那裡教導門徒,彼得也在那裡,祂說:
「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嗎?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30 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31 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太10:29-31)。
這和彼得在這裡的勸勉是一樣的意思:「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
」因此,當我們進入苦難中的時候, 要查驗自己,認識在救贖中的恩典,是否學會了順從,是否認識神在苦難中所存的旨意。正如使徒在一開始的時候說的:「6 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7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在苦難中憂愁是正常的反應,因為我們還生活在將朽壞的身體中,但是,神的話會把我們的憂慮除去,因為祂是照管一切萬物的主,包括一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
加爾文說,「那些不知道依靠神的護理的人,必然會一直處在不斷的攪擾和混亂中,並且會暴力的攻擊其他人。我們應該要更專注在這樣的思想上,就是神顧念我們,其目的是為了:第一,要我們有內心的平安;並且,第二,要我們能謙卑溫柔的對待其他人。我們沒有被命令,不能把憂慮卸給神,好像神要我們有一顆強壯的心,沒有任何情緒;而是不要我們被恐懼和焦慮轄制,變得沒有耐心了。同樣地,認識神的護理,不會使人脫離所有的憂慮,因為它不會鼓動人本性的懶散麻木,而是要使人安息在信心中。 」
彼得接著說:「8 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9 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10 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裏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11 願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彼前5:8-11)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彼得前書 5:7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
7 casting all your anxieties on him, because he cares for you.
7 πᾶσαν τὴν μέριμναν ὑμῶν ἐπιρίψαντες ἐπʼ αὐτόν, ὅτι αὐτῷ μέλει περὶ ὑμῶν.
讀經靈修:
彼得前書,提到將來到的逼迫,因此有可能是彼得在殉道前寫的。信中提到政府會行使公義(2:13-14),行義的人不會受到傷害(3:13),可以推論這封信是在主後64年,尼祿王興起大逼迫之前寫的。彼得於主後62年抵達羅馬,所以可能在主後63-64年間寫的。
彼得前書主要是勸誡其讀者,就是那些分散居住在外邦的猶太基督徒,行事為人要與他們作為神國度百姓君尊的身分相稱,因為他們擁有救恩的喜樂,和未來的盼望。在救恩的知識中成長,以基督受苦的心志,在苦難中學習順服,彰顯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
彼得前書共有5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基督徒在救贖中的恩典(1:1-2:10);第二,基督徒在順服中的的恩典(2:11-3:12);第三,基督徒在苦難中的恩典(3:13-5:14)。
第一部分,基督徒在救贖中的恩典(1:1-2:10)。彼得一開始,就教導我們,作為身百姓的身分和地位,是建立在基督,為了我們的緣故,已經成就和正在成就的救恩的基礎上。我們的身分是「被揀選」的子民(1:1-2),並且在這一段經文結束時,2:9-10節,做了進一步地說明:「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10 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上帝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
第一部分的經文,被安排在「被揀選的子民」和「被揀選的族類」之間,指出天國子民「重生」的見證在於:活在末世的盼望中(1:3-12);活在成聖的生活中(1:13-21);活在相愛的關係中(1:22-2:10)。重生的主觀救贖經歷(1:3,8-9)和客觀的救贖真理(1:10-12,23)穿插在這段經文中。
第二部分,基督徒在順服中的恩典(2:11-3:12)。這一段落,彼得從「親愛的弟兄們」開始,提出天國子民如何生活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中:「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2:11)。天國子民在這個世界中的見證在於,為主的緣故「順服」 :順服政府的制度(2: 11-17),順服社會制度(2:18-25),在家庭中的順服(3:1-7),在教會中的順服(3:8-12)。
第三部分,基督徒在苦難中的恩典(3:13-5:14)。這一段落,彼得此「弟兄們」開始,說明為義受苦是神的旨意,為要成就祂的救恩(3:13-22);勸勉以基督的受苦為心志(4:1-11);知道為善受苦是神試驗為基督的榮耀(4:12-19);彼此順服,等候主再來得榮耀(5:1-5);經歷苦難得享基督永遠的榮耀(5:6-11);結尾問安(5:12-14)
今日經文,彼前5:7,是在勸勉我們,作為被揀選的子民,君尊的族類,在地上做寄居客旅,要忍受神的試驗受苦難。這裡的背景,是在勸勉我們要謙卑,彼此順服。作長老的要順服神的旨意,牧養神的群羊(5:2);年幼的要順服年長的,眾人要彼此順服(5:5)。
當神以苦難試驗我們,要我們學習謙卑順服時,我們要知道,主耶穌作為神的兒子,也因為苦難學了順從(來5:8)。耶穌在訓練們徒時,教導他們必須經歷苦難,是因為作為耶穌的門徒,他們的遭遇不會比耶穌要好,這些都是為了要使他們被模成兒子的樣式(太10:24-25)。耶穌在那裡教導門徒,彼得也在那裡,祂說:
「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嗎?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30 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31 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太10:29-31)。
這和彼得在這裡的勸勉是一樣的意思:「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
」因此,當我們進入苦難中的時候, 要查驗自己,認識在救贖中的恩典,是否學會了順從,是否認識神在苦難中所存的旨意。正如使徒在一開始的時候說的:「6 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7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在苦難中憂愁是正常的反應,因為我們還生活在將朽壞的身體中,但是,神的話會把我們的憂慮除去,因為祂是照管一切萬物的主,包括一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
加爾文說,「那些不知道依靠神的護理的人,必然會一直處在不斷的攪擾和混亂中,並且會暴力的攻擊其他人。我們應該要更專注在這樣的思想上,就是神顧念我們,其目的是為了:第一,要我們有內心的平安;並且,第二,要我們能謙卑溫柔的對待其他人。我們沒有被命令,不能把憂慮卸給神,好像神要我們有一顆強壯的心,沒有任何情緒;而是不要我們被恐懼和焦慮轄制,變得沒有耐心了。同樣地,認識神的護理,不會使人脫離所有的憂慮,因為它不會鼓動人本性的懶散麻木,而是要使人安息在信心中。 」
彼得接著說:「8 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9 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10 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裏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11 願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彼前5:8-11)
回應禱告:
11/14/2018 星期三
今日經文:
28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29 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28 And when Jesus finished these sayings, the crowds were astonished at his teaching, 29 for he was teaching them as one who had authority, and not as their scribes.
28 Καὶ ἐγένετο ὅτε ἐτέλεσεν ὁ Ἰησοῦς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ἐξεπλήσσοντο οἱ ὄχλοι ἐπὶ τῇ διδαχῇ αὐτοῦ· 29 ἦν γὰρ διδάσκων αὐτοὺς ὡς ἐξουσίαν ἔχων καὶ οὐχ ὡς οἱ γραμματεῖς αὐτῶν.
讀經靈修:
我們要注意主耶穌在這裡是在執行恩典之約的施行,這是聖經中聖約施行的重要里程點(從創3:15開始)。我們要是忽略了此事,很容易就會在理解和應用上,落入了加拉太教會「靠聖靈入門,靠肉身成全」的誤謬上了。這也是鐘馬田一直反覆強調的事。他正確地指出《登山寶訓》表面上看來不是難懂的,但是只要你去實踐主耶穌的教導的時候,你會發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你會發現是一件不可能達到的事。 他在《羅馬書》12章的講道信息中更明確的指出,基督徒要從羅馬書所教導的教義,去理解和實踐《登山寶訓》。他在其《登山寶訓注釋》的最後也指出:「最大的問題是許多人強調了登山寶訓卻忽略了教義和神學…事實上,這(登山寶訓)是一個基本的陳述,是所有的教義的源頭。因此,我們必須從後面衍生的教義來理解和實踐登山寶訓的教導。」簡單的說,就是從滿足律法的「稱義和成聖」的觀點,來理解和實踐主耶穌的教導。這是再重要不過的關鍵!
提綱:基督本身,和其所宣講的登山寶訓之內容,彰顯了祂的權柄。
1-與文士教導的對比。文士的特質是,他們總是引用其他人的教導,他們對其他人的教導是專家,但是自己對律法沒有正確的認識。換句話說,律法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知識和規條而已,只是神學的知識,只是外面的行為準則。律法的第一個功用是要我們對罪有正確的知識(羅3:20-知罪=accurate knowledge of sin)。文士法利賽人的教導,無法使人看到自己的內心,看到自己的本相。這是文士法利賽人的教導的本質:一種宗教知識,使人在宗教群體中坐高位的自高自大的。而主耶穌的《登山寶訓》,揭露我們內心,使我們越認識看到自己內心的黑暗,是使人謙卑的。從羅馬書10章1-17節看,文士法利賽人是教導「行為的義」;耶穌是教導「信心的義」。
2-權柄來自教導內容。在登山寶訓中,主耶穌在解釋律法的時候,一再重複「你們聽見有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當時聽的人會感到祂教導的內容和權柄高於文士法利賽人。祂的教導有一種清新的感覺。祂教導的整個方式是不同的。祂的教導以一種清晰的結構,讓人知道祂所要傳達的中心論題是什麼。然後祂圍繞中心論題展開祂的教導。 所有對登山寶訓錯誤的解釋和應用,都源自於對其中心論述的忽略:
中心論題(6:17-18)。17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這兩節經文是中心的論題。這裡的「成全」[πληρόω]具有四種意義:
1)基督應驗了先知和律法書,全部舊約聖經,所預言和應許的彌賽亞君王。
2)基督來到是要對律法提出豐滿(成全也是「豐滿」的意思)的解釋(21-48)。
3)基督本身成全律法,滿足律法——基督的義 (救恩的磐石,房屋的房角石)。
4)基督要使祂的百姓滿足/成全律法。這是基督藉著聖靈在信徒身上的工作,是基督徒本身的經歷;基督徒的生命特質越來越像他們的救主(羅馬書說明的真理)。「八福」就是在描述這個像主耶穌的生命特質。
3-權柄來自教導的人。在耶穌還沒有講登山寶訓之前,馬太已經說明祂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大衛王朝的真正繼承人(1:1-17;2:2),以馬內利(1:23),以色列的牧者(2:6)和神的兒子(3:16-4:11)。耶穌的權柄出自於天父:
「15 猶太人就希奇,說:「這個人沒有學過,怎麼明白書呢?」16 耶穌說:「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17 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上帝,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約7:15) 。
同時,祂也是拿撒勒人耶穌,木匠的兒子。當時,主耶穌坐下來開始講的時候,其對象是祂的門徒。後來顯然地,許多人都上來聽祂教導。當時聽到主耶穌教導的人感受到祂的權柄,除了祂教導的內容,不像他們的文士之外,更是因為其教導的內容揭露了人偽裝的面具,使人看到自己的本相。
「23 因為聽道[λόγος](神的話)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24 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25 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3)
聖靈透過人傳講神的話,光照人內心的黑暗,使人看見自己的本相。這是出自於神的權柄的作為,是基督在天國子民心中掌權的過程和經歷。
耶穌是舊約聖經所應許預言的永義的君王。祂說祂來是要成全律法(5:17);祂說自己是耶和華,人稱祂為主(7:21);祂說自己是神的兒子(遵行我天父旨意7:21);祂說自己是最後審判的審判者(7:22)。這些用語都彰顯主耶穌的權柄。
結論:人們感受到登山寶訓內容的稀奇,和教導者的權柄,是因為這是神國度君王基督耶穌,在宣告教導其百姓神國度的祝福,以及祂要如何把祝福成就在他們身上。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28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29 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28 And when Jesus finished these sayings, the crowds were astonished at his teaching, 29 for he was teaching them as one who had authority, and not as their scribes.
28 Καὶ ἐγένετο ὅτε ἐτέλεσεν ὁ Ἰησοῦς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ἐξεπλήσσοντο οἱ ὄχλοι ἐπὶ τῇ διδαχῇ αὐτοῦ· 29 ἦν γὰρ διδάσκων αὐτοὺς ὡς ἐξουσίαν ἔχων καὶ οὐχ ὡς οἱ γραμματεῖς αὐτῶν.
讀經靈修:
我們要注意主耶穌在這裡是在執行恩典之約的施行,這是聖經中聖約施行的重要里程點(從創3:15開始)。我們要是忽略了此事,很容易就會在理解和應用上,落入了加拉太教會「靠聖靈入門,靠肉身成全」的誤謬上了。這也是鐘馬田一直反覆強調的事。他正確地指出《登山寶訓》表面上看來不是難懂的,但是只要你去實踐主耶穌的教導的時候,你會發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你會發現是一件不可能達到的事。 他在《羅馬書》12章的講道信息中更明確的指出,基督徒要從羅馬書所教導的教義,去理解和實踐《登山寶訓》。他在其《登山寶訓注釋》的最後也指出:「最大的問題是許多人強調了登山寶訓卻忽略了教義和神學…事實上,這(登山寶訓)是一個基本的陳述,是所有的教義的源頭。因此,我們必須從後面衍生的教義來理解和實踐登山寶訓的教導。」簡單的說,就是從滿足律法的「稱義和成聖」的觀點,來理解和實踐主耶穌的教導。這是再重要不過的關鍵!
提綱:基督本身,和其所宣講的登山寶訓之內容,彰顯了祂的權柄。
1-與文士教導的對比。文士的特質是,他們總是引用其他人的教導,他們對其他人的教導是專家,但是自己對律法沒有正確的認識。換句話說,律法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知識和規條而已,只是神學的知識,只是外面的行為準則。律法的第一個功用是要我們對罪有正確的知識(羅3:20-知罪=accurate knowledge of sin)。文士法利賽人的教導,無法使人看到自己的內心,看到自己的本相。這是文士法利賽人的教導的本質:一種宗教知識,使人在宗教群體中坐高位的自高自大的。而主耶穌的《登山寶訓》,揭露我們內心,使我們越認識看到自己內心的黑暗,是使人謙卑的。從羅馬書10章1-17節看,文士法利賽人是教導「行為的義」;耶穌是教導「信心的義」。
2-權柄來自教導內容。在登山寶訓中,主耶穌在解釋律法的時候,一再重複「你們聽見有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當時聽的人會感到祂教導的內容和權柄高於文士法利賽人。祂的教導有一種清新的感覺。祂教導的整個方式是不同的。祂的教導以一種清晰的結構,讓人知道祂所要傳達的中心論題是什麼。然後祂圍繞中心論題展開祂的教導。 所有對登山寶訓錯誤的解釋和應用,都源自於對其中心論述的忽略:
中心論題(6:17-18)。17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這兩節經文是中心的論題。這裡的「成全」[πληρόω]具有四種意義:
1)基督應驗了先知和律法書,全部舊約聖經,所預言和應許的彌賽亞君王。
2)基督來到是要對律法提出豐滿(成全也是「豐滿」的意思)的解釋(21-48)。
3)基督本身成全律法,滿足律法——基督的義 (救恩的磐石,房屋的房角石)。
4)基督要使祂的百姓滿足/成全律法。這是基督藉著聖靈在信徒身上的工作,是基督徒本身的經歷;基督徒的生命特質越來越像他們的救主(羅馬書說明的真理)。「八福」就是在描述這個像主耶穌的生命特質。
3-權柄來自教導的人。在耶穌還沒有講登山寶訓之前,馬太已經說明祂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大衛王朝的真正繼承人(1:1-17;2:2),以馬內利(1:23),以色列的牧者(2:6)和神的兒子(3:16-4:11)。耶穌的權柄出自於天父:
「15 猶太人就希奇,說:「這個人沒有學過,怎麼明白書呢?」16 耶穌說:「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17 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上帝,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約7:15) 。
同時,祂也是拿撒勒人耶穌,木匠的兒子。當時,主耶穌坐下來開始講的時候,其對象是祂的門徒。後來顯然地,許多人都上來聽祂教導。當時聽到主耶穌教導的人感受到祂的權柄,除了祂教導的內容,不像他們的文士之外,更是因為其教導的內容揭露了人偽裝的面具,使人看到自己的本相。
「23 因為聽道[λόγος](神的話)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24 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25 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3)
聖靈透過人傳講神的話,光照人內心的黑暗,使人看見自己的本相。這是出自於神的權柄的作為,是基督在天國子民心中掌權的過程和經歷。
耶穌是舊約聖經所應許預言的永義的君王。祂說祂來是要成全律法(5:17);祂說自己是耶和華,人稱祂為主(7:21);祂說自己是神的兒子(遵行我天父旨意7:21);祂說自己是最後審判的審判者(7:22)。這些用語都彰顯主耶穌的權柄。
結論:人們感受到登山寶訓內容的稀奇,和教導者的權柄,是因為這是神國度君王基督耶穌,在宣告教導其百姓神國度的祝福,以及祂要如何把祝福成就在他們身上。
回應禱告:
11/13/2018 星期二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24-27 (三之三)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25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26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27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24 “Everyone then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them will be like a wise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rock. 25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on that house, but it did not fall, because it had been founded on the rock. 26 And everyone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not do them will be like a foolish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sand. 27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against that house, and it fell, and great was the fall of it.”
24 Πᾶς οὖν ὅστις ἀκούει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ποιεῖ αὐτού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φρονίμῳ,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5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πεσ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οὐκ ἔπεσεν, τεθεμελίωτο γὰρ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6 καὶ πᾶς ὁ ἀκούων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μὴ ποιῶν αὐτοὺ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μωρῷ,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ἄμμον· 27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κοψ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ἔπεσεν καὶ ἦν ἡ πτῶσις αὐτῆς μεγάλη.
讀經靈修:
今天我們要繼續思想主耶穌在登山寶訓最後結尾的警告:作一個聰明的蓋房者,把房子的根基裡在磐石上。我們前面得到了三個結論:
第一,聰明的蓋房者是一個學習者,他知道自己是神手中的工作。他知道神要如此祝福他,他也是一個順服基督建造的人。無知的蓋房者是一個拒絕學習的人,他也是一個隨己意建造的人。(結論-1)
第二,從新約的書信來看,把房屋建造在沙土上,是比喻用「別的福音」(加1:6-9),「世上的智慧」(林前1:20-25),和「世俗的小學」(西2:21;弗),包括律法和行為的義(羅馬書和加拉太書),作為屬靈生命建造的根基,其實是沒有根基。
第三,把房屋建造在磐石上,是比喻房屋基礎是: 學習「保羅所傳的福音」,「基督十字架的道理」,「基督的律法」,並運用在生活事奉上,來建造屬靈的生命。磐石是「基督的義」(教會歷史中許多人也把磐石理解為基督)。
今天我們要思想第17節:「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這節經文是說明,房子受到外在環境大自然力量的檢驗。這是比喻,基督徒屬靈生命的成長過程中,要受到許多試驗。並且這些往往是負面的經歷。
對聰明的蓋房者而言,他們從這些負面的遭遇中,漸漸學習到如何順服基督的建造,結果被建造成屬靈的房屋,神的聖殿。相反的,對無知的蓋房者而言,這些負面的遭遇,卻成為他們的攪擾,如芒刺在背,結果屬靈房屋處在倒塌的情況,成為他們的審判而不自知。
房子的檢驗,帶來兩種結果:穩固與倒塌。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屬靈房屋的建造是穩固的呢?關鍵在於理解什麼是「雨淋,水沖,風吹」。
4.1- 從登山寶訓的啟示看「雨淋」。從登山寶訓本身的教導來看,「雨淋」是指5章21-48節的1)對人動怒(包括輕視人),2)動淫念,3)休妻/夫妻之間負面的關係,4)起誓/在言語上謙卑敬畏神,5)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報復冒犯我們的人,6)與你討厭的人/仇敵的關係(愛仇敵)。這些「本性的罪」,會在生活的遭遇中浮現出來。通常我們會忽略,不警醒,不知道這些遭遇與我們的救恩有關;不知道聖靈要在這些遭遇中,建造我們屬靈的生命。當認識到這福音原則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成為一個聰明的蓋房者。
4.1a-「雨淋」。 有人把「雨淋」比喻為:疾病,損失和失望,我們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那些你所依靠的事物突然在你的眼前毀壞了;也許是某些人另你感到失望,或是你經歷沮喪,你的遭遇突然變得糟糕了,或是巨大的憂傷和喪失(親人)…某些事情在生活中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試圖逃避,但是最後我們還是必須面對的…年歲的增長,健康和體力的消退,疾病的臨到。主耶穌告訴我們,這些事情是無法避免的,它們來到的時候,就試驗我們…雨淋包括這些事情,藉著這些試驗我們屬靈房屋的建造。
我們會發現,這些負面的遭遇中,往往彰顯了我們屬靈房屋建造的根基,是否蓋在磐石上,還是蓋在沙土上。當我們在遭遇中檢視自己,發現房屋倒塌了,才會漸漸學習到建造的方法:向下挖深--更清楚的認識真理,認識自己;往上建造--更老練的實踐出來,與基督聯合,學習捨己。
4.2-「水沖」。 「水沖」可以比喻為: 「世界」,聖經的意思是「世俗的人生觀」,屬世界的生活形態。 世界的力量總是在打擊我們的房子,以巨大的浪潮衝擊我們。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到世界的攪擾——眼目的情欲,肉體的慾望,和今生的驕傲。這些都以無窮盡的方式在衝擊我們,有時候是引誘,有時候是逼迫,使我們離開基督,離開教會/信仰。
4.3-「風吹」。 「風吹」有人比喻為撒旦的攻擊。他可以化裝為光明的天使,引用聖經;他可以藉著屬世界的一切試探我們。他某些時候也直接的攻擊我們,用疑惑我們、否定我們。他用骯髒、邪惡和侮慢的思想攻擊我們(弗6:10-13)。
4.4-「撞著那房子」。鐘馬田說,「最後,當然不可避免的事就是死亡本身… 死亡是多麼大的一件事! 雖然我們也許有時候看到人死亡,聽人說死亡,但是我們還沒有經歷它,所以我們不認識死亡…人面對死亡事實的當下時刻,對人(的屬靈房屋的建造)的根基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試驗。…從許多方面來看,傳講福音的信息,就是在預備基督徒面對它。」
4.4a- 登山寶訓的啟示。從登山寶訓來看,死亡的確是貫徹整個第7章的主題:從不要論斷/審判人,否則被「審判」;引到「滅亡」的寬門和大路;不結果子的樹要「被砍下,丟在火裡」;凡稱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到「房子倒塌,並且倒塌得很大」;這些都在警告天國子民必須遵行天父的旨意,否則會受到屬靈房屋最後的檢驗。
神的旨意-建造的方法: 基督是屬靈房屋的建造者(祂要使祂的百姓滿足神國度義的要求) 。基督把建造的方法啟示給保羅:祂差遣傳道者傳講「信心的道」(羅10:1-17),就是全備的福音,透過聖靈在人的心中運行,使祂的百姓明白此建造的方法,並賜下聖靈的能力,引導他們在實際的生活遭遇中產生回應,願意並且有能力按照登山寶訓的原則去滿足律法的要求,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房屋。基督藉著聖靈建造我們屬靈的房屋有三個部分:
第一:聖靈充滿:彰顯在聖徒渴慕「信心的道」和羨慕純淨的靈奶上(彼前2:2)。
第二:聖靈光照:使得聖徒明白神的旨意,心意被更新變化(羅12:1-2)。
第三:聖靈引導:帶領聖徒進入生活遭遇中,賜下能力使聖徒與基督聯合(羅6:4-14),在試驗中使聖徒被建造,長大成人滿有基督的身量(弗4:13-16)。
結論-4,房子的檢驗:主耶穌是在教導我們,要從我們的生活遭遇中學習屬靈生命的建造。當負面的遭遇「雨淋、水沖和風吹,撞著那房子」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是聖靈的引導,要我們檢視自己屬靈生命的建造,學習順服聖靈的建造,遵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以賽亞書45:7「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耶利米書29:11說:「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24-27 (三之三)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25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26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27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24 “Everyone then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them will be like a wise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rock. 25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on that house, but it did not fall, because it had been founded on the rock. 26 And everyone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not do them will be like a foolish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sand. 27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against that house, and it fell, and great was the fall of it.”
24 Πᾶς οὖν ὅστις ἀκούει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ποιεῖ αὐτού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φρονίμῳ,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5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πεσ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οὐκ ἔπεσεν, τεθεμελίωτο γὰρ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6 καὶ πᾶς ὁ ἀκούων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μὴ ποιῶν αὐτοὺ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μωρῷ,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ἄμμον· 27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κοψ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ἔπεσεν καὶ ἦν ἡ πτῶσις αὐτῆς μεγάλη.
讀經靈修:
今天我們要繼續思想主耶穌在登山寶訓最後結尾的警告:作一個聰明的蓋房者,把房子的根基裡在磐石上。我們前面得到了三個結論:
第一,聰明的蓋房者是一個學習者,他知道自己是神手中的工作。他知道神要如此祝福他,他也是一個順服基督建造的人。無知的蓋房者是一個拒絕學習的人,他也是一個隨己意建造的人。(結論-1)
第二,從新約的書信來看,把房屋建造在沙土上,是比喻用「別的福音」(加1:6-9),「世上的智慧」(林前1:20-25),和「世俗的小學」(西2:21;弗),包括律法和行為的義(羅馬書和加拉太書),作為屬靈生命建造的根基,其實是沒有根基。
第三,把房屋建造在磐石上,是比喻房屋基礎是: 學習「保羅所傳的福音」,「基督十字架的道理」,「基督的律法」,並運用在生活事奉上,來建造屬靈的生命。磐石是「基督的義」(教會歷史中許多人也把磐石理解為基督)。
今天我們要思想第17節:「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這節經文是說明,房子受到外在環境大自然力量的檢驗。這是比喻,基督徒屬靈生命的成長過程中,要受到許多試驗。並且這些往往是負面的經歷。
對聰明的蓋房者而言,他們從這些負面的遭遇中,漸漸學習到如何順服基督的建造,結果被建造成屬靈的房屋,神的聖殿。相反的,對無知的蓋房者而言,這些負面的遭遇,卻成為他們的攪擾,如芒刺在背,結果屬靈房屋處在倒塌的情況,成為他們的審判而不自知。
房子的檢驗,帶來兩種結果:穩固與倒塌。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屬靈房屋的建造是穩固的呢?關鍵在於理解什麼是「雨淋,水沖,風吹」。
4.1- 從登山寶訓的啟示看「雨淋」。從登山寶訓本身的教導來看,「雨淋」是指5章21-48節的1)對人動怒(包括輕視人),2)動淫念,3)休妻/夫妻之間負面的關係,4)起誓/在言語上謙卑敬畏神,5)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報復冒犯我們的人,6)與你討厭的人/仇敵的關係(愛仇敵)。這些「本性的罪」,會在生活的遭遇中浮現出來。通常我們會忽略,不警醒,不知道這些遭遇與我們的救恩有關;不知道聖靈要在這些遭遇中,建造我們屬靈的生命。當認識到這福音原則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成為一個聰明的蓋房者。
4.1a-「雨淋」。 有人把「雨淋」比喻為:疾病,損失和失望,我們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那些你所依靠的事物突然在你的眼前毀壞了;也許是某些人另你感到失望,或是你經歷沮喪,你的遭遇突然變得糟糕了,或是巨大的憂傷和喪失(親人)…某些事情在生活中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試圖逃避,但是最後我們還是必須面對的…年歲的增長,健康和體力的消退,疾病的臨到。主耶穌告訴我們,這些事情是無法避免的,它們來到的時候,就試驗我們…雨淋包括這些事情,藉著這些試驗我們屬靈房屋的建造。
我們會發現,這些負面的遭遇中,往往彰顯了我們屬靈房屋建造的根基,是否蓋在磐石上,還是蓋在沙土上。當我們在遭遇中檢視自己,發現房屋倒塌了,才會漸漸學習到建造的方法:向下挖深--更清楚的認識真理,認識自己;往上建造--更老練的實踐出來,與基督聯合,學習捨己。
4.2-「水沖」。 「水沖」可以比喻為: 「世界」,聖經的意思是「世俗的人生觀」,屬世界的生活形態。 世界的力量總是在打擊我們的房子,以巨大的浪潮衝擊我們。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到世界的攪擾——眼目的情欲,肉體的慾望,和今生的驕傲。這些都以無窮盡的方式在衝擊我們,有時候是引誘,有時候是逼迫,使我們離開基督,離開教會/信仰。
4.3-「風吹」。 「風吹」有人比喻為撒旦的攻擊。他可以化裝為光明的天使,引用聖經;他可以藉著屬世界的一切試探我們。他某些時候也直接的攻擊我們,用疑惑我們、否定我們。他用骯髒、邪惡和侮慢的思想攻擊我們(弗6:10-13)。
4.4-「撞著那房子」。鐘馬田說,「最後,當然不可避免的事就是死亡本身… 死亡是多麼大的一件事! 雖然我們也許有時候看到人死亡,聽人說死亡,但是我們還沒有經歷它,所以我們不認識死亡…人面對死亡事實的當下時刻,對人(的屬靈房屋的建造)的根基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試驗。…從許多方面來看,傳講福音的信息,就是在預備基督徒面對它。」
4.4a- 登山寶訓的啟示。從登山寶訓來看,死亡的確是貫徹整個第7章的主題:從不要論斷/審判人,否則被「審判」;引到「滅亡」的寬門和大路;不結果子的樹要「被砍下,丟在火裡」;凡稱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到「房子倒塌,並且倒塌得很大」;這些都在警告天國子民必須遵行天父的旨意,否則會受到屬靈房屋最後的檢驗。
神的旨意-建造的方法: 基督是屬靈房屋的建造者(祂要使祂的百姓滿足神國度義的要求) 。基督把建造的方法啟示給保羅:祂差遣傳道者傳講「信心的道」(羅10:1-17),就是全備的福音,透過聖靈在人的心中運行,使祂的百姓明白此建造的方法,並賜下聖靈的能力,引導他們在實際的生活遭遇中產生回應,願意並且有能力按照登山寶訓的原則去滿足律法的要求,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房屋。基督藉著聖靈建造我們屬靈的房屋有三個部分:
第一:聖靈充滿:彰顯在聖徒渴慕「信心的道」和羨慕純淨的靈奶上(彼前2:2)。
第二:聖靈光照:使得聖徒明白神的旨意,心意被更新變化(羅12:1-2)。
第三:聖靈引導:帶領聖徒進入生活遭遇中,賜下能力使聖徒與基督聯合(羅6:4-14),在試驗中使聖徒被建造,長大成人滿有基督的身量(弗4:13-16)。
結論-4,房子的檢驗:主耶穌是在教導我們,要從我們的生活遭遇中學習屬靈生命的建造。當負面的遭遇「雨淋、水沖和風吹,撞著那房子」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是聖靈的引導,要我們檢視自己屬靈生命的建造,學習順服聖靈的建造,遵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以賽亞書45:7「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耶利米書29:11說:「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
回應禱告:
11/12/2018 星期一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24-27 (三之二)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25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26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27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24 “Everyone then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them will be like a wise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rock. 25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on that house, but it did not fall, because it had been founded on the rock. 26 And everyone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not do them will be like a foolish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sand. 27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against that house, and it fell, and great was the fall of it.”
24 Πᾶς οὖν ὅστις ἀκούει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ποιεῖ αὐτού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φρονίμῳ,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5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πεσ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οὐκ ἔπεσεν, τεθεμελίωτο γὰρ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6 καὶ πᾶς ὁ ἀκούων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μὴ ποιῶν αὐτοὺ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μωρῷ,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ἄμμον· 27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κοψ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ἔπεσεν καὶ ἦν ἡ πτῶσις αὐτῆς μεγάλη.
讀經靈修:
今天我們要繼續思想主耶穌教導屬靈房屋的建造:聰明的蓋房者把房子的根基蓋在磐石上。主耶穌在這段經文中,用了一個容易理解的蓋房子的比喻,來描述屬靈生命的建造。因為是比喻,所以給予了寬廣的解釋空間。有兩個重要的解釋關鍵字:1)經文開始的「所以」;2)如何理解「行」這個字。
第一,主耶穌用「所以」,表示祂在下面所說的,不僅是前面三個警告的總結,更是全部「登山寶訓」的總結。因此,理解登山寶訓教導的核心,論述的中心思想,是解釋的重要框架。登山寶訓的核心和中心思想,就是在「八福」之後,17-20節,關於耶穌的工作是要成全律法,並且要門徒去教導人,以及要求門徒的義必須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否則斷不能進天國。
第二,「行」這個字在這裡若是從上下文來看,包括兩個意思:首先,「行」是指前面的三個警告:1)走窄門小路,耶穌警告要「省察」自己對救恩的回應;2)防備假先知,耶穌警告要「分辨」自己領受教導內容;3)認識主耶穌,耶穌警告要「查驗」自己與基督的關係。這就是,聰明蓋房子者要「行」的。
其次,「行」包括了全部登山寶訓的教導,就必然與「律法的成全」,和「義」有關。當解釋「律法的成全」和「義」的時候,就不能從字面的「行」去理解耶穌對律法的解釋,因為那樣,就走上了文士法利賽人錯誤的道路。耶穌的登山寶訓是福音,不是律法,是描述性的說明,律法成全在基督徒身上的時候,基督徒會產生的回應。耶穌的確是在解釋律法的精意內涵,祂更是在描述,當律法的義成就在天國子民身上的時候,他們就會這樣去「行」。
我們必須從新約的書信,特別是保羅的書信來解釋耶穌的教導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用了許多的比喻來說明如何去「行」。因為,耶穌的教導發生在祂在十字架上的工作完成之前,祂所有的教導,都必須等待這偉大的救贖工作完成之後,由使徒們透過耶穌已經完成的救贖工作,來解釋祂的教導。因此,我們不能不從羅馬書(和其新約書信)來理解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教導。羅馬書就是透過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經完成的救恩,解釋「律法的成全」和「義」的問題。
聖經神學家霍志恆(Geerhardus Vos)在他所著的《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中,解釋了這個聖經啟示的原則:「耶穌和使徒們之間的關係,一般而言,就是「等待被解釋的事實」和「接下來對事實的解釋」之間的關係。這就是啟示發展所遵循的不二原則。新約聖經就是建立在這個原則上的。 從文體的,而非時續性的觀點看,《福音書》和《使徒行傳》被放在前面。這是因為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蘊藏了偉大的新約救贖事實。儘管如此,我們不能忽略,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本身,會碰到這種相同的(啟示)原則。耶穌的任務不侷限于僅提出一些事實;祂創造了這些事實,並交織和伴隨了對這些事實之初步的解釋,因為,祂的工作是伴隨著祂的教導的。只是比起新約書信來說,祂的教導較為偶發和分散,較為不廣泛和全面。祂的教導就如同胚胎一樣,雖然具有一種模糊樣子,卻真實地包含了一種結構,直到(聖經啟示的)有機體完全成長時,才會清楚的展現出來。」(Biblical Theology, Geerhardus Vos, p303 -霍志恆,《聖經神學》)
要作一個聰明的蓋房子者,就不能忽略這些重要的,聖經本身所展現的啟示脈絡。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清楚的知道如何去「作」!因此,耶穌用聰明的蓋房者作比喻,是要等待接下來,後續的,使徒們透過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工作,更完全清楚的解釋,什麼是「律法的成全」,什麼是天國子民的「義」。羅馬書8:3-4節,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登山寶訓的教導和羅馬書之間的直接關聯: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保羅在這裡用的「成就」和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心思想,5:17-18節中所用的「成全」是同一個字(πληρόω)[plerou]。如此驚人地展現了聖經啟示的一致、和諧,和無誤的特性,默想至此,不能不被真理的聖靈充滿!
因此, 聰明的蓋房者是一個學習者,他知道自己是神手中的工作。他知道神要如此祝福他,他也是一個順服基督建造的人。無知的蓋房者是一個拒絕學習的人,他也是一個隨己意建造的人。(結論-1)
從新約的書信來看,把房屋建造在沙土上,是比喻用「別的福音」(加1:6-9),「世上的智慧」(林前1:20-25),和「世俗的小學」(西2:21;弗),包括律法和行為的義(羅馬書和加拉太書),作為屬靈生命建造的根基,其實是沒有根基。(結論-2)
3b-磐石與根基。這段經文的關鍵在於「根基立在磐石上」。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根基」?什麼是「磐石」?
3b1-登山寶訓中的磐石。登山寶訓的磐石是: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5:17-18)」主耶穌在這裡講的「成全律法」是屬靈房屋建造的磐石:基督本身滿足了律法的要求,完全順服神的旨意,為神的百姓被釘十字架,成全了律法的「義」——救恩的磐石。所有的屬靈房屋的建造都必須建造在著一塊磐石上——建造在「基督的義」之上。「基督的義」是磐石。
根基與磐石。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章11-12節說,他是聰明的工頭已經立了根基,這根基就是基督。保羅從向他顯現的復活升天的基督所領受的福音的啟示。如同摩西從主領受建造會幕的啟示(出25-27;36-38-[製造帳幕和其中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樣式]);大衛從主領受建造聖殿的啟示(代上28:11-19-[這一切工作的樣式,都是耶和華用手劃出來使我明白的])一樣;保羅從基督領受了建造屬靈房屋,建造屬靈房屋/聖殿的啟示(我們就是聖殿)。 加1:11-12「11 弟兄們,我告訴你們,我素來所傳的福音不是出於人的意思。12 因為我不是從人領受的,也不是人教導我的,乃是從耶穌基督啟示來的。」
因此,使徒保羅所教導的福音是屬靈房屋的根基/基礎。也就是說,把房屋建造在保羅所教導的福音上,才能立在「基督的義」上,才能立在磐石上。「根基」是基督向保羅啟示的福音,基督和基督的工作;「磐石」是基督的義。
3b2 -保羅書信中的根基。我們要從哥林多前書,加拉太書,和羅馬書來看保羅立下的根基。唯有「深深地挖地」 (路6:48),深刻的學習理解保羅的教導才是建造的根基。1)從《哥林多書》看,「基督十字架的道理」是屬靈建造的根基;2)從《加拉太書》看,彰顯弟兄相愛,順著聖靈而行,不放縱肉體慾望的「基督的律法」是屬靈建造的根基;3)從《羅馬書》看:從「因信稱義」到「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 是屬靈建造的根基。
結論-3:把房屋建造在磐石上,是比喻基督徒學習「保羅所傳的福音」,「基督十字架的道理」,「基督的律法」,並運用在生活事奉上,來建造屬靈的生命。
(待續)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24-27 (三之二)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25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26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27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24 “Everyone then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them will be like a wise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rock. 25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on that house, but it did not fall, because it had been founded on the rock. 26 And everyone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not do them will be like a foolish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sand. 27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against that house, and it fell, and great was the fall of it.”
24 Πᾶς οὖν ὅστις ἀκούει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ποιεῖ αὐτού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φρονίμῳ,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5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πεσ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οὐκ ἔπεσεν, τεθεμελίωτο γὰρ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6 καὶ πᾶς ὁ ἀκούων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μὴ ποιῶν αὐτοὺ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μωρῷ,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ἄμμον· 27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κοψ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ἔπεσεν καὶ ἦν ἡ πτῶσις αὐτῆς μεγάλη.
讀經靈修:
今天我們要繼續思想主耶穌教導屬靈房屋的建造:聰明的蓋房者把房子的根基蓋在磐石上。主耶穌在這段經文中,用了一個容易理解的蓋房子的比喻,來描述屬靈生命的建造。因為是比喻,所以給予了寬廣的解釋空間。有兩個重要的解釋關鍵字:1)經文開始的「所以」;2)如何理解「行」這個字。
第一,主耶穌用「所以」,表示祂在下面所說的,不僅是前面三個警告的總結,更是全部「登山寶訓」的總結。因此,理解登山寶訓教導的核心,論述的中心思想,是解釋的重要框架。登山寶訓的核心和中心思想,就是在「八福」之後,17-20節,關於耶穌的工作是要成全律法,並且要門徒去教導人,以及要求門徒的義必須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否則斷不能進天國。
第二,「行」這個字在這裡若是從上下文來看,包括兩個意思:首先,「行」是指前面的三個警告:1)走窄門小路,耶穌警告要「省察」自己對救恩的回應;2)防備假先知,耶穌警告要「分辨」自己領受教導內容;3)認識主耶穌,耶穌警告要「查驗」自己與基督的關係。這就是,聰明蓋房子者要「行」的。
其次,「行」包括了全部登山寶訓的教導,就必然與「律法的成全」,和「義」有關。當解釋「律法的成全」和「義」的時候,就不能從字面的「行」去理解耶穌對律法的解釋,因為那樣,就走上了文士法利賽人錯誤的道路。耶穌的登山寶訓是福音,不是律法,是描述性的說明,律法成全在基督徒身上的時候,基督徒會產生的回應。耶穌的確是在解釋律法的精意內涵,祂更是在描述,當律法的義成就在天國子民身上的時候,他們就會這樣去「行」。
我們必須從新約的書信,特別是保羅的書信來解釋耶穌的教導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用了許多的比喻來說明如何去「行」。因為,耶穌的教導發生在祂在十字架上的工作完成之前,祂所有的教導,都必須等待這偉大的救贖工作完成之後,由使徒們透過耶穌已經完成的救贖工作,來解釋祂的教導。因此,我們不能不從羅馬書(和其新約書信)來理解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教導。羅馬書就是透過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經完成的救恩,解釋「律法的成全」和「義」的問題。
聖經神學家霍志恆(Geerhardus Vos)在他所著的《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中,解釋了這個聖經啟示的原則:「耶穌和使徒們之間的關係,一般而言,就是「等待被解釋的事實」和「接下來對事實的解釋」之間的關係。這就是啟示發展所遵循的不二原則。新約聖經就是建立在這個原則上的。 從文體的,而非時續性的觀點看,《福音書》和《使徒行傳》被放在前面。這是因為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蘊藏了偉大的新約救贖事實。儘管如此,我們不能忽略,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本身,會碰到這種相同的(啟示)原則。耶穌的任務不侷限于僅提出一些事實;祂創造了這些事實,並交織和伴隨了對這些事實之初步的解釋,因為,祂的工作是伴隨著祂的教導的。只是比起新約書信來說,祂的教導較為偶發和分散,較為不廣泛和全面。祂的教導就如同胚胎一樣,雖然具有一種模糊樣子,卻真實地包含了一種結構,直到(聖經啟示的)有機體完全成長時,才會清楚的展現出來。」(Biblical Theology, Geerhardus Vos, p303 -霍志恆,《聖經神學》)
要作一個聰明的蓋房子者,就不能忽略這些重要的,聖經本身所展現的啟示脈絡。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清楚的知道如何去「作」!因此,耶穌用聰明的蓋房者作比喻,是要等待接下來,後續的,使徒們透過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工作,更完全清楚的解釋,什麼是「律法的成全」,什麼是天國子民的「義」。羅馬書8:3-4節,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登山寶訓的教導和羅馬書之間的直接關聯: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保羅在這裡用的「成就」和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心思想,5:17-18節中所用的「成全」是同一個字(πληρόω)[plerou]。如此驚人地展現了聖經啟示的一致、和諧,和無誤的特性,默想至此,不能不被真理的聖靈充滿!
因此, 聰明的蓋房者是一個學習者,他知道自己是神手中的工作。他知道神要如此祝福他,他也是一個順服基督建造的人。無知的蓋房者是一個拒絕學習的人,他也是一個隨己意建造的人。(結論-1)
從新約的書信來看,把房屋建造在沙土上,是比喻用「別的福音」(加1:6-9),「世上的智慧」(林前1:20-25),和「世俗的小學」(西2:21;弗),包括律法和行為的義(羅馬書和加拉太書),作為屬靈生命建造的根基,其實是沒有根基。(結論-2)
3b-磐石與根基。這段經文的關鍵在於「根基立在磐石上」。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根基」?什麼是「磐石」?
3b1-登山寶訓中的磐石。登山寶訓的磐石是: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5:17-18)」主耶穌在這裡講的「成全律法」是屬靈房屋建造的磐石:基督本身滿足了律法的要求,完全順服神的旨意,為神的百姓被釘十字架,成全了律法的「義」——救恩的磐石。所有的屬靈房屋的建造都必須建造在著一塊磐石上——建造在「基督的義」之上。「基督的義」是磐石。
根基與磐石。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章11-12節說,他是聰明的工頭已經立了根基,這根基就是基督。保羅從向他顯現的復活升天的基督所領受的福音的啟示。如同摩西從主領受建造會幕的啟示(出25-27;36-38-[製造帳幕和其中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樣式]);大衛從主領受建造聖殿的啟示(代上28:11-19-[這一切工作的樣式,都是耶和華用手劃出來使我明白的])一樣;保羅從基督領受了建造屬靈房屋,建造屬靈房屋/聖殿的啟示(我們就是聖殿)。 加1:11-12「11 弟兄們,我告訴你們,我素來所傳的福音不是出於人的意思。12 因為我不是從人領受的,也不是人教導我的,乃是從耶穌基督啟示來的。」
因此,使徒保羅所教導的福音是屬靈房屋的根基/基礎。也就是說,把房屋建造在保羅所教導的福音上,才能立在「基督的義」上,才能立在磐石上。「根基」是基督向保羅啟示的福音,基督和基督的工作;「磐石」是基督的義。
3b2 -保羅書信中的根基。我們要從哥林多前書,加拉太書,和羅馬書來看保羅立下的根基。唯有「深深地挖地」 (路6:48),深刻的學習理解保羅的教導才是建造的根基。1)從《哥林多書》看,「基督十字架的道理」是屬靈建造的根基;2)從《加拉太書》看,彰顯弟兄相愛,順著聖靈而行,不放縱肉體慾望的「基督的律法」是屬靈建造的根基;3)從《羅馬書》看:從「因信稱義」到「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 是屬靈建造的根基。
結論-3:把房屋建造在磐石上,是比喻基督徒學習「保羅所傳的福音」,「基督十字架的道理」,「基督的律法」,並運用在生活事奉上,來建造屬靈的生命。
(待續)
回應禱告:
11/9/2018 星期五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24-27(三之一)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25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26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27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24 “Everyone then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them will be like a wise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rock. 25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on that house, but it did not fall, because it had been founded on the rock. 26 And everyone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not do them will be like a foolish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sand. 27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against that house, and it fell, and great was the fall of it.”
24 Πᾶς οὖν ὅστις ἀκούει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ποιεῖ αὐτού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φρονίμῳ,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5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πεσ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οὐκ ἔπεσεν, τεθεμελίωτο γὰρ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6 καὶ πᾶς ὁ ἀκούων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μὴ ποιῶν αὐτοὺ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μωρῷ,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ἄμμον· 27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κοψ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ἔπεσεν καὶ ἦν ἡ πτῶσις αὐτῆς μεγάλη.
讀經靈修:
今日經文是《登山寶訓》結尾四個警告的最後一個:要作聰明的蓋房者。這四個警告是主耶穌提醒祂的百姓,要深刻地查驗自己,目的是要自己順服基督的話, 以至於基督在祂百姓的心中掌權,使他們得到所應許的祝福。第四個警告的開始,主耶穌用了「所以」這個字,來表示這是一個結論。是四個警告的結論,也是整個《登山寶訓》最後的結論。換句話說,整個《登山寶訓》都是在教導我們要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蓋房子的人。
屬靈的房屋。主耶穌在這裡用蓋房子來比喻我們屬靈生命。麥克阿瑟牧師(John MacArthur) 說:這裡的蓋房子是指「與神國度有關的屬靈的活動」。也就是說,這種屬靈的建造活動,發生在心思意念上,在悟性上,在心智上,並產生外在的果效,就是我們所蓋的房子——就登山寶訓描述的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羅馬書6:4說的「新生命的樣式」。
1-建房子的人:兩種不同建造者- 聰明和無知。 這裡教導的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是蓋房子的人。只要你說你是一個基督徒,那麼你就是一個建造自己屬靈生命的人。耶穌說聽見我這些話就去行的人,是聰明的蓋房者;聽見我這些話不去行的人,是一個無知的蓋房者。聽了耶穌的話,不論去行與否都是蓋房子的人。因此,首先,沒有一個基督徒不是建造自己屬靈生命的人。其次,只有兩種建造自己屬靈生命的人:聰明的和無知的。
1a-無知的蓋房子的人。只是聽,但不去做的人。鐘馬田說:「這表示他不太相信教義,不相信要去深入理解聖經的人,他接受喜歡基督教,但不要太多的麻煩,花太多的時間 。 他是急躁的,對教導總是沒有耐心。我們不能單單注意到行為,而忽略這種一般性的心態。」其特質是:把所有的事都以自己的考量為中心。其所說和所行的都是以自己的成就為中心,包括自己的犧牲和奉獻。因為,這個房子是他自己蓋的。他是獨立自主的蓋房子者。神只是一個旁觀者,神只是一個教練,這是他自己的房子。所以,無知的蓋房子者有兩個特質:不受教導,隨從己意。
1b-聰明的蓋房子的人。聰明的蓋房者必須清楚的知道兩件事:第一,基督是建造者。彼前2:5,此。4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上帝所揀選、所寶貴的。5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上帝所悅納的靈祭。」 接著講到目的是要基督徒像活石一樣「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房屋 [οἶκος πνευματικὸς](spiritual house)。從這段經文,我們看到與房屋建造有關的重點:基督是
建造者,神是屬靈房屋的居住者,並且屬靈房屋的建造是一個過程,如同嬰兒長大一樣。
結論-1,建房子的人:聰明的蓋房者是一個學習者,他知道自己是神手中的工作。他知道神要如此祝福他,他也是一個順服基督建造的人。無知的蓋房者是一個拒絕學習的人,他也是一個隨己意建造的人。
結論-1,建房子的人:聰明的蓋房者是一個學習者,他知道自己是神手中的工作。他知道神要如此祝福他,他也是一個順服基督建造的人。無知的蓋房者是一個拒絕學習的人,他也是一個隨己意建造的人。
2-建造的方法:兩種不同的深度- 磐石與沙土。
2a-沙土。什麼是沙土呢?為什麼不能蓋在沙土上呢?沙土的特質是鬆散,無法承房子的自重和外在大自然的力量。把房子蓋在沙土上不需要往下挖深,比蓋在磐石上要省事得多。主耶穌就用這個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來描述屬靈生命的建造和成長。首先,我們要從登山寶訓的教導來看什麼是沙土。然後,再從保羅的教導來思想什麼是沙土。
2a1-登山寶訓中教導的沙土。我們從登山寶訓的教導中,可以清楚的知道主耶穌講的沙土就是:1)文士法利賽人的義; 2)寬門大路;3)假先知的教導;4)對救恩的「自我的錯覺」。 文士法利賽人的義, 就暴露了其他錯誤共同的根源:首先,誤解了律法的標準、精意和內含 。其次,對福音有錯誤和不完全的認識,以至於無法分辨假先知的教導,結果對救恩產生一種「自我的錯覺」,把熱心事奉和神學知識本身,當做是與主的親密的關係。
2a2-保羅書信中教導的沙土。我們可以從哥林多前後書,和加拉太書中看到使徒保羅指出這兩個屬靈建造上的缺失:「世上的智慧」和「世俗的小學」。
1)哥林多書-世上的智慧=建造在沙土上。哥林林多教會出現許多的問題,包括教會會眾之間的紛爭不服權柄,不受教導,道德敗壞,身體的淫亂和敬拜的混亂,對真理的誤解,不會分辨假使徒。他在哥林多前書一開始就指出,問題在於他們不明白基督十字架的道理(林前1:18)。他說:(林前1:21) 「21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22 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23 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24 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保羅說,他們是基督徒,卻不明白「基督十字架的道理」。因為,他們是在基督裡的嬰兒。保羅把他們「當做」是屬肉體的,所以照著世人的樣子行 :他們的心志還沒有轉變,新生命的性情還沒有長大成熟,沒有被建造起來。其問題在於:不明白「基督十字架的道理」。換句話說,他們是用世上的智慧,來建造屬靈的房屋的建造,就等於在沙土上建造房屋。結果彰顯在教會的嫉妒、紛爭、結黨、淫亂…等 。
2)加拉太書-世俗的小學=建造在沙土上。 保羅作為聰明的工頭,同樣對加拉太教會提出了他的施工工程檢驗報告。問題的發生是因為,他們聽了保羅所教導的福音,卻很快地,離棄並聽從了別的福音。 他們的問題是3:3節說的:「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 」換言之,保羅認為他們是因信稱義了,但是不知道成聖的真理,不知道基督的救贖工作如何施行在他們身上。他們成為「世俗小學」的奴僕。什麼是「世俗小學」?使徒在他書信中,把猶太人遵行律法以為就可以成義,以及外邦人遵循人所吩咐、所教導的初淺道德規範,以為是成聖之路,都稱為是「世俗小學」(elementary principle of the world)(加4:2;西2:20-23)——律法和初淺的做人處世之道德規條和原則,都不是屬靈房屋建造的根基。
結論2:把房屋建造在沙土上,比喻用「別的的福音」,世俗的智慧,和世俗的小學,包括律法和行為的義,作為屬靈生命建造的根基,其實是沒有根基。
(待續)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24-27(三之一)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25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26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27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24 “Everyone then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them will be like a wise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rock. 25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on that house, but it did not fall, because it had been founded on the rock. 26 And everyone who hears these words of mine and does not do them will be like a foolish man who built his house on the sand. 27 And the rain fell, and the floods came, and the winds blew and beat against that house, and it fell, and great was the fall of it.”
24 Πᾶς οὖν ὅστις ἀκούει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ποιεῖ αὐτού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φρονίμῳ,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5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πεσ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οὐκ ἔπεσεν, τεθεμελίωτο γὰρ ἐπὶ τὴν πέτραν. 26 καὶ πᾶς ὁ ἀκούων μου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τούτους καὶ μὴ ποιῶν αὐτοὺς ὁμοιωθήσεται ἀνδρὶ μωρῷ, ὅστις ᾠκοδόμησεν αὐτοῦ τὴν οἰκίαν ἐπὶ τὴν ἄμμον· 27 καὶ κατέβη ἡ βροχὴ καὶ ἦλθον οἱ ποταμοὶ καὶ ἔπνευσαν οἱ ἄνεμοι καὶ προσέκοψαν τῇ οἰκίᾳ ἐκείνῃ, καὶ ἔπεσεν καὶ ἦν ἡ πτῶσις αὐτῆς μεγάλη.
讀經靈修:
今日經文是《登山寶訓》結尾四個警告的最後一個:要作聰明的蓋房者。這四個警告是主耶穌提醒祂的百姓,要深刻地查驗自己,目的是要自己順服基督的話, 以至於基督在祂百姓的心中掌權,使他們得到所應許的祝福。第四個警告的開始,主耶穌用了「所以」這個字,來表示這是一個結論。是四個警告的結論,也是整個《登山寶訓》最後的結論。換句話說,整個《登山寶訓》都是在教導我們要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蓋房子的人。
屬靈的房屋。主耶穌在這裡用蓋房子來比喻我們屬靈生命。麥克阿瑟牧師(John MacArthur) 說:這裡的蓋房子是指「與神國度有關的屬靈的活動」。也就是說,這種屬靈的建造活動,發生在心思意念上,在悟性上,在心智上,並產生外在的果效,就是我們所蓋的房子——就登山寶訓描述的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羅馬書6:4說的「新生命的樣式」。
1-建房子的人:兩種不同建造者- 聰明和無知。 這裡教導的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是蓋房子的人。只要你說你是一個基督徒,那麼你就是一個建造自己屬靈生命的人。耶穌說聽見我這些話就去行的人,是聰明的蓋房者;聽見我這些話不去行的人,是一個無知的蓋房者。聽了耶穌的話,不論去行與否都是蓋房子的人。因此,首先,沒有一個基督徒不是建造自己屬靈生命的人。其次,只有兩種建造自己屬靈生命的人:聰明的和無知的。
1a-無知的蓋房子的人。只是聽,但不去做的人。鐘馬田說:「這表示他不太相信教義,不相信要去深入理解聖經的人,他接受喜歡基督教,但不要太多的麻煩,花太多的時間 。 他是急躁的,對教導總是沒有耐心。我們不能單單注意到行為,而忽略這種一般性的心態。」其特質是:把所有的事都以自己的考量為中心。其所說和所行的都是以自己的成就為中心,包括自己的犧牲和奉獻。因為,這個房子是他自己蓋的。他是獨立自主的蓋房子者。神只是一個旁觀者,神只是一個教練,這是他自己的房子。所以,無知的蓋房子者有兩個特質:不受教導,隨從己意。
1b-聰明的蓋房子的人。聰明的蓋房者必須清楚的知道兩件事:第一,基督是建造者。彼前2:5,此。4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上帝所揀選、所寶貴的。5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上帝所悅納的靈祭。」 接著講到目的是要基督徒像活石一樣「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房屋 [οἶκος πνευματικὸς](spiritual house)。從這段經文,我們看到與房屋建造有關的重點:基督是
建造者,神是屬靈房屋的居住者,並且屬靈房屋的建造是一個過程,如同嬰兒長大一樣。
結論-1,建房子的人:聰明的蓋房者是一個學習者,他知道自己是神手中的工作。他知道神要如此祝福他,他也是一個順服基督建造的人。無知的蓋房者是一個拒絕學習的人,他也是一個隨己意建造的人。
結論-1,建房子的人:聰明的蓋房者是一個學習者,他知道自己是神手中的工作。他知道神要如此祝福他,他也是一個順服基督建造的人。無知的蓋房者是一個拒絕學習的人,他也是一個隨己意建造的人。
2-建造的方法:兩種不同的深度- 磐石與沙土。
2a-沙土。什麼是沙土呢?為什麼不能蓋在沙土上呢?沙土的特質是鬆散,無法承房子的自重和外在大自然的力量。把房子蓋在沙土上不需要往下挖深,比蓋在磐石上要省事得多。主耶穌就用這個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來描述屬靈生命的建造和成長。首先,我們要從登山寶訓的教導來看什麼是沙土。然後,再從保羅的教導來思想什麼是沙土。
2a1-登山寶訓中教導的沙土。我們從登山寶訓的教導中,可以清楚的知道主耶穌講的沙土就是:1)文士法利賽人的義; 2)寬門大路;3)假先知的教導;4)對救恩的「自我的錯覺」。 文士法利賽人的義, 就暴露了其他錯誤共同的根源:首先,誤解了律法的標準、精意和內含 。其次,對福音有錯誤和不完全的認識,以至於無法分辨假先知的教導,結果對救恩產生一種「自我的錯覺」,把熱心事奉和神學知識本身,當做是與主的親密的關係。
2a2-保羅書信中教導的沙土。我們可以從哥林多前後書,和加拉太書中看到使徒保羅指出這兩個屬靈建造上的缺失:「世上的智慧」和「世俗的小學」。
1)哥林多書-世上的智慧=建造在沙土上。哥林林多教會出現許多的問題,包括教會會眾之間的紛爭不服權柄,不受教導,道德敗壞,身體的淫亂和敬拜的混亂,對真理的誤解,不會分辨假使徒。他在哥林多前書一開始就指出,問題在於他們不明白基督十字架的道理(林前1:18)。他說:(林前1:21) 「21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22 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23 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24 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保羅說,他們是基督徒,卻不明白「基督十字架的道理」。因為,他們是在基督裡的嬰兒。保羅把他們「當做」是屬肉體的,所以照著世人的樣子行 :他們的心志還沒有轉變,新生命的性情還沒有長大成熟,沒有被建造起來。其問題在於:不明白「基督十字架的道理」。換句話說,他們是用世上的智慧,來建造屬靈的房屋的建造,就等於在沙土上建造房屋。結果彰顯在教會的嫉妒、紛爭、結黨、淫亂…等 。
2)加拉太書-世俗的小學=建造在沙土上。 保羅作為聰明的工頭,同樣對加拉太教會提出了他的施工工程檢驗報告。問題的發生是因為,他們聽了保羅所教導的福音,卻很快地,離棄並聽從了別的福音。 他們的問題是3:3節說的:「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 」換言之,保羅認為他們是因信稱義了,但是不知道成聖的真理,不知道基督的救贖工作如何施行在他們身上。他們成為「世俗小學」的奴僕。什麼是「世俗小學」?使徒在他書信中,把猶太人遵行律法以為就可以成義,以及外邦人遵循人所吩咐、所教導的初淺道德規範,以為是成聖之路,都稱為是「世俗小學」(elementary principle of the world)(加4:2;西2:20-23)——律法和初淺的做人處世之道德規條和原則,都不是屬靈房屋建造的根基。
結論2:把房屋建造在沙土上,比喻用「別的的福音」,世俗的智慧,和世俗的小學,包括律法和行為的義,作為屬靈生命建造的根基,其實是沒有根基。
(待續)
回應禱告:
11/8/2018 星期四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21-23
21 「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22 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23 我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Not everyone who says to me, ‘Lord, Lord,’ will enter the kingdom of heaven, but the one who does the will of my Father who is in heaven. 22 On that day many will say to me, ‘Lord, Lord, did we not prophesy in your name, and cast out demons in your name, and do many mighty works in your name?’ 23 And then will I declare to them, ‘I never knew you; depart from me, you workers of lawlessness.’
Οὐ πᾶς ὁ λέγων μοι· κύριε κύριε, εἰσελεύσεται εἰς τὴν βασιλείαν τῶν οὐρανῶν, ἀλλʼ ὁ ποιῶν τὸ θέλημα τοῦ πατρός μου τοῦ ἐν τοῖς οὐρανοῖς. 22 πολλοὶ ἐροῦσίν μοι ἐν ἐκείνῃ τῇ ἡμέρᾳ· κύριε κύριε, οὐ τῷ σῷ ὀνόματι ἐπροφητεύσαμεν, καὶ τῷ σῷ ὀνόματι δαιμόνια ἐξεβάλομεν, καὶ τῷ σῷ ὀνόματι δυνάμεις πολλὰς ἐποιήσαμεν; 23 καὶ τότε ὁμολογήσω αὐτοῖς ὅτι οὐδέποτε ἔγνων ὑμᾶς· ἀποχωρεῖτε ἀπʼ ἐμοῦ οἱ ἐργαζόμενοι τὴν ἀνομίαν.
讀經靈修:
今日經文是登山寶訓結尾的第三個警告。這裡的「你們」包括了兩種人:那些假先知們,和聽從假先知的人。這一段經文不是要我們用來衡量別人,而是要查驗自己與基督之間的關係。New Bible Commentary 的作者說:這四段分辨真假的最後警告,形成了一種「自我省察」的基礎。耶穌在這裡呼召祂的百姓,要有行動回應登山寶訓的宣告和教導。
提綱:基督警告天國子民要「查驗」自己與基督的關係,預備自己面對最後的審判。
這段經文是要指出,我們與基督的關係,可能存著一種「自我的錯覺」(self-delusion)的危險。這種的危險來自於假先知錯誤的教導,對真理有不完全的認識。 主耶穌在啟示錄3章,對撒狄教會作了一個診斷:「我知道你的行為,按名你是活的,其實你是死的。」 我們不得不警醒,查驗自己的救恩,分辨自己領受的教導,檢視自己與基督的關係。這關係到我們將來見主的日子的審判:基督臺前的審判,在白色大寶座前的審判。
這是主耶穌親口說的話,我們不得不感到緊張。我們心中的疑問是:為什麼這些奉主的名傳道趕鬼的人,都會遭到最後被棄絕的審判呢? 那些沒有傳道趕鬼的人,又要如何呢?
從登山寶訓的上下文來看,這裡說的是那些無法進入神國度的人, 他們的義沒有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5:20) 。主耶穌要我們自己查驗自己:我們與主耶穌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最直接的上文是第一個警告:你們要進窄門走小路。也就是說,凡是沒有進窄門走小路的人,都是不認識主的人,主也不認識他們,雖然他們說「主啊,主啊」!
知道分辨假先知,聽到和領受了正確的教導還不夠,我們必須要檢視自己是否因為所領受的教導,使我們真的認識主?因為,我們的天然本性中的宗教情操,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一種「自我的錯覺」,成為進窄門走小路的最大阻礙!
1-從遵行神的旨意看兩種不同的信徒(21節)。21節告訴我們三件事:1)有兩種不同的人,並且這些人都是教會的成員。2)進入天國的必要條件是:遵行天父的旨意。3)耶穌基督是那一位決定誰可以進入祂的國度的人。
1a- 說主啊,主啊的人。那些稱呼耶穌「主啊,主啊」的人是誰?當然,他們必定是基督徒。他們是上教會的人,他們是讀聖經的人,並且他們不是普通一般的基督徒。但是耶穌說,他們不能都進天國!鐘馬田指出,「主啊!主啊!可以單是一種熱心,感情豐富的表露。對宗教的大有熱忱,並不一定就表示是屬靈的。天然的本性(肉體)也可以產生宗教的情操,但卻是假的,經不起試驗的。」
1b- 遵行天父旨意的人(5:20;6:10;21:28-31)。從整本聖經看,天父的旨意很明顯的是:在地上建立神的國,要祂的子民遵行祂的律法,榮耀神的名。主耶穌作為道成肉身的受膏君王基督,其工作就是要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使祂的子民能夠遵行神的律法。當神子民的數目滿足的時候,君王基督就會再來,神的國度就終極完全成就了。在基督再來之前,祂坐在父的右手邊, 要透過祂的教會建立祂的子民,就是我們——這就是天父的旨意,也是基督的工作:使祂的百姓藉著稱義和成聖滿足律法的要求。
1c-窄門小路。稱義和成聖就是窄門和小路——引到永生的道路。把正確的稱義和成聖的教義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為罪悔改,過聖潔的生活,愛弟兄,就是遵行神的旨意的信徒。主耶穌在這裡指出,另人產生「自我錯覺」的宗教活動和恩賜的本身(傳道趕鬼),不是進入天國的衡量標準和條件。
2-從認識基督看兩種不同的事奉者(22-23節)。主耶穌更深入的探索了事奉的問題。一個人也許在事奉上大有功效、能力和成就,但卻可能在神國度之外。基督徒的事奉也可能是一種「自我錯覺」——參與事奉不是得救的確據。
2a-「自我錯覺」。 鐘馬田指出,「這裡是在講奉基督的名傳講正確教義的人,他有可能仍然是在神國度之外的。這正是這節經文的意思。如果其他的人這樣說,我們也許不會相信。我們會覺得他是一個吹毛求疵、心胸狹窄的人。但是,這是主耶穌說的。」
林前9:27,「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27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保羅所傳講的是最純正的福音,但並不表示他一定得救 。「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的意思是:一直不斷地,約束和控制自己本性的慾望/肉體,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羅8:12-13)。 雖然保羅向其他人所傳的福音是純正的,但他自己若仍然持續活在本性中受轄制,最終卻會是被棄絕的人。
2b-「認識基督」。「認識」這個字在新約和舊約聖經中,都是指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一種特殊的愛的關係。希臘文的「認識」(γινώσκω-genosko)就是「同房」的意思(太1:25)。 希伯來文的 「認識/知道」[יָדַע](yada)也是同樣的意思(創4:17)。
「認識基督」 包括兩個部分:客觀的真理,和主觀的經歷。一方面,基督徒必須對基督和基督的工作有合於聖經的全面性認識。 基督和基督的工作是客觀的真理,是需要學習的,是需要花時間思考的,是聖靈的工作,也是人的責任。另一方面,是主觀的經歷,就是基督徒必須把所學的真理和教導應用在生活和事奉上。 基督徒稱義的信心的見證,就是藉著聖靈透過真理的光照,認識了基督在自己身上的工作,在生活中順服聖靈的引導,治死本性的罪,脫下舊人;與基督的復活聯合——活出新生命的樣式。
結論:今天的經文是主耶穌教導我們如何查驗我們與祂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的查驗標準,不是我們是否熱心的從事教會的活動和熱忱的事奉。這些都是好的,但不是查驗的標準,查驗的標準是:我們是否遵行天父的旨意,把稱義和成聖的福音活在生活事奉中。有四個需要注意的事項:
第一,模糊、淡化、扭曲,和錯誤教義。我們要提防模糊、淡化、扭曲的教義,所帶來的對救恩的「自我的錯覺」。要以窄門和小路,結出聖靈的果子來提醒自己。
第二,沒有深刻的自我省察和檢驗內心。許多人說,要仰望主,注視主,不要看自己,因為我們裡面都是黑暗的污穢的。但是主耶穌在這裡提醒我們必須要省察自己檢驗自己的內心。否則我們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認識我們需要基督的救贖之工呢?
第三,把宗教活動和事奉當作得救確據。不要把許多好的和對的事情的本身,當作是自己得救的確據。參與宗教活動和事奉的本身是好的和必要的,卻不能作為得救的確據。教會活動和事奉的果效,也不是參與者得救的確據。
第四,以善行作為掩蓋自己罪惡的交換。不要把熱心參與宗教活動和事奉,作為一種祝福的交換。我若犧牲的擺上,神就會祝福我。這是敬拜偶像的心態。
保羅提醒提摩太說:(提後2:19)19 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他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20 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21 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21-23
21 「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22 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23 我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Not everyone who says to me, ‘Lord, Lord,’ will enter the kingdom of heaven, but the one who does the will of my Father who is in heaven. 22 On that day many will say to me, ‘Lord, Lord, did we not prophesy in your name, and cast out demons in your name, and do many mighty works in your name?’ 23 And then will I declare to them, ‘I never knew you; depart from me, you workers of lawlessness.’
Οὐ πᾶς ὁ λέγων μοι· κύριε κύριε, εἰσελεύσεται εἰς τὴν βασιλείαν τῶν οὐρανῶν, ἀλλʼ ὁ ποιῶν τὸ θέλημα τοῦ πατρός μου τοῦ ἐν τοῖς οὐρανοῖς. 22 πολλοὶ ἐροῦσίν μοι ἐν ἐκείνῃ τῇ ἡμέρᾳ· κύριε κύριε, οὐ τῷ σῷ ὀνόματι ἐπροφητεύσαμεν, καὶ τῷ σῷ ὀνόματι δαιμόνια ἐξεβάλομεν, καὶ τῷ σῷ ὀνόματι δυνάμεις πολλὰς ἐποιήσαμεν; 23 καὶ τότε ὁμολογήσω αὐτοῖς ὅτι οὐδέποτε ἔγνων ὑμᾶς· ἀποχωρεῖτε ἀπʼ ἐμοῦ οἱ ἐργαζόμενοι τὴν ἀνομίαν.
讀經靈修:
今日經文是登山寶訓結尾的第三個警告。這裡的「你們」包括了兩種人:那些假先知們,和聽從假先知的人。這一段經文不是要我們用來衡量別人,而是要查驗自己與基督之間的關係。New Bible Commentary 的作者說:這四段分辨真假的最後警告,形成了一種「自我省察」的基礎。耶穌在這裡呼召祂的百姓,要有行動回應登山寶訓的宣告和教導。
提綱:基督警告天國子民要「查驗」自己與基督的關係,預備自己面對最後的審判。
這段經文是要指出,我們與基督的關係,可能存著一種「自我的錯覺」(self-delusion)的危險。這種的危險來自於假先知錯誤的教導,對真理有不完全的認識。 主耶穌在啟示錄3章,對撒狄教會作了一個診斷:「我知道你的行為,按名你是活的,其實你是死的。」 我們不得不警醒,查驗自己的救恩,分辨自己領受的教導,檢視自己與基督的關係。這關係到我們將來見主的日子的審判:基督臺前的審判,在白色大寶座前的審判。
這是主耶穌親口說的話,我們不得不感到緊張。我們心中的疑問是:為什麼這些奉主的名傳道趕鬼的人,都會遭到最後被棄絕的審判呢? 那些沒有傳道趕鬼的人,又要如何呢?
從登山寶訓的上下文來看,這裡說的是那些無法進入神國度的人, 他們的義沒有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5:20) 。主耶穌要我們自己查驗自己:我們與主耶穌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最直接的上文是第一個警告:你們要進窄門走小路。也就是說,凡是沒有進窄門走小路的人,都是不認識主的人,主也不認識他們,雖然他們說「主啊,主啊」!
知道分辨假先知,聽到和領受了正確的教導還不夠,我們必須要檢視自己是否因為所領受的教導,使我們真的認識主?因為,我們的天然本性中的宗教情操,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一種「自我的錯覺」,成為進窄門走小路的最大阻礙!
1-從遵行神的旨意看兩種不同的信徒(21節)。21節告訴我們三件事:1)有兩種不同的人,並且這些人都是教會的成員。2)進入天國的必要條件是:遵行天父的旨意。3)耶穌基督是那一位決定誰可以進入祂的國度的人。
1a- 說主啊,主啊的人。那些稱呼耶穌「主啊,主啊」的人是誰?當然,他們必定是基督徒。他們是上教會的人,他們是讀聖經的人,並且他們不是普通一般的基督徒。但是耶穌說,他們不能都進天國!鐘馬田指出,「主啊!主啊!可以單是一種熱心,感情豐富的表露。對宗教的大有熱忱,並不一定就表示是屬靈的。天然的本性(肉體)也可以產生宗教的情操,但卻是假的,經不起試驗的。」
1b- 遵行天父旨意的人(5:20;6:10;21:28-31)。從整本聖經看,天父的旨意很明顯的是:在地上建立神的國,要祂的子民遵行祂的律法,榮耀神的名。主耶穌作為道成肉身的受膏君王基督,其工作就是要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使祂的子民能夠遵行神的律法。當神子民的數目滿足的時候,君王基督就會再來,神的國度就終極完全成就了。在基督再來之前,祂坐在父的右手邊, 要透過祂的教會建立祂的子民,就是我們——這就是天父的旨意,也是基督的工作:使祂的百姓藉著稱義和成聖滿足律法的要求。
1c-窄門小路。稱義和成聖就是窄門和小路——引到永生的道路。把正確的稱義和成聖的教義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為罪悔改,過聖潔的生活,愛弟兄,就是遵行神的旨意的信徒。主耶穌在這裡指出,另人產生「自我錯覺」的宗教活動和恩賜的本身(傳道趕鬼),不是進入天國的衡量標準和條件。
2-從認識基督看兩種不同的事奉者(22-23節)。主耶穌更深入的探索了事奉的問題。一個人也許在事奉上大有功效、能力和成就,但卻可能在神國度之外。基督徒的事奉也可能是一種「自我錯覺」——參與事奉不是得救的確據。
2a-「自我錯覺」。 鐘馬田指出,「這裡是在講奉基督的名傳講正確教義的人,他有可能仍然是在神國度之外的。這正是這節經文的意思。如果其他的人這樣說,我們也許不會相信。我們會覺得他是一個吹毛求疵、心胸狹窄的人。但是,這是主耶穌說的。」
林前9:27,「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27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保羅所傳講的是最純正的福音,但並不表示他一定得救 。「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的意思是:一直不斷地,約束和控制自己本性的慾望/肉體,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羅8:12-13)。 雖然保羅向其他人所傳的福音是純正的,但他自己若仍然持續活在本性中受轄制,最終卻會是被棄絕的人。
2b-「認識基督」。「認識」這個字在新約和舊約聖經中,都是指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一種特殊的愛的關係。希臘文的「認識」(γινώσκω-genosko)就是「同房」的意思(太1:25)。 希伯來文的 「認識/知道」[יָדַע](yada)也是同樣的意思(創4:17)。
「認識基督」 包括兩個部分:客觀的真理,和主觀的經歷。一方面,基督徒必須對基督和基督的工作有合於聖經的全面性認識。 基督和基督的工作是客觀的真理,是需要學習的,是需要花時間思考的,是聖靈的工作,也是人的責任。另一方面,是主觀的經歷,就是基督徒必須把所學的真理和教導應用在生活和事奉上。 基督徒稱義的信心的見證,就是藉著聖靈透過真理的光照,認識了基督在自己身上的工作,在生活中順服聖靈的引導,治死本性的罪,脫下舊人;與基督的復活聯合——活出新生命的樣式。
結論:今天的經文是主耶穌教導我們如何查驗我們與祂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的查驗標準,不是我們是否熱心的從事教會的活動和熱忱的事奉。這些都是好的,但不是查驗的標準,查驗的標準是:我們是否遵行天父的旨意,把稱義和成聖的福音活在生活事奉中。有四個需要注意的事項:
第一,模糊、淡化、扭曲,和錯誤教義。我們要提防模糊、淡化、扭曲的教義,所帶來的對救恩的「自我的錯覺」。要以窄門和小路,結出聖靈的果子來提醒自己。
第二,沒有深刻的自我省察和檢驗內心。許多人說,要仰望主,注視主,不要看自己,因為我們裡面都是黑暗的污穢的。但是主耶穌在這裡提醒我們必須要省察自己檢驗自己的內心。否則我們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認識我們需要基督的救贖之工呢?
第三,把宗教活動和事奉當作得救確據。不要把許多好的和對的事情的本身,當作是自己得救的確據。參與宗教活動和事奉的本身是好的和必要的,卻不能作為得救的確據。教會活動和事奉的果效,也不是參與者得救的確據。
第四,以善行作為掩蓋自己罪惡的交換。不要把熱心參與宗教活動和事奉,作為一種祝福的交換。我若犧牲的擺上,神就會祝福我。這是敬拜偶像的心態。
保羅提醒提摩太說:(提後2:19)19 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他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20 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21 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回應禱告:
11/7/2018 星期三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15-20
15 「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裏來,外面披著羊皮,裏面卻是殘暴的狼。16 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17 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18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19 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20 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
15 “Beware of false prophets, who come to you in sheep’s clothing but inwardly are ravenous wolves. 16 You will recognize them by their fruits. Are grapes gathered from thornbushes, or figs from thistles? 17 So, every healthy tree bears good fruit, but the diseased tree bears bad fruit. 18 A healthy tree cannot bear bad fruit, nor can a diseased tree bear good fruit. 19 Every tree that does not bear good fruit is cut down and thrown into the fire. 20 Thus you will recognize them by their fruits.
Προσέχετε ἀπὸ τῶν ψευδοπροφητῶν, οἵτινες ἔρχονται πρὸς ὑμᾶς ἐν ἐνδύμασιν προβάτων, ἔσωθεν δέ εἰσιν λύκοι ἅρπαγες. 16 ἀπὸ τῶν καρπῶν αὐτῶν ἐπιγνώσεσθε αὐτούς. μήτι συλλέγουσιν ἀπὸ ἀκανθῶν σταφυλὰς ἢ ἀπὸ τριβόλων σῦκα; 17 οὕτως πᾶν δένδρον ἀγαθὸν καρποὺς καλοὺς ποιεῖ, τὸ δὲ σαπρὸν δένδρον καρποὺς πονηροὺς ποιεῖ. 18 οὐ δύναται δένδρον ἀγαθὸν καρποὺς πονηροὺς ποιεῖν οὐδὲ δένδρον σαπρὸν καρποὺς καλοὺς ποιεῖν. 19 πᾶν δένδρον μὴ ποιοῦν καρπὸν καλὸν ἐκκόπτεται καὶ εἰς πῦρ βάλλεται. 20 ἄρα γε ἀπὸ τῶν καρπῶν αὐτῶν ἐπιγνώσεσθε αὐτούς.
讀經靈修:
我們今天要進入主耶穌在《登山寶訓》結尾的第二個警告:防備分辨假先知。這段經文的提綱是:主耶穌警告天國子民要分辨自己所領受的教導和信仰的內容。
1-假先知的背景:國度的爭戰。假先知/假教師,是整本聖經中一再出現的主題。 其背後是神的國度和撒旦權勢的爭戰。亞當和夏娃受撒旦引誘犯罪是爭戰的啟點。 撒旦的伎倆就是模糊、扭曲,和淡化神的話,用不純正的真理迷惑神的子民,破壞神國度的計劃。從創世記3章開始,爭戰延續到世界末了,啟示錄19章紀錄了這場「國度最後之戰」。
國度爭戰的核心。保羅在羅馬書10章告訴我們,神的計劃是要透過祂所差遣的傳道者,傳講信心的道,使祂的子民聽到「基督活潑有功效的話」,把信心的義傳遞給祂的子民 。這是神藉著基督建立國度的核心工作。假先知是撒旦的工具,為要破壞攻擊此核心工作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0:3節提到這種爭戰的目的: 「將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
總原則:神的國度/教會,在最後完成之前會受到許多錯誤教導的攻擊,神國度是在這個衝突中往前發展的。因此,主耶穌在馬太福音24章告訴門徒末後的日子有許多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連選民也會被迷惑(太24:11,24)。
加爾文說,「耶穌在這裡警告祂的門徒,如果他們要堅定持守,他們必須裝備自己,避免落入撒旦的陷阱中。神的旨意是要祂的教會參與在這個世界不間斷的爭戰中。我們知道主的應許是不會落空的,無論撒旦如何的攻擊,讓我們坦然無懼地來到主面前,求主賜下智慧的聖靈,不但以真理的信心在我們心上刻下印記,並且顯露撒旦的偽裝和詭計,使我們不受假先知的迷惑。」
2- 假先知的問題:合法的身份。假先知/假教師沒有神的呼召。耶23:21,「我沒有打發那些先知,他們竟自奔跑;我沒有對他們說話,他們竟自預言。」(參耶23:31-32) 耶14:14-16說,不但假先知要受神審判,聽從假先知教導的人也必遭審判。
徒20:29-32 「29 我知道,我去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30 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31 所以你們應當警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地流淚、勸戒你們各人。32 如今我把你們交託上帝和他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叫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保羅和與主耶穌一樣,提醒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要警醒,他也把假教師比喻為「兇暴的豺狼」。爭戰的核心就是「神的道」。
3- 假先知的辨識:所結的果子。第一,從外面辨識是困難的。「外面披著羊皮,裏面卻是殘暴的狼。」是指分辨假先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們在一般為人處事、言語行為方面都是溫和的,他們也教導聖經,傳講福音。 這裡講的假先知,不是傳講異端的假教師。因為分辨異端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第二,必須從結出的果子辨識 。果子可以分為兩方面:所教導的內容,和其話語行為。
3a-從他們所教導的教義內容辨識。最容易的辨識標準就是:他們所傳講的信息中沒有「窄門和小路」。鐘馬田說,「這種教導虛假的地方,不是他所教導的,而是他所沒有教導的。我們通常都認為假先知是教導錯誤的真理的教師,而忽略了最危險的人,是那些對最重要的事,隻字不提的人…假教師所傳講的總是一種非常和顏悅色,令人舒服,令人自我感覺良好的信息。他們使所有的人都喜歡,他們受到自由派,受到現代主義人士的歡迎,受到當代福音派人士的讚賞!他們所傳講的信息中沒有窄門,沒有小路,沒有拒絕自我,沒有十字架討厭的地方!」
耶6:13,「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貪婪,從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虛謊。14 他們輕輕忽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15 他們行可憎的事知道慚愧嗎?不然,他們毫不慚愧,也不知羞恥。因此,他們必在仆倒的人中仆倒;我向他們討罪的時候,他們必致跌倒。這是耶和華說的。」
鐘馬田說,「假先知總是令人感到舒服的傳道者。當你聽他講道,他不會告訴你什麼地方大有問題。當然,他承認有一些小問題,但不會笨蛋到說一點問題都沒有。他會說,沒事,平安啦!因為,這樣絕對不會得罪人,絕對不會令人不舒服。「外面披著羊皮」,是指他們的教導通常是難以察覺的。因為總是另人愉快的,總是吸引人的…他們所教導的都不是全面性的真理,總是模糊不清的,概括性的,從來不會進入細節…假先知幾乎不提神的審判,他們總是講神的愛、耶穌的愛,其他的什麼都不提…他們不會教導人要自我查驗省察內心…他們不會像清教徒一樣教導治死本性的罪。」
加爾文說, 「若這是一種致命的危險,我們要害怕假教師,並且我們無法避免他們,所以,我們就應該對所有的教師都有一種必要的懷疑。把我們的耳朵摀起來不聽假教師的教導,是一個更好的和更快的方法。要遵行主耶穌的警告的人,必須有智慧,公平謹慎地去評估判斷。我們自己必須認識到需要留心假教師,並且,我們也要小心和迫切地勸告那些單純的人,要提防假教師。 」
第一個原則:基督徒要小心的查驗自己所聽的信息和教導,要檢視教導內容的教義全面性和正確性。(登山寶訓、羅馬書、加拉太書,和其他新約書信是檢驗的標準)
3b從他們的行為和談話內容辨識。主耶穌說從他們結的果子就可以分辨。聖經通常荊棘和蒺藜來比喻人墮落的本性所產生的言語行為。用葡萄和無花果來比喻聖靈的果子。鐘馬田說,「主耶穌在這裡是在警告我們,一個人也許在說話上沒有問題,在生活上也沒有問題,但是他也有可能一直都是假先知。因為,主耶穌一開始就警告我們必須掌握這個原則:基督徒是在生活和本性上被改變的人 。除非一個人的本性被更新改變,否則他的服事是毫無價值的。」
樹和果子是不可能分開的;內在的性情一定會彰顯在言語行為上。一個人信仰的內容,終究遲早會在他的生活中被顯露出來的,特別是在衝突、摩擦、自我利益和權力受到威脅的時候被彰顯出來,也許不是生氣和發怒,而是不屬神的智慧,充滿自我和驕傲的言語。但是,我們同時也必須小心,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真教師也需要與自己的罪爭戰,真教師也有被過犯所勝的時候。關鍵在于:他是否真的悔改認罪。
第二個原則:基督徒要小心公平的查驗教師的言語和行為,是否彰顯悔改轉變的生命。
4- 假先知的結局:滅亡的審判。「19 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啟示錄告訴假先知們的結局就是在最後的審判中被活活扔進火湖中 (啟19:20-21)。
結論:假先知的背後是神的國度和撒旦國度之間的戰爭。基督警告天國的子民要防備假先知,要省察自己所領受的教導之內容,並且查驗教師們的言語和行為,並要離開假先知的教導,結出聖靈的果子,承受神的國度。啟示錄2:2說,「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路6:26,「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作為天國的子民,不但要「分辨」假先知的教導,也要知道「省察」自己信仰的內容是否是窄門小路,我們領受的教導是什麼?我的生命是否有轉變?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15-20
15 「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裏來,外面披著羊皮,裏面卻是殘暴的狼。16 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17 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18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19 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20 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
15 “Beware of false prophets, who come to you in sheep’s clothing but inwardly are ravenous wolves. 16 You will recognize them by their fruits. Are grapes gathered from thornbushes, or figs from thistles? 17 So, every healthy tree bears good fruit, but the diseased tree bears bad fruit. 18 A healthy tree cannot bear bad fruit, nor can a diseased tree bear good fruit. 19 Every tree that does not bear good fruit is cut down and thrown into the fire. 20 Thus you will recognize them by their fruits.
Προσέχετε ἀπὸ τῶν ψευδοπροφητῶν, οἵτινες ἔρχονται πρὸς ὑμᾶς ἐν ἐνδύμασιν προβάτων, ἔσωθεν δέ εἰσιν λύκοι ἅρπαγες. 16 ἀπὸ τῶν καρπῶν αὐτῶν ἐπιγνώσεσθε αὐτούς. μήτι συλλέγουσιν ἀπὸ ἀκανθῶν σταφυλὰς ἢ ἀπὸ τριβόλων σῦκα; 17 οὕτως πᾶν δένδρον ἀγαθὸν καρποὺς καλοὺς ποιεῖ, τὸ δὲ σαπρὸν δένδρον καρποὺς πονηροὺς ποιεῖ. 18 οὐ δύναται δένδρον ἀγαθὸν καρποὺς πονηροὺς ποιεῖν οὐδὲ δένδρον σαπρὸν καρποὺς καλοὺς ποιεῖν. 19 πᾶν δένδρον μὴ ποιοῦν καρπὸν καλὸν ἐκκόπτεται καὶ εἰς πῦρ βάλλεται. 20 ἄρα γε ἀπὸ τῶν καρπῶν αὐτῶν ἐπιγνώσεσθε αὐτούς.
讀經靈修:
我們今天要進入主耶穌在《登山寶訓》結尾的第二個警告:防備分辨假先知。這段經文的提綱是:主耶穌警告天國子民要分辨自己所領受的教導和信仰的內容。
1-假先知的背景:國度的爭戰。假先知/假教師,是整本聖經中一再出現的主題。 其背後是神的國度和撒旦權勢的爭戰。亞當和夏娃受撒旦引誘犯罪是爭戰的啟點。 撒旦的伎倆就是模糊、扭曲,和淡化神的話,用不純正的真理迷惑神的子民,破壞神國度的計劃。從創世記3章開始,爭戰延續到世界末了,啟示錄19章紀錄了這場「國度最後之戰」。
國度爭戰的核心。保羅在羅馬書10章告訴我們,神的計劃是要透過祂所差遣的傳道者,傳講信心的道,使祂的子民聽到「基督活潑有功效的話」,把信心的義傳遞給祂的子民 。這是神藉著基督建立國度的核心工作。假先知是撒旦的工具,為要破壞攻擊此核心工作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0:3節提到這種爭戰的目的: 「將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
總原則:神的國度/教會,在最後完成之前會受到許多錯誤教導的攻擊,神國度是在這個衝突中往前發展的。因此,主耶穌在馬太福音24章告訴門徒末後的日子有許多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連選民也會被迷惑(太24:11,24)。
加爾文說,「耶穌在這裡警告祂的門徒,如果他們要堅定持守,他們必須裝備自己,避免落入撒旦的陷阱中。神的旨意是要祂的教會參與在這個世界不間斷的爭戰中。我們知道主的應許是不會落空的,無論撒旦如何的攻擊,讓我們坦然無懼地來到主面前,求主賜下智慧的聖靈,不但以真理的信心在我們心上刻下印記,並且顯露撒旦的偽裝和詭計,使我們不受假先知的迷惑。」
2- 假先知的問題:合法的身份。假先知/假教師沒有神的呼召。耶23:21,「我沒有打發那些先知,他們竟自奔跑;我沒有對他們說話,他們竟自預言。」(參耶23:31-32) 耶14:14-16說,不但假先知要受神審判,聽從假先知教導的人也必遭審判。
徒20:29-32 「29 我知道,我去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30 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31 所以你們應當警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地流淚、勸戒你們各人。32 如今我把你們交託上帝和他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叫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保羅和與主耶穌一樣,提醒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要警醒,他也把假教師比喻為「兇暴的豺狼」。爭戰的核心就是「神的道」。
3- 假先知的辨識:所結的果子。第一,從外面辨識是困難的。「外面披著羊皮,裏面卻是殘暴的狼。」是指分辨假先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們在一般為人處事、言語行為方面都是溫和的,他們也教導聖經,傳講福音。 這裡講的假先知,不是傳講異端的假教師。因為分辨異端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第二,必須從結出的果子辨識 。果子可以分為兩方面:所教導的內容,和其話語行為。
3a-從他們所教導的教義內容辨識。最容易的辨識標準就是:他們所傳講的信息中沒有「窄門和小路」。鐘馬田說,「這種教導虛假的地方,不是他所教導的,而是他所沒有教導的。我們通常都認為假先知是教導錯誤的真理的教師,而忽略了最危險的人,是那些對最重要的事,隻字不提的人…假教師所傳講的總是一種非常和顏悅色,令人舒服,令人自我感覺良好的信息。他們使所有的人都喜歡,他們受到自由派,受到現代主義人士的歡迎,受到當代福音派人士的讚賞!他們所傳講的信息中沒有窄門,沒有小路,沒有拒絕自我,沒有十字架討厭的地方!」
耶6:13,「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貪婪,從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虛謊。14 他們輕輕忽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15 他們行可憎的事知道慚愧嗎?不然,他們毫不慚愧,也不知羞恥。因此,他們必在仆倒的人中仆倒;我向他們討罪的時候,他們必致跌倒。這是耶和華說的。」
鐘馬田說,「假先知總是令人感到舒服的傳道者。當你聽他講道,他不會告訴你什麼地方大有問題。當然,他承認有一些小問題,但不會笨蛋到說一點問題都沒有。他會說,沒事,平安啦!因為,這樣絕對不會得罪人,絕對不會令人不舒服。「外面披著羊皮」,是指他們的教導通常是難以察覺的。因為總是另人愉快的,總是吸引人的…他們所教導的都不是全面性的真理,總是模糊不清的,概括性的,從來不會進入細節…假先知幾乎不提神的審判,他們總是講神的愛、耶穌的愛,其他的什麼都不提…他們不會教導人要自我查驗省察內心…他們不會像清教徒一樣教導治死本性的罪。」
加爾文說, 「若這是一種致命的危險,我們要害怕假教師,並且我們無法避免他們,所以,我們就應該對所有的教師都有一種必要的懷疑。把我們的耳朵摀起來不聽假教師的教導,是一個更好的和更快的方法。要遵行主耶穌的警告的人,必須有智慧,公平謹慎地去評估判斷。我們自己必須認識到需要留心假教師,並且,我們也要小心和迫切地勸告那些單純的人,要提防假教師。 」
第一個原則:基督徒要小心的查驗自己所聽的信息和教導,要檢視教導內容的教義全面性和正確性。(登山寶訓、羅馬書、加拉太書,和其他新約書信是檢驗的標準)
3b從他們的行為和談話內容辨識。主耶穌說從他們結的果子就可以分辨。聖經通常荊棘和蒺藜來比喻人墮落的本性所產生的言語行為。用葡萄和無花果來比喻聖靈的果子。鐘馬田說,「主耶穌在這裡是在警告我們,一個人也許在說話上沒有問題,在生活上也沒有問題,但是他也有可能一直都是假先知。因為,主耶穌一開始就警告我們必須掌握這個原則:基督徒是在生活和本性上被改變的人 。除非一個人的本性被更新改變,否則他的服事是毫無價值的。」
樹和果子是不可能分開的;內在的性情一定會彰顯在言語行為上。一個人信仰的內容,終究遲早會在他的生活中被顯露出來的,特別是在衝突、摩擦、自我利益和權力受到威脅的時候被彰顯出來,也許不是生氣和發怒,而是不屬神的智慧,充滿自我和驕傲的言語。但是,我們同時也必須小心,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真教師也需要與自己的罪爭戰,真教師也有被過犯所勝的時候。關鍵在于:他是否真的悔改認罪。
第二個原則:基督徒要小心公平的查驗教師的言語和行為,是否彰顯悔改轉變的生命。
4- 假先知的結局:滅亡的審判。「19 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啟示錄告訴假先知們的結局就是在最後的審判中被活活扔進火湖中 (啟19:20-21)。
結論:假先知的背後是神的國度和撒旦國度之間的戰爭。基督警告天國的子民要防備假先知,要省察自己所領受的教導之內容,並且查驗教師們的言語和行為,並要離開假先知的教導,結出聖靈的果子,承受神的國度。啟示錄2:2說,「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路6:26,「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作為天國的子民,不但要「分辨」假先知的教導,也要知道「省察」自己信仰的內容是否是窄門小路,我們領受的教導是什麼?我的生命是否有轉變?
回應禱告:
11/6/2018 星期二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13-14
13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14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Enter by the narrow gate. For the gate is wide and the way is easy that leads to destruction, and those who enter by it are many. 14 For the gate is narrow and the way is hard that leads to life, and those who find it are few.
Εἰσέλθατε διὰ τῆς στενῆς πύλης· ὅτι πλατεῖα ἡ πύλη καὶ εὐρύχωρος ἡ ὁδὸς ἡ ἀπάγουσα εἰς τὴν ἀπώλειαν καὶ πολλοί εἰσιν οἱ εἰσερχόμενοι διʼ αὐτῆς· 14 τί στενὴ ἡ πύλη καὶ τεθλιμμένη ἡ ὁδὸς ἡ ἀπάγουσα εἰς τὴν ζωὴν καὶ ὀλίγοι εἰσὶν οἱ εὑρίσκοντες αὐτήν.
讀經靈修:
1-登山寶訓是基督教的全部。 登山寶訓是基督作為神國度的君王,大衛之約所應許的永恆的君王,亞伯拉之約所應許的那一位後裔,向祂的百姓宣告祂要如何祝福祂的百姓——基督要如何執行恩典之約的祝福。登山寶訓的核心是:天國子民的義必須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義,是恩典之約施行的核心。當「義」成就在祂的百姓身上的時候,祂的子民就越來越具有像基督一樣的性情;當「義」成就在祂的百姓身上的時候,基督就在祂子民的心中掌權了;當「義」成就祂百姓的身上的時候,基督的國度就擴張了!
登山寶訓與羅馬書。登山寶訓描述了整個祝福對天國子民所產生的果效;羅馬書繼續解釋,神如何透過基督的救贖之工,賜下這樣的祝福。 登山寶訓好像是建築物的透視圖;羅馬書則像是一部建築的施工說明書。透視圖,描述了工程的品質;施工說明書,解釋如何達到這樣的品質。
2- 登山寶訓包含神學和應用。登山寶訓是非常實際的生活實踐,但是同時,也包含了深奧的神學教義。若是不按照羅馬書和加拉太書,以及其他新約書信的教導來理解和實踐,肯定產生錯誤。如同工人沒有施工說明書,就想單單按照透視圖,去建造一座偉大的建築;鋼琴演奏家,只聽到一首曠世的名曲,沒有樂譜,就想要去彈奏出完整的音樂。
3-登山寶訓呼召百姓的回應。當神賜給祂百姓最高的祝福的時候,祂的百姓是有回應的 :就是7:12節,人際關係,人與人相處的「黃金規則」。然後,主耶穌以四個警告作為結尾,提醒門徒要對登山寶訓祝福有正確的回應。
第一個警告,進窄門走小路,以得救和滅亡作為對比,要基督徒「省察」自己的救恩;
第二個警告,分辨真假先知,以不同的果子作為對比,要基督徒「分辨」信仰的內容;
第三個警告,遵行父的旨意,以不同的事奉作為對比,要基督徒「查驗」與主的關係;
第四個警告,作聰明的工人,以不同的建造作為對比,要基督徒「檢視」生命的建造。
New Bible Commentary 的作者說,這四段分辨真假的最後警告,形成了一種自我省察的基礎。耶穌在這裡呼召祂的百姓,呼召我們要有行動,回應登山寶訓的宣告和教導。
提綱:基督警告天國子民要省察自己對救恩的回應。進窄門和走小路的警告,是要我們省察自己對救恩的認識、查驗自己對福音的回應。
首先,我們耶穌教導的對象是基督徒,不是非基督徒。整個登山寶訓是對已經信主的人說的 。對真正的基督徒而言這些警告是提醒,教導和充滿慈愛的指引(對其他人而言,這些警告是可能會是令人反感、不舒服、偏激狹窄、沒有愛心的)。
1-兩個不同的選擇:滅亡與永生。主耶穌在這裡告訴我們,你必須要做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與你的永生有直接的關係,這個決定與你的得救有直接的關係。當初以色列的百姓在進入應許地之前,摩西也向他們說了同樣的話(申命記11:26-29) 。事實上,我們每天都面對著這個決定,特別是神在我們生活中所安排的許多環境中,我們都必須面臨一個選擇:我到底是要順著我自己的本性行事,還是要順著登山寶訓的教導去行?舉例來說,當我對弟兄動怒之後,我是否要主動去和他和好? 每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都面臨一個決定: 我要走引到永生的道路,還是要走引到滅亡的道路?
第一個原則:我們在每一個遭遇中所作出的決定,都與我們的救恩直接有關。因此,我們不要小看每一個遭遇,這些都與我們的救恩有直接的關係。特別是在負面的遭遇中,我們所做的選擇,我們所想、所說、所行,都與我們的救恩有關係。基督教的救恩沒有中間路線,不是引到永生的窄門小路,就是引到滅亡的寬門大路。
耶穌用「門」和「路」作比喻描述這個決定。首先,這不是一次性的決定,這是一生隨時隨地的決定。其次,「窄門」意味著須要努力,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小路」意味著須要留心,須要花功夫去作的事。 要按照完成透視圖, 施工說明書去建造我們的生命。
第二個原則:引到滅亡的教導是寬鬆自由膚淺的,也是多數的人喜歡接受的。寬門大路是一副圖像,表示一種可以容納各種不同道德觀的思維:「宗教都是叫人向善的!」。史托德(John Stott)這樣解釋:「這是一條容忍和隨意的道路。它對思想或行為都沒有拘限和界線。走在這條路上的旅客可以隨心所慾,隨意追逐墮落的心靈所渴想之事物。膚淺、自愛、虛偽、機械式的宗教生活、虛假的雄心、吹毛求疵——這些東西都不用學習或培養。要對抗它們才需要力量,但把它們行出來就毫不費力。這正是闊路易走的原因。」
同時,主耶穌指出了另外一件事:大部分人不會接受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教導。 許多人聽了神的道,也接受了神的道,卻沒有行出神的道,好像主耶穌講的撒種的比喻一樣 。
2-窄門與生命的轉變:稱義與悔改。19世紀德國神學家,彼得蘭恩(Peter Lange)解釋:「窄門是因著「靈裡的貧窮」的經歷,使人謙卑、悔改,和棄絕世界」。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 )說,「新約的福音最能夠使我們因為認識自我和驕傲,而感到謙卑的。成為「靈裡貧窮」的人是最困難的,但卻是最重要的事。在進入窄門的時候你會看到一個標識:把你的「自我」留在外面。」史托德說,「要進窄這門,我們必須放下每一樣東西——罪、自私的野心、貪婪,甚至必要時還需放下家庭和朋友。因為若不先捨棄自己,沒有人可以跟從基督。」
2a- 對自己的罪和罪性有主觀經歷上的認識。首先,基督徒會對自己的罪和罪性,在實際的生活上有真實的,經歷上的認識。我們看聖經上所有的聖徒都具有這種主觀上的經歷。 約伯記31章中,「我」這個字出現了52次,約伯的言語彰顯了他心中的自我「me,I,myself」,約伯認為他的善是他獨立自主的行為,而非出自神恩典(伯31:2) 。自義是一種獨立自主離開神的自我,是一切罪的根源。約伯的行為是好的,但他忘了他的善是出于神恩典的作為。
第三個原則:窄門是信徒有意識的回應福音,從稱義到結出聖靈的果子(心意的更新變化)。
3-小路與生命的成長:成聖與爭戰。 「若是把 “罪的赦免”從其他的基督徒生活中獨立分開,好像這是基督教的全部,就是一種明顯的異端。真正的福音派,我所理解的是,把基督徒生活的全貌呈現給人,並且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不要給人一種印象,好像大群的人都會湧向基督,企圖進入窄門,卻不知道後面的小路。」事實上,今天有一種極端「因信稱義」的教導,忽略了成聖的生活 。
3a- 稱義和成聖是不能分開的。基督徒必須明白,在因信稱義的基礎上,要繼續不斷的成長,走成聖的道路:就是靠著聖靈與罪的爭戰,與本性的慾望爭戰 。馬太亨利(Matthew-Henry)把小路與生命的成長和以色列人的經歷連結在一起。以色列人漂流曠野,是在進入迦南應許地之前的窄門:他們認識自己的罪,他們被神謙卑下來 。當他們進入迦南地的時候,仍然必須在神的引導下與仇敵爭戰才得著應許的產業。
鐘馬田說:「許多人會說:這實在是太難了!誰可以做得到呢?但是若是作不到,沒有長進,那麼耶穌的教導和應許的祝福就是空談了!因為,當基督宣告祂國度的個祝福的時候,就是在告訴我們,這是可以做得到的!」有三個要點可以幫助我們:1) 認識神的工作往往是在許多負面的環境中,負面的人際關係中成就的。2)竭力除去自義和過分的自愛和。3) 我們必須竭力地向天父祈求尋找叩門賜下聖靈的能力,因為這是父在基督裡所賜的天上的福氣,不是人獨立自主,單靠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達到的。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13-14
13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14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Enter by the narrow gate. For the gate is wide and the way is easy that leads to destruction, and those who enter by it are many. 14 For the gate is narrow and the way is hard that leads to life, and those who find it are few.
Εἰσέλθατε διὰ τῆς στενῆς πύλης· ὅτι πλατεῖα ἡ πύλη καὶ εὐρύχωρος ἡ ὁδὸς ἡ ἀπάγουσα εἰς τὴν ἀπώλειαν καὶ πολλοί εἰσιν οἱ εἰσερχόμενοι διʼ αὐτῆς· 14 τί στενὴ ἡ πύλη καὶ τεθλιμμένη ἡ ὁδὸς ἡ ἀπάγουσα εἰς τὴν ζωὴν καὶ ὀλίγοι εἰσὶν οἱ εὑρίσκοντες αὐτήν.
讀經靈修:
1-登山寶訓是基督教的全部。 登山寶訓是基督作為神國度的君王,大衛之約所應許的永恆的君王,亞伯拉之約所應許的那一位後裔,向祂的百姓宣告祂要如何祝福祂的百姓——基督要如何執行恩典之約的祝福。登山寶訓的核心是:天國子民的義必須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義,是恩典之約施行的核心。當「義」成就在祂的百姓身上的時候,祂的子民就越來越具有像基督一樣的性情;當「義」成就在祂的百姓身上的時候,基督就在祂子民的心中掌權了;當「義」成就祂百姓的身上的時候,基督的國度就擴張了!
登山寶訓與羅馬書。登山寶訓描述了整個祝福對天國子民所產生的果效;羅馬書繼續解釋,神如何透過基督的救贖之工,賜下這樣的祝福。 登山寶訓好像是建築物的透視圖;羅馬書則像是一部建築的施工說明書。透視圖,描述了工程的品質;施工說明書,解釋如何達到這樣的品質。
2- 登山寶訓包含神學和應用。登山寶訓是非常實際的生活實踐,但是同時,也包含了深奧的神學教義。若是不按照羅馬書和加拉太書,以及其他新約書信的教導來理解和實踐,肯定產生錯誤。如同工人沒有施工說明書,就想單單按照透視圖,去建造一座偉大的建築;鋼琴演奏家,只聽到一首曠世的名曲,沒有樂譜,就想要去彈奏出完整的音樂。
3-登山寶訓呼召百姓的回應。當神賜給祂百姓最高的祝福的時候,祂的百姓是有回應的 :就是7:12節,人際關係,人與人相處的「黃金規則」。然後,主耶穌以四個警告作為結尾,提醒門徒要對登山寶訓祝福有正確的回應。
第一個警告,進窄門走小路,以得救和滅亡作為對比,要基督徒「省察」自己的救恩;
第二個警告,分辨真假先知,以不同的果子作為對比,要基督徒「分辨」信仰的內容;
第三個警告,遵行父的旨意,以不同的事奉作為對比,要基督徒「查驗」與主的關係;
第四個警告,作聰明的工人,以不同的建造作為對比,要基督徒「檢視」生命的建造。
New Bible Commentary 的作者說,這四段分辨真假的最後警告,形成了一種自我省察的基礎。耶穌在這裡呼召祂的百姓,呼召我們要有行動,回應登山寶訓的宣告和教導。
提綱:基督警告天國子民要省察自己對救恩的回應。進窄門和走小路的警告,是要我們省察自己對救恩的認識、查驗自己對福音的回應。
首先,我們耶穌教導的對象是基督徒,不是非基督徒。整個登山寶訓是對已經信主的人說的 。對真正的基督徒而言這些警告是提醒,教導和充滿慈愛的指引(對其他人而言,這些警告是可能會是令人反感、不舒服、偏激狹窄、沒有愛心的)。
1-兩個不同的選擇:滅亡與永生。主耶穌在這裡告訴我們,你必須要做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與你的永生有直接的關係,這個決定與你的得救有直接的關係。當初以色列的百姓在進入應許地之前,摩西也向他們說了同樣的話(申命記11:26-29) 。事實上,我們每天都面對著這個決定,特別是神在我們生活中所安排的許多環境中,我們都必須面臨一個選擇:我到底是要順著我自己的本性行事,還是要順著登山寶訓的教導去行?舉例來說,當我對弟兄動怒之後,我是否要主動去和他和好? 每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都面臨一個決定: 我要走引到永生的道路,還是要走引到滅亡的道路?
第一個原則:我們在每一個遭遇中所作出的決定,都與我們的救恩直接有關。因此,我們不要小看每一個遭遇,這些都與我們的救恩有直接的關係。特別是在負面的遭遇中,我們所做的選擇,我們所想、所說、所行,都與我們的救恩有關係。基督教的救恩沒有中間路線,不是引到永生的窄門小路,就是引到滅亡的寬門大路。
耶穌用「門」和「路」作比喻描述這個決定。首先,這不是一次性的決定,這是一生隨時隨地的決定。其次,「窄門」意味著須要努力,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小路」意味著須要留心,須要花功夫去作的事。 要按照完成透視圖, 施工說明書去建造我們的生命。
第二個原則:引到滅亡的教導是寬鬆自由膚淺的,也是多數的人喜歡接受的。寬門大路是一副圖像,表示一種可以容納各種不同道德觀的思維:「宗教都是叫人向善的!」。史托德(John Stott)這樣解釋:「這是一條容忍和隨意的道路。它對思想或行為都沒有拘限和界線。走在這條路上的旅客可以隨心所慾,隨意追逐墮落的心靈所渴想之事物。膚淺、自愛、虛偽、機械式的宗教生活、虛假的雄心、吹毛求疵——這些東西都不用學習或培養。要對抗它們才需要力量,但把它們行出來就毫不費力。這正是闊路易走的原因。」
同時,主耶穌指出了另外一件事:大部分人不會接受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教導。 許多人聽了神的道,也接受了神的道,卻沒有行出神的道,好像主耶穌講的撒種的比喻一樣 。
2-窄門與生命的轉變:稱義與悔改。19世紀德國神學家,彼得蘭恩(Peter Lange)解釋:「窄門是因著「靈裡的貧窮」的經歷,使人謙卑、悔改,和棄絕世界」。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 )說,「新約的福音最能夠使我們因為認識自我和驕傲,而感到謙卑的。成為「靈裡貧窮」的人是最困難的,但卻是最重要的事。在進入窄門的時候你會看到一個標識:把你的「自我」留在外面。」史托德說,「要進窄這門,我們必須放下每一樣東西——罪、自私的野心、貪婪,甚至必要時還需放下家庭和朋友。因為若不先捨棄自己,沒有人可以跟從基督。」
2a- 對自己的罪和罪性有主觀經歷上的認識。首先,基督徒會對自己的罪和罪性,在實際的生活上有真實的,經歷上的認識。我們看聖經上所有的聖徒都具有這種主觀上的經歷。 約伯記31章中,「我」這個字出現了52次,約伯的言語彰顯了他心中的自我「me,I,myself」,約伯認為他的善是他獨立自主的行為,而非出自神恩典(伯31:2) 。自義是一種獨立自主離開神的自我,是一切罪的根源。約伯的行為是好的,但他忘了他的善是出于神恩典的作為。
第三個原則:窄門是信徒有意識的回應福音,從稱義到結出聖靈的果子(心意的更新變化)。
3-小路與生命的成長:成聖與爭戰。 「若是把 “罪的赦免”從其他的基督徒生活中獨立分開,好像這是基督教的全部,就是一種明顯的異端。真正的福音派,我所理解的是,把基督徒生活的全貌呈現給人,並且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不要給人一種印象,好像大群的人都會湧向基督,企圖進入窄門,卻不知道後面的小路。」事實上,今天有一種極端「因信稱義」的教導,忽略了成聖的生活 。
3a- 稱義和成聖是不能分開的。基督徒必須明白,在因信稱義的基礎上,要繼續不斷的成長,走成聖的道路:就是靠著聖靈與罪的爭戰,與本性的慾望爭戰 。馬太亨利(Matthew-Henry)把小路與生命的成長和以色列人的經歷連結在一起。以色列人漂流曠野,是在進入迦南應許地之前的窄門:他們認識自己的罪,他們被神謙卑下來 。當他們進入迦南地的時候,仍然必須在神的引導下與仇敵爭戰才得著應許的產業。
鐘馬田說:「許多人會說:這實在是太難了!誰可以做得到呢?但是若是作不到,沒有長進,那麼耶穌的教導和應許的祝福就是空談了!因為,當基督宣告祂國度的個祝福的時候,就是在告訴我們,這是可以做得到的!」有三個要點可以幫助我們:1) 認識神的工作往往是在許多負面的環境中,負面的人際關係中成就的。2)竭力除去自義和過分的自愛和。3) 我們必須竭力地向天父祈求尋找叩門賜下聖靈的能力,因為這是父在基督裡所賜的天上的福氣,不是人獨立自主,單靠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達到的。
回應禱告:
11/5/2018 星期一
今日經文:
11 然而,叫耶穌從死裏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裏,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裏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
If the Spirit of him who raised Jesus from the dead dwells in you, he who raised Christ Jesus from the dead will also give life to your mortal bodies through his Spirit who dwells in you.
εἰ δὲ τὸ πνεῦμα τοῦ ἐγείραντος τὸν Ἰησοῦν ἐκ νεκρῶν οἰκεῖ ἐν ὑμῖν, ὁ ἐγείρας Χριστὸν ἐκ νεκρῶν ζῳοποιήσει καὶ τὰ θνητὰ σώματα ὑμῶν διὰ τοῦ ἐνοικοῦντος αὐτοῦ πνεύματος ἐν ὑμῖν.
讀經靈修:
羅1:11,「11 因為我切切地想見你們,要把些屬靈的恩賜[χάρισμα](charisma)分給你們,使你們可以堅固」 。 這裡的屬靈恩賜之目的是:「堅固」羅馬教會的基督徒,要在他們中間得些「果子」(13節)。方法是:將福音傳給在羅馬的人(15節)。保羅要把福音傳給羅馬的基督徒,與他們分享屬靈的恩賜,使他們結果子。
在羅馬書中「恩賜」[χάρισμα](charisma)這個字出現六次,除1:11節外,四次是指「基督裡救贖的恩典」:5:15只是過犯不如恩賜;5:16 恩賜乃是由許多過犯而稱義;6:23唯有神的恩賜,在我們主耶穌裡,乃是永生;11:29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一次指「建造教會的恩賜」:12:6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
羅馬書8章,說明「基督裡救贖的恩典」,如何透過聖靈施行在我們身上。論述的重點是「聖靈的職事」,8:28-30節,解釋這些救贖的恩典就是:揀選,呼召,稱義,得榮耀。神學家稱其為「救恩的黃金鎖鏈」或者是「救恩的次序」(揀選、呼召、重生、稱義/信心、兒子的名分、成聖、聖徒的堅忍,和得榮耀)。這些都是三一神的救贖之工 /恩典之約祝福的內容,也是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要得的「益處」。其目的是——模成神兒子的形象——這就是保羅要分享的「屬靈的恩賜」 。因此, 「屬靈的恩賜」必須建立在這個真理上。羅馬書8:9-11節,基督徒「聖靈內住」的真理,必須以此為解釋的基礎,因為這是聖靈的職事。
第9節。「但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裏的話。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從1-8節的前文看,這裡是說明一個因信稱義的基督徒,活在不被定罪的領域,在恩典下,不在律法下,內住的聖靈向他啟示了基督的救贖之工,把能力賜給他,他就會越來越「隨從聖靈,體貼聖靈」,成為律法的義成就在他裏面的標誌,表示他的屬靈生命開始長大成熟了。雖然他還會犯罪,但不會停留在罪中;雖然神也會管教他,他卻不會失去救恩。因為,基督的義已經透過信心歸算給他了。他在生活事奉中越來越「隨從聖靈,體貼聖靈」,就證明神的靈住在他心裡——神的同在。
第10節。「 但基督若在你們心裏,身體是死的因為罪,靈是生命因為義。」 神同在的事實就表示,基督開始成形在他裏面(加4:19),他對基督和基督的工作越來越清楚。雖然他仍然受到其朽壞的身體的束縛,因為有聖靈的內住,透過聖靈的職事,他被賜與新屬靈生命的能力,他活在新的生命樣式中,基督的義成就在他裏面,重生的靈開始彰顯出新生命。
今日經文:第11節,「但是,叫耶穌從死裏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裏,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裏的聖靈,將會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這裡,保羅開始處理前面「身體是死的因為罪」的問題?這一節的經文圍繞在「身體復活」的主題上。保羅的解答包括三個重點:第一:基督徒聖靈的內住保證身體的復活。第二,基督徒身體的復活是三一神的工作。第三,基督徒身體的復活得著基督的榮耀。
1-基督徒聖靈的內住保證身體的復活。 第5章最後結束時說:「21 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現在,保羅要說明到底「永生」是什麼? 「永生」首先是「靈的重生」(10節),然後是「身體的復活」(11節)。同時,靈的重生和身體的復活都是「聖靈的職事」;聖靈內住所產生的果效就是,靈的重生和身體的復活。
林前15:20-23,「20 但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21 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22 在亞當裏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裏眾人也都要復活。23 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許多哥林多教會的基督徒不相信身體復活,使徒保羅再次教導他們福音的核心:基督的復活。 保羅說:「13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14 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為什麼「基督的復活」那麼重要?因其牽涉到三一神的救贖工作。若是基督沒有復活,就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三一神的救贖工作就失敗了,我們所信的也是枉然了。這是經文的第二個重點:
2-基督徒身體的復活是三一神的工作。保羅在 3-4節就說明了三一神的救贖之工:「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父、子、聖靈共同參與在我們的救恩上中,其方法:使律法對義的要求成就在我們身上;其果效:彰顯在我們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所表現的聖靈世代的生命新樣式上。(5-8節,解釋兩種不同的生命樣式:屬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屬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
9-11節,繼續了三一神的救贖之工的啟示:基督徒靈的復活和身體的復活。 第9節,說明父藉著聖靈的同在。第10節,說明聖靈職事使基督徒靈重生:就是把關於基督和基督救贖工作的知識,注入在人心裡。當關於基督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基督就成形,住在基督徒的心裡。第11節,繼續說明,基督從死裡復活,和基督身體復活的關係。
父,是那一位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子,受父差遣,成為肉身作為贖罪祭,並從死裡復活。基督的死,講到祂為百姓的罪承受律法的懲處;基督的復活,講到祂為白姓的稱義,滿足了律法的要求。聖靈,是使基督從死裡復活的大能大力,也必使我們的靈和身體復活。這就是為什麼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傳的福音,我們信是枉然」的道理。基督若是沒有從死裡復活,那麼三一神就沒有完成其救贖的工作。
新約中許多經文把基督的救贖之工,看為是父、子和聖靈共同的工作。我們可以看到三一神之間在工作上的區分:父是隱藏的工作計畫者和發動者,子是顯現者和工作執行者,聖靈是能力和工作果效的產生者。
因此,聖靈的內住保證身體的復活,因為基督已經復活了,祂是神救贖計劃中初熟的果子。那些有基督內住的,屬基督的,在末日也要復活。因為這是三一神救贖工作的核心。
3-基督徒身體的復活得著基督的榮耀。 保羅說明身體的朽壞,是基督徒今生必然的經歷。是與基督徒成聖有關的受苦的經歷。
a-與基督聯合得榮耀的經歷。第17節後半,「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18 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 保羅說明基督徒的受苦是一種與基督聯合的經歷:一同受苦,一同得榮耀。莫爾(Douglas Moo)解釋:「保羅在這裡是要說明,一種不能破壞的「神國度的原則」(the law of the kingdom):唯有藉著受苦才能得榮耀。因為,神國度的榮耀,唯有藉著分享基督才能得著榮耀,當我們是屬基督的,我們就不得不參與基督的受苦。正如基督受苦進入榮耀(彼前1:11),基督徒,作為與基督一同為後嗣的神的兒女,在現今的世代受苦,乃是為了與基督聯合得榮耀。」
8:23節,「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裏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聖靈初結果子」,是指神透過聖靈的職事,在那些聖靈內住的人裏面,開始了末世的救贖工作,成為末後救恩完成的憑據(down payment)。聖靈的內住保證最後救恩的完成,包括身體的復活。雖然在今世,在稱義和得榮耀的期間,對身體的軟弱感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事,卻是在信心中,在救贖剩下的階段中,盼望等候身體的復活。
保羅在林後4:16-18,用 「寶貝放在瓦器裡」的比喻,說明聖靈內住在他已朽壞的身體中。「寶貝」屬於聖靈新世代,「瓦器」屬於要過去的舊世代。瓦器是「外面的人/外體」,所有與舊世代有關係的部分,包括身體受苦朽壞,但是「裡面的人/內心」,就是重生的靈,卻因為聖靈的內住的工作,一天新似一天。今生身體的受苦,是暫時的,與聖靈內住的成聖工作有關(保羅因福音職事和身上的刺受苦),他所盼望的,乃是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參:林後5:1-5)。林後5:1-5,保羅繼續解釋當他身體朽壞,遭受困苦的時候,他是如何體貼聖靈的事:「1 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他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保羅把我們將來復活的身體,描述為: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天上永存的房屋。也就是內住的聖靈的工作,聖靈的職事。內住的聖靈是身體復活的憑據。
b-與基督聯合勝過死亡的經歷。林前15:53-57「53 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穿)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54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55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56 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57 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保羅教導我們:基督徒的一生都是在預備自己,進入基督得勝的榮耀中。
結論:基督徒「靈的重生」之見證在于:因信稱義,順著聖靈不順從肉體;基督徒身體復活之保證在于:基督是初熟的果子,以及基督徒靈的重生,代表聖靈的內住,保證了末後身體的復活。並且,雖然身體的朽壞和受苦是今生必然的經歷,同時也是在神的同在中,與基督聯合的成聖過程,和勝過死亡的得勝經歷。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11 然而,叫耶穌從死裏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裏,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裏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
If the Spirit of him who raised Jesus from the dead dwells in you, he who raised Christ Jesus from the dead will also give life to your mortal bodies through his Spirit who dwells in you.
εἰ δὲ τὸ πνεῦμα τοῦ ἐγείραντος τὸν Ἰησοῦν ἐκ νεκρῶν οἰκεῖ ἐν ὑμῖν, ὁ ἐγείρας Χριστὸν ἐκ νεκρῶν ζῳοποιήσει καὶ τὰ θνητὰ σώματα ὑμῶν διὰ τοῦ ἐνοικοῦντος αὐτοῦ πνεύματος ἐν ὑμῖν.
讀經靈修:
羅1:11,「11 因為我切切地想見你們,要把些屬靈的恩賜[χάρισμα](charisma)分給你們,使你們可以堅固」 。 這裡的屬靈恩賜之目的是:「堅固」羅馬教會的基督徒,要在他們中間得些「果子」(13節)。方法是:將福音傳給在羅馬的人(15節)。保羅要把福音傳給羅馬的基督徒,與他們分享屬靈的恩賜,使他們結果子。
在羅馬書中「恩賜」[χάρισμα](charisma)這個字出現六次,除1:11節外,四次是指「基督裡救贖的恩典」:5:15只是過犯不如恩賜;5:16 恩賜乃是由許多過犯而稱義;6:23唯有神的恩賜,在我們主耶穌裡,乃是永生;11:29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一次指「建造教會的恩賜」:12:6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
羅馬書8章,說明「基督裡救贖的恩典」,如何透過聖靈施行在我們身上。論述的重點是「聖靈的職事」,8:28-30節,解釋這些救贖的恩典就是:揀選,呼召,稱義,得榮耀。神學家稱其為「救恩的黃金鎖鏈」或者是「救恩的次序」(揀選、呼召、重生、稱義/信心、兒子的名分、成聖、聖徒的堅忍,和得榮耀)。這些都是三一神的救贖之工 /恩典之約祝福的內容,也是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要得的「益處」。其目的是——模成神兒子的形象——這就是保羅要分享的「屬靈的恩賜」 。因此, 「屬靈的恩賜」必須建立在這個真理上。羅馬書8:9-11節,基督徒「聖靈內住」的真理,必須以此為解釋的基礎,因為這是聖靈的職事。
第9節。「但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裏的話。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從1-8節的前文看,這裡是說明一個因信稱義的基督徒,活在不被定罪的領域,在恩典下,不在律法下,內住的聖靈向他啟示了基督的救贖之工,把能力賜給他,他就會越來越「隨從聖靈,體貼聖靈」,成為律法的義成就在他裏面的標誌,表示他的屬靈生命開始長大成熟了。雖然他還會犯罪,但不會停留在罪中;雖然神也會管教他,他卻不會失去救恩。因為,基督的義已經透過信心歸算給他了。他在生活事奉中越來越「隨從聖靈,體貼聖靈」,就證明神的靈住在他心裡——神的同在。
第10節。「 但基督若在你們心裏,身體是死的因為罪,靈是生命因為義。」 神同在的事實就表示,基督開始成形在他裏面(加4:19),他對基督和基督的工作越來越清楚。雖然他仍然受到其朽壞的身體的束縛,因為有聖靈的內住,透過聖靈的職事,他被賜與新屬靈生命的能力,他活在新的生命樣式中,基督的義成就在他裏面,重生的靈開始彰顯出新生命。
今日經文:第11節,「但是,叫耶穌從死裏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裏,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裏的聖靈,將會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這裡,保羅開始處理前面「身體是死的因為罪」的問題?這一節的經文圍繞在「身體復活」的主題上。保羅的解答包括三個重點:第一:基督徒聖靈的內住保證身體的復活。第二,基督徒身體的復活是三一神的工作。第三,基督徒身體的復活得著基督的榮耀。
1-基督徒聖靈的內住保證身體的復活。 第5章最後結束時說:「21 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現在,保羅要說明到底「永生」是什麼? 「永生」首先是「靈的重生」(10節),然後是「身體的復活」(11節)。同時,靈的重生和身體的復活都是「聖靈的職事」;聖靈內住所產生的果效就是,靈的重生和身體的復活。
林前15:20-23,「20 但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21 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22 在亞當裏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裏眾人也都要復活。23 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許多哥林多教會的基督徒不相信身體復活,使徒保羅再次教導他們福音的核心:基督的復活。 保羅說:「13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14 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為什麼「基督的復活」那麼重要?因其牽涉到三一神的救贖工作。若是基督沒有復活,就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三一神的救贖工作就失敗了,我們所信的也是枉然了。這是經文的第二個重點:
2-基督徒身體的復活是三一神的工作。保羅在 3-4節就說明了三一神的救贖之工:「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父、子、聖靈共同參與在我們的救恩上中,其方法:使律法對義的要求成就在我們身上;其果效:彰顯在我們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所表現的聖靈世代的生命新樣式上。(5-8節,解釋兩種不同的生命樣式:屬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屬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
9-11節,繼續了三一神的救贖之工的啟示:基督徒靈的復活和身體的復活。 第9節,說明父藉著聖靈的同在。第10節,說明聖靈職事使基督徒靈重生:就是把關於基督和基督救贖工作的知識,注入在人心裡。當關於基督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基督就成形,住在基督徒的心裡。第11節,繼續說明,基督從死裡復活,和基督身體復活的關係。
父,是那一位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子,受父差遣,成為肉身作為贖罪祭,並從死裡復活。基督的死,講到祂為百姓的罪承受律法的懲處;基督的復活,講到祂為白姓的稱義,滿足了律法的要求。聖靈,是使基督從死裡復活的大能大力,也必使我們的靈和身體復活。這就是為什麼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傳的福音,我們信是枉然」的道理。基督若是沒有從死裡復活,那麼三一神就沒有完成其救贖的工作。
新約中許多經文把基督的救贖之工,看為是父、子和聖靈共同的工作。我們可以看到三一神之間在工作上的區分:父是隱藏的工作計畫者和發動者,子是顯現者和工作執行者,聖靈是能力和工作果效的產生者。
因此,聖靈的內住保證身體的復活,因為基督已經復活了,祂是神救贖計劃中初熟的果子。那些有基督內住的,屬基督的,在末日也要復活。因為這是三一神救贖工作的核心。
3-基督徒身體的復活得著基督的榮耀。 保羅說明身體的朽壞,是基督徒今生必然的經歷。是與基督徒成聖有關的受苦的經歷。
a-與基督聯合得榮耀的經歷。第17節後半,「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18 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 保羅說明基督徒的受苦是一種與基督聯合的經歷:一同受苦,一同得榮耀。莫爾(Douglas Moo)解釋:「保羅在這裡是要說明,一種不能破壞的「神國度的原則」(the law of the kingdom):唯有藉著受苦才能得榮耀。因為,神國度的榮耀,唯有藉著分享基督才能得著榮耀,當我們是屬基督的,我們就不得不參與基督的受苦。正如基督受苦進入榮耀(彼前1:11),基督徒,作為與基督一同為後嗣的神的兒女,在現今的世代受苦,乃是為了與基督聯合得榮耀。」
8:23節,「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裏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聖靈初結果子」,是指神透過聖靈的職事,在那些聖靈內住的人裏面,開始了末世的救贖工作,成為末後救恩完成的憑據(down payment)。聖靈的內住保證最後救恩的完成,包括身體的復活。雖然在今世,在稱義和得榮耀的期間,對身體的軟弱感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事,卻是在信心中,在救贖剩下的階段中,盼望等候身體的復活。
保羅在林後4:16-18,用 「寶貝放在瓦器裡」的比喻,說明聖靈內住在他已朽壞的身體中。「寶貝」屬於聖靈新世代,「瓦器」屬於要過去的舊世代。瓦器是「外面的人/外體」,所有與舊世代有關係的部分,包括身體受苦朽壞,但是「裡面的人/內心」,就是重生的靈,卻因為聖靈的內住的工作,一天新似一天。今生身體的受苦,是暫時的,與聖靈內住的成聖工作有關(保羅因福音職事和身上的刺受苦),他所盼望的,乃是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參:林後5:1-5)。林後5:1-5,保羅繼續解釋當他身體朽壞,遭受困苦的時候,他是如何體貼聖靈的事:「1 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他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保羅把我們將來復活的身體,描述為: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天上永存的房屋。也就是內住的聖靈的工作,聖靈的職事。內住的聖靈是身體復活的憑據。
b-與基督聯合勝過死亡的經歷。林前15:53-57「53 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穿)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54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55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56 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57 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保羅教導我們:基督徒的一生都是在預備自己,進入基督得勝的榮耀中。
結論:基督徒「靈的重生」之見證在于:因信稱義,順著聖靈不順從肉體;基督徒身體復活之保證在于:基督是初熟的果子,以及基督徒靈的重生,代表聖靈的內住,保證了末後身體的復活。並且,雖然身體的朽壞和受苦是今生必然的經歷,同時也是在神的同在中,與基督聯合的成聖過程,和勝過死亡的得勝經歷。
回應禱告:
11/2/2018 星期五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7-12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9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10 求魚,反給他蛇呢?11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Ask, and it will be given to you; seek, and you will find; knock, and it will be opened to you. 8 For everyone who asks receives, and the one who seeks finds, and to the one who knocks it will be opened. 9 Or which one of you, if his son asks him for bread, will give him a stone? 10 Or if he asks for a fish, will give him a serpent? 11 If you then, who are evil, know how to give good gifts to your children, how much more will your Father who is in heaven give good things to those who ask him!
Αἰτεῖτε καὶ δοθήσεται ὑμῖν, ζητεῖτε καὶ εὑρήσετε, κρούετε καὶ ἀνοιγήσεται ὑμῖν· 8 πᾶς γὰρ ὁ αἰτῶν λαμβάνει καὶ ὁ ζητῶν εὑρίσκει καὶ τῷ κρούοντι ἀνοιγήσεται. 9 ἢ τίς ἐστιν ἐξ ὑμῶν ἄνθρωπος, ὃν αἰτήσει ὁ υἱὸς αὐτοῦ ἄρτον, μὴ λίθον ἐπιδώσει αὐτῷ; 10 ἢ καὶ ἰχθὺν αἰτήσει, μὴ ὄφιν ἐπιδώσει αὐτῷ; 11 εἰ οὖν ὑμεῖς πονηροὶ ὄντες οἴδατε δόματα ἀγαθὰ διδόναι τοῖς τέκνοις ὑμῶν, πόσῳ μᾶλλον ὁ πατὴρ ὑμῶν ὁ ἐν τοῖς οὐρανοῖς δώσει ἀγαθὰ τοῖς αἰτοῦσιν αὐτόν.
12 Πάντα οὖν ὅσα ἐὰν θέλητε ἵνα ποιῶσιν ὑμῖν οἱ ἄνθρωποι, οὕτως καὶ ὑμεῖς ποιεῖτε αὐτοῖς· οὗτος γάρ ἐστιν ὁ νόμος καὶ οἱ προφῆται.
讀經靈修:
從《登山寶訓》實踐的角度來看,這段經文延續了前面的教導的。 有兩個重要的關聯 :第一,第6章一再重複「你們的天父」的用語,在第11節「你們在天上的父」再次出現 。我們可以直接與6:25-24「不要憂慮」的教導有關: 32 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33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因此,這段經文仍然是在教導天國子民如何追求「神的國和神的義」。
第二,6:33節的「求」,和這裡的「尋找」,希臘文都是同一個字 [ζητέω](zeteo),英文翻譯為「seek」。是 一種具有強烈欲望的「追求」的意思。不是不冷不熱的,而是一種火熱的心態。這是第二個與前面「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在經文用字上有關聯的地方。因此,強烈地、火熱地追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必須是解釋這段經文的前提。
首先,這段經文不是在教導基督徒祈求地上的生活所需的事物。因為求生活所需的事物是外邦人所求的。「33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其次,我們必須注意,神不聽我們的禱告,是因為我們求的事物,往往與神的國和神的義沒有關係。雅4:3 「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4 你們這些淫亂的人(淫婦)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上帝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上帝為敵了。」我們要問自己的是:我們強烈追求的是什麼?
在馬太福音中也講到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某些人叩門,門是不會打開的。太25: 11-13 ,「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12 他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13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這裡的是在教導基督的審判臺前的情形。鐘馬田指出:「我們在世上生活,是活在神的審判之下的,不論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神無時無刻不在注視我們。今天我們的生活是一種為了我們死亡之後的永生的預備學校。因此,我們在今生的生活非常重要,是不可掉以輕心的。」在下面的經文,太7:21-23,我們也看到同樣的最後基督審判臺前的情形。
7-8節:祈求天國的義得天父的賜與。我們「尋找」是因為我們知道天國的義是我們能力所無法達到的。我們「叩門」是因為我們知道天國的義完全不存在我們天然的本性中,否則,我們是不會祈求的。世上的小學,世上的道德規範,就可以滿足了我們的自義。這三個字,「祈求,尋找,叩門」,主要是在教導我們一種不屈不撓的,堅持不懈的,強烈急迫的禱告。路加福音11章5-8節,主耶穌在教導主導文結束之後,描述這種禱告的態度: 好像一個人半夜到他朋友家去要三個餅,他的朋友已經關門睡覺了,但是因為求的人「詞情迫切」地一直求,就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
加爾文說,「主耶穌是在這裡是在引發我們的信心。信心是發生在禱告之前的。主耶穌教導門徒,天父樂意賜下這些。其意思是:雖然天國的義是天父白白賜給我們的,但是為了要操練我們的信心,他命令我們要禱告,這樣,祂就按照我們所求的賜下天國的義,使我們知道這是出於我們不配得的恩典,以至於我們不會自誇。」
9-11節:天父賜與聖靈成就律法的義。主耶穌在這裡用了一個比喻,讓我們理解我們在天上的父,為什麼會要把天國的義賜給我們。這裡說,“你們雖然「不好」”。不好的原文是「邪惡」[πονηρός]。主耶穌雖然是從墮落和與神為敵的本性看全人類都是邪惡的,但是作父親仍然會愛自己的兒女,把兒女所求的好東西給他們。何況是我們天上的父呢?當我們求神的義的時候,祂更是會把天國的義賜給我們的。這是一個極大的安慰、應許、和保證;這是恩典之約的核心應許。
好東西。我們從上下文知道「好東西」就是「天上的財寶」(6:20)就是「神的國和神的義」(6:25-34)。另外,路加福音11:13節,「13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這裡的「好東西」可以解釋為天父賜下聖靈的能力成就神的義。聖靈如何成就神的義在基督徒的身上呢?
12節: 天國的義彰顯在人際關係上。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這裡的「所以」是一個重要的總結:講到當聖靈的能力,賜下對神的國和神的義的理解,賜下對聖靈工作的原則的理解,賜下與我們本性爭戰的能力的時候,神的義必定會彰顯在我們與人相處的關係上。
我們如何在言語和行為上對待那些冒犯我們的人,我們如何在言語和行為上對待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如何在言語和行為上對待那些為過犯所勝的人,都彰顯出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都彰顯出我們生命的特質。
結論:天父應許我們賜下能力,使天國子民在人際關係上彰顯神的義,成為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裡面的標誌。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7:7-12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9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10 求魚,反給他蛇呢?11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Ask, and it will be given to you; seek, and you will find; knock, and it will be opened to you. 8 For everyone who asks receives, and the one who seeks finds, and to the one who knocks it will be opened. 9 Or which one of you, if his son asks him for bread, will give him a stone? 10 Or if he asks for a fish, will give him a serpent? 11 If you then, who are evil, know how to give good gifts to your children, how much more will your Father who is in heaven give good things to those who ask him!
Αἰτεῖτε καὶ δοθήσεται ὑμῖν, ζητεῖτε καὶ εὑρήσετε, κρούετε καὶ ἀνοιγήσεται ὑμῖν· 8 πᾶς γὰρ ὁ αἰτῶν λαμβάνει καὶ ὁ ζητῶν εὑρίσκει καὶ τῷ κρούοντι ἀνοιγήσεται. 9 ἢ τίς ἐστιν ἐξ ὑμῶν ἄνθρωπος, ὃν αἰτήσει ὁ υἱὸς αὐτοῦ ἄρτον, μὴ λίθον ἐπιδώσει αὐτῷ; 10 ἢ καὶ ἰχθὺν αἰτήσει, μὴ ὄφιν ἐπιδώσει αὐτῷ; 11 εἰ οὖν ὑμεῖς πονηροὶ ὄντες οἴδατε δόματα ἀγαθὰ διδόναι τοῖς τέκνοις ὑμῶν, πόσῳ μᾶλλον ὁ πατὴρ ὑμῶν ὁ ἐν τοῖς οὐρανοῖς δώσει ἀγαθὰ τοῖς αἰτοῦσιν αὐτόν.
12 Πάντα οὖν ὅσα ἐὰν θέλητε ἵνα ποιῶσιν ὑμῖν οἱ ἄνθρωποι, οὕτως καὶ ὑμεῖς ποιεῖτε αὐτοῖς· οὗτος γάρ ἐστιν ὁ νόμος καὶ οἱ προφῆται.
讀經靈修:
從《登山寶訓》實踐的角度來看,這段經文延續了前面的教導的。 有兩個重要的關聯 :第一,第6章一再重複「你們的天父」的用語,在第11節「你們在天上的父」再次出現 。我們可以直接與6:25-24「不要憂慮」的教導有關: 32 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33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因此,這段經文仍然是在教導天國子民如何追求「神的國和神的義」。
第二,6:33節的「求」,和這裡的「尋找」,希臘文都是同一個字 [ζητέω](zeteo),英文翻譯為「seek」。是 一種具有強烈欲望的「追求」的意思。不是不冷不熱的,而是一種火熱的心態。這是第二個與前面「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在經文用字上有關聯的地方。因此,強烈地、火熱地追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必須是解釋這段經文的前提。
首先,這段經文不是在教導基督徒祈求地上的生活所需的事物。因為求生活所需的事物是外邦人所求的。「33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其次,我們必須注意,神不聽我們的禱告,是因為我們求的事物,往往與神的國和神的義沒有關係。雅4:3 「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4 你們這些淫亂的人(淫婦)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上帝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上帝為敵了。」我們要問自己的是:我們強烈追求的是什麼?
在馬太福音中也講到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某些人叩門,門是不會打開的。太25: 11-13 ,「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12 他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13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這裡的是在教導基督的審判臺前的情形。鐘馬田指出:「我們在世上生活,是活在神的審判之下的,不論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神無時無刻不在注視我們。今天我們的生活是一種為了我們死亡之後的永生的預備學校。因此,我們在今生的生活非常重要,是不可掉以輕心的。」在下面的經文,太7:21-23,我們也看到同樣的最後基督審判臺前的情形。
7-8節:祈求天國的義得天父的賜與。我們「尋找」是因為我們知道天國的義是我們能力所無法達到的。我們「叩門」是因為我們知道天國的義完全不存在我們天然的本性中,否則,我們是不會祈求的。世上的小學,世上的道德規範,就可以滿足了我們的自義。這三個字,「祈求,尋找,叩門」,主要是在教導我們一種不屈不撓的,堅持不懈的,強烈急迫的禱告。路加福音11章5-8節,主耶穌在教導主導文結束之後,描述這種禱告的態度: 好像一個人半夜到他朋友家去要三個餅,他的朋友已經關門睡覺了,但是因為求的人「詞情迫切」地一直求,就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
加爾文說,「主耶穌是在這裡是在引發我們的信心。信心是發生在禱告之前的。主耶穌教導門徒,天父樂意賜下這些。其意思是:雖然天國的義是天父白白賜給我們的,但是為了要操練我們的信心,他命令我們要禱告,這樣,祂就按照我們所求的賜下天國的義,使我們知道這是出於我們不配得的恩典,以至於我們不會自誇。」
9-11節:天父賜與聖靈成就律法的義。主耶穌在這裡用了一個比喻,讓我們理解我們在天上的父,為什麼會要把天國的義賜給我們。這裡說,“你們雖然「不好」”。不好的原文是「邪惡」[πονηρός]。主耶穌雖然是從墮落和與神為敵的本性看全人類都是邪惡的,但是作父親仍然會愛自己的兒女,把兒女所求的好東西給他們。何況是我們天上的父呢?當我們求神的義的時候,祂更是會把天國的義賜給我們的。這是一個極大的安慰、應許、和保證;這是恩典之約的核心應許。
好東西。我們從上下文知道「好東西」就是「天上的財寶」(6:20)就是「神的國和神的義」(6:25-34)。另外,路加福音11:13節,「13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這裡的「好東西」可以解釋為天父賜下聖靈的能力成就神的義。聖靈如何成就神的義在基督徒的身上呢?
12節: 天國的義彰顯在人際關係上。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這裡的「所以」是一個重要的總結:講到當聖靈的能力,賜下對神的國和神的義的理解,賜下對聖靈工作的原則的理解,賜下與我們本性爭戰的能力的時候,神的義必定會彰顯在我們與人相處的關係上。
我們如何在言語和行為上對待那些冒犯我們的人,我們如何在言語和行為上對待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如何在言語和行為上對待那些為過犯所勝的人,都彰顯出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都彰顯出我們生命的特質。
結論:天父應許我們賜下能力,使天國子民在人際關係上彰顯神的義,成為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裡面的標誌。
回應禱告:
11/1/2018 星期四
今日經文:
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4 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5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6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
3 Why do you see the speck that is in your brother’s eye, but do not notice the log that is in your own eye? 4 Or how can you say to your brother, ‘Let me take the speck out of your eye,’ when there is the log in your own eye? 5 You hypocrite, first take the log out of your own eye, and then you will see clearly to take the speck out of your brother’s eye.
6 “Do not give dogs what is holy, and do not throw your pearls before pig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foot and turn to attack you.
3 τί δὲ βλέπεις τὸ κάρφος τὸ ἐν τῷ ὀφθαλμῷ τοῦ ἀδελφοῦ σου, τὴν δὲ ἐν τῷ σῷ ὀφθαλμῷ δοκὸν οὐ κατανοεῖς; 4 ἢ πῶς ἐρεῖς τῷ ἀδελφῷ σου· ἄφες ἐκβάλω τὸ κάρφος ἐκ τοῦ ὀφθαλμοῦ σου, καὶ ἰδοὺ ἡ δοκὸς ἐν τῷ ὀφθαλμῷ σοῦ; 5 ὑποκριτά, ἔκβαλε πρῶτον ἐκ τοῦ ὀφθαλμοῦ σοῦ τὴν δοκόν, καὶ τότε διαβλέψεις ἐκβαλεῖν τὸ κάρφος ἐκ τοῦ ὀφθαλμοῦ τοῦ ἀδελφοῦ σου.
6 Μὴ δῶτε τὸ ἅγιον τοῖς κυσὶν μηδὲ βάλητε τοὺς μαργαρίτας ὑμῶν ἔμπροσθεν τῶν χοίρων, μήποτε καταπατήσουσιν αὐτοὺς ἐν τοῖς ποσὶν αὐτῶν καὶ στραφέντες ῥήξωσιν ὑμᾶς.
讀經靈修:
今天我們要繼續思想主耶穌的教導:「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我們在生活中,在教會裡都會與人互動、交往。在言語中,談論別人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對人的評論是絕對會發生的事。要不評論、論斷人是不可能的。這就等於說,我們非常容易犯這種不自知的罪。因此,解經講道家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認為,對他自己來說,這一段經文是聖經中,最搜尋人內心深處的一段經文。
加爾文解釋:「基督的這些話沒有絕對的禁止批評,而是要治療一種疾病,這種疾病是我們所有人天生的。我們看到每個人都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奉承自己;每一個人都對其他人嚴厲的批判。」
這段經文,是耶穌教導天國子民的義,要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最後的教導 。追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就必須先除去自義,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這是聖靈透過稱義的信心所結出的的果子: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林前13:2)。同時,這段經文把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顯露出來:我們是否敬畏神,活在神的審判之前。神的審判是第6章中一個隱藏的主題(你們的天父在暗中查看…)。
許多時候我們以為,只要信了主就免除了所有的審判。因為聖經中許多地方的確這樣說的,如約5:4;羅8:1-2。因此,許多人說,只要你是真的基督徒,你就不會受到審判了。如果你存這樣的看法,我們必須仔細的再思想一下:登山寶訓的對象是神的子民,是已經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但是耶穌在這裡非常清楚的教導,在某種層次上他們仍然會受審判。聖經教導三種審判:
1-最後和永遠的審判。這是決定一個人的地位,或是他在神面前的身份。這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的區別,綿羊和山羊直接的區別;那些進入榮耀之人和滅亡之人之間的區別。這是基本的審判,把屬神的人和不屬神的人劃分出來。這是整本聖經一直教導的的,關係到人最後的命運,人永恆的狀態:天堂或地獄。在教會中也有不信的人)。從聖約的角度來看,這是「行為之約」的執行。
2-神對其兒女的審判。林前11:27-29,保羅教導領主餐的教義。他說:「31 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32 我們受審(與太7:1的論斷同字)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這是一段經文清楚明白的教導,當基督徒犯罪的時候,或著生活偏離神的時候,神仍然會審判祂的兒女的。保羅說,這種的審判,可以是患病、軟弱和死的懲治,可能是神把祂的保護圍籬除去了,容許魔鬼以疾病來攻擊祂的兒女(約伯的例子)。
神在今生審判懲治祂的子民,為了要免除他們最後的審判。保羅說:31 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這是講到第二種的審判。基督徒一直都處在神的眼下的,神注視著我們的生活,並且審判我們的罪,都是為了我們的益處。從聖約的角度來看,這是恩典之約中神執行恩典的管教。
鐘馬田說:「這不是要決定我們永遠的命運;不是要決定我們是否上天堂或下地獄。不是的,我們已經因信稱義了。但是,這是一個會影響我們永遠的命運,不是決定我們是否會進天堂,而是決定我們在榮耀中所發生的事。聖經沒有進一步的說明,但是這的確是一種對信徒的審判,是聖經清楚的教導的。」(參:提後1:16-18;啟14:13)
不要論斷的第一個原因: 天國的子民必須是一個敬畏神的人。他們知道將來見主的日子要受審判,並且今生也會受神的懲治和審判。這是我們不要論斷人的第一個原因。我們要幫助弟兄除去眼中的刺的第一步是:要生活在審判的神面前。
不要論斷的第二個原因:神會按照我們論斷人的標準來審判我們。第二節說:「2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羅2:1「1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2 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上帝必照真理審判他。」保羅在這裡所教導的是同樣的原則。如果我們論斷人,就表示我們知道義的標準,我們若是知道這樣的標準卻不按照這樣的標準去行,就是在定罪自己了。
鐘馬田說:「我們必須非常小心,我們如何表達自己。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權柄的位置上,去論斷批評人,我們就不要抱怨我們被按照同樣的標準被神審判。如果我們總是用放大鏡去檢視別人的過失,神也會在今生,以及在主的審判臺前用同樣的標準檢視我們在世上的生活行為。」
第3節:「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主耶穌在這裡是在教導我們往往是不認識自己的人。除非神恩待我們,光照我們,否則我們是無法看到自己的。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謙卑的人,那麼你肯定是一個驕傲的人;如果你真知道 並且承認自己的驕傲,那麼你才開始是一個謙卑的人。
不要論斷的第三個原因,是我們沒有能力公平的去批評判定人。第4節說:「4 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主耶穌是指出我們本性的情況:我們沒有能力去幫弟兄除去他的錯誤。我們急於要去指出弟兄的錯誤,但是我們是沒有力量去做這樣的事。因為,這是一件非常精細巧妙的過程:你必須具備像眼科醫師一樣的專業能力,否則,你是無法除去弟兄眼中的刺的。我們自己眼中若有樑木,就表示我們是瞎眼的。瞎眼的人如何能除去別人眼中的刺呢?你看過眼科醫師是瞎眼的嗎?你若是沒有看到自己本性的罪,你如何幫助別人除去他的過犯呢?
最後,第5節,5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主耶穌對所有天國子民說:從我們的本性看,我們都是假冒為善的人。主耶穌是在責備那些沒論斷背後的動機是出於自義。所以,耶穌說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
鐘馬田說:「我們必須先檢視我們對其他人的態度;面對真實的自己。坐下來,用你論斷批評別人的標準,來分析自己的心態,問你自己你真正的意思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痛苦和令人沮喪的過程。但是,我們若是誠實的,真實地省察自己和自己對人的論斷批評,那麼我們就正在走向除去我們眼中樑木的道路上了。我們就會開始比較謙卑了,並且從假冒為善和喜歡挑毛病的心態中釋放出來了。」
第6節,這段經文是整個教導神的國和神的義之結尾。接下來的是整個登山寶訓的結尾。這裡的聖物和珍珠是指「神國度的信息」。狗和豬。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狗是指在村莊裡吃垃圾的野狗,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家裡養的狗,是兇猛危險的,半野生的動物。豬,在猶太文化裡是代表不潔淨的動物。
第6節教導四個原則。第一:主耶穌是要門徒知道分辨不同的人。 不要機械式的把真理傳講給人。第二:我們必須知道用不同的方法和內容向不同的的人傳講真理。第三:我們必須非常小心要用何種方式傳講真理。第四:我們必須學習知道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傳講某一部分的真理(撒瑪利亞婦人,哥林多教會在基督裡的嬰兒)。
結論:這一段經文講到天國子民的義要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的最高點,也是基督徒每天生活必須面對的: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 天國子民要活在審判的神面前,除去心中的自義才能服事弟兄、幫助弟兄。追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就必須先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這是聖靈的工作,也是天國子民的責任、呼召和應許。
第一,我們不要論斷人是因為:我們自己將來要站在基督的臺前受審判。
第二,我們不要論斷人是因為:基督會用我們論斷人的標準來審判我們。
第三,我們不要論斷人是因為:我們本性中的自義使我們沒有能力論斷。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4 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5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6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
3 Why do you see the speck that is in your brother’s eye, but do not notice the log that is in your own eye? 4 Or how can you say to your brother, ‘Let me take the speck out of your eye,’ when there is the log in your own eye? 5 You hypocrite, first take the log out of your own eye, and then you will see clearly to take the speck out of your brother’s eye.
6 “Do not give dogs what is holy, and do not throw your pearls before pig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foot and turn to attack you.
3 τί δὲ βλέπεις τὸ κάρφος τὸ ἐν τῷ ὀφθαλμῷ τοῦ ἀδελφοῦ σου, τὴν δὲ ἐν τῷ σῷ ὀφθαλμῷ δοκὸν οὐ κατανοεῖς; 4 ἢ πῶς ἐρεῖς τῷ ἀδελφῷ σου· ἄφες ἐκβάλω τὸ κάρφος ἐκ τοῦ ὀφθαλμοῦ σου, καὶ ἰδοὺ ἡ δοκὸς ἐν τῷ ὀφθαλμῷ σοῦ; 5 ὑποκριτά, ἔκβαλε πρῶτον ἐκ τοῦ ὀφθαλμοῦ σοῦ τὴν δοκόν, καὶ τότε διαβλέψεις ἐκβαλεῖν τὸ κάρφος ἐκ τοῦ ὀφθαλμοῦ τοῦ ἀδελφοῦ σου.
6 Μὴ δῶτε τὸ ἅγιον τοῖς κυσὶν μηδὲ βάλητε τοὺς μαργαρίτας ὑμῶν ἔμπροσθεν τῶν χοίρων, μήποτε καταπατήσουσιν αὐτοὺς ἐν τοῖς ποσὶν αὐτῶν καὶ στραφέντες ῥήξωσιν ὑμᾶς.
讀經靈修:
今天我們要繼續思想主耶穌的教導:「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我們在生活中,在教會裡都會與人互動、交往。在言語中,談論別人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對人的評論是絕對會發生的事。要不評論、論斷人是不可能的。這就等於說,我們非常容易犯這種不自知的罪。因此,解經講道家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認為,對他自己來說,這一段經文是聖經中,最搜尋人內心深處的一段經文。
加爾文解釋:「基督的這些話沒有絕對的禁止批評,而是要治療一種疾病,這種疾病是我們所有人天生的。我們看到每個人都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奉承自己;每一個人都對其他人嚴厲的批判。」
這段經文,是耶穌教導天國子民的義,要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最後的教導 。追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就必須先除去自義,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這是聖靈透過稱義的信心所結出的的果子: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林前13:2)。同時,這段經文把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顯露出來:我們是否敬畏神,活在神的審判之前。神的審判是第6章中一個隱藏的主題(你們的天父在暗中查看…)。
許多時候我們以為,只要信了主就免除了所有的審判。因為聖經中許多地方的確這樣說的,如約5:4;羅8:1-2。因此,許多人說,只要你是真的基督徒,你就不會受到審判了。如果你存這樣的看法,我們必須仔細的再思想一下:登山寶訓的對象是神的子民,是已經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但是耶穌在這裡非常清楚的教導,在某種層次上他們仍然會受審判。聖經教導三種審判:
1-最後和永遠的審判。這是決定一個人的地位,或是他在神面前的身份。這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的區別,綿羊和山羊直接的區別;那些進入榮耀之人和滅亡之人之間的區別。這是基本的審判,把屬神的人和不屬神的人劃分出來。這是整本聖經一直教導的的,關係到人最後的命運,人永恆的狀態:天堂或地獄。在教會中也有不信的人)。從聖約的角度來看,這是「行為之約」的執行。
2-神對其兒女的審判。林前11:27-29,保羅教導領主餐的教義。他說:「31 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32 我們受審(與太7:1的論斷同字)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這是一段經文清楚明白的教導,當基督徒犯罪的時候,或著生活偏離神的時候,神仍然會審判祂的兒女的。保羅說,這種的審判,可以是患病、軟弱和死的懲治,可能是神把祂的保護圍籬除去了,容許魔鬼以疾病來攻擊祂的兒女(約伯的例子)。
神在今生審判懲治祂的子民,為了要免除他們最後的審判。保羅說:31 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這是講到第二種的審判。基督徒一直都處在神的眼下的,神注視著我們的生活,並且審判我們的罪,都是為了我們的益處。從聖約的角度來看,這是恩典之約中神執行恩典的管教。
鐘馬田說:「這不是要決定我們永遠的命運;不是要決定我們是否上天堂或下地獄。不是的,我們已經因信稱義了。但是,這是一個會影響我們永遠的命運,不是決定我們是否會進天堂,而是決定我們在榮耀中所發生的事。聖經沒有進一步的說明,但是這的確是一種對信徒的審判,是聖經清楚的教導的。」(參:提後1:16-18;啟14:13)
不要論斷的第一個原因: 天國的子民必須是一個敬畏神的人。他們知道將來見主的日子要受審判,並且今生也會受神的懲治和審判。這是我們不要論斷人的第一個原因。我們要幫助弟兄除去眼中的刺的第一步是:要生活在審判的神面前。
不要論斷的第二個原因:神會按照我們論斷人的標準來審判我們。第二節說:「2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羅2:1「1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2 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上帝必照真理審判他。」保羅在這裡所教導的是同樣的原則。如果我們論斷人,就表示我們知道義的標準,我們若是知道這樣的標準卻不按照這樣的標準去行,就是在定罪自己了。
鐘馬田說:「我們必須非常小心,我們如何表達自己。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權柄的位置上,去論斷批評人,我們就不要抱怨我們被按照同樣的標準被神審判。如果我們總是用放大鏡去檢視別人的過失,神也會在今生,以及在主的審判臺前用同樣的標準檢視我們在世上的生活行為。」
第3節:「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主耶穌在這裡是在教導我們往往是不認識自己的人。除非神恩待我們,光照我們,否則我們是無法看到自己的。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謙卑的人,那麼你肯定是一個驕傲的人;如果你真知道 並且承認自己的驕傲,那麼你才開始是一個謙卑的人。
不要論斷的第三個原因,是我們沒有能力公平的去批評判定人。第4節說:「4 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主耶穌是指出我們本性的情況:我們沒有能力去幫弟兄除去他的錯誤。我們急於要去指出弟兄的錯誤,但是我們是沒有力量去做這樣的事。因為,這是一件非常精細巧妙的過程:你必須具備像眼科醫師一樣的專業能力,否則,你是無法除去弟兄眼中的刺的。我們自己眼中若有樑木,就表示我們是瞎眼的。瞎眼的人如何能除去別人眼中的刺呢?你看過眼科醫師是瞎眼的嗎?你若是沒有看到自己本性的罪,你如何幫助別人除去他的過犯呢?
最後,第5節,5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主耶穌對所有天國子民說:從我們的本性看,我們都是假冒為善的人。主耶穌是在責備那些沒論斷背後的動機是出於自義。所以,耶穌說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
鐘馬田說:「我們必須先檢視我們對其他人的態度;面對真實的自己。坐下來,用你論斷批評別人的標準,來分析自己的心態,問你自己你真正的意思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痛苦和令人沮喪的過程。但是,我們若是誠實的,真實地省察自己和自己對人的論斷批評,那麼我們就正在走向除去我們眼中樑木的道路上了。我們就會開始比較謙卑了,並且從假冒為善和喜歡挑毛病的心態中釋放出來了。」
第6節,這段經文是整個教導神的國和神的義之結尾。接下來的是整個登山寶訓的結尾。這裡的聖物和珍珠是指「神國度的信息」。狗和豬。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狗是指在村莊裡吃垃圾的野狗,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家裡養的狗,是兇猛危險的,半野生的動物。豬,在猶太文化裡是代表不潔淨的動物。
第6節教導四個原則。第一:主耶穌是要門徒知道分辨不同的人。 不要機械式的把真理傳講給人。第二:我們必須知道用不同的方法和內容向不同的的人傳講真理。第三:我們必須非常小心要用何種方式傳講真理。第四:我們必須學習知道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傳講某一部分的真理(撒瑪利亞婦人,哥林多教會在基督裡的嬰兒)。
結論:這一段經文講到天國子民的義要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的最高點,也是基督徒每天生活必須面對的: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 天國子民要活在審判的神面前,除去心中的自義才能服事弟兄、幫助弟兄。追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就必須先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這是聖靈的工作,也是天國子民的責任、呼召和應許。
第一,我們不要論斷人是因為:我們自己將來要站在基督的臺前受審判。
第二,我們不要論斷人是因為:基督會用我們論斷人的標準來審判我們。
第三,我們不要論斷人是因為:我們本性中的自義使我們沒有能力論斷。
回應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