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使徒行傳 17:11)
and these were more noble than those in Thessalonica, they received the word with all readiness of mind, every day examining the Writings whether those things were so(YLT)
οὗτοι δὲ ἦσαν εὐγενέστεροι τῶν ἐν Θεσσαλονίκῃ, οἵτινες ἐδέξαντο τὸν λόγον μετὰ πάσης προθυμίας καθʼ ἡμέραν ἀνακρίνοντες τὰς γραφὰς εἰ ἔχοι ταῦτα οὕτως. (NA27)
今日經文+讀經靈修
9/2018
「今日經文」from YouVersion,「讀經靈修」by 唐興- 爾灣聖徒改革宗長老會牧師
9/28/2018 星期五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20
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For I tell you, unless your righteousness exceeds that of the scribes and Pharisees, you will never enter the kingdom of heaven.
Λέγω γὰρ ὑμῖν ὅτι ἐὰν μὴ περισσεύσῃ ὑμῶν ἡ δικαιοσύνη πλεῖον τῶν γραμματέων καὶ Φαρισαίων, οὐ μὴ εἰσέλθητε εἰς τὴν βασιλείαν τῶν οὐρανῶν.
讀經靈修:
這一節經文是《登山寶訓》提綱的結尾。首先,17-18節,耶穌解釋祂自己的工作:應驗舊約聖經所有的應許,帶來對律法更豐滿的解釋,以及其本身成就律法的義,並把律法的義施行在祂的子民身上。其次,19節,祂要求天國的子民要教導律法的義之成全。最後,20節,祂用文士法利賽人和天國子民的義做對比,作為後面解釋律法精意內涵的開場。
文士和法利賽人。文士和法利賽人在這裡第一次被放在一起。到了太23章,這兩個團體是耶穌所責備的對象(你們這假冒偽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7次)。12:38和15:1,這兩個團體形成反對耶穌的人,文士最後是在耶路撒冷策劃逼迫耶穌的人(16:21;20:18;26:57;27:41)。
「文士」。是一種職分的名稱。有兩種不同的文士:民事(civil)和教會(ecclesiastic)的職分。前者是公證人,政府人員,書記(以斯拉4:8)。舊約的以斯拉是文士(拉7:6);他們是解釋摩西律法的人(太8:52;23:2),也是利未支派的人。文士是研究和教導舊約聖經的人,他們是解釋律法的權威。他們的一生都是在研究聖經,並且遵行律法。他們是專門從事神學研究的人士。
「法利賽人」。不是一種職分,而是一個宗派。他們嚴格的遵行摩西律法,因此以敬虔和聖潔受到人的敬佩。「法利賽人」字面的意思是「分離主義者」。他們自己形成一套生活和宗教的教條系統,來幫助達到遵行律法,比摩西律法還嚴格。舉例來說,法利賽人必須每週禁食兩次。但是,舊約只規定一年禁食一次。法利賽人可以說是神學的實行家,專注於如何把神學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人士。
在當時一般人眼中,文士和法利賽人是遵行神律法、最敬虔、最聖潔的人。當主耶穌說,天國子民的義必須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否則斷不能進天國(是指榮耀的國度kingdom of glory),當時聽到的人必定感到非常的驚奇。主耶穌在馬太福音23章譴責文士法利賽人的錯誤,可以讓我們看到法利賽人的義之特質。
文士法利賽人的義之特質。
a-完全是外在的。文士法利賽人的基督教,完全是外在的,形式上的。他們的教導只是在行為上的遵行,而非教導內心的悔改/心意更新變化、與罪爭戰、 。太23:25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裏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26 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淨杯盤的裏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27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28 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裏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
b-是部分的遵行。他們把遵行神的律法的重點放在宗教的儀式和規條,而非放在道德的標準上。太23:23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24 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部分的真理不是真理,部分的福音不是福音。保羅指出加拉太的教會「從聖靈入門,靠肉身成全」,就是這個意思。
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法利賽人的問題是,他們只專注在細節上,而不知道原則;他們只注意到行為,而忽略了動機;他們只注意到做一個基督徒,而不知道要成為一個基督徒。」
c-不正確的教義。對律法錯誤的解釋,使他們的神學,成為自己驕傲的座椅。23:15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比你們還加倍。」
今天的流行的成功神學(Prosperity Gospel),健康財富福音(Health and Wealth Gospel),社會道德福音(Social Gospel)、醫治療傷福音(Therapeutics Gospel or MTD –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如同文士法利賽人偏離了純正的福音。另外一個現象是教會成為人生另外一個舞台;教會的建造與商業市場結合。往往為了吸引人到教會,捨棄了令人討厭的十字架道理,喪失了捨己、拒絕自己、認識自己、悔改認罪的福音。
d-完全靠人的行為。文士法利賽人的宗教是一個完全靠人的行為達到神律法要求的宗教。所以,人可以自己訂定許多規條來解釋神律法的要求,只要自己達到自己所訂的規條,就認為是滿足了神的要求。文士法利賽人的基督教是一種「自我滿足,專注於自我」的宗教,就連所有的宗教活動都是為了自我的滿足。文士法利賽人與天國子民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他們的義完全缺乏「八福」所描述的那些天國生命的特質。
天國子民的義之特質——聖經教導的義有三個區別:
a-原始的義(original righteousness)。當神創造亞當的時候,亞當是義的:祂具有公義、聖潔、智慧。傳道書7:29說:「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יָשָׁר],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但是人類的祖先違反神的律法墮落之後,人就喪失了這個原始的義。藉著遺傳,全人類的本性都被罪污染,所以與神的關係斷絕了,無法按照人的罪性達到神律法的要求。亞當遺傳下來給我們的天然本性就稱為「原罪」。
b-歸算的義(imputed righteousness):稱義(justification)。耶穌基督是末後的亞當,生在律法之下,滿足了神律法的要求,得著了復活的生命(羅10:5;利18:5)。神把基督滿足律法的義歸算給一切相信祂的人(舊約和新約時期都是如此)。這就是保羅在羅馬書3-5章所講的福音的真理。而且,保羅所傳的福音與舊約時期先知們所傳講的一樣(羅1:2;來4:2)。舊約用獻祭教導福音真理。在耶穌基督還沒有成為肉身,成文的聖經還沒有形成之前,神用獻祭來教導孩童時期的教會關於因信稱義的真理。但是,法利賽人把敬拜教導性的外在元素,當作是滿足律法的條件。
c-傳遞的義(imparted righteousness):成聖(sanctification)。歸算的義是把「基督的義」歸算給信祂的人。傳遞的義是把基督的義,成就在信祂的人身上,彰顯在信祂的人的身上;傳遞的義是基督使信祂的人越來越像祂,成為「新造的人」(加6:15;林後5:17)。聖經把亞當裡的罪性稱為「舊人」;把在基督裡的新生命稱為是「新人」。這個「新人」有真理的義和聖潔(弗4:22-24;西3:9-10)。 耶穌在這裡教導我們,天國子民的義,不是靠著行為遵行律法,而是一種內在的義(internal righteousness)所產生的外在行為。這種內在的義是聖靈藉著認識神的知識,更新人的思想,改變人對周遭事物的理解,認識神的作為,所產生的外在行為。
主耶穌在20節的教導,用了非常強調的語氣:「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主的教導迫使我們要知道天國子民的義是什麼?
5-如何得著天國子民的義。
a-開端。首先,神把一個新的生命栽種在祂百姓的心裡。當這個新的生命(永生)在神所定的時候,產生了主觀的意識,他們的靈魂就甦醒了。他們以信心回應了福音的呼召,神就把基督的義歸算在他們身上。這樣,他們就成為天國度子民,進入了神的國度,並永不失去神所賜的生命——稱義。
b-漸進。新生命透過神所設立的蒙恩之道(羅10:14-17),受到純正的全備福音真理和聖靈的澆灌(賽32:15;徒2:33;林前3:6-8)、餵養(約21:15-17;彼前2:2)和建造(林前3:9-14;弗2:22;西2:7;彼前2:5),漸漸長大——成聖(歸信conversion)。
c-完全。此「內在的義」在基督徒見主面得榮耀時才達到最終的成全,像天父一樣的完全(太5:38)。
6-如何彰顯出來。當福音的真理,伴隨著內住聖靈的工作,基督徒知道如何在聖靈的光照下查驗自己的內心;知道如何順著聖靈,而不順著肉體(罪性和罪身)活著,結出聖靈的果子。內心的義,傳遞的義,就開始彰顯出來了。這就是羅馬書中所說的『生命的新樣式』(羅6:4)和「聖靈的新樣式」(羅7:6)。基督徒認識自己敗壞的本性,在聖靈的引導下,不斷地與本性爭戰。平克(Arthur Pink) 指出,「這種與本性的爭戰,使得基督徒謙卑(表現出不容易到受激怒的溫柔);並且對神恩典的忍耐,和基督為我們的罪付出的代價,滿心的感恩。」
結論:文士法利賽人的義,是人活在基督恩典祝福以外的領域, 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律法和道德標準,獨立自主的企圖滿足神的律法。天國子民的義,能夠勝過文士法利賽人,是因為「基督的義」,藉著聖靈的工作,被歸算和傳遞給那些蒙揀選,蒙恩典,蒙神所愛的人,並且彰顯在他們生活事奉中的生命新樣式上。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20
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For I tell you, unless your righteousness exceeds that of the scribes and Pharisees, you will never enter the kingdom of heaven.
Λέγω γὰρ ὑμῖν ὅτι ἐὰν μὴ περισσεύσῃ ὑμῶν ἡ δικαιοσύνη πλεῖον τῶν γραμματέων καὶ Φαρισαίων, οὐ μὴ εἰσέλθητε εἰς τὴν βασιλείαν τῶν οὐρανῶν.
讀經靈修:
這一節經文是《登山寶訓》提綱的結尾。首先,17-18節,耶穌解釋祂自己的工作:應驗舊約聖經所有的應許,帶來對律法更豐滿的解釋,以及其本身成就律法的義,並把律法的義施行在祂的子民身上。其次,19節,祂要求天國的子民要教導律法的義之成全。最後,20節,祂用文士法利賽人和天國子民的義做對比,作為後面解釋律法精意內涵的開場。
文士和法利賽人。文士和法利賽人在這裡第一次被放在一起。到了太23章,這兩個團體是耶穌所責備的對象(你們這假冒偽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7次)。12:38和15:1,這兩個團體形成反對耶穌的人,文士最後是在耶路撒冷策劃逼迫耶穌的人(16:21;20:18;26:57;27:41)。
「文士」。是一種職分的名稱。有兩種不同的文士:民事(civil)和教會(ecclesiastic)的職分。前者是公證人,政府人員,書記(以斯拉4:8)。舊約的以斯拉是文士(拉7:6);他們是解釋摩西律法的人(太8:52;23:2),也是利未支派的人。文士是研究和教導舊約聖經的人,他們是解釋律法的權威。他們的一生都是在研究聖經,並且遵行律法。他們是專門從事神學研究的人士。
「法利賽人」。不是一種職分,而是一個宗派。他們嚴格的遵行摩西律法,因此以敬虔和聖潔受到人的敬佩。「法利賽人」字面的意思是「分離主義者」。他們自己形成一套生活和宗教的教條系統,來幫助達到遵行律法,比摩西律法還嚴格。舉例來說,法利賽人必須每週禁食兩次。但是,舊約只規定一年禁食一次。法利賽人可以說是神學的實行家,專注於如何把神學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人士。
在當時一般人眼中,文士和法利賽人是遵行神律法、最敬虔、最聖潔的人。當主耶穌說,天國子民的義必須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否則斷不能進天國(是指榮耀的國度kingdom of glory),當時聽到的人必定感到非常的驚奇。主耶穌在馬太福音23章譴責文士法利賽人的錯誤,可以讓我們看到法利賽人的義之特質。
文士法利賽人的義之特質。
a-完全是外在的。文士法利賽人的基督教,完全是外在的,形式上的。他們的教導只是在行為上的遵行,而非教導內心的悔改/心意更新變化、與罪爭戰、 。太23:25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裏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26 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淨杯盤的裏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27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28 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裏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
b-是部分的遵行。他們把遵行神的律法的重點放在宗教的儀式和規條,而非放在道德的標準上。太23:23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24 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部分的真理不是真理,部分的福音不是福音。保羅指出加拉太的教會「從聖靈入門,靠肉身成全」,就是這個意思。
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法利賽人的問題是,他們只專注在細節上,而不知道原則;他們只注意到行為,而忽略了動機;他們只注意到做一個基督徒,而不知道要成為一個基督徒。」
c-不正確的教義。對律法錯誤的解釋,使他們的神學,成為自己驕傲的座椅。23:15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比你們還加倍。」
今天的流行的成功神學(Prosperity Gospel),健康財富福音(Health and Wealth Gospel),社會道德福音(Social Gospel)、醫治療傷福音(Therapeutics Gospel or MTD –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如同文士法利賽人偏離了純正的福音。另外一個現象是教會成為人生另外一個舞台;教會的建造與商業市場結合。往往為了吸引人到教會,捨棄了令人討厭的十字架道理,喪失了捨己、拒絕自己、認識自己、悔改認罪的福音。
d-完全靠人的行為。文士法利賽人的宗教是一個完全靠人的行為達到神律法要求的宗教。所以,人可以自己訂定許多規條來解釋神律法的要求,只要自己達到自己所訂的規條,就認為是滿足了神的要求。文士法利賽人的基督教是一種「自我滿足,專注於自我」的宗教,就連所有的宗教活動都是為了自我的滿足。文士法利賽人與天國子民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他們的義完全缺乏「八福」所描述的那些天國生命的特質。
天國子民的義之特質——聖經教導的義有三個區別:
a-原始的義(original righteousness)。當神創造亞當的時候,亞當是義的:祂具有公義、聖潔、智慧。傳道書7:29說:「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יָשָׁר],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但是人類的祖先違反神的律法墮落之後,人就喪失了這個原始的義。藉著遺傳,全人類的本性都被罪污染,所以與神的關係斷絕了,無法按照人的罪性達到神律法的要求。亞當遺傳下來給我們的天然本性就稱為「原罪」。
b-歸算的義(imputed righteousness):稱義(justification)。耶穌基督是末後的亞當,生在律法之下,滿足了神律法的要求,得著了復活的生命(羅10:5;利18:5)。神把基督滿足律法的義歸算給一切相信祂的人(舊約和新約時期都是如此)。這就是保羅在羅馬書3-5章所講的福音的真理。而且,保羅所傳的福音與舊約時期先知們所傳講的一樣(羅1:2;來4:2)。舊約用獻祭教導福音真理。在耶穌基督還沒有成為肉身,成文的聖經還沒有形成之前,神用獻祭來教導孩童時期的教會關於因信稱義的真理。但是,法利賽人把敬拜教導性的外在元素,當作是滿足律法的條件。
c-傳遞的義(imparted righteousness):成聖(sanctification)。歸算的義是把「基督的義」歸算給信祂的人。傳遞的義是把基督的義,成就在信祂的人身上,彰顯在信祂的人的身上;傳遞的義是基督使信祂的人越來越像祂,成為「新造的人」(加6:15;林後5:17)。聖經把亞當裡的罪性稱為「舊人」;把在基督裡的新生命稱為是「新人」。這個「新人」有真理的義和聖潔(弗4:22-24;西3:9-10)。 耶穌在這裡教導我們,天國子民的義,不是靠著行為遵行律法,而是一種內在的義(internal righteousness)所產生的外在行為。這種內在的義是聖靈藉著認識神的知識,更新人的思想,改變人對周遭事物的理解,認識神的作為,所產生的外在行為。
主耶穌在20節的教導,用了非常強調的語氣:「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主的教導迫使我們要知道天國子民的義是什麼?
5-如何得著天國子民的義。
a-開端。首先,神把一個新的生命栽種在祂百姓的心裡。當這個新的生命(永生)在神所定的時候,產生了主觀的意識,他們的靈魂就甦醒了。他們以信心回應了福音的呼召,神就把基督的義歸算在他們身上。這樣,他們就成為天國度子民,進入了神的國度,並永不失去神所賜的生命——稱義。
b-漸進。新生命透過神所設立的蒙恩之道(羅10:14-17),受到純正的全備福音真理和聖靈的澆灌(賽32:15;徒2:33;林前3:6-8)、餵養(約21:15-17;彼前2:2)和建造(林前3:9-14;弗2:22;西2:7;彼前2:5),漸漸長大——成聖(歸信conversion)。
c-完全。此「內在的義」在基督徒見主面得榮耀時才達到最終的成全,像天父一樣的完全(太5:38)。
6-如何彰顯出來。當福音的真理,伴隨著內住聖靈的工作,基督徒知道如何在聖靈的光照下查驗自己的內心;知道如何順著聖靈,而不順著肉體(罪性和罪身)活著,結出聖靈的果子。內心的義,傳遞的義,就開始彰顯出來了。這就是羅馬書中所說的『生命的新樣式』(羅6:4)和「聖靈的新樣式」(羅7:6)。基督徒認識自己敗壞的本性,在聖靈的引導下,不斷地與本性爭戰。平克(Arthur Pink) 指出,「這種與本性的爭戰,使得基督徒謙卑(表現出不容易到受激怒的溫柔);並且對神恩典的忍耐,和基督為我們的罪付出的代價,滿心的感恩。」
結論:文士法利賽人的義,是人活在基督恩典祝福以外的領域, 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律法和道德標準,獨立自主的企圖滿足神的律法。天國子民的義,能夠勝過文士法利賽人,是因為「基督的義」,藉著聖靈的工作,被歸算和傳遞給那些蒙揀選,蒙恩典,蒙神所愛的人,並且彰顯在他們生活事奉中的生命新樣式上。
回應禱告:
9/27/2018 星期四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17-18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Do not think that I have come to abolish the Law or the Prophets; I have not come to abolish them but to fulfill them. 18 For truly, I say to you, until heaven and earth pass away, not an iota, not a dot, will pass from the Law until all is accomplished.
Μὴ νομίσητε ὅτι ἦλθον καταλῦσαι τὸν νόμον ἢ τοὺς προφήτας· οὐκ ἦλθον καταλῦσαι ἀλλὰ πληρῶσαι. 18 ἀμὴν γὰρ λέγω ὑμῖν· ἕως ἂν παρέλθῃ ὁ οὐρανὸς καὶ ἡ γῆ, ἰῶτα ἓν ἢ μία κεραία οὐ μὴ παρέλθῃ ἀπὸ τοῦ νόμου, ἕως ἂν πάντα γένηται.
讀經靈修:
主耶穌在地上所傳講的《登山寶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信息。因為信息的傳講人,是在肉身顯現的耶和華,神的獨生子。並且,信息本身為神國在地上的統治帶來了最豐盛的解釋。仔細研讀會發現信息的結構和佈局極具清晰的邏輯性。
第一,序言(introduction):天國的祝福-八福。開始的「八福」(beatitude),5: 3-10,是序言和對天國祝福的宣告,描述遵行神律法的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5:11-16說明了天國子民對周圍社會產生的影響。基督以賜福的方式統治和祝福祂國度的百姓。
第二,提綱(thesis statement):天國律法的成全。接下來5:17-20節,是整個《登山寶訓》的中心思想。無論是序言,還是一直到最後到三個警告:進窄門走小路,提防假先知,做聰明的蓋房者,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思想和題綱發展出來的。其實,整個後續的新約啟示都可以看為是在解釋這個中心思想:基督成全律法。
第三,論述(discourse):天國子民的義。從題綱之後,5:21到7章結尾是論述的本身:天國子民的義。第一部分,5:21-48,是關於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六個論述:1)動怒(冒犯人),2)姦淫(淫念),3)休妻(夫妻關係),4)起誓(話語的誠實),5)報復(不平等待遇),6)愛仇敵(與敵對者關係)。第二部分,6:1-24,是關於敬拜,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包括四個論述:1)施捨,2)禱告,3)禁食,4)心裡的財寶、光、和事奉對象。6:25-34,不要憂慮,是天國子民的義結尾的提醒。7:1-6,不要論斷,是天國子民的義論述結尾本身。7:7-12,教導尋找、叩門、祈求天國子民義的賜予。最後,以三個警告作為登山寶訓的收場:進窄門走小路;分辨假先知;做聰明的蓋房屋者。
今日經文,5:17-18,可以說是耶穌對祂自己來到地上的執事所做的最重要的,最豐富的說明,其他的啟示都必須從屬在這兩節經文之後來理解。因為這是神所應許的國度君王,說明祂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的方法:「成全律法」。這兩節經文,不但說明了耶穌執事的目的,還把舊約和新約結合在一起,啟示了舊約和新約啟示的連續性。
經文題綱:耶穌基督的工作是要應驗、解釋和完成神的計畫——把律法的義成就在神國子民的身上。
莫想。耶穌⼀開始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祂的意思是,其教導似乎違反了舊約律法和先知,但不是要廢掉它們,反⽽是要成全。
「我來」(9:13;10:34-35;11:29;20:28)。「我來」的說法促使我們,要從基督⼯作的⾓度去看祂在舊約如何執⾏神的計劃。主耶穌在約5:17說, 「我⽗做事到如今,我也作事」。基督教的神不是空洞的觀念,神是在⼈類歷史中說話做事的神。⼈類的歷史也是神⼿中的⼯作,⽬的是要⼈尋求祂(徒17:26-28)。耶穌,神的兒⼦是神計畫的執⾏者。祂在舊約時期執⾏神的計劃(從創3:15開始);祂在新約時期成肉身,來到地上執⾏神到計劃;祂現在在天上坐在⽗的右⼿邊,也在執⾏神的計劃。神的計畫是什麼呢?
神的計畫。神的計劃就是要建⽴「神的國」。神的國是按照神所定的律法來統治、管理和賜福祂的⼦民。神國度的⼦民,就是那些按照神的標準遵⾏神的律法的⼈。按照神的標準遵⾏神的律法,就是義。「義⼈」就是遵⾏滿⾜神律法的⼈(與⼀般宗教的「向善」的標準不同)。《羅馬書》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義人,一個也沒有。 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3:10,20)。沒有⼀個義⼈的意思是說,沒有⼀個⼈能夠成為神國度的⼦民。因此,神要在地上建⽴祂的國度,就必須解決「義」的問題——也就是成全律法。
「律法和先知」。這裡的「律法和先知」是指整本舊約聖經(7:12;22:40;徒24:14;28:23;羅3:21)。這裡的律法包括:道德律法(⼗誡),禮儀律法(敬拜獻祭的規範),民事律法(政府的法律)。禮儀律法和民事律法是從道德律法延伸出來的。所以,道德律法是神所有律法的根基。
「成全」的第一個意思:應驗。「成全」[πληρόω ](pleroo)(fulfill)在這裡應該有三個意思:應驗,解釋,完成。這個字重複出現在⾺太特別喜歡⽤的「應驗套語」(fulfillment formula) 中:「這就應驗了先知所說的」,有10 次之多。都是指耶穌的⽣平所發⽣的事應驗了先知的預⾔。耶穌和耶穌的救贖之工「應驗」了整本舊約聖經中的預⾔。這是「成全」這個字的第⼀個意思。
「成全」的第二個意思:解釋。耶穌解釋施洗約翰的⼯作的時候說:「眾先知和律法說預⾔,到約翰為⽌」(太11:3)。說預⾔(prophesize)的意思是宣告神的啟⽰,傳講神的話,作神的口的意思。耶穌不但應驗了約翰和其他舊約先知的預言。耶穌的⼯作也是要繼續宣告、傳講神的話。耶穌的教導不是要廢去律法,⽽是要繼續「解釋律法」, 帶來完全、更豐富的解釋。(西1:25-保羅說他的職分就是要把神的道理傳的全備)。
「成全」的第三個意思:完成。 耶穌的⼯作的⼀致性告訴我們:祂不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祂要來完成律法書和先知書,就是整個舊約聖經中,從創世記3章開始,還沒有完成的事:建立神的國度,使神國度的子民遵守神的律法:
耶31:33-34,「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34 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
結36:24-27,「我必從各國收取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引導你們歸回本地。25 我必用清水灑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掉一切的偶像。26 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27 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
基督成全律法的工作。第一,基督本身滿足了律法的要求,祂不但為了我們的罪,替我們承受了律法的懲處,就是死亡;並且祂的完全順服,也替我們成全了律法的義,就是生命復活(羅4:25)。第二,基督從舊約時期(從亞當和夏娃開始),到新約時期和復活升天時期,一直到祂再來時,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把律法對義的要求,成全在祂的百姓身上(羅8:3-4)。整個《羅馬書》就是在解釋說明基督的工作:預先知道(預愛的意思)、呼召、成為神的兒子、稱義和得榮耀(羅8:28-30)。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就不定罪了。2 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裏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3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上帝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這裡的「成就」與太5:17-18節的「成全」[πληρόω ](pleroo)希臘文是同一個字。
當主耶穌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祂是在宣告一項事實:祂的道成肉身、祂在地上的執事、祂獻上一次永遠的贖罪祭、祂的復活升天、祂在天上繼續的執事,都是為了要成全律法。而保羅繼續解釋,基督的救贖之工是為了要把律法的義成全在我們身上。
這是何等榮耀的恩典,發生在我們,就是在基督裡神的子民身上!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17-18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Do not think that I have come to abolish the Law or the Prophets; I have not come to abolish them but to fulfill them. 18 For truly, I say to you, until heaven and earth pass away, not an iota, not a dot, will pass from the Law until all is accomplished.
Μὴ νομίσητε ὅτι ἦλθον καταλῦσαι τὸν νόμον ἢ τοὺς προφήτας· οὐκ ἦλθον καταλῦσαι ἀλλὰ πληρῶσαι. 18 ἀμὴν γὰρ λέγω ὑμῖν· ἕως ἂν παρέλθῃ ὁ οὐρανὸς καὶ ἡ γῆ, ἰῶτα ἓν ἢ μία κεραία οὐ μὴ παρέλθῃ ἀπὸ τοῦ νόμου, ἕως ἂν πάντα γένηται.
讀經靈修:
主耶穌在地上所傳講的《登山寶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信息。因為信息的傳講人,是在肉身顯現的耶和華,神的獨生子。並且,信息本身為神國在地上的統治帶來了最豐盛的解釋。仔細研讀會發現信息的結構和佈局極具清晰的邏輯性。
第一,序言(introduction):天國的祝福-八福。開始的「八福」(beatitude),5: 3-10,是序言和對天國祝福的宣告,描述遵行神律法的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5:11-16說明了天國子民對周圍社會產生的影響。基督以賜福的方式統治和祝福祂國度的百姓。
第二,提綱(thesis statement):天國律法的成全。接下來5:17-20節,是整個《登山寶訓》的中心思想。無論是序言,還是一直到最後到三個警告:進窄門走小路,提防假先知,做聰明的蓋房者,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思想和題綱發展出來的。其實,整個後續的新約啟示都可以看為是在解釋這個中心思想:基督成全律法。
第三,論述(discourse):天國子民的義。從題綱之後,5:21到7章結尾是論述的本身:天國子民的義。第一部分,5:21-48,是關於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六個論述:1)動怒(冒犯人),2)姦淫(淫念),3)休妻(夫妻關係),4)起誓(話語的誠實),5)報復(不平等待遇),6)愛仇敵(與敵對者關係)。第二部分,6:1-24,是關於敬拜,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包括四個論述:1)施捨,2)禱告,3)禁食,4)心裡的財寶、光、和事奉對象。6:25-34,不要憂慮,是天國子民的義結尾的提醒。7:1-6,不要論斷,是天國子民的義論述結尾本身。7:7-12,教導尋找、叩門、祈求天國子民義的賜予。最後,以三個警告作為登山寶訓的收場:進窄門走小路;分辨假先知;做聰明的蓋房屋者。
今日經文,5:17-18,可以說是耶穌對祂自己來到地上的執事所做的最重要的,最豐富的說明,其他的啟示都必須從屬在這兩節經文之後來理解。因為這是神所應許的國度君王,說明祂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的方法:「成全律法」。這兩節經文,不但說明了耶穌執事的目的,還把舊約和新約結合在一起,啟示了舊約和新約啟示的連續性。
經文題綱:耶穌基督的工作是要應驗、解釋和完成神的計畫——把律法的義成就在神國子民的身上。
莫想。耶穌⼀開始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祂的意思是,其教導似乎違反了舊約律法和先知,但不是要廢掉它們,反⽽是要成全。
「我來」(9:13;10:34-35;11:29;20:28)。「我來」的說法促使我們,要從基督⼯作的⾓度去看祂在舊約如何執⾏神的計劃。主耶穌在約5:17說, 「我⽗做事到如今,我也作事」。基督教的神不是空洞的觀念,神是在⼈類歷史中說話做事的神。⼈類的歷史也是神⼿中的⼯作,⽬的是要⼈尋求祂(徒17:26-28)。耶穌,神的兒⼦是神計畫的執⾏者。祂在舊約時期執⾏神的計劃(從創3:15開始);祂在新約時期成肉身,來到地上執⾏神到計劃;祂現在在天上坐在⽗的右⼿邊,也在執⾏神的計劃。神的計畫是什麼呢?
神的計畫。神的計劃就是要建⽴「神的國」。神的國是按照神所定的律法來統治、管理和賜福祂的⼦民。神國度的⼦民,就是那些按照神的標準遵⾏神的律法的⼈。按照神的標準遵⾏神的律法,就是義。「義⼈」就是遵⾏滿⾜神律法的⼈(與⼀般宗教的「向善」的標準不同)。《羅馬書》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義人,一個也沒有。 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3:10,20)。沒有⼀個義⼈的意思是說,沒有⼀個⼈能夠成為神國度的⼦民。因此,神要在地上建⽴祂的國度,就必須解決「義」的問題——也就是成全律法。
「律法和先知」。這裡的「律法和先知」是指整本舊約聖經(7:12;22:40;徒24:14;28:23;羅3:21)。這裡的律法包括:道德律法(⼗誡),禮儀律法(敬拜獻祭的規範),民事律法(政府的法律)。禮儀律法和民事律法是從道德律法延伸出來的。所以,道德律法是神所有律法的根基。
「成全」的第一個意思:應驗。「成全」[πληρόω ](pleroo)(fulfill)在這裡應該有三個意思:應驗,解釋,完成。這個字重複出現在⾺太特別喜歡⽤的「應驗套語」(fulfillment formula) 中:「這就應驗了先知所說的」,有10 次之多。都是指耶穌的⽣平所發⽣的事應驗了先知的預⾔。耶穌和耶穌的救贖之工「應驗」了整本舊約聖經中的預⾔。這是「成全」這個字的第⼀個意思。
「成全」的第二個意思:解釋。耶穌解釋施洗約翰的⼯作的時候說:「眾先知和律法說預⾔,到約翰為⽌」(太11:3)。說預⾔(prophesize)的意思是宣告神的啟⽰,傳講神的話,作神的口的意思。耶穌不但應驗了約翰和其他舊約先知的預言。耶穌的⼯作也是要繼續宣告、傳講神的話。耶穌的教導不是要廢去律法,⽽是要繼續「解釋律法」, 帶來完全、更豐富的解釋。(西1:25-保羅說他的職分就是要把神的道理傳的全備)。
「成全」的第三個意思:完成。 耶穌的⼯作的⼀致性告訴我們:祂不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祂要來完成律法書和先知書,就是整個舊約聖經中,從創世記3章開始,還沒有完成的事:建立神的國度,使神國度的子民遵守神的律法:
耶31:33-34,「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34 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
結36:24-27,「我必從各國收取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引導你們歸回本地。25 我必用清水灑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掉一切的偶像。26 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27 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
基督成全律法的工作。第一,基督本身滿足了律法的要求,祂不但為了我們的罪,替我們承受了律法的懲處,就是死亡;並且祂的完全順服,也替我們成全了律法的義,就是生命復活(羅4:25)。第二,基督從舊約時期(從亞當和夏娃開始),到新約時期和復活升天時期,一直到祂再來時,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把律法對義的要求,成全在祂的百姓身上(羅8:3-4)。整個《羅馬書》就是在解釋說明基督的工作:預先知道(預愛的意思)、呼召、成為神的兒子、稱義和得榮耀(羅8:28-30)。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就不定罪了。2 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裏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3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上帝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這裡的「成就」與太5:17-18節的「成全」[πληρόω ](pleroo)希臘文是同一個字。
當主耶穌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祂是在宣告一項事實:祂的道成肉身、祂在地上的執事、祂獻上一次永遠的贖罪祭、祂的復活升天、祂在天上繼續的執事,都是為了要成全律法。而保羅繼續解釋,基督的救贖之工是為了要把律法的義成全在我們身上。
這是何等榮耀的恩典,發生在我們,就是在基督裡神的子民身上!
回應禱告:
9/26/2018 星期三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10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另譯:有福啦!就是那些為義受逼迫的人,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Blessed are those who are persecuted for righteousness’ sake,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μακάριοι οἱ δεδιωγμένοι ἕνεκεν δικαιοσύνης, ὅτι αὐτῶν ἐστιν ἡ 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οὐρανῶν.
讀經靈修:
這一節經文必須與11-12節一起來理解,因為11-12節繼續解釋為義受逼迫:「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 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同時,11-12節也是連接13-16節的序言,講到天國子民生命特質對周圍社會產生的影響。
第一福與第八福,都是現在式的動詞,並且都以「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作為結尾, 把其他未來式動詞的六福框在中間。從第一福到第八福,也是一種階梯式往前進展的屬靈狀況。 我們需要再次提醒自己,四個主要的解釋原則。
第一,舊約和新約時期的一致性。雖然,這是主耶穌在地上建立國度/教會時所宣講的國度祝福,我們知道神國度的祝福從創世記3:15節時就開始了(羅8:28-30)。所有舊約時期因信稱義的聖徒都具有這些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像亞當和夏娃、亞伯、挪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大衛,等。福音祝福的施行在每一個聖徒身上是相同的,但是,福音的啟示是漸漸發展從種子到開花結果,而且是和諧一致的。
第二,與新約和保羅書信的關係。因為聖經的啟示是漸進和和諧一致的,所以,我們必須從新約其他的書卷,特別是羅馬書,來理解登山寶訓的教導。唯有從羅馬書來看登山寶訓,才能避免把它看為是律法的規條。
第三,福音祝福和聖靈工作核心。福音祝福的核心就是,稱義-義的歸算(righteousness imputed),和成聖-義的傳遞(righteousness imparted),是三位一體的神的救贖之工作。目的是要神的百姓能夠滿足律法的義的要求。當這個榮耀的工作施行在聖徒身上,所產生的果效,就是登山寶訓所描述的天國子民新生命的特質,羅馬書稱為:生命的新樣式(羅6:4)和聖靈的新樣式(羅7:5)。
第四,八福的邏輯的次序。八福是整個登山寶訓( 5-7章)的序言和概覽,告訴我們福音的祝福是一個窄門,一條小路,找著的人也少。同時八福的安排是具邏輯次序的。所有的祝福都源自于「靈裡的貧窮」。
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登山寶訓的八福是描述基督徒特質的一個合成圖。每一個祝福描述了基督徒生命的一個特質…八福重複地告訴我們有兩種方式來看基督徒:從他的內心和行為,以及從他對其生活和周遭世界所發生的許多事的反應來看。」
今日經文,的意思是:為義受逼迫的人,其本質不屬於這個世界,為要藉著傳講和活出福音的信息「帶下基督的義」,受到教會內外的逼迫,經歷屬靈的爭戰,見證了他們是天國的子民。我們要從兩個要點來理解:第一,什麼是為義受逼迫的情形。第二,為義受逼迫的意義。
第一,為義受逼迫的情形。要知道什麼是為義受逼迫的人,首先要區分什麼不是為義受逼迫的情形。
a-與真理無關的逼迫、和受到不平等待遇。基督徒在許多的環境中會像非基督徒一樣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受到逼迫。這些都不是為義受逼迫。另外,許多基督徒與人發生衝突和紛爭,遭到反對逼 迫是因為自己本性的綑綁,或是因「自以為義」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天然本性所導致的。這些是出於神的管教,彰顯我們的罪性,與為義受逼迫無關(與義的成就有關,與試探試驗有關)。
b-因宗教的狂熱造成的逼迫。為義受逼迫不是因為對宗教的狂熱而受苦。聖經稱這種行為是因「好管閒事」而受苦(彼前4:15;帖後3:11;提前5:13)。好管閒事的意思是:忙碌地介入其他人的事情中(busybodies in other men’s matters)。許多抗議遊行的事,往往都屬於這類的不明真理的宗教狂熱。
c-因宗教政衝突受到的逼迫。鐘馬田說:「為義受逼迫和為某種理由受逼迫是不同的。」基督教不是反政府、反政權的宗教,而是要拯救人靈魂的宗教。他說:「我們若是把基督教和政治混在一起,就不要奇怪我們會遭到逼迫。」因反對某種政權和對政治的偏見而受逼迫不是為義受逼迫。
d-因高尚的道德行為受逼迫。為義受逼迫不是因為人的高尚好行為受苦。許多偉大的基督徒為了幫助人,做了犧牲,放棄事業、財富,甚至生命。鐘馬田說,「這都不是真正的為義的緣故…他們是真的在實踐基督教的信心呢?還是另外一件事——也許是一種普遍性的高尚性情。」
第二,為義受逼迫的意義。因不屬於世界而受逼迫:約18: 19「 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 受逼迫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基督徒不屬這個世界,不按這個世界的原則生活。不屬這個世界的基督徒就會受逼迫,屬這個世界的基督徒就不會受逼迫。不屬這個世界的意思是:羅馬書12:2,思想和行為不效法世界的模式。提後3:12「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敬虔度日」的意思是按照福音真理生活。(基督徒不送紅包,不受賄賂,不為喝酒應酬,自然就會在許多情況下受逼迫,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以理是舊約中最好的例子。按照福音的原則生活,必然彰顯世人的罪,照亮世界上的黑暗,因而受到憎恨和逼迫。作善事的人是世界所稱許的,不會受迫害,自己也會沾沾自喜。世界喜歡「向善的人」,世界恨惡「真正的義人」。
鐘馬田說:「我們所認為的完美的基督徒,幾乎總是一個好人,熱門的人物,從不冒犯任何人,非常容易相處的嗎?如果八福是真的,這樣的人不是一個真的基督徒,因為基督徒不是每個人都會讚美的人。不是每個人都讚美耶穌的…你若是模仿基督,世界就會讚賞你;你若是像基督,世界就會恨你。」
因傳講純正福音受逼迫:太5:12「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提後1:8, 「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上帝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為傳講純正福音受苦是聖經的定律。純正福音的信息,不管用多溫柔的言語,不論多有愛心,當指出人的罪和罪性,刺痛人心時,必然是冒犯人,必然會受到低檔、敵意和迫害。保羅在以弗所書6:10-20章,警惕我們傳講福音的背後,是神國度屬靈的爭戰(弗6:10-20)。
「為義受逼迫」的義,不僅與第6節,「飢渴慕義」有關聯;還包含了全部前面七福的實質內涵,就是「義」不僅偉大地彰顯出來,而且發自于最初的源頭,靈裡的貧窮,和最後的成全。更特別的是,當「義」以和平製造者的形式表現出來,更會激動世界的抵擋(參-太10:16-23;彼前3:14)
「天國是他們的」。這裡的天國與第3節的天國用字是一樣的,然而承受和享受的方式卻不同。對靈裡貧窮的人而言,天國是他們的安慰;對為義受逼迫的人而言,按照12節,他們為耶穌受苦的緣故,天國不僅是安慰,還會得天上的賞賜。對靈裡貧窮的人而言;承受天國是客觀的應許(如稱義),對為義受逼迫的人而言,天國是主觀經歷的事實(如成聖)。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10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另譯:有福啦!就是那些為義受逼迫的人,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Blessed are those who are persecuted for righteousness’ sake,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μακάριοι οἱ δεδιωγμένοι ἕνεκεν δικαιοσύνης, ὅτι αὐτῶν ἐστιν ἡ 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οὐρανῶν.
讀經靈修:
這一節經文必須與11-12節一起來理解,因為11-12節繼續解釋為義受逼迫:「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 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同時,11-12節也是連接13-16節的序言,講到天國子民生命特質對周圍社會產生的影響。
第一福與第八福,都是現在式的動詞,並且都以「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作為結尾, 把其他未來式動詞的六福框在中間。從第一福到第八福,也是一種階梯式往前進展的屬靈狀況。 我們需要再次提醒自己,四個主要的解釋原則。
第一,舊約和新約時期的一致性。雖然,這是主耶穌在地上建立國度/教會時所宣講的國度祝福,我們知道神國度的祝福從創世記3:15節時就開始了(羅8:28-30)。所有舊約時期因信稱義的聖徒都具有這些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像亞當和夏娃、亞伯、挪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大衛,等。福音祝福的施行在每一個聖徒身上是相同的,但是,福音的啟示是漸漸發展從種子到開花結果,而且是和諧一致的。
第二,與新約和保羅書信的關係。因為聖經的啟示是漸進和和諧一致的,所以,我們必須從新約其他的書卷,特別是羅馬書,來理解登山寶訓的教導。唯有從羅馬書來看登山寶訓,才能避免把它看為是律法的規條。
第三,福音祝福和聖靈工作核心。福音祝福的核心就是,稱義-義的歸算(righteousness imputed),和成聖-義的傳遞(righteousness imparted),是三位一體的神的救贖之工作。目的是要神的百姓能夠滿足律法的義的要求。當這個榮耀的工作施行在聖徒身上,所產生的果效,就是登山寶訓所描述的天國子民新生命的特質,羅馬書稱為:生命的新樣式(羅6:4)和聖靈的新樣式(羅7:5)。
第四,八福的邏輯的次序。八福是整個登山寶訓( 5-7章)的序言和概覽,告訴我們福音的祝福是一個窄門,一條小路,找著的人也少。同時八福的安排是具邏輯次序的。所有的祝福都源自于「靈裡的貧窮」。
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登山寶訓的八福是描述基督徒特質的一個合成圖。每一個祝福描述了基督徒生命的一個特質…八福重複地告訴我們有兩種方式來看基督徒:從他的內心和行為,以及從他對其生活和周遭世界所發生的許多事的反應來看。」
今日經文,的意思是:為義受逼迫的人,其本質不屬於這個世界,為要藉著傳講和活出福音的信息「帶下基督的義」,受到教會內外的逼迫,經歷屬靈的爭戰,見證了他們是天國的子民。我們要從兩個要點來理解:第一,什麼是為義受逼迫的情形。第二,為義受逼迫的意義。
第一,為義受逼迫的情形。要知道什麼是為義受逼迫的人,首先要區分什麼不是為義受逼迫的情形。
a-與真理無關的逼迫、和受到不平等待遇。基督徒在許多的環境中會像非基督徒一樣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受到逼迫。這些都不是為義受逼迫。另外,許多基督徒與人發生衝突和紛爭,遭到反對逼 迫是因為自己本性的綑綁,或是因「自以為義」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天然本性所導致的。這些是出於神的管教,彰顯我們的罪性,與為義受逼迫無關(與義的成就有關,與試探試驗有關)。
b-因宗教的狂熱造成的逼迫。為義受逼迫不是因為對宗教的狂熱而受苦。聖經稱這種行為是因「好管閒事」而受苦(彼前4:15;帖後3:11;提前5:13)。好管閒事的意思是:忙碌地介入其他人的事情中(busybodies in other men’s matters)。許多抗議遊行的事,往往都屬於這類的不明真理的宗教狂熱。
c-因宗教政衝突受到的逼迫。鐘馬田說:「為義受逼迫和為某種理由受逼迫是不同的。」基督教不是反政府、反政權的宗教,而是要拯救人靈魂的宗教。他說:「我們若是把基督教和政治混在一起,就不要奇怪我們會遭到逼迫。」因反對某種政權和對政治的偏見而受逼迫不是為義受逼迫。
d-因高尚的道德行為受逼迫。為義受逼迫不是因為人的高尚好行為受苦。許多偉大的基督徒為了幫助人,做了犧牲,放棄事業、財富,甚至生命。鐘馬田說,「這都不是真正的為義的緣故…他們是真的在實踐基督教的信心呢?還是另外一件事——也許是一種普遍性的高尚性情。」
第二,為義受逼迫的意義。因不屬於世界而受逼迫:約18: 19「 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 受逼迫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基督徒不屬這個世界,不按這個世界的原則生活。不屬這個世界的基督徒就會受逼迫,屬這個世界的基督徒就不會受逼迫。不屬這個世界的意思是:羅馬書12:2,思想和行為不效法世界的模式。提後3:12「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敬虔度日」的意思是按照福音真理生活。(基督徒不送紅包,不受賄賂,不為喝酒應酬,自然就會在許多情況下受逼迫,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以理是舊約中最好的例子。按照福音的原則生活,必然彰顯世人的罪,照亮世界上的黑暗,因而受到憎恨和逼迫。作善事的人是世界所稱許的,不會受迫害,自己也會沾沾自喜。世界喜歡「向善的人」,世界恨惡「真正的義人」。
鐘馬田說:「我們所認為的完美的基督徒,幾乎總是一個好人,熱門的人物,從不冒犯任何人,非常容易相處的嗎?如果八福是真的,這樣的人不是一個真的基督徒,因為基督徒不是每個人都會讚美的人。不是每個人都讚美耶穌的…你若是模仿基督,世界就會讚賞你;你若是像基督,世界就會恨你。」
因傳講純正福音受逼迫:太5:12「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提後1:8, 「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上帝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為傳講純正福音受苦是聖經的定律。純正福音的信息,不管用多溫柔的言語,不論多有愛心,當指出人的罪和罪性,刺痛人心時,必然是冒犯人,必然會受到低檔、敵意和迫害。保羅在以弗所書6:10-20章,警惕我們傳講福音的背後,是神國度屬靈的爭戰(弗6:10-20)。
「為義受逼迫」的義,不僅與第6節,「飢渴慕義」有關聯;還包含了全部前面七福的實質內涵,就是「義」不僅偉大地彰顯出來,而且發自于最初的源頭,靈裡的貧窮,和最後的成全。更特別的是,當「義」以和平製造者的形式表現出來,更會激動世界的抵擋(參-太10:16-23;彼前3:14)
「天國是他們的」。這裡的天國與第3節的天國用字是一樣的,然而承受和享受的方式卻不同。對靈裡貧窮的人而言,天國是他們的安慰;對為義受逼迫的人而言,按照12節,他們為耶穌受苦的緣故,天國不僅是安慰,還會得天上的賞賜。對靈裡貧窮的人而言;承受天國是客觀的應許(如稱義),對為義受逼迫的人而言,天國是主觀經歷的事實(如成聖)。
回應禱告:
9/25/2018 星期二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8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
另譯:有福啦!就是那些製造和平的人,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Blessed are the peacemakers, for they shall be called sons of God.
μακάριοι οἱ εἰρηνοποιοί, ὅτι αὐτοὶ υἱοὶ θεοῦ κληθήσονται.
讀經靈修:
人類的衝突與和平。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充滿了戰爭和衝突的情況,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的戰爭和衝突。國與國之間企圖藉著協商和約定,來維護各方利益,和界定各方主權範圍,達到共存互利的情況。當利益和主權的問題無法達到共識的情況之下,就會發生各種經濟、政治、軍事上的衝突和戰爭。研究歷史的人知道,歷史上所有的和平條約,沒有一個不是被破壞的;所有的和平協定都無法阻止人類之間的戰爭和衝突。因為人類所達成的不是和平,而是短時間的休戰。
國與國之間如此,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 當人本身的利益和自我受到傷害的時候,衝突就會產生,就連朋友、家人、夫妻之間都是如此。結果不是關係破裂、互不往來,就是貌合神離。我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脆弱的,無法達到真正的和睦和和平,最多是一種「互相妥協的休戰」而已,在某些事情上可以達到和平的協議。但是無法保證未來不會在其他事情上發生衝突和戰爭(所以有不斷的協議,開不完的協調會議,永無休止的心理諮詢)。你會發現人類無法真正解決和睦和和平的問題。因此,這個世界迫切的需要使人和平的人,這個世界需要真正製造和平的人。那麼什麼是製造和平的人呢?我們要先從聖經來看人類衝突的根源。
人類衝突的歷史根源:與神關係的斷絕。《創世記》前3章告訴我們,神起初所創造的世界是沒有衝突和戰爭的,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是和睦的;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是直接的,面對面的。那是一個和睦、和平的神的國度。當罪介入後,罪使得人類站在與神隔絕的那一邊,人與神之間的和睦和平就成立敵對的關係,其背後是神的國度和撒旦的國度之間的爭戰——這是所有人類衝突的根源。
基督徒之間的紛爭。所以, 基督徒不可小看和忽略我們生活中的衝突和不和睦,不可不認識撒旦的詭計。人之間的衝突紛爭都是因為人的本性失去了原有的公義、聖潔、智慧;人之間的衝突和戰爭是因為人的天然本性是與神敵對的,成為撒旦敵對神的工具。
西3:5-10 。「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6 因這些事,上帝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7 當你們在這些事中活著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8 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9 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10 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ἐπίγνωσις] (epignosis) (正確的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使徒保羅指出:基督徒紛爭衝突的原因是沒有「在正確的知識上被更新」,心意沒有被更新變化,所以不知道如何治死本性中的罪,沒有活在福音的原則中。
弗4:17 -22。「所以我說,且在主裏確實地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18 他們心地昏昧,與上帝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19 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20 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21 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話],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22 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23 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24 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這裡講的和歌羅西書是相同的,但是更進一步的說明了「正確的知識」是指:基督的話,基督的真理。換言之,「認識基督的知識」是基督徒的新人,新生命長大成熟,本性轉變的必要因素。唯有如此才能成為製造和平,使人和睦的人。
人類和平的唯一途徑:基督的十字架。主耶穌在十字架的爭戰上勝過了仇敵撒旦,祂滿足了義的要求,成為使人和睦,製造和平的基礎。十字架的得勝出於基督捨己的愛。西1: 20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弗2:14-18 「因他使我們和睦(祂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15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16 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17 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18 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基督捨己的十字架」是和平的福音是使人和睦的唯一途徑。因為,使人和睦是一個屬靈的爭戰,是與撒旦和他的國度權勢爭戰;爭戰的對象不是屬血氣的人,而是屬血氣之人的思想。
聖經的和平真實意義。和平不是沒有衝突,和平不是休戰;和平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和平不是創造一個互不侵犯的真空。聖經的和平/和睦是:在衝突中把「義」帶入人的生命中,使人與神和睦。這就是以弗所書講的:耶穌成為我們的和睦的意思。聖經的和平是出於義的彰顯。義使得人與神和睦,義使得人與人和睦。神藉著福音把基督的義白白的賜給相信基督的人,使人與神和好。當人真實的不再與神為敵的時候,衝突和戰爭就止息了(曠野和迦南地的爭戰)。當本性順服聖靈的時候,衝突和紛爭就止息了。在最終的和平來到之前,和睦是要爭戰的。 和睦是一種屬靈的爭戰,和睦也是為福音真理的持守和傳講的爭戰。
使人和睦的人,製造和平的人。世界上真正使人和睦的人,值得被稱為是使人和平的人,是那些把人帶到義,就是神的標準的義前面,向神的真理屈膝的人。這就是為什麼世界歷史中的總統、君王,無法帶來和平,心理治療無法帶來真正的和睦——世界的和平和睦僅是暫時的休戰而已。
基督裡的和平:基督徒的和平是與肉體爭戰,順著聖靈而行所結的果子。使人和睦的人,不是要製造衝突,也不是要逃避衝突,而是要在衝突中藉著福音,靠著聖靈不隨本性行事,帶下「義」,結出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23 溫柔、節制。」 聖經中的使人和睦製造和平的人,不是一個安靜的人,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不是一個怕事,缺乏公義的人,不是一個妥協真理的人,不只是一個勸說休戰的人。他們是在神的靈的引導下,進入衝突的環境中, 帶下基督十字架的福音,使基督的義介入衝突之中。他們知道福音的法則,神的法則,對聖靈的引導,有敏銳知感的人。
因為他們必稱為是神的兒子。羅馬書8:9告訴我們:因為凡被聖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使人和睦的人被稱為是神的兒子有兩個主要原因:1)首先,他們是與神的性情有份的人。這是指:他們知道捨己的十字架生活原則,知道如何在生活遭遇中,靠著聖靈使義成就在身上,領受福音的祝福。2)其次,因為認識聖靈的引導,所以知道如何把義帶入到基督的肢體中,結合聯絡基督的身體,被神使用成為使人和睦製造和平的人。
結論:在所有的衝突和紛爭中,我們要仰望基督,祂是我們的和睦,祂在十字架上彰顯了捨己的愛,祂成就了神律法的義,並且把祂滿足律法的義歸算給所有信祂的人,使他們與神和好,祂也把祂滿足律法的義,成就在那些因信稱義的人的身上。這些人被稱義的人,順服聖靈的引導,不順從自己的本性,活出彰顯了新生命的樣式,他們就成為使人和睦製造和平的人 。
當神把這些人,在聖靈的引導下,帶入衝突紛爭中,他們就從話語和行為上彰顯基督十字架的新生命。成為基督和平福音的見證,因為他們彰顯了神兒子基督所賜的豐盛生命!製造和平是神國子民新生命最明顯的特質,在衝突和紛爭中,彰顯聖靈在他們裡面掌權;他們靠著聖靈治死了本性的罪,他們是神的兒子!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8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
另譯:有福啦!就是那些製造和平的人,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Blessed are the peacemakers, for they shall be called sons of God.
μακάριοι οἱ εἰρηνοποιοί, ὅτι αὐτοὶ υἱοὶ θεοῦ κληθήσονται.
讀經靈修:
人類的衝突與和平。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充滿了戰爭和衝突的情況,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的戰爭和衝突。國與國之間企圖藉著協商和約定,來維護各方利益,和界定各方主權範圍,達到共存互利的情況。當利益和主權的問題無法達到共識的情況之下,就會發生各種經濟、政治、軍事上的衝突和戰爭。研究歷史的人知道,歷史上所有的和平條約,沒有一個不是被破壞的;所有的和平協定都無法阻止人類之間的戰爭和衝突。因為人類所達成的不是和平,而是短時間的休戰。
國與國之間如此,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 當人本身的利益和自我受到傷害的時候,衝突就會產生,就連朋友、家人、夫妻之間都是如此。結果不是關係破裂、互不往來,就是貌合神離。我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脆弱的,無法達到真正的和睦和和平,最多是一種「互相妥協的休戰」而已,在某些事情上可以達到和平的協議。但是無法保證未來不會在其他事情上發生衝突和戰爭(所以有不斷的協議,開不完的協調會議,永無休止的心理諮詢)。你會發現人類無法真正解決和睦和和平的問題。因此,這個世界迫切的需要使人和平的人,這個世界需要真正製造和平的人。那麼什麼是製造和平的人呢?我們要先從聖經來看人類衝突的根源。
人類衝突的歷史根源:與神關係的斷絕。《創世記》前3章告訴我們,神起初所創造的世界是沒有衝突和戰爭的,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是和睦的;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是直接的,面對面的。那是一個和睦、和平的神的國度。當罪介入後,罪使得人類站在與神隔絕的那一邊,人與神之間的和睦和平就成立敵對的關係,其背後是神的國度和撒旦的國度之間的爭戰——這是所有人類衝突的根源。
基督徒之間的紛爭。所以, 基督徒不可小看和忽略我們生活中的衝突和不和睦,不可不認識撒旦的詭計。人之間的衝突紛爭都是因為人的本性失去了原有的公義、聖潔、智慧;人之間的衝突和戰爭是因為人的天然本性是與神敵對的,成為撒旦敵對神的工具。
西3:5-10 。「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6 因這些事,上帝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7 當你們在這些事中活著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8 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9 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10 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ἐπίγνωσις] (epignosis) (正確的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使徒保羅指出:基督徒紛爭衝突的原因是沒有「在正確的知識上被更新」,心意沒有被更新變化,所以不知道如何治死本性中的罪,沒有活在福音的原則中。
弗4:17 -22。「所以我說,且在主裏確實地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18 他們心地昏昧,與上帝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19 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20 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21 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話],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22 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23 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24 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這裡講的和歌羅西書是相同的,但是更進一步的說明了「正確的知識」是指:基督的話,基督的真理。換言之,「認識基督的知識」是基督徒的新人,新生命長大成熟,本性轉變的必要因素。唯有如此才能成為製造和平,使人和睦的人。
人類和平的唯一途徑:基督的十字架。主耶穌在十字架的爭戰上勝過了仇敵撒旦,祂滿足了義的要求,成為使人和睦,製造和平的基礎。十字架的得勝出於基督捨己的愛。西1: 20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弗2:14-18 「因他使我們和睦(祂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15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16 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17 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18 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基督捨己的十字架」是和平的福音是使人和睦的唯一途徑。因為,使人和睦是一個屬靈的爭戰,是與撒旦和他的國度權勢爭戰;爭戰的對象不是屬血氣的人,而是屬血氣之人的思想。
聖經的和平真實意義。和平不是沒有衝突,和平不是休戰;和平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和平不是創造一個互不侵犯的真空。聖經的和平/和睦是:在衝突中把「義」帶入人的生命中,使人與神和睦。這就是以弗所書講的:耶穌成為我們的和睦的意思。聖經的和平是出於義的彰顯。義使得人與神和睦,義使得人與人和睦。神藉著福音把基督的義白白的賜給相信基督的人,使人與神和好。當人真實的不再與神為敵的時候,衝突和戰爭就止息了(曠野和迦南地的爭戰)。當本性順服聖靈的時候,衝突和紛爭就止息了。在最終的和平來到之前,和睦是要爭戰的。 和睦是一種屬靈的爭戰,和睦也是為福音真理的持守和傳講的爭戰。
使人和睦的人,製造和平的人。世界上真正使人和睦的人,值得被稱為是使人和平的人,是那些把人帶到義,就是神的標準的義前面,向神的真理屈膝的人。這就是為什麼世界歷史中的總統、君王,無法帶來和平,心理治療無法帶來真正的和睦——世界的和平和睦僅是暫時的休戰而已。
基督裡的和平:基督徒的和平是與肉體爭戰,順著聖靈而行所結的果子。使人和睦的人,不是要製造衝突,也不是要逃避衝突,而是要在衝突中藉著福音,靠著聖靈不隨本性行事,帶下「義」,結出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23 溫柔、節制。」 聖經中的使人和睦製造和平的人,不是一個安靜的人,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不是一個怕事,缺乏公義的人,不是一個妥協真理的人,不只是一個勸說休戰的人。他們是在神的靈的引導下,進入衝突的環境中, 帶下基督十字架的福音,使基督的義介入衝突之中。他們知道福音的法則,神的法則,對聖靈的引導,有敏銳知感的人。
因為他們必稱為是神的兒子。羅馬書8:9告訴我們:因為凡被聖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使人和睦的人被稱為是神的兒子有兩個主要原因:1)首先,他們是與神的性情有份的人。這是指:他們知道捨己的十字架生活原則,知道如何在生活遭遇中,靠著聖靈使義成就在身上,領受福音的祝福。2)其次,因為認識聖靈的引導,所以知道如何把義帶入到基督的肢體中,結合聯絡基督的身體,被神使用成為使人和睦製造和平的人。
結論:在所有的衝突和紛爭中,我們要仰望基督,祂是我們的和睦,祂在十字架上彰顯了捨己的愛,祂成就了神律法的義,並且把祂滿足律法的義歸算給所有信祂的人,使他們與神和好,祂也把祂滿足律法的義,成就在那些因信稱義的人的身上。這些人被稱義的人,順服聖靈的引導,不順從自己的本性,活出彰顯了新生命的樣式,他們就成為使人和睦製造和平的人 。
當神把這些人,在聖靈的引導下,帶入衝突紛爭中,他們就從話語和行為上彰顯基督十字架的新生命。成為基督和平福音的見證,因為他們彰顯了神兒子基督所賜的豐盛生命!製造和平是神國子民新生命最明顯的特質,在衝突和紛爭中,彰顯聖靈在他們裡面掌權;他們靠著聖靈治死了本性的罪,他們是神的兒子!
回應禱告:
9/24/2018 星期一
今日經文:
5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6 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7 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8 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
5 For those who live according to the flesh set their minds on the things of the flesh, but those who live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set their minds on the things of the Spirit. 6 For to set the mind on the flesh is death, but to set the mind on the Spirit is life and peace. 7 For the mind that is set on the flesh is hostile to God, for it does not submit to God’s law; indeed, it cannot. 8 Those who are in the flesh cannot please God.
5 οἱ γὰρ κατὰ σάρκα ὄντες τὰ τῆς σαρκὸς φρονοῦσιν, οἱ δὲ κατὰ πνεῦμα τὰ τοῦ πνεύματος. 6 τὸ γὰρ φρόνημα τῆς σαρκὸς θάνατος, τὸ δὲ φρόνημα τοῦ πνεύματος ζωὴ καὶ εἰρήνη· 7 διότι τὸ φρόνημα τῆς σαρκὸς ἔχθρα εἰς θεόν, τῷ γὰρ νόμῳ τοῦ θεοῦ οὐχ ὑποτάσσεται, οὐδὲ γὰρ δύναται· 8 οἱ δὲ ἐν σαρκὶ ὄντες θεῷ ἀρέσαι οὐ δύνανται.
讀經靈修:(1 of 2)
今天第5-8節的經文,是使徒保羅用對比的方式,解釋兩個不同領域人不同的思想和生活模式,不同的生命樣式:屬肉體的,就是在基督以外的領域的生命樣式,和屬聖靈的,就是在基督裡的領域的生命樣式。
提綱:不體貼肉體的事,體貼聖靈的事,是基督徒新生命樣式的標記。
第8章的論述目的:救恩的穩妥。 保羅在一開始就以宣告式的論述說明了他的論述目的:教導因信稱義的基督徒的救恩是穩妥的:「沒有了!這樣說來,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人,就沒有任何定罪了。」(8:1) ,一直到第8章最後結尾的「基督耶穌裡無法隔絕的神的愛」(8:38-39),都在講一件事: 在一個新世代的領域裡,在聖靈的領域裡,沒有任何定罪,因此救恩是穩妥的(這並不是說神會忽略基督徒的罪,或基督徒可以隨意犯罪不受管教,隨從聖靈的結果就是治死罪)——這是基督裡恩典作王的原則,整個第8章的背景。
聖靈的執事。聖靈這個字多次重複出現在這一章中,因為,這是聖靈的執事(ministry of the Holy Spirit),所以是不會失敗的。並且不僅是客觀的,而且是主觀的,有意識的,發生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成聖的過程。也被稱為「歸信」(conversion):一種全人更新的過程。這種更新發生在對神的認識(the knowledge of God)上,一種新知識被注入。並且,這種更新發生在「隨從和體貼聖靈」的實際主觀經歷上。目的是,第13節,「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結果是:「必要活著」——使徒從客觀的稱義,到主觀的治死罪,證明了救恩的穩妥。(註:必須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登山寶訓的教導)
首先,我們要看到這段經文,有兩個重要的原則:第一,只有一種基督徒,沒有兩種基督徒。只要是基督徒就必須是「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沒有屬肉體的基督徒。哥林多教會的情形是特殊的,因為不明白基督十字架的福音,所以,保羅把他們「當作」是屬肉體的。是只能吃奶,在「基督裡」的嬰孩。因此,只有一種基督徒:你若不是屬聖靈的,隨從聖靈的人,你就不在基督的統治原則下,你就是屬肉體的;你若是屬肉體的,你就不是基督徒。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
第二個原則:基督徒必定會在思想模式上有一個重大的改變(5-13節)。這種改變是耶穌藉著聖靈在基督徒裡面的工作,是整個救恩的核心。因為對福音有了正確的認識,在聖靈的引導下,產生的有意識的回應,彰顯於外在的言語行為上。也就是新約聖經的『悔改』[μετανοέω, μετάνοια](metanoia, metanoeo),心意更新變化[μεταμορφοῦσθε τῇ ἀνακαινώσει τοῦ νοὸς](be transformed in the renewal of the mind);是5-13節最主要的觀念:領域轉移所產生的主觀的改變——「歸信」(conversion)。有的人是經過一次大的經歷發生的,有的人是漸進發生的,也有人是發生多次的。但是,不論如何,都是一種轉變,屬於成聖的過程。保羅在其他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描述這種轉變:「脫下舊人,穿上新人」(弗4:22-24;西3:9-10)。
非基督徒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特質。 兩個不同的領域,兩個不同世代的人,有不同的生命樣式。非基督徒生活在舊的世代,按照舊的生命樣式生活;基督徒生活在新的世代,按照新的生命樣式生活。今天我們要思想:舊世代生命樣式的四個特質。
1-「隨從肉體的人」,「生存在肉體中的人」(第5節)。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一個特質:活在肉體中。生存在肉體的領域中。第5節的原文:[οἱ γὰρ κατὰ σάρκα ὄντες](for those who exist in terms of flesh) 可以直接翻譯為: 「因為那些生存在肉體中的人」(中文翻譯為:隨從肉體的人)。「生存/活在肉體中」有三個主要的現象:
第一,受天生罪性(sinful nature)的轄制。就是保羅在加拉太書第5章中所列出的清單:「16 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慾望[ἐπιθυμία](和合本:情慾)了。17 因為肉體[σάρξ](sarks)和聖靈相爭,聖靈和肉體[σάρξ](sarks)相爭(和合本:情慾),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18 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19 肉體[σάρξ](sarks)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20 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21 嫉妒*、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上帝的國。」這些負面的思想、情緒、言語和行為,說明了受轄制,不在救恩的領域中的事實,並且與聖靈的統治相敵對和爭戰。保羅提供了一個隨時檢視我們內心思想和情緒,外在言語和行為的清單。
第二,對屬靈事物沒有理解力。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那些「在基督裡為嬰孩的」說,他沒有用飯餵她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這是屬肉體的現象:對屬靈事物缺乏理解力,聖靈的工作還不明顯,保羅把他們「當作屬肉體」 。保羅的意思是,所有非基督徒,所有世人,所有屬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屬肉體的 。
第三,是講到所有與救恩沒有關係的思想模式。保羅問加拉太教會的基督徒說,「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體 [σάρξ](sarks)(flesh)成全嗎?」保羅把那些與基督的工作無關的所有一切都包括在「肉體」這個字中。連舊約的禮儀律法,都被他稱為是「世俗小學」[τὰ στοιχεῖα τοῦ κόσμου](elementary principle of the world)。他在哥羅西書3:20,也用了同樣的名稱,「世上的小學」,包括人類發明的宗教和道德規範,都是「地上的事」。保羅也把他自己的學識成就、家庭背景和血統,都歸類於「肉體」,視為「糞土」,因為與得著救恩毫無關係(腓3:4-8)。非基督徒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一個特徵是:生活在與救恩無關的領域中。
2-「體貼肉體的事」(第6節)。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二個特質:與救恩無關——思想,喜愛和追求,與救恩領域毫無關係的事。當這些事物成為人心思意念生活的中心和主要活動範圍時,人就還活在舊的世代中。《羅馬書注釋》作者慕爾(Douglas Moo)指出:「第5節的「體貼」[φρονέω](phonero)和第6,7節的[φρόνημα] (phronema),都是從同一個希臘文字根來的。這個字根的意思是,一種純粹心智的過程(mental process), 但更廣闊的意思是,意志力的朝向,包含了「靈魂全部的功能——理性,理解力,和情緒」…體貼的意思是,思想模式(mind-set),或心態,成為屬於兩種不同領域的人的特徵。」其實,「體貼肉體」就是拜偶像的意思:心中的依靠。
鐘馬田說:「體貼肉體的意思是指,屬於這個世界的生活樣式,與任何屬靈的事完全切割的。專注在眼睛可以看見的事物上,與不可見的毫無關係。這些都是短暫的,世俗的,與永恆無關的事物…體貼肉體的事,包括對政治有興趣但是神不在其中,對社會關心但神不在其中,對文化感興趣但神不在其中…神完全不在其中,神不在這些思想之中。」換言之,當人在思想,理解,追求這些事物的時候,不是從神的角度來思想和追求的。不是這些事物的本身的問題,而是思想理解追求者思想模式的問題。這是體貼肉體的特徵。
WBC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的作者說:「體貼的意思不僅是指思想,而且是指一種根深蒂固的理解力/悟性,堅持某種看法,維持一種態度…保羅在這裡的觀念,是一種對立的,肉體和聖靈相爭戰的關係…這是一種刻意的選擇,成為選擇者習以為常,不自覺的生活樣式…今天許多敬虔的人(宗教人士)會最後才認識到, 他們的敬虔已經成為了一種「放縱自我」(self-indulgence)的形式,好像保羅的猶太人同胞就無法認識到這件事。 」
3-「體貼肉體的就是死」(第6節)。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三個特質:屬靈的死亡。「體貼肉體的就是死」[τὸ γὰρ φρόνημα τῆς σαρκὸς θάνατος](for the flesh’s way of thinking is death) 應該翻譯為:「因為,屬肉體的思想模式就是死亡」。當一個人的思想裡面沒有神,與神的救贖啟示是隔絕的,也就等於是與神的交通斷絕了。因此,在屬靈上就是死的。「死亡」是在基督以外領域的統治力量,包括:第一,對身體死亡的恐懼;第二,對靈魂死亡的無知,也就是不能領會永恆的救恩知識。保羅在哥林多前書2章說,「14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上帝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血氣的人」[ψυχικὸς δὲ ἄνθρωπος]英文聖經翻譯為:天然的人(natural man)。屬乎血氣,就是沒有聖靈的人(猶大書19節)。沒有重生的人不領會也沒有興趣,關於神如何拯救人的事。證明聖靈的能力沒有發生在他們裡面。因此,非基督徒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三個特徵:屬靈的死亡。當然這也導致最後「末世的死亡」——與神的生命永遠斷絕。
4-「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不能得神的喜歡」(第7-8節)。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四個特質:與神為仇。無法滿足律法的要求。第7-8節解釋為什麼肉體的思想模式必定導致死亡。 慕爾(Moo)說:「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源自於亞當,無可治癒地會「彎曲」朝向自己的好處,而非朝向其他人或神。我們所招致的過犯——對財富的慾望,生活的安逸,權力,性歡愉——只是同一種病之不同症狀。 彎曲朝向自我的滿足(self-gratification),如同拜偶像一樣。再重複一次,我們必須記得,保羅在這裡使用「肉體」這個字不是我們通常的用法,不是指性方面的罪。「在肉體中」,或「屬世的」或「肉體的」,所有的罪都包括在保羅的用字意思中 。那些全神貫注的把自己完全投入在事業的成就上,犧牲了其他人和神,和犯淫亂罪一樣,兩種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那種滅亡的,自我為中心,悖逆神和其律法的統治權勢,唯有藉著在基督裡神的靈的力量,才能勝過。人是「在肉體中」——唯有聖靈可以把我們從肉體的轄制下拯救出來——否則是「完全沒有能力」去得神歡喜的。」非基督徒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四個特質就是:與神為仇。
該隱和亞伯。該隱是屬肉體的,他對屬靈的事物漫不經心,表現在他對神的敬拜上,沒有按照神所命令的方式敬拜神,而是隨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意思敬拜事奉神。該隱的思想模式是屬肉體的,屬這個世界的模式的。
以掃和雅各。以掃貴為長子,但是對屬靈的事物毫無興趣,也無所謂。為一碗紅豆湯,放棄了長子的名份。後來不聽神的命令與外邦女子通婚,結果成為抵擋神百姓的以東族類。在以掃的思想模式中,不存在屬靈的事物,他所專注的是地上的,身體的,物質的需要。
結論:使徒保羅提醒我們:「1 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裏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2 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3 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上帝裏面。4 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裏。」(西3:1-4)
對於非基督徒來說,神的話讓我們看到了人類事實的真相,神在呼召你,要接受基督,恢復與祂的關係,領受永恆的祝福。對基督徒來說,這是一個警告的勸勉,要我們脫下舊人,穿上新人,這新人是在知識上被更新的;要恐懼戰競做成我們得救的工夫!(待續)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5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6 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7 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8 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
5 For those who live according to the flesh set their minds on the things of the flesh, but those who live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set their minds on the things of the Spirit. 6 For to set the mind on the flesh is death, but to set the mind on the Spirit is life and peace. 7 For the mind that is set on the flesh is hostile to God, for it does not submit to God’s law; indeed, it cannot. 8 Those who are in the flesh cannot please God.
5 οἱ γὰρ κατὰ σάρκα ὄντες τὰ τῆς σαρκὸς φρονοῦσιν, οἱ δὲ κατὰ πνεῦμα τὰ τοῦ πνεύματος. 6 τὸ γὰρ φρόνημα τῆς σαρκὸς θάνατος, τὸ δὲ φρόνημα τοῦ πνεύματος ζωὴ καὶ εἰρήνη· 7 διότι τὸ φρόνημα τῆς σαρκὸς ἔχθρα εἰς θεόν, τῷ γὰρ νόμῳ τοῦ θεοῦ οὐχ ὑποτάσσεται, οὐδὲ γὰρ δύναται· 8 οἱ δὲ ἐν σαρκὶ ὄντες θεῷ ἀρέσαι οὐ δύνανται.
讀經靈修:(1 of 2)
今天第5-8節的經文,是使徒保羅用對比的方式,解釋兩個不同領域人不同的思想和生活模式,不同的生命樣式:屬肉體的,就是在基督以外的領域的生命樣式,和屬聖靈的,就是在基督裡的領域的生命樣式。
提綱:不體貼肉體的事,體貼聖靈的事,是基督徒新生命樣式的標記。
第8章的論述目的:救恩的穩妥。 保羅在一開始就以宣告式的論述說明了他的論述目的:教導因信稱義的基督徒的救恩是穩妥的:「沒有了!這樣說來,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人,就沒有任何定罪了。」(8:1) ,一直到第8章最後結尾的「基督耶穌裡無法隔絕的神的愛」(8:38-39),都在講一件事: 在一個新世代的領域裡,在聖靈的領域裡,沒有任何定罪,因此救恩是穩妥的(這並不是說神會忽略基督徒的罪,或基督徒可以隨意犯罪不受管教,隨從聖靈的結果就是治死罪)——這是基督裡恩典作王的原則,整個第8章的背景。
聖靈的執事。聖靈這個字多次重複出現在這一章中,因為,這是聖靈的執事(ministry of the Holy Spirit),所以是不會失敗的。並且不僅是客觀的,而且是主觀的,有意識的,發生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成聖的過程。也被稱為「歸信」(conversion):一種全人更新的過程。這種更新發生在對神的認識(the knowledge of God)上,一種新知識被注入。並且,這種更新發生在「隨從和體貼聖靈」的實際主觀經歷上。目的是,第13節,「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結果是:「必要活著」——使徒從客觀的稱義,到主觀的治死罪,證明了救恩的穩妥。(註:必須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登山寶訓的教導)
首先,我們要看到這段經文,有兩個重要的原則:第一,只有一種基督徒,沒有兩種基督徒。只要是基督徒就必須是「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沒有屬肉體的基督徒。哥林多教會的情形是特殊的,因為不明白基督十字架的福音,所以,保羅把他們「當作」是屬肉體的。是只能吃奶,在「基督裡」的嬰孩。因此,只有一種基督徒:你若不是屬聖靈的,隨從聖靈的人,你就不在基督的統治原則下,你就是屬肉體的;你若是屬肉體的,你就不是基督徒。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
第二個原則:基督徒必定會在思想模式上有一個重大的改變(5-13節)。這種改變是耶穌藉著聖靈在基督徒裡面的工作,是整個救恩的核心。因為對福音有了正確的認識,在聖靈的引導下,產生的有意識的回應,彰顯於外在的言語行為上。也就是新約聖經的『悔改』[μετανοέω, μετάνοια](metanoia, metanoeo),心意更新變化[μεταμορφοῦσθε τῇ ἀνακαινώσει τοῦ νοὸς](be transformed in the renewal of the mind);是5-13節最主要的觀念:領域轉移所產生的主觀的改變——「歸信」(conversion)。有的人是經過一次大的經歷發生的,有的人是漸進發生的,也有人是發生多次的。但是,不論如何,都是一種轉變,屬於成聖的過程。保羅在其他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描述這種轉變:「脫下舊人,穿上新人」(弗4:22-24;西3:9-10)。
非基督徒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特質。 兩個不同的領域,兩個不同世代的人,有不同的生命樣式。非基督徒生活在舊的世代,按照舊的生命樣式生活;基督徒生活在新的世代,按照新的生命樣式生活。今天我們要思想:舊世代生命樣式的四個特質。
1-「隨從肉體的人」,「生存在肉體中的人」(第5節)。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一個特質:活在肉體中。生存在肉體的領域中。第5節的原文:[οἱ γὰρ κατὰ σάρκα ὄντες](for those who exist in terms of flesh) 可以直接翻譯為: 「因為那些生存在肉體中的人」(中文翻譯為:隨從肉體的人)。「生存/活在肉體中」有三個主要的現象:
第一,受天生罪性(sinful nature)的轄制。就是保羅在加拉太書第5章中所列出的清單:「16 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慾望[ἐπιθυμία](和合本:情慾)了。17 因為肉體[σάρξ](sarks)和聖靈相爭,聖靈和肉體[σάρξ](sarks)相爭(和合本:情慾),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18 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19 肉體[σάρξ](sarks)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20 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21 嫉妒*、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上帝的國。」這些負面的思想、情緒、言語和行為,說明了受轄制,不在救恩的領域中的事實,並且與聖靈的統治相敵對和爭戰。保羅提供了一個隨時檢視我們內心思想和情緒,外在言語和行為的清單。
第二,對屬靈事物沒有理解力。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那些「在基督裡為嬰孩的」說,他沒有用飯餵她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這是屬肉體的現象:對屬靈事物缺乏理解力,聖靈的工作還不明顯,保羅把他們「當作屬肉體」 。保羅的意思是,所有非基督徒,所有世人,所有屬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屬肉體的 。
第三,是講到所有與救恩沒有關係的思想模式。保羅問加拉太教會的基督徒說,「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體 [σάρξ](sarks)(flesh)成全嗎?」保羅把那些與基督的工作無關的所有一切都包括在「肉體」這個字中。連舊約的禮儀律法,都被他稱為是「世俗小學」[τὰ στοιχεῖα τοῦ κόσμου](elementary principle of the world)。他在哥羅西書3:20,也用了同樣的名稱,「世上的小學」,包括人類發明的宗教和道德規範,都是「地上的事」。保羅也把他自己的學識成就、家庭背景和血統,都歸類於「肉體」,視為「糞土」,因為與得著救恩毫無關係(腓3:4-8)。非基督徒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一個特徵是:生活在與救恩無關的領域中。
2-「體貼肉體的事」(第6節)。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二個特質:與救恩無關——思想,喜愛和追求,與救恩領域毫無關係的事。當這些事物成為人心思意念生活的中心和主要活動範圍時,人就還活在舊的世代中。《羅馬書注釋》作者慕爾(Douglas Moo)指出:「第5節的「體貼」[φρονέω](phonero)和第6,7節的[φρόνημα] (phronema),都是從同一個希臘文字根來的。這個字根的意思是,一種純粹心智的過程(mental process), 但更廣闊的意思是,意志力的朝向,包含了「靈魂全部的功能——理性,理解力,和情緒」…體貼的意思是,思想模式(mind-set),或心態,成為屬於兩種不同領域的人的特徵。」其實,「體貼肉體」就是拜偶像的意思:心中的依靠。
鐘馬田說:「體貼肉體的意思是指,屬於這個世界的生活樣式,與任何屬靈的事完全切割的。專注在眼睛可以看見的事物上,與不可見的毫無關係。這些都是短暫的,世俗的,與永恆無關的事物…體貼肉體的事,包括對政治有興趣但是神不在其中,對社會關心但神不在其中,對文化感興趣但神不在其中…神完全不在其中,神不在這些思想之中。」換言之,當人在思想,理解,追求這些事物的時候,不是從神的角度來思想和追求的。不是這些事物的本身的問題,而是思想理解追求者思想模式的問題。這是體貼肉體的特徵。
WBC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的作者說:「體貼的意思不僅是指思想,而且是指一種根深蒂固的理解力/悟性,堅持某種看法,維持一種態度…保羅在這裡的觀念,是一種對立的,肉體和聖靈相爭戰的關係…這是一種刻意的選擇,成為選擇者習以為常,不自覺的生活樣式…今天許多敬虔的人(宗教人士)會最後才認識到, 他們的敬虔已經成為了一種「放縱自我」(self-indulgence)的形式,好像保羅的猶太人同胞就無法認識到這件事。 」
3-「體貼肉體的就是死」(第6節)。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三個特質:屬靈的死亡。「體貼肉體的就是死」[τὸ γὰρ φρόνημα τῆς σαρκὸς θάνατος](for the flesh’s way of thinking is death) 應該翻譯為:「因為,屬肉體的思想模式就是死亡」。當一個人的思想裡面沒有神,與神的救贖啟示是隔絕的,也就等於是與神的交通斷絕了。因此,在屬靈上就是死的。「死亡」是在基督以外領域的統治力量,包括:第一,對身體死亡的恐懼;第二,對靈魂死亡的無知,也就是不能領會永恆的救恩知識。保羅在哥林多前書2章說,「14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上帝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血氣的人」[ψυχικὸς δὲ ἄνθρωπος]英文聖經翻譯為:天然的人(natural man)。屬乎血氣,就是沒有聖靈的人(猶大書19節)。沒有重生的人不領會也沒有興趣,關於神如何拯救人的事。證明聖靈的能力沒有發生在他們裡面。因此,非基督徒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三個特徵:屬靈的死亡。當然這也導致最後「末世的死亡」——與神的生命永遠斷絕。
4-「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不能得神的喜歡」(第7-8節)。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四個特質:與神為仇。無法滿足律法的要求。第7-8節解釋為什麼肉體的思想模式必定導致死亡。 慕爾(Moo)說:「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源自於亞當,無可治癒地會「彎曲」朝向自己的好處,而非朝向其他人或神。我們所招致的過犯——對財富的慾望,生活的安逸,權力,性歡愉——只是同一種病之不同症狀。 彎曲朝向自我的滿足(self-gratification),如同拜偶像一樣。再重複一次,我們必須記得,保羅在這裡使用「肉體」這個字不是我們通常的用法,不是指性方面的罪。「在肉體中」,或「屬世的」或「肉體的」,所有的罪都包括在保羅的用字意思中 。那些全神貫注的把自己完全投入在事業的成就上,犧牲了其他人和神,和犯淫亂罪一樣,兩種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那種滅亡的,自我為中心,悖逆神和其律法的統治權勢,唯有藉著在基督裡神的靈的力量,才能勝過。人是「在肉體中」——唯有聖靈可以把我們從肉體的轄制下拯救出來——否則是「完全沒有能力」去得神歡喜的。」非基督徒舊世代生命樣式的第四個特質就是:與神為仇。
該隱和亞伯。該隱是屬肉體的,他對屬靈的事物漫不經心,表現在他對神的敬拜上,沒有按照神所命令的方式敬拜神,而是隨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意思敬拜事奉神。該隱的思想模式是屬肉體的,屬這個世界的模式的。
以掃和雅各。以掃貴為長子,但是對屬靈的事物毫無興趣,也無所謂。為一碗紅豆湯,放棄了長子的名份。後來不聽神的命令與外邦女子通婚,結果成為抵擋神百姓的以東族類。在以掃的思想模式中,不存在屬靈的事物,他所專注的是地上的,身體的,物質的需要。
結論:使徒保羅提醒我們:「1 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裏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2 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3 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上帝裏面。4 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裏。」(西3:1-4)
對於非基督徒來說,神的話讓我們看到了人類事實的真相,神在呼召你,要接受基督,恢復與祂的關係,領受永恆的祝福。對基督徒來說,這是一個警告的勸勉,要我們脫下舊人,穿上新人,這新人是在知識上被更新的;要恐懼戰競做成我們得救的工夫!(待續)
回應禱告:
9/21/2018 星期五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另譯:有福啦!那些清心的人,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 for they shall see God.
μακάριοι οἱ καθαροὶ τῇ καρδίᾳ,ὅτι αὐτοὶ τὸν θεὸν ὄψονται.
讀經靈修:
我們今天要來看登山寶訓八福的第六福。「有福啦,那些清心的人,因為他們必得見神!」馬太亨利說(Matthew-Henry):「清心是最具全面性特質的祝福。真正的基督教在於心,在於清潔的心;把心中的邪惡除去。」加爾文說:「清心被普遍認為是所有美德之母。」 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心,是耶穌教導的中心。耶穌的福音就是關於心:所有的重點都在心上面。」我們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耶穌宣告和教導的福音要把重點放在「心」上面呢?
心的定義。首先我們要來看「心」是什麼?希伯來文是[לֵב](lev),希臘文是[καρδία](kardia)。人體內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是心臟,因此被認為是人體生命的源頭。心也用來指人的精神,情緒,思慮,謀劃的活動範圍。聖經用心這個字通常是指人的心思(mind),人思想的那一部分。雖然也包括了情緒,和意志,但是多注重在人的思想。 箴言書4:23說:「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心是你生命的源頭(和合本: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這就是聖經對心的定義,心是人生命的源頭。
聖經詞典:心是也是指人內在的本質(inner being),裡面的人(inner person)。保羅在羅馬書中說,他裡面的人[ἔσω ἄνθρωπον](和合本:裡面的意思)喜歡神的律法,但是他肢體中有個律,和心思/理解力[νοῦς](noos)中的律交戰。 保羅在以弗所書3:16,為以弗所的基督徒禱告,求天父藉著聖靈叫他們裡面的人[ἔσω ἄνθρωπον]剛強起來(和合本翻譯為:心裡的力量),使基督因他們的信,住在他們「心裡」[καρδία](kardia)。所以,清心的「心」是指人內在生命(inner being)的源頭,裡面的人(inner person)。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心思和理解力。
「清心」是:神國子民內在生命的潔淨更新,恢復神與人之間的聖約關係。清心的人是基督徒「裡面的人」,內在生命在本質上產生一種全然的轉變和更新,其目的是要重新建立神與人之間的聖約關係——藉著遵行律法得著最高的祝福。
心是罪所居住的地方。創世記6:5說:「耶和華看到人類在地上的罪惡,人心中終日思想的盡都是惡(註:和合本沒有把心這個字翻譯出來)。」耶17:9,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系統神學家伯克福(Berkhof)說,「罪不住在靈魂的任何一個機能/官能中,而是住在心裡。心,對聖經心理學而言是靈魂的中央器官,有關生命的事都是從那裡產生的。」
中國的佛教也講清心:「清心寡欲,去慾斷愛」。佛教有《清心咒》,其功用是要「清心定神,去煩止惡」。目的是達到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世間一切物質和人的生命的合成)的光景。進入佛門的人除了剃度之外,經過一段時間的操練後,會在入門僧侶的頭上,用香點上一顆戒疤,稱為「清心」。
人類知道問題在於人的內心,然而他們因為罪的關係,失去了與神之間的交通,原來認識神的知識也被罪玷污、扭曲了。他們意圖要除去罪所帶來的勞苦愁煩,但是他們所思想出來的方法,都還是離開了神的旨意,都是離開了神的啟示,所作的努力。在面對神死亡的審判下,人一切的努力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1:14-15)。 因為,人無法自己把內心的污穢除去的,那是神的工作。
所以,聖經所教導的「清心」與一般宗教所講的清心,不同處在於目的和方法不同。聖經的清心,主要的目的不是要達到五大皆空。聖經的目的,是要叫人能夠盡心、盡性、盡力愛神,遵行神的律法,成為神國度的子民,領受神的祝福。聖經的方法,不是離開塵世人群,吃齋唸經,清心寡欲,去慾斷愛。聖經的清心,是耶穌基督藉著內住在基督徒心中的聖靈的工作。人不是被動的,人從內心產生有意識的回應。
清心在以西結書36章。「24 我必從各國收取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引導你們歸回本地。25 我必用清水灑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掉一切的偶像。26 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27 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28 你們必住在我所賜給你們列祖之地。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每一節經文都講到神主權的作為:「我必,我要」。
24節:向神悔改歸回。舊約的回轉向神,就是悔改,心意更新變化的意思。這就是保羅說的:把人的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們都順服基督(林後10:5)。
25節:人的心被潔淨。 水是舊約潔淨條例中所用的元素(民19;8:5-7,21,祭司潔淨分別歸耶和華),象徵內住的聖靈在神選民心中的工作(舊約新約都如此:亞伯拉罕,大衛,保羅,彼得)。當基督徒心思意念回轉向神,歸回向神的時候,就表示聖靈洗淨了基督徒內心的污穢,除掉內心一切的偶像。
26節:人的心被更新。新的心、新的靈、除去石心、賜下肉心,都是指「重生」和「歸信」(conversion)。內心有意識的改變,心裡主動的會要順服神的旨意,順服神的話。
27節:被更新的目的。遵行神的律法是清心的目的。遵行神的律法的人就是神的子民,在神掌權之下,蒙受神的祝福。
28節:蒙受聖約祝福。神所賜的應許之地,對舊約和新約的神的百姓而言,一方面是指「永生」:基督豐盛的生命;一方面是指「新天新地」——最終極的歸回,聖約最終極的完成,神國度永遠的實現和成就。
從來沒有人見過神。 聖經許多地方告訴我們,人沒有見過神:約壹4:12,「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了。」提前6:16,「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裏,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要將他顯明出來。但願尊貴和永遠的權能都歸給他。阿們!」約1:18,「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我們現在見到神是藉著信心的眼睛,一直到最後,在新天新地地時,才在神的榮光中見主面。我們現在從神的話,從聖經中,從神的啟示中見到神;我們從歷史中見到神;我們現在從我們的遭遇中,從神的作為中見到神。有一天我們會在基督的榮耀中見到祂的面,直到那時候,我們是藉著信心見到神。
來12:14。「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約壹3:2。「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上帝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3 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 」
必得見神的意思。這裡的「看見」,在現階段是比喻性的用詞,意思是認識神、意識到祂的同在,看到祂的照護、管理和能力,直到將來得榮耀的時候以全然的聖潔見主面。
我們從整個聖經的啟示來看,清心的人之祝福,是神的百姓生命更新的最高祝福,恢復了神與人之間的聖約關係-我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
如何做到清心的人呢?馬丁路德說,「說起來很簡單,你不必爬到天上,也不必跑到修道院裡面去,用你自己的想法成為清心的人;而是拒絕所有你自己的想法,好像拒絕泥土和污穢。你要知道修道院的修道士,他們坐在那裡以最深刻的默想,想他們的主,他們的神,他們是在自我想像和陶醉,其實是走在泥土中,而且泥土不是蓋到他們的膝蓋,而是蓋過了頭和耳。因為,他們是隨著他們自己的想法,沒有任何神的話,所以只是謊言和幻想;正如聖經許多地方證明的:清心就是隨時留意神的話,並且用神的話取代自己的想法。」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另譯:有福啦!那些清心的人,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 for they shall see God.
μακάριοι οἱ καθαροὶ τῇ καρδίᾳ,ὅτι αὐτοὶ τὸν θεὸν ὄψονται.
讀經靈修:
我們今天要來看登山寶訓八福的第六福。「有福啦,那些清心的人,因為他們必得見神!」馬太亨利說(Matthew-Henry):「清心是最具全面性特質的祝福。真正的基督教在於心,在於清潔的心;把心中的邪惡除去。」加爾文說:「清心被普遍認為是所有美德之母。」 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心,是耶穌教導的中心。耶穌的福音就是關於心:所有的重點都在心上面。」我們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耶穌宣告和教導的福音要把重點放在「心」上面呢?
心的定義。首先我們要來看「心」是什麼?希伯來文是[לֵב](lev),希臘文是[καρδία](kardia)。人體內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是心臟,因此被認為是人體生命的源頭。心也用來指人的精神,情緒,思慮,謀劃的活動範圍。聖經用心這個字通常是指人的心思(mind),人思想的那一部分。雖然也包括了情緒,和意志,但是多注重在人的思想。 箴言書4:23說:「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心是你生命的源頭(和合本: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這就是聖經對心的定義,心是人生命的源頭。
聖經詞典:心是也是指人內在的本質(inner being),裡面的人(inner person)。保羅在羅馬書中說,他裡面的人[ἔσω ἄνθρωπον](和合本:裡面的意思)喜歡神的律法,但是他肢體中有個律,和心思/理解力[νοῦς](noos)中的律交戰。 保羅在以弗所書3:16,為以弗所的基督徒禱告,求天父藉著聖靈叫他們裡面的人[ἔσω ἄνθρωπον]剛強起來(和合本翻譯為:心裡的力量),使基督因他們的信,住在他們「心裡」[καρδία](kardia)。所以,清心的「心」是指人內在生命(inner being)的源頭,裡面的人(inner person)。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心思和理解力。
「清心」是:神國子民內在生命的潔淨更新,恢復神與人之間的聖約關係。清心的人是基督徒「裡面的人」,內在生命在本質上產生一種全然的轉變和更新,其目的是要重新建立神與人之間的聖約關係——藉著遵行律法得著最高的祝福。
心是罪所居住的地方。創世記6:5說:「耶和華看到人類在地上的罪惡,人心中終日思想的盡都是惡(註:和合本沒有把心這個字翻譯出來)。」耶17:9,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系統神學家伯克福(Berkhof)說,「罪不住在靈魂的任何一個機能/官能中,而是住在心裡。心,對聖經心理學而言是靈魂的中央器官,有關生命的事都是從那裡產生的。」
中國的佛教也講清心:「清心寡欲,去慾斷愛」。佛教有《清心咒》,其功用是要「清心定神,去煩止惡」。目的是達到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世間一切物質和人的生命的合成)的光景。進入佛門的人除了剃度之外,經過一段時間的操練後,會在入門僧侶的頭上,用香點上一顆戒疤,稱為「清心」。
人類知道問題在於人的內心,然而他們因為罪的關係,失去了與神之間的交通,原來認識神的知識也被罪玷污、扭曲了。他們意圖要除去罪所帶來的勞苦愁煩,但是他們所思想出來的方法,都還是離開了神的旨意,都是離開了神的啟示,所作的努力。在面對神死亡的審判下,人一切的努力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1:14-15)。 因為,人無法自己把內心的污穢除去的,那是神的工作。
所以,聖經所教導的「清心」與一般宗教所講的清心,不同處在於目的和方法不同。聖經的清心,主要的目的不是要達到五大皆空。聖經的目的,是要叫人能夠盡心、盡性、盡力愛神,遵行神的律法,成為神國度的子民,領受神的祝福。聖經的方法,不是離開塵世人群,吃齋唸經,清心寡欲,去慾斷愛。聖經的清心,是耶穌基督藉著內住在基督徒心中的聖靈的工作。人不是被動的,人從內心產生有意識的回應。
清心在以西結書36章。「24 我必從各國收取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引導你們歸回本地。25 我必用清水灑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掉一切的偶像。26 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27 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28 你們必住在我所賜給你們列祖之地。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每一節經文都講到神主權的作為:「我必,我要」。
24節:向神悔改歸回。舊約的回轉向神,就是悔改,心意更新變化的意思。這就是保羅說的:把人的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們都順服基督(林後10:5)。
25節:人的心被潔淨。 水是舊約潔淨條例中所用的元素(民19;8:5-7,21,祭司潔淨分別歸耶和華),象徵內住的聖靈在神選民心中的工作(舊約新約都如此:亞伯拉罕,大衛,保羅,彼得)。當基督徒心思意念回轉向神,歸回向神的時候,就表示聖靈洗淨了基督徒內心的污穢,除掉內心一切的偶像。
26節:人的心被更新。新的心、新的靈、除去石心、賜下肉心,都是指「重生」和「歸信」(conversion)。內心有意識的改變,心裡主動的會要順服神的旨意,順服神的話。
27節:被更新的目的。遵行神的律法是清心的目的。遵行神的律法的人就是神的子民,在神掌權之下,蒙受神的祝福。
28節:蒙受聖約祝福。神所賜的應許之地,對舊約和新約的神的百姓而言,一方面是指「永生」:基督豐盛的生命;一方面是指「新天新地」——最終極的歸回,聖約最終極的完成,神國度永遠的實現和成就。
從來沒有人見過神。 聖經許多地方告訴我們,人沒有見過神:約壹4:12,「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了。」提前6:16,「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裏,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要將他顯明出來。但願尊貴和永遠的權能都歸給他。阿們!」約1:18,「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我們現在見到神是藉著信心的眼睛,一直到最後,在新天新地地時,才在神的榮光中見主面。我們現在從神的話,從聖經中,從神的啟示中見到神;我們從歷史中見到神;我們現在從我們的遭遇中,從神的作為中見到神。有一天我們會在基督的榮耀中見到祂的面,直到那時候,我們是藉著信心見到神。
來12:14。「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約壹3:2。「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上帝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3 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 」
必得見神的意思。這裡的「看見」,在現階段是比喻性的用詞,意思是認識神、意識到祂的同在,看到祂的照護、管理和能力,直到將來得榮耀的時候以全然的聖潔見主面。
我們從整個聖經的啟示來看,清心的人之祝福,是神的百姓生命更新的最高祝福,恢復了神與人之間的聖約關係-我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
如何做到清心的人呢?馬丁路德說,「說起來很簡單,你不必爬到天上,也不必跑到修道院裡面去,用你自己的想法成為清心的人;而是拒絕所有你自己的想法,好像拒絕泥土和污穢。你要知道修道院的修道士,他們坐在那裡以最深刻的默想,想他們的主,他們的神,他們是在自我想像和陶醉,其實是走在泥土中,而且泥土不是蓋到他們的膝蓋,而是蓋過了頭和耳。因為,他們是隨著他們自己的想法,沒有任何神的話,所以只是謊言和幻想;正如聖經許多地方證明的:清心就是隨時留意神的話,並且用神的話取代自己的想法。」
回應禱告:
9/20/2018 星期四
今日經文: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另譯:有福啦!就是那些憐恤人的,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Blessed are the merciful, for they shall receive mercy.
μακάριοι οἱ ἐλεήμονες, ὅτι αὐτοὶ ἐλεηθήσονται.
讀經靈修:
首先,我們還是要重複提醒自己,「八福」不是律法,是神所賜的新生命的特質。
憐恤是反世界的思想。耶穌所處的是羅馬人統治的世界。羅馬人崇尚公平和報復。他們崇尚權力和能力,因此,憐恤是一種弱者的表現,不適合作為統治者。憐恤在耶穌所處的世界是一種違反世界價值的思想。
今天我們所處的世界的思想模式受到兩種文化主流的影響:一種是消費文化的思想模式,是一種「民粹主義」(populism )的思想模式。兩者都抹殺了憐恤的美德。
消費文化的思想模式是:「顧客至上,顧客永遠是對的」。為了企業本身的利益,而把顧客的要求放在最高位置,這就是消費者導向的思想模式。如果一個顧客在消費的過程中,不滿意服務或產品的品質,可以立刻反應,並且得到補償和道歉。這種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思想模式,與人天然本性中的「自我」不謀而和。當個人的利益受到傷害、沒有受到重視的時候,立刻激起潛在的「自我意識」。這種心態在人際關係上表現出來的往往是:沒有憐恤,只有「個人利益」和抱怨。沒有同情,只有「自我保護」和抗議。現代消費文化的思想模式,往往助長了人本性中的惡,抹殺了憐恤的美德。
「民粹主義」的思想模式:是消費大眾和弱勢團體,聯合起來對抗大型組織體系的不公平。不信任、反抗傳統組織體系的運作。 所帶來的是:在「自我主權」受壓和不公平的時候,以反抗和不服從體制為優先。往往助長了個人主義,獨立自主,忽略了憐恤人的美德。
憐恤是人類的美德。憐恤的確是人類的一項美德,也是值得讚賞的。然而,世界的思想模式往往與憐恤是背道而馳的。反觀天生的憐恤,往往也發現有許多缺陷:雖然隨和、心地好,熱心幫助人,卻無法認清「自我」,還可能成為不言的「自義」 。
天國的憐恤彰顯的地方,是在別人對自己的自尊、自我利益造成傷害、威脅的時候,表現對冒犯者的饒恕和接納的行動上。天國的憐恤,不行使自己合法的權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制裁、報復;心裡不但沒有苦毒,反而因對方的過錯、冒犯、傷害感到同情,並且用言語和行為去幫助冒犯者。因為,他自己是靈裡貧窮的人,也看到。。。
耶穌在十字架上就表現了這種天國的憐恤:「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耶穌也教導我們這種天國的憐恤:「勉我們的債,也免了人的債。」
18 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19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20 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21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18-21)
天國的憐恤與公義。天國的憐恤與公義是不可分開的。天國的憐恤對罪是敏感的,對受罪綑綁的人深感同情。因此,天國的憐恤必然帶來對人的態度的轉變。因為站在公義的神的面前,自己與所有的人一樣都是罪人,不同的是自己是蒙恩的罪人。他內心應該沒有驕傲,沒有自義self-righteous,不會在背後定罪、論斷他人。這些都是自然產生的,是認識自己罪性之後生出的果子:「14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15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羅12:14-16)
天國的憐恤與慈愛。天國的憐恤與慈愛是不可分開的。天國的憐恤是發自於捨己的愛(self-denying love)、犧牲的愛(sacrificial love)、不顧和超出自身利益的愛 (none-self-beneficial love)。「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賽58:7a)。並且,把拯救的憐恤,和捨己的憐恤,施行給全人類:「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嗎?」(賽58:7b)。主耶穌十字架捨己的愛是最高的典範;是天國憐恤的最高表現。
天國的憐恤是聖靈的果子,是從靈裡貧窮的自我認識,所發出來的果效。天國的憐恤不僅是一種情感,而是一種屬天的運作的原則(operative principle),一種屬神的思想模式 (mode of thinking),表現在人與人的互動中。
必蒙憐恤。必蒙憐恤與神施行的救恩有直接的關係。以賽亞書58章8-12節,說明了憐恤的人所必蒙的憐恤。
首先,6節的「禁食」的意思是:馬太亨利(Matthew-Henry)說,「「禁食」的意思是「使靈魂受苦」,征服和制服腐敗的本性。」藍恩 (Peter-Lange)說,「棄絕罪是一種「屬靈的禁食(abstaining from sin is a spiritual fasting )」。其果效彰顯在天國的憐恤上:拯救人脫離罪、病痛、貧困、飢餓的綑綁;以捨己的愛供應罪人福音、提供病痛、貧困、飢餓的人之所需;對用行動拯救整個人類的罪、病痛、貧困、飢餓。
神所應許蒙受的憐恤有三:
第一,8-9a節。「8 這樣,你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你的公義必在你前面行;耶和華的榮光必作你的後盾。9 那時你求告,耶和華必應允;你呼求,他必說:我在這裏。」
神的百姓/基督徒,對神的認識開始增長,心意漸漸被更新變化(v.8a);他們開始經歷罪和罪性的除去(v.8b)。他們像軍隊朝向神的公義前進,經歷神的保守和引導,他們的作為彰顯神的榮耀,律法的義開始成就在他們身上(v.8c)。他們經歷神回應他們禱告(v.9)。
第二,9b-11節。「你若從你中間除掉重軛和指摘人的指頭,並發惡言的事,10 你心若向飢餓的人發憐憫,使困苦的人得滿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11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在乾旱之地使你心滿意足,骨頭強壯。你必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神的百姓/基督徒,在天國的憐恤上繼續進步,除去驕傲、污穢的言語(v.9b-10a);他們對神的認識繼續增長;心意更多地被更新變化(v.10b)。雖然四周的環境是乾旱的,但是他們的新生命得著引導和供應,而長大成熟(v.11a);不但他們自己得著屬天的祝福;並且將「認識神的知識」供應其他人(v.11b)。
第三,12節。「那些出於你的人必修造久已荒廢之處;你要建立拆毀累代的根基。你必稱為補破口的,和重修路徑與人居住的。」神的百姓/基督徒一同建造教會神的居所,建立在古舊的福音的根基上;並且互相和睦同居的敬拜神。
從以賽亞書,我們看到三個不斷增長之神的憐恤。最後,使徒保羅在猶大書中,也提醒我們天國的憐恤:「21 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22 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23 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另譯:有福啦!就是那些憐恤人的,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Blessed are the merciful, for they shall receive mercy.
μακάριοι οἱ ἐλεήμονες, ὅτι αὐτοὶ ἐλεηθήσονται.
讀經靈修:
首先,我們還是要重複提醒自己,「八福」不是律法,是神所賜的新生命的特質。
憐恤是反世界的思想。耶穌所處的是羅馬人統治的世界。羅馬人崇尚公平和報復。他們崇尚權力和能力,因此,憐恤是一種弱者的表現,不適合作為統治者。憐恤在耶穌所處的世界是一種違反世界價值的思想。
今天我們所處的世界的思想模式受到兩種文化主流的影響:一種是消費文化的思想模式,是一種「民粹主義」(populism )的思想模式。兩者都抹殺了憐恤的美德。
消費文化的思想模式是:「顧客至上,顧客永遠是對的」。為了企業本身的利益,而把顧客的要求放在最高位置,這就是消費者導向的思想模式。如果一個顧客在消費的過程中,不滿意服務或產品的品質,可以立刻反應,並且得到補償和道歉。這種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思想模式,與人天然本性中的「自我」不謀而和。當個人的利益受到傷害、沒有受到重視的時候,立刻激起潛在的「自我意識」。這種心態在人際關係上表現出來的往往是:沒有憐恤,只有「個人利益」和抱怨。沒有同情,只有「自我保護」和抗議。現代消費文化的思想模式,往往助長了人本性中的惡,抹殺了憐恤的美德。
「民粹主義」的思想模式:是消費大眾和弱勢團體,聯合起來對抗大型組織體系的不公平。不信任、反抗傳統組織體系的運作。 所帶來的是:在「自我主權」受壓和不公平的時候,以反抗和不服從體制為優先。往往助長了個人主義,獨立自主,忽略了憐恤人的美德。
憐恤是人類的美德。憐恤的確是人類的一項美德,也是值得讚賞的。然而,世界的思想模式往往與憐恤是背道而馳的。反觀天生的憐恤,往往也發現有許多缺陷:雖然隨和、心地好,熱心幫助人,卻無法認清「自我」,還可能成為不言的「自義」 。
天國的憐恤彰顯的地方,是在別人對自己的自尊、自我利益造成傷害、威脅的時候,表現對冒犯者的饒恕和接納的行動上。天國的憐恤,不行使自己合法的權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制裁、報復;心裡不但沒有苦毒,反而因對方的過錯、冒犯、傷害感到同情,並且用言語和行為去幫助冒犯者。因為,他自己是靈裡貧窮的人,也看到。。。
耶穌在十字架上就表現了這種天國的憐恤:「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耶穌也教導我們這種天國的憐恤:「勉我們的債,也免了人的債。」
18 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19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20 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21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18-21)
天國的憐恤與公義。天國的憐恤與公義是不可分開的。天國的憐恤對罪是敏感的,對受罪綑綁的人深感同情。因此,天國的憐恤必然帶來對人的態度的轉變。因為站在公義的神的面前,自己與所有的人一樣都是罪人,不同的是自己是蒙恩的罪人。他內心應該沒有驕傲,沒有自義self-righteous,不會在背後定罪、論斷他人。這些都是自然產生的,是認識自己罪性之後生出的果子:「14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15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羅12:14-16)
天國的憐恤與慈愛。天國的憐恤與慈愛是不可分開的。天國的憐恤是發自於捨己的愛(self-denying love)、犧牲的愛(sacrificial love)、不顧和超出自身利益的愛 (none-self-beneficial love)。「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賽58:7a)。並且,把拯救的憐恤,和捨己的憐恤,施行給全人類:「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嗎?」(賽58:7b)。主耶穌十字架捨己的愛是最高的典範;是天國憐恤的最高表現。
天國的憐恤是聖靈的果子,是從靈裡貧窮的自我認識,所發出來的果效。天國的憐恤不僅是一種情感,而是一種屬天的運作的原則(operative principle),一種屬神的思想模式 (mode of thinking),表現在人與人的互動中。
必蒙憐恤。必蒙憐恤與神施行的救恩有直接的關係。以賽亞書58章8-12節,說明了憐恤的人所必蒙的憐恤。
首先,6節的「禁食」的意思是:馬太亨利(Matthew-Henry)說,「「禁食」的意思是「使靈魂受苦」,征服和制服腐敗的本性。」藍恩 (Peter-Lange)說,「棄絕罪是一種「屬靈的禁食(abstaining from sin is a spiritual fasting )」。其果效彰顯在天國的憐恤上:拯救人脫離罪、病痛、貧困、飢餓的綑綁;以捨己的愛供應罪人福音、提供病痛、貧困、飢餓的人之所需;對用行動拯救整個人類的罪、病痛、貧困、飢餓。
神所應許蒙受的憐恤有三:
第一,8-9a節。「8 這樣,你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你的公義必在你前面行;耶和華的榮光必作你的後盾。9 那時你求告,耶和華必應允;你呼求,他必說:我在這裏。」
神的百姓/基督徒,對神的認識開始增長,心意漸漸被更新變化(v.8a);他們開始經歷罪和罪性的除去(v.8b)。他們像軍隊朝向神的公義前進,經歷神的保守和引導,他們的作為彰顯神的榮耀,律法的義開始成就在他們身上(v.8c)。他們經歷神回應他們禱告(v.9)。
第二,9b-11節。「你若從你中間除掉重軛和指摘人的指頭,並發惡言的事,10 你心若向飢餓的人發憐憫,使困苦的人得滿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11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在乾旱之地使你心滿意足,骨頭強壯。你必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神的百姓/基督徒,在天國的憐恤上繼續進步,除去驕傲、污穢的言語(v.9b-10a);他們對神的認識繼續增長;心意更多地被更新變化(v.10b)。雖然四周的環境是乾旱的,但是他們的新生命得著引導和供應,而長大成熟(v.11a);不但他們自己得著屬天的祝福;並且將「認識神的知識」供應其他人(v.11b)。
第三,12節。「那些出於你的人必修造久已荒廢之處;你要建立拆毀累代的根基。你必稱為補破口的,和重修路徑與人居住的。」神的百姓/基督徒一同建造教會神的居所,建立在古舊的福音的根基上;並且互相和睦同居的敬拜神。
從以賽亞書,我們看到三個不斷增長之神的憐恤。最後,使徒保羅在猶大書中,也提醒我們天國的憐恤:「21 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22 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23 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
回應禱告:
9/19/2018 星期三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6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另譯:有福啦!那些飢渴慕義的人,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Blessed are those who hunger and thirst for righteousness, for they shall be satisfied.
μακάριοι οἱ πεινῶντες καὶ διψῶντες τὴν δικαιοσύνην, ὅτι αὐτοὶ χορτασθήσονται.
讀經靈修:
讓我們回顧一下前面的三個祝福,三個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這三個祝福都需要我們省察自己、檢視自己、真實的認識自己;見證了基督藉著聖靈在神子民心中掌權的情形。
第一福,靈裡的貧窮,同時是「因信稱義」的經歷:我們得救僅靠信心不靠行為。因信稱義不是持續的經歷,卻是持續的安慰。靈裡貧窮的經歷是持續不斷的:就是在神面前一無所有。靈裡貧窮的人的內心光景是一個沒有自我、虛己的自我認知:知道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神賜給我們的,我們的能力才幹、人生經歷、學識背景、美好的道德行為、生命氣息…。包括我們的救恩。 所以,從救恩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基督徒都是靈裡貧窮的人。從實際新生命的成長的角度來看,這必須是因信稱義的人持續增加的經歷。(參:羅3:10-20)
第二福,天國的哀慟,就是認識到自己靈裡的貧窮、破產,對自己的罪性感到深刻的憂愁、哀慟。並且也為教會的罪,也為人類的罪憂愁哀慟。這樣的安慰來自於純正教義的教導和鼓勵,基督徒互相的安慰,神也藉著人、事、物賜下安慰。最主要的是,基督徒有稱義的安慰,神應許的安慰,和基督不可隔絕之愛的安慰。(參:羅馬書7:24,8:23)
第三福,天國的溫柔,不是人天然本性的溫柔。天然的溫柔是有瑕疵、脆弱的,經不起震動和考驗,受罪污染的。人本性溫柔中的「自我」必須從我們的本性中被脫下和除去。天國的溫柔往往是表現在負面遭遇中的溫柔和謙卑;發生在與人的互動上的溫柔和謙卑;對自己的內心有更嚴格、更深的查驗和爭戰;表現在對真理追求的溫柔謙卑受教;表現在認識神的管教上的順服、馴良。天國的溫柔是人本性受到聖靈的掌管的結果。其所承受的土地是:神所賜的屬靈的恩賜,和在基督裡的基業。(參:羅8:3-14;加5:16-26;6:1-8)
鐘馬田(Martin Llyod-Jones)指出這三個祝福的共同特點,他說:「目前我們一直看到這個可怕的問題:自我。自我的考慮、自我的利益、自我的依靠,這些都導致我們的痛苦,是造成戰爭的最終極原因,不論說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都是因為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結果把自己看為是神的可怕事情所引起的。這些都是基督徒所哀慟、懊悔和恨惡的。」這的確是福音祝福的核心:脫下一切的自我。難怪,加爾文的基督教教義,第3卷7章,說:「基督徒生活的總結就是:否定自我(deny yourself)。」若是沒有具備「否定自我」的生命特質,無論是基督徒、牧師、傳道人、教師或神學家都一樣,就好像身上掛了許多定時炸彈,有的是向內爆炸的,有的是向外爆炸的,一旦發生,內心的綑綁和傷害往往會長久的持續下去,除非在神的恩典中,被聖靈釋放出來。
「八福」的每一個祝福都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脫下和除去」的負面的部分,另一個是「穿上和得著」的正面部分。並且每一個祝福都發自於第一個祝福:靈裡的貧窮。「靈裡貧窮」不但是所有祝福的基礎,也是一個持續不斷增加的經歷。這個祝福和前面三個祝福一樣,是一個雙重的經歷:是一個開始,也是持續不斷的;從因信稱義開始,但持續在已經得救的信徒的身上。這是一種在基督徒生命的不同階段,重複領受到的恩典
今天的經文,第四福,最能顯出與靈裡貧窮的直接關係:義的飢渴彰顯靈裡的貧窮,就會得著「義的成就」之飽足。除非我們對義的胃口是飢渴的,否則我們是不會知道飽足的應許是什。我們要先思想「義」是什麼?
義不是是什麼。義不是一般的善行(義);義也不是一般令人佩服的道德標準和行為。雖然,所有的善都是從神來的(雅1:17),然而,不是所有的好行為都是合乎神的標準的。羅馬書說,「不是出於信心的都是罪」(羅14:23)。以賽亞書說,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賽64:6)。這是聖經對人類一般善行和道德行為的評估。
虛假的義。何西阿書講到神要審判祂的教會,因為他們的義就好像「早晨的雲霧」和「速散的甘露」 。雖然神領他們出了埃及、過了紅海,受洗成為神的百姓,他們卻拜偶像,離棄了真理的教導。所以,他們的好行為是一時的、短暫的、外在的、經不起考驗的,如同「早晨的雲霧」和「速散的甘露」。 新約的加拉太教會也是如此,從聖靈入門,卻靠肉身成全,離開了福音的真理,隨從了受咒詛的「別的福音」(加1:6-8),結果卻是順著本性的喜好活著。空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後3:5)。
義的定義。 簡言之,義就是要按照神的標準,滿足達到神的律法之要求。加拉太書3:10,告訴我們這個標準是:個人、持續不斷地、完全的滿足所有的律法,不僅外在的行為、言語,並且內心的思想也在律法要求的範圍(申26:16;太22:37;可12:30,33;路10:23)。加3:10- 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經上記著:「凡不常(continuous 持續不斷地)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perfect完全滿足)去行的(personal 個人),就被咒詛。」(參:申27:26)所以,「義」與神的律法的標準和要求是無法分開的。滿足神律法標準和要求的義就是:「律法的義」。
義與神國。 神是藉著祂所頒布的律法統治、管理、祝福祂的百姓的。所以,神的國度和律法,神的百姓和律法的義,形成一個整體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約 (covenant)。當人類祖先亞當,作為人類的元首犯罪,沒有遵行神的律法的時候,亞當的後代,整個人類就與神的關係斷絕了。神就藉著第二個亞當,基督,建立神的國,其目的就是要恢復這個關係。
因此,律法對「義」的要求——就必需成就在神國百姓的身上,成為恢復神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必要性。唯有如此,神的統治、管理和祝福才能夠成為實際。 這就是神的計畫,而神的百姓是這個計畫施行的對象。整個羅馬書都是在說明這件事:義的成就。
飢渴的意思是什麼。飢渴是什麼意思我們可能都知道,但是卻很少人經歷這裡所說的飢渴。我們通常感到肚子餓,感到口渴,不是這裡所說的飢渴。這裡的飢渴是一種沒有得到就無法生存的急迫感。交往中男女對愛情的追求,接近這種感覺 。最好的描述是嬰兒對母奶的飢渴:我們都聽過嬰兒飢渴的時候的哭聲,幾乎好像要命一樣。這是飢渴的最好影像。飢渴是對事物追求的慾望,飢渴是一個人心思、意念、情感、時間、力量的專注。飢渴是一種無法忍受的痛苦。彼得告訴基督徒,要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愛慕純正的道(彼前1:2)。這是飢渴最好的描述。
飢渴是如何發生的。飢渴慕義的發生,是當基督徒靈裡貧窮時,他看到自己的罪和罪性,他看到自己被自己的罪性綑綁,被其「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言語和行為所控制的時候,他開始恨惡自己的本性,他就自然會對義產生飢渴。他開始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基督的性情感到一種強烈的渴慕和需求。他每一次的失敗,就加深了對義的飢渴。羅7:24,「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這是飢渴發生的原因。史托德(John Stott)說,「具有一個健康的屬靈胃口是基督徒生命成長之最大的秘訣。如同靈裡貧窮,哀慟和溫柔一樣,飢渴慕義是耶穌門徒一種持續不斷的特質, 」
神的啟示之飽足。飽足來自於基督的話、神的話——聖經。羅馬書10:5-17,保羅解釋,耶穌透過祂所差遣的傳道者,多傳講的純正的信心的道,使祂蒙揀選的百姓聽到祂,就是明白基督的道理。約翰福音6:35,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必定不渴。」這些都講到神的道,耶穌的話使祂的百姓,使基督徒得到飽足。
因信稱義的飽足。「因信稱義」永遠是基督徒飽足的根基。基督徒知道他所有的罪已經得著赦免了,神不看我們的罪,因為基督的義披戴在我們身上,這是基督徒隨時的飽足,因為基督的義得到的飽足——救恩的穩妥。
義的成就之飽足。當一個基督徒知道主耶穌要如何祝福他,如何在神所安排的大大小小遭遇中讓他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本相。要他知道並學習如何不順從自己本性的情慾行事,在思想和行為上,靠著聖靈除去一切情慾上的敗壞時,漸漸地,聖靈就在他身上結出果子。當基督徒經歷到這種轉變時,他知道這是聖靈的工作,不是出於他自己,因此不會驕傲,只會感恩和得到飽足!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5:6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另譯:有福啦!那些飢渴慕義的人,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Blessed are those who hunger and thirst for righteousness, for they shall be satisfied.
μακάριοι οἱ πεινῶντες καὶ διψῶντες τὴν δικαιοσύνην, ὅτι αὐτοὶ χορτασθήσονται.
讀經靈修:
讓我們回顧一下前面的三個祝福,三個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這三個祝福都需要我們省察自己、檢視自己、真實的認識自己;見證了基督藉著聖靈在神子民心中掌權的情形。
第一福,靈裡的貧窮,同時是「因信稱義」的經歷:我們得救僅靠信心不靠行為。因信稱義不是持續的經歷,卻是持續的安慰。靈裡貧窮的經歷是持續不斷的:就是在神面前一無所有。靈裡貧窮的人的內心光景是一個沒有自我、虛己的自我認知:知道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神賜給我們的,我們的能力才幹、人生經歷、學識背景、美好的道德行為、生命氣息…。包括我們的救恩。 所以,從救恩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基督徒都是靈裡貧窮的人。從實際新生命的成長的角度來看,這必須是因信稱義的人持續增加的經歷。(參:羅3:10-20)
第二福,天國的哀慟,就是認識到自己靈裡的貧窮、破產,對自己的罪性感到深刻的憂愁、哀慟。並且也為教會的罪,也為人類的罪憂愁哀慟。這樣的安慰來自於純正教義的教導和鼓勵,基督徒互相的安慰,神也藉著人、事、物賜下安慰。最主要的是,基督徒有稱義的安慰,神應許的安慰,和基督不可隔絕之愛的安慰。(參:羅馬書7:24,8:23)
第三福,天國的溫柔,不是人天然本性的溫柔。天然的溫柔是有瑕疵、脆弱的,經不起震動和考驗,受罪污染的。人本性溫柔中的「自我」必須從我們的本性中被脫下和除去。天國的溫柔往往是表現在負面遭遇中的溫柔和謙卑;發生在與人的互動上的溫柔和謙卑;對自己的內心有更嚴格、更深的查驗和爭戰;表現在對真理追求的溫柔謙卑受教;表現在認識神的管教上的順服、馴良。天國的溫柔是人本性受到聖靈的掌管的結果。其所承受的土地是:神所賜的屬靈的恩賜,和在基督裡的基業。(參:羅8:3-14;加5:16-26;6:1-8)
鐘馬田(Martin Llyod-Jones)指出這三個祝福的共同特點,他說:「目前我們一直看到這個可怕的問題:自我。自我的考慮、自我的利益、自我的依靠,這些都導致我們的痛苦,是造成戰爭的最終極原因,不論說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都是因為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結果把自己看為是神的可怕事情所引起的。這些都是基督徒所哀慟、懊悔和恨惡的。」這的確是福音祝福的核心:脫下一切的自我。難怪,加爾文的基督教教義,第3卷7章,說:「基督徒生活的總結就是:否定自我(deny yourself)。」若是沒有具備「否定自我」的生命特質,無論是基督徒、牧師、傳道人、教師或神學家都一樣,就好像身上掛了許多定時炸彈,有的是向內爆炸的,有的是向外爆炸的,一旦發生,內心的綑綁和傷害往往會長久的持續下去,除非在神的恩典中,被聖靈釋放出來。
「八福」的每一個祝福都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脫下和除去」的負面的部分,另一個是「穿上和得著」的正面部分。並且每一個祝福都發自於第一個祝福:靈裡的貧窮。「靈裡貧窮」不但是所有祝福的基礎,也是一個持續不斷增加的經歷。這個祝福和前面三個祝福一樣,是一個雙重的經歷:是一個開始,也是持續不斷的;從因信稱義開始,但持續在已經得救的信徒的身上。這是一種在基督徒生命的不同階段,重複領受到的恩典
今天的經文,第四福,最能顯出與靈裡貧窮的直接關係:義的飢渴彰顯靈裡的貧窮,就會得著「義的成就」之飽足。除非我們對義的胃口是飢渴的,否則我們是不會知道飽足的應許是什。我們要先思想「義」是什麼?
義不是是什麼。義不是一般的善行(義);義也不是一般令人佩服的道德標準和行為。雖然,所有的善都是從神來的(雅1:17),然而,不是所有的好行為都是合乎神的標準的。羅馬書說,「不是出於信心的都是罪」(羅14:23)。以賽亞書說,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賽64:6)。這是聖經對人類一般善行和道德行為的評估。
虛假的義。何西阿書講到神要審判祂的教會,因為他們的義就好像「早晨的雲霧」和「速散的甘露」 。雖然神領他們出了埃及、過了紅海,受洗成為神的百姓,他們卻拜偶像,離棄了真理的教導。所以,他們的好行為是一時的、短暫的、外在的、經不起考驗的,如同「早晨的雲霧」和「速散的甘露」。 新約的加拉太教會也是如此,從聖靈入門,卻靠肉身成全,離開了福音的真理,隨從了受咒詛的「別的福音」(加1:6-8),結果卻是順著本性的喜好活著。空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後3:5)。
義的定義。 簡言之,義就是要按照神的標準,滿足達到神的律法之要求。加拉太書3:10,告訴我們這個標準是:個人、持續不斷地、完全的滿足所有的律法,不僅外在的行為、言語,並且內心的思想也在律法要求的範圍(申26:16;太22:37;可12:30,33;路10:23)。加3:10- 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經上記著:「凡不常(continuous 持續不斷地)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perfect完全滿足)去行的(personal 個人),就被咒詛。」(參:申27:26)所以,「義」與神的律法的標準和要求是無法分開的。滿足神律法標準和要求的義就是:「律法的義」。
義與神國。 神是藉著祂所頒布的律法統治、管理、祝福祂的百姓的。所以,神的國度和律法,神的百姓和律法的義,形成一個整體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約 (covenant)。當人類祖先亞當,作為人類的元首犯罪,沒有遵行神的律法的時候,亞當的後代,整個人類就與神的關係斷絕了。神就藉著第二個亞當,基督,建立神的國,其目的就是要恢復這個關係。
因此,律法對「義」的要求——就必需成就在神國百姓的身上,成為恢復神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必要性。唯有如此,神的統治、管理和祝福才能夠成為實際。 這就是神的計畫,而神的百姓是這個計畫施行的對象。整個羅馬書都是在說明這件事:義的成就。
飢渴的意思是什麼。飢渴是什麼意思我們可能都知道,但是卻很少人經歷這裡所說的飢渴。我們通常感到肚子餓,感到口渴,不是這裡所說的飢渴。這裡的飢渴是一種沒有得到就無法生存的急迫感。交往中男女對愛情的追求,接近這種感覺 。最好的描述是嬰兒對母奶的飢渴:我們都聽過嬰兒飢渴的時候的哭聲,幾乎好像要命一樣。這是飢渴的最好影像。飢渴是對事物追求的慾望,飢渴是一個人心思、意念、情感、時間、力量的專注。飢渴是一種無法忍受的痛苦。彼得告訴基督徒,要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愛慕純正的道(彼前1:2)。這是飢渴最好的描述。
飢渴是如何發生的。飢渴慕義的發生,是當基督徒靈裡貧窮時,他看到自己的罪和罪性,他看到自己被自己的罪性綑綁,被其「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言語和行為所控制的時候,他開始恨惡自己的本性,他就自然會對義產生飢渴。他開始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基督的性情感到一種強烈的渴慕和需求。他每一次的失敗,就加深了對義的飢渴。羅7:24,「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這是飢渴發生的原因。史托德(John Stott)說,「具有一個健康的屬靈胃口是基督徒生命成長之最大的秘訣。如同靈裡貧窮,哀慟和溫柔一樣,飢渴慕義是耶穌門徒一種持續不斷的特質, 」
神的啟示之飽足。飽足來自於基督的話、神的話——聖經。羅馬書10:5-17,保羅解釋,耶穌透過祂所差遣的傳道者,多傳講的純正的信心的道,使祂蒙揀選的百姓聽到祂,就是明白基督的道理。約翰福音6:35,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必定不渴。」這些都講到神的道,耶穌的話使祂的百姓,使基督徒得到飽足。
因信稱義的飽足。「因信稱義」永遠是基督徒飽足的根基。基督徒知道他所有的罪已經得著赦免了,神不看我們的罪,因為基督的義披戴在我們身上,這是基督徒隨時的飽足,因為基督的義得到的飽足——救恩的穩妥。
義的成就之飽足。當一個基督徒知道主耶穌要如何祝福他,如何在神所安排的大大小小遭遇中讓他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本相。要他知道並學習如何不順從自己本性的情慾行事,在思想和行為上,靠著聖靈除去一切情慾上的敗壞時,漸漸地,聖靈就在他身上結出果子。當基督徒經歷到這種轉變時,他知道這是聖靈的工作,不是出於他自己,因此不會驕傲,只會感恩和得到飽足!
回應禱告
9/18/2018 星期二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5:5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另譯:「有福啦!那些溫柔的人,因為他們必得土地!」
“Blessed are the meek, for they shall inherit the earth.
μακάριοι οἱ πραεῖς,· ὅτι αὐτοὶ κληρονομήσουσιν τὴν γῆν.
讀經靈修:
今日經文是我們的主耶穌要祝福我們的第三福:天國生命的第三個特質:「有福啦!那些溫柔的人,因為他們必得土地!」這是進入神國度的人之生命特質;是基督徒在認罪悔改接受耶穌之後的生命特質,是神所賜的「永生」從基督徒內心彰顯出來的特質。為了與人天然本性的溫柔做區分,我們稱它為「天國的溫柔」 。「天國的溫柔」是特殊的,因為把「溫柔」和「承受土地」結合起來,是顛覆人思想的說法。
第一,「天國的溫柔」是顛覆人思想的教導。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對國度的觀念不但是屬物質的,而且是軍事的。 當耶穌開始祂在地上行神蹟、醫病趕鬼時,祂成了猶太人的「超人」 。許多人期盼耶穌會帶領他們推翻羅馬的統治強權。「溫柔的人有福了,他們必承受土地」。這是多麼震撼人心的消息!多麼矛盾的事情!
同樣,今天的時代,這也是不合邏輯,顛覆人觀念的。這個世界的觀念是:要成功,必須是強者,是世界對土地(產業)的觀念。你越堅持和表現自己,彰顯你的才幹和能力,你才越有可能會成功。溫柔是行不通的!有能力,表現自己才可以承受地。溫柔可以承受土地是矛盾不合邏輯的。
第二,「天國的溫柔」的特質。根據希臘文聖經詞典(BADG),對形容詞「溫柔」[πραΰς](praus);名詞[πραΰτης](pratis)的解釋是:「沒有過分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溫和、謙卑、體諒人、溫柔」。這個字在新約總共出現了16次(兩次講到主耶穌的溫柔)。如果從這16節經文的用法來看,「天國的溫柔」有這樣的特質:
天國溫柔與基督的謙卑有關。主耶穌說:「我的心裡柔和[πραΰς](praus)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30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9)」;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2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1-2)」
天國溫柔與基督的和平有關。「我-保羅,就是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裏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如今親自藉著基督的溫柔、和平勸你們。(林後10:1)」;「不要毀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多3:2)」
天國溫柔與人的怒氣相對立。「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上帝的義。21 所以,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雅1:20-21)」。人的怒氣往往帶著罪,人的怒氣的最深處幾乎都根植于「自我」。
天國溫柔與與智慧有關。「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σοφός]有見識[ἐπιστήμων]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πραΰτης] (pratis)上顯出他的善行來。」「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18 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3:3,17-18)
天國溫柔是聖靈所結出來的果子。「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23 溫柔[πραΰτης] (pratis)、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5:22-23)」按照加拉太書和羅馬書8章的教導,「溫柔」是聖靈的果子,是基督的律法,成就在那些不順從肉體,只順從聖靈的人裡面的特徵(羅8:3-4)。
第三,天國溫柔的彰顯。天國的溫柔總是彰顯於現負面的遭遇中。加6:1,「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在當其他人指出我的罪、缺點的時候我是如何反應? 我們可以自己責備自己,但不喜歡其他人責備我們。(「自義」是人的天然本性)。我們可以自己說自己的缺點,但是卻喜歡被人稱讚、重視,不喜歡受到輕視。在許多的負面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會發現人本性的溫柔是經不起試驗的。雖然並不是嚴重的罪,卻是本性的轄制綑綁。
加爾文(John Calvin)說,「溫柔的人是指具有溫和柔順性情的人,他們是不容易被激怒和受傷的人,不會立刻就攻擊人,而是會忍受任何事,而不會用同樣行為回應惡人的人。」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不是忍住憤怒的打擊,而是完全感覺不到憤怒,雖然,我們必須控制口舌,不要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麥克阿瑟(John MacArthur)牧師說,「一個為自己的情況感到心痛的人,為自己的罪哀慟的人,他是不會堅持自己的權利的。他表現出來的事一個安靜,願意順服神的人,而不是一個固執、任性、悖逆、以自我為中心的天然人(natural man)。」
所以,天國溫柔是從內心的「清潔」發出的:除去罪的根源「自我」是一個內心長久的爭戰,並且是在負面的遭遇中產生出來的——天國的溫柔是必須經過試驗的。
天國的溫柔表現在對真理的追求上。 馬太亨利(Matthew-Henry)解釋:「溫柔是那些安靜地順服神的人,順服於神的話和神的仗,遵行神的引導,順從神的計畫,並和平地對待眾人(多3:2);他可以承受挑釁,而不會被激怒發火;用沈默,或用溫柔的話回應;並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表達他們的不悅,不會激動表現出任何無禮的情緒;當別人激動時,他們會冷靜;當他們幾乎無法掌握任何東西的時候,會在耐心中掌握自己的靈魂。他們是溫柔的人,很少,幾乎不會被激怒,並且很快、很容易地就平靜下來;他們寧可饒恕二十次的受傷,也不願報復一次——他們掌控了自己的靈魂。」
天國的溫柔表現在認識神的作為上。這種溫柔在承受神的管教上表現出安靜和忍耐。亞倫的兩個兒子因為違背了敬拜的法則,被神用火燒死。利未記10:3說,「亞倫就默默不語。」舊約祭司以利因為沒有管教自己的兩個兒子,神要撒母耳告訴以利,神要重重降罰以利。以利說,「這是出於耶和華,願祂憑自己的意旨而行。」。撒母耳記16章,神管教大衛在烏利亞事件所犯的罪,興起他的兒子押撒龍要殺他篡位。大衛在逃亡的時候,遇見掃羅的親戚示每,用石頭砍大衛、辱罵他。大衛的臣僕要殺示每,大衛阻止說,「由他咒罵吧!因為這是耶和華吩咐他的。」天國的溫柔發自於認識神的管教,在遭遇中認識神做事的手,認識聖靈的引導。
麥克阿瑟(John MacArthur)牧師這樣說:「溫柔這個希臘文字,是被農夫用來形容一匹馬被馴服,成為柔順、溫和、輕柔的,其力量和能力被控制…這是聖靈的果子,從靈裡貧窮、哀慟、受苦的土壤中長出來的;一朵尊貴的花從自愛的灰土、從驕傲的墳墓中長出來。一方面,這個人看到自己極度的敗壞、不配和痛苦。另一方面,他思想神在基督裡的慈愛和溫柔。這種內在的性情是內心的傾向狀態,出自於對自己的痛苦和神的憐憫的一種敏銳的感知,所形成的柔韌、柔軟、馴良,活潑的性情。沒有留下一丁點原來的痕跡:野蠻、不馴服、獨立自主天性的崎嶇不平 。」
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我們必須願意學習和聽,特別必須把我們自己降伏與聖靈。最後,我要這樣來說明。我們必須把所有的東西——我們自己、我們的權利、我們的理由、我們整個未來——都放在神的手中,特別當我們感到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我們要學習保羅說的:「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鐘馬田(Matyn Llyod-Jones)做了最好的結論:「溫柔主要是對自己真實的看法,然後從態度和行為上向他人表現出來。因此,是兩件事:我看自己的態度;以及表現在我與其他人的關係上。」
第四,什麼是承受土地呢?這是舊約以色列人得著迦南應許地的用語。迦南流奶與蜜之地,預表了基督裡豐盛的生命:「我來了是要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記得以色列人如何得著所應許的豐盛之地嗎?雖然是神應許的,但要得地為業,還必須在神的引導下與仇敵爭戰。同樣,基督的義已經歸算給我們了,但我們仍然必須在聖靈的引導下與天然本性/肉體爭戰,才能得著基督豐盛的生命!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5:5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另譯:「有福啦!那些溫柔的人,因為他們必得土地!」
“Blessed are the meek, for they shall inherit the earth.
μακάριοι οἱ πραεῖς,· ὅτι αὐτοὶ κληρονομήσουσιν τὴν γῆν.
讀經靈修:
今日經文是我們的主耶穌要祝福我們的第三福:天國生命的第三個特質:「有福啦!那些溫柔的人,因為他們必得土地!」這是進入神國度的人之生命特質;是基督徒在認罪悔改接受耶穌之後的生命特質,是神所賜的「永生」從基督徒內心彰顯出來的特質。為了與人天然本性的溫柔做區分,我們稱它為「天國的溫柔」 。「天國的溫柔」是特殊的,因為把「溫柔」和「承受土地」結合起來,是顛覆人思想的說法。
第一,「天國的溫柔」是顛覆人思想的教導。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對國度的觀念不但是屬物質的,而且是軍事的。 當耶穌開始祂在地上行神蹟、醫病趕鬼時,祂成了猶太人的「超人」 。許多人期盼耶穌會帶領他們推翻羅馬的統治強權。「溫柔的人有福了,他們必承受土地」。這是多麼震撼人心的消息!多麼矛盾的事情!
同樣,今天的時代,這也是不合邏輯,顛覆人觀念的。這個世界的觀念是:要成功,必須是強者,是世界對土地(產業)的觀念。你越堅持和表現自己,彰顯你的才幹和能力,你才越有可能會成功。溫柔是行不通的!有能力,表現自己才可以承受地。溫柔可以承受土地是矛盾不合邏輯的。
第二,「天國的溫柔」的特質。根據希臘文聖經詞典(BADG),對形容詞「溫柔」[πραΰς](praus);名詞[πραΰτης](pratis)的解釋是:「沒有過分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溫和、謙卑、體諒人、溫柔」。這個字在新約總共出現了16次(兩次講到主耶穌的溫柔)。如果從這16節經文的用法來看,「天國的溫柔」有這樣的特質:
天國溫柔與基督的謙卑有關。主耶穌說:「我的心裡柔和[πραΰς](praus)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30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9)」;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2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1-2)」
天國溫柔與基督的和平有關。「我-保羅,就是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裏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如今親自藉著基督的溫柔、和平勸你們。(林後10:1)」;「不要毀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多3:2)」
天國溫柔與人的怒氣相對立。「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上帝的義。21 所以,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雅1:20-21)」。人的怒氣往往帶著罪,人的怒氣的最深處幾乎都根植于「自我」。
天國溫柔與與智慧有關。「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σοφός]有見識[ἐπιστήμων]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πραΰτης] (pratis)上顯出他的善行來。」「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18 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3:3,17-18)
天國溫柔是聖靈所結出來的果子。「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23 溫柔[πραΰτης] (pratis)、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5:22-23)」按照加拉太書和羅馬書8章的教導,「溫柔」是聖靈的果子,是基督的律法,成就在那些不順從肉體,只順從聖靈的人裡面的特徵(羅8:3-4)。
第三,天國溫柔的彰顯。天國的溫柔總是彰顯於現負面的遭遇中。加6:1,「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在當其他人指出我的罪、缺點的時候我是如何反應? 我們可以自己責備自己,但不喜歡其他人責備我們。(「自義」是人的天然本性)。我們可以自己說自己的缺點,但是卻喜歡被人稱讚、重視,不喜歡受到輕視。在許多的負面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會發現人本性的溫柔是經不起試驗的。雖然並不是嚴重的罪,卻是本性的轄制綑綁。
加爾文(John Calvin)說,「溫柔的人是指具有溫和柔順性情的人,他們是不容易被激怒和受傷的人,不會立刻就攻擊人,而是會忍受任何事,而不會用同樣行為回應惡人的人。」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不是忍住憤怒的打擊,而是完全感覺不到憤怒,雖然,我們必須控制口舌,不要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麥克阿瑟(John MacArthur)牧師說,「一個為自己的情況感到心痛的人,為自己的罪哀慟的人,他是不會堅持自己的權利的。他表現出來的事一個安靜,願意順服神的人,而不是一個固執、任性、悖逆、以自我為中心的天然人(natural man)。」
所以,天國溫柔是從內心的「清潔」發出的:除去罪的根源「自我」是一個內心長久的爭戰,並且是在負面的遭遇中產生出來的——天國的溫柔是必須經過試驗的。
天國的溫柔表現在對真理的追求上。 馬太亨利(Matthew-Henry)解釋:「溫柔是那些安靜地順服神的人,順服於神的話和神的仗,遵行神的引導,順從神的計畫,並和平地對待眾人(多3:2);他可以承受挑釁,而不會被激怒發火;用沈默,或用溫柔的話回應;並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表達他們的不悅,不會激動表現出任何無禮的情緒;當別人激動時,他們會冷靜;當他們幾乎無法掌握任何東西的時候,會在耐心中掌握自己的靈魂。他們是溫柔的人,很少,幾乎不會被激怒,並且很快、很容易地就平靜下來;他們寧可饒恕二十次的受傷,也不願報復一次——他們掌控了自己的靈魂。」
天國的溫柔表現在認識神的作為上。這種溫柔在承受神的管教上表現出安靜和忍耐。亞倫的兩個兒子因為違背了敬拜的法則,被神用火燒死。利未記10:3說,「亞倫就默默不語。」舊約祭司以利因為沒有管教自己的兩個兒子,神要撒母耳告訴以利,神要重重降罰以利。以利說,「這是出於耶和華,願祂憑自己的意旨而行。」。撒母耳記16章,神管教大衛在烏利亞事件所犯的罪,興起他的兒子押撒龍要殺他篡位。大衛在逃亡的時候,遇見掃羅的親戚示每,用石頭砍大衛、辱罵他。大衛的臣僕要殺示每,大衛阻止說,「由他咒罵吧!因為這是耶和華吩咐他的。」天國的溫柔發自於認識神的管教,在遭遇中認識神做事的手,認識聖靈的引導。
麥克阿瑟(John MacArthur)牧師這樣說:「溫柔這個希臘文字,是被農夫用來形容一匹馬被馴服,成為柔順、溫和、輕柔的,其力量和能力被控制…這是聖靈的果子,從靈裡貧窮、哀慟、受苦的土壤中長出來的;一朵尊貴的花從自愛的灰土、從驕傲的墳墓中長出來。一方面,這個人看到自己極度的敗壞、不配和痛苦。另一方面,他思想神在基督裡的慈愛和溫柔。這種內在的性情是內心的傾向狀態,出自於對自己的痛苦和神的憐憫的一種敏銳的感知,所形成的柔韌、柔軟、馴良,活潑的性情。沒有留下一丁點原來的痕跡:野蠻、不馴服、獨立自主天性的崎嶇不平 。」
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我們必須願意學習和聽,特別必須把我們自己降伏與聖靈。最後,我要這樣來說明。我們必須把所有的東西——我們自己、我們的權利、我們的理由、我們整個未來——都放在神的手中,特別當我們感到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我們要學習保羅說的:「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鐘馬田(Matyn Llyod-Jones)做了最好的結論:「溫柔主要是對自己真實的看法,然後從態度和行為上向他人表現出來。因此,是兩件事:我看自己的態度;以及表現在我與其他人的關係上。」
第四,什麼是承受土地呢?這是舊約以色列人得著迦南應許地的用語。迦南流奶與蜜之地,預表了基督裡豐盛的生命:「我來了是要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記得以色列人如何得著所應許的豐盛之地嗎?雖然是神應許的,但要得地為業,還必須在神的引導下與仇敵爭戰。同樣,基督的義已經歸算給我們了,但我們仍然必須在聖靈的引導下與天然本性/肉體爭戰,才能得著基督豐盛的生命!
回應禱告:
9/17/2018 星期一
今日經文:
羅馬書 8:3-4
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上帝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For God has done what the law, weakened by the flesh, could not do. By sending his own Son in the likeness of sinful flesh and for sin, he condemned sin in the flesh, 4 in order that the righteous requirement of the law might be fulfilled in us, who walk not according to the flesh bu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Τὸ γὰρ ἀδύνατον τοῦ νόμου ἐν ᾧ ἠσθένει διὰ τῆς σαρκός, ὁ θεὸς τὸν ἑαυτοῦ υἱὸν πέμψας ἐν ὁμοιώματι σαρκὸς ἁμαρτίας καὶ περὶ ἁμαρτίας κατέκρινεν τὴν ἁμαρτίαν ἐν τῇ σαρκί, 4 ἵνα τὸ δικαίωμα τοῦ νόμου πληρωθῇ ἐν ἡμῖν τοῖς μὴ κατὰ σάρκα περιπατοῦσιν ἀλλὰ κατὰ πνεῦμα.
讀經靈修:(3 of 3)(請參考:9/2,9/10 讀經靈修)
因信稱義的基督徒,若不是生活在8章4-13節的成聖原則下,就無法彰顯出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描述的那些新生命的特質,因此也無法在生活實際遭遇中處理衝突的人際關係: 「動怒、淫念、夫妻關係、受不公平待遇(拿你的裏衣)、受冒犯羞辱(打右臉)」(太5:21-7:48)。這些都在羅馬書8章4-13節的生命新樣式的原則下,才能彰顯出來的生命特質。否則,還是生活在肉體的統治原則下。
第3節前半,講到耶穌工作的原因:「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第3節後半,講到耶穌工作的方法:「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第4節,講到目的:「為了要使律法對義的要求成就在我們裡面,就是那些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裡面。」因為是三位一體的神把福音的祝福施行在這些人裡面,所以,救恩是穩妥的,並且絕對會成就的。
經文提綱:今日經文,第4節,不能理解為律法的義的成就之「條件」:基督徒必須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否則律法的義就無法成就在他們裡面。因為這樣,就走入了律法裏面,這節經文就成為一條律法了。這節經文是在說,當律法的義的要求,成就在我們裡面時,就會彰顯出不順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新生命樣式」。
律法的義 [τὸ δικαίωμα τοῦ νόμου](to dikaioma tu nomu)。應該翻譯為「律法對義的要求」(the righteous requirement of the law),律法所要求的完全的順服,或律法所要求的義。為什麼不能解釋為「律法的義」,而必須是「律法對義的要求」呢?簡言之,因為律法的義「已經」被成就了!當基督成全律法的義時,我們已經在祂裏面了。藉著信心神把基督完全順服律法的義已經歸算給我們了。我們在神的眼中已經是義的。當因信稱義的基督徒,在新的領域中,一舉一動有新生命的樣式,乃表示「律法對義的要求」成全在他裡面,見證了基督在他們裡面掌權了!
「被成就」在我們裡面。 [πληρωθῇ](plerothe)/[ πληρόω](pleroo)。這裡的成就是被動式的動詞。被動式的動詞和「在我們裡面」,告訴我們這是三位一體的神的工作,不是出於人,也不是神和人合作的。有兩個重點:第一,「被成就」表示人無法成就此事,而是「在我們裡面」被做成的。第二,因為因信稱義的人,仍然活在肉體中,他們總是無法以完全的順服滿足律法的要求。所以,除去肉體軟弱的實際障礙,不是靠聖徒的行為。基督已經成就了律法的義,並且我們也在祂裡面。因此,這裡不是講律法的義的成就,而是「義的傳遞」(righteousness imparted)——成聖的過程。
如果這樣理解,第4節「律法對義的要求,被成就在我們裡面」,對我們而言,就不是一種方法和手段,而是一種描述性的說明。這是律法對義的要求,被成就在因信稱義的聖徒裡面的時候的特徵——他們就會「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
「隨從」的意思。「隨從」希臘原文就是 [περιπατέω]「行/行走」 。使徒用「行」來描述基督徒生活的樣式,生命的新樣式(羅6:4),聖靈的新樣式(羅7:6),一種生活的模式。也就是某種掌控我們生活思想、動作、行為的原則。不同的人對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會有不同的反應,不同的反應背後是不同的統治掌管的原則。這些原則控制了人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判斷,他的情緒;他對事物的興趣,他的目的…。
「肉體」[σάρξ] (sarx)(flesh)的意思。在這裡肉體包括三方面的意思:第一,我們天然本性的罪和罪性;第二,所有沒有被更新的人類本性。第三,屬於非救恩領域的一切事物的價值和原則。
腓立比書3:4中的「肉體」。保羅在腓立比書中說,「其實,我也可以靠肉體;若是別人想他可以靠肉體,我更可以靠著了。」他接著解釋靠肉體的意思,就是指他自己在基督以外,在救恩以外的領域的所有一切身分、地位、成就。 但這些以前對他是有益的,現在卻當作是有損的。所以,「肉體」在這裡不是指人的天然本性,而是指所有與在基督裡,與得著基督無關的一切事物。這是常常被忽略的意思。
隨從肉體。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其意思是:人在一種沒有受到聖靈引領的狀況中。所以,你可以說,有最重大罪的人和最令人尊敬的道德人士,都是隨從肉體而行的人。兩種人都不是基督徒;聖靈在他們裡面都沒有任何影響力。一個是穿破爛衣服的人,一個是穿著體面的人,但都是順從肉體而行的人。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差別。」
「肉體這個字,主要的不是在描述邪惡,或罪惡的行為;它是在描寫一種對救恩的看法,與新約中所教導的福音是完全相反的。它是從世俗、本性、人的觀點來理解救恩的思想模式;不是神的榮耀的福音。換言之,它是一般還沒有重生的人的觀點和態度…隨從肉體的意思是,你看你自己和你與神之間的關係,與神在基督裡,藉著聖靈成就救恩的方法,是完全對立的。」也就是說,神要把救恩成就在你裏面的方式,沒有成為你和神之間——實際生活上的關係。就像法利賽人一樣,他們完全誤解了神的工作。
法蘭斯 (RT France) 說,「神不但提供了基督裡, 對基督徒必須完全滿足律法的要求,並且祂還差遣聖靈進入信徒的心裡,對祂的要求賦予一種新順服的能力。基督徒現在是受到聖靈的引導,不受肉體的引導。肉體和聖靈是互相對立的,不是人的兩個部分(一種人類學的二元論),甚至也不是人裡面的推動力和能力,而是救贖歷史中兩個「領域」中的統治力量,或支配控制的特質。那麼,「順從肉體去行事 」,就是把一個人的生命由「這個世界」的價值來引導和決定,這個世界是與神為敵的。這種的生活樣式是純粹「屬人的」方向(參-林前3:3)。相對的,「順從聖靈去行事 」,就是生活在「新世代」的價值的控制下,順服在其之下,受到神的靈的「創造」和「統治」,是祂末世性的恩賜。」他是說,你活在什麼領域,完全取決於你在所進入的遭遇中,如何思想和反應。
隨從聖靈/順從聖靈而行。 保羅在這裡是在描述每一個基督徒,每一個重生的基督徒,每一個在基督裡的聖徒。鐘馬田做了這樣的結論:「按照天性,我們都是「在肉體中」,並且我們是隨從肉體的。那是「天然人(natural man)」的領域。但是現在,作為基督徒,我們在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我們在聖靈的領域。我們屬於此領域…所有的基督徒都在羅馬書8章;你若是不在第8章,你就不是一個基督徒…我重複我的要點:一個基督徒「僅是稱義」是沒有的事,一個基督徒僅僅相信主的赦罪和拯救,但是卻繼續活在肉體中,是不可能的事。新約裏面從來沒有這樣說。因為重生,和在「基督裡」,和有「神的靈」住在我們裡面,所以是不可能的事…基督徒還會跌倒在罪中,但那不是說他「順從肉體而行」,他仍然是「順從聖靈而行的」。雖然滑跌在罪中,但有改變他的領域,或狀態 。因為,他不會停留在那個領域中,他不會成為可怒之子。不會的,他已經被從黑暗的國度,轉移到愛子的國度(西1:13)。」那麼,當我們失敗時,我們應當如何做呢?
1-首先,我們必須檢視我們的心思意念,言語和行為知道我們是否停留在肉體之中行事為人:保羅用成聖的真理檢視哥林多的基督徒:「 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紛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林3:3)
2-然後,你必須在正確的關於基督的知識上被更新:「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9 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10 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ἐπίγνωσις](epignosis)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3:8-10)
3-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因為是三一神的救贖之工,你必須禱告祈求天父:「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9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10 求魚,反給他蛇呢?11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太7:7-11)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羅馬書 8:3-4
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上帝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For God has done what the law, weakened by the flesh, could not do. By sending his own Son in the likeness of sinful flesh and for sin, he condemned sin in the flesh, 4 in order that the righteous requirement of the law might be fulfilled in us, who walk not according to the flesh bu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Τὸ γὰρ ἀδύνατον τοῦ νόμου ἐν ᾧ ἠσθένει διὰ τῆς σαρκός, ὁ θεὸς τὸν ἑαυτοῦ υἱὸν πέμψας ἐν ὁμοιώματι σαρκὸς ἁμαρτίας καὶ περὶ ἁμαρτίας κατέκρινεν τὴν ἁμαρτίαν ἐν τῇ σαρκί, 4 ἵνα τὸ δικαίωμα τοῦ νόμου πληρωθῇ ἐν ἡμῖν τοῖς μὴ κατὰ σάρκα περιπατοῦσιν ἀλλὰ κατὰ πνεῦμα.
讀經靈修:(3 of 3)(請參考:9/2,9/10 讀經靈修)
因信稱義的基督徒,若不是生活在8章4-13節的成聖原則下,就無法彰顯出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描述的那些新生命的特質,因此也無法在生活實際遭遇中處理衝突的人際關係: 「動怒、淫念、夫妻關係、受不公平待遇(拿你的裏衣)、受冒犯羞辱(打右臉)」(太5:21-7:48)。這些都在羅馬書8章4-13節的生命新樣式的原則下,才能彰顯出來的生命特質。否則,還是生活在肉體的統治原則下。
第3節前半,講到耶穌工作的原因:「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第3節後半,講到耶穌工作的方法:「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第4節,講到目的:「為了要使律法對義的要求成就在我們裡面,就是那些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裡面。」因為是三位一體的神把福音的祝福施行在這些人裡面,所以,救恩是穩妥的,並且絕對會成就的。
經文提綱:今日經文,第4節,不能理解為律法的義的成就之「條件」:基督徒必須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否則律法的義就無法成就在他們裡面。因為這樣,就走入了律法裏面,這節經文就成為一條律法了。這節經文是在說,當律法的義的要求,成就在我們裡面時,就會彰顯出不順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新生命樣式」。
律法的義 [τὸ δικαίωμα τοῦ νόμου](to dikaioma tu nomu)。應該翻譯為「律法對義的要求」(the righteous requirement of the law),律法所要求的完全的順服,或律法所要求的義。為什麼不能解釋為「律法的義」,而必須是「律法對義的要求」呢?簡言之,因為律法的義「已經」被成就了!當基督成全律法的義時,我們已經在祂裏面了。藉著信心神把基督完全順服律法的義已經歸算給我們了。我們在神的眼中已經是義的。當因信稱義的基督徒,在新的領域中,一舉一動有新生命的樣式,乃表示「律法對義的要求」成全在他裡面,見證了基督在他們裡面掌權了!
「被成就」在我們裡面。 [πληρωθῇ](plerothe)/[ πληρόω](pleroo)。這裡的成就是被動式的動詞。被動式的動詞和「在我們裡面」,告訴我們這是三位一體的神的工作,不是出於人,也不是神和人合作的。有兩個重點:第一,「被成就」表示人無法成就此事,而是「在我們裡面」被做成的。第二,因為因信稱義的人,仍然活在肉體中,他們總是無法以完全的順服滿足律法的要求。所以,除去肉體軟弱的實際障礙,不是靠聖徒的行為。基督已經成就了律法的義,並且我們也在祂裡面。因此,這裡不是講律法的義的成就,而是「義的傳遞」(righteousness imparted)——成聖的過程。
如果這樣理解,第4節「律法對義的要求,被成就在我們裡面」,對我們而言,就不是一種方法和手段,而是一種描述性的說明。這是律法對義的要求,被成就在因信稱義的聖徒裡面的時候的特徵——他們就會「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
「隨從」的意思。「隨從」希臘原文就是 [περιπατέω]「行/行走」 。使徒用「行」來描述基督徒生活的樣式,生命的新樣式(羅6:4),聖靈的新樣式(羅7:6),一種生活的模式。也就是某種掌控我們生活思想、動作、行為的原則。不同的人對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會有不同的反應,不同的反應背後是不同的統治掌管的原則。這些原則控制了人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判斷,他的情緒;他對事物的興趣,他的目的…。
「肉體」[σάρξ] (sarx)(flesh)的意思。在這裡肉體包括三方面的意思:第一,我們天然本性的罪和罪性;第二,所有沒有被更新的人類本性。第三,屬於非救恩領域的一切事物的價值和原則。
腓立比書3:4中的「肉體」。保羅在腓立比書中說,「其實,我也可以靠肉體;若是別人想他可以靠肉體,我更可以靠著了。」他接著解釋靠肉體的意思,就是指他自己在基督以外,在救恩以外的領域的所有一切身分、地位、成就。 但這些以前對他是有益的,現在卻當作是有損的。所以,「肉體」在這裡不是指人的天然本性,而是指所有與在基督裡,與得著基督無關的一切事物。這是常常被忽略的意思。
隨從肉體。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其意思是:人在一種沒有受到聖靈引領的狀況中。所以,你可以說,有最重大罪的人和最令人尊敬的道德人士,都是隨從肉體而行的人。兩種人都不是基督徒;聖靈在他們裡面都沒有任何影響力。一個是穿破爛衣服的人,一個是穿著體面的人,但都是順從肉體而行的人。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差別。」
「肉體這個字,主要的不是在描述邪惡,或罪惡的行為;它是在描寫一種對救恩的看法,與新約中所教導的福音是完全相反的。它是從世俗、本性、人的觀點來理解救恩的思想模式;不是神的榮耀的福音。換言之,它是一般還沒有重生的人的觀點和態度…隨從肉體的意思是,你看你自己和你與神之間的關係,與神在基督裡,藉著聖靈成就救恩的方法,是完全對立的。」也就是說,神要把救恩成就在你裏面的方式,沒有成為你和神之間——實際生活上的關係。就像法利賽人一樣,他們完全誤解了神的工作。
法蘭斯 (RT France) 說,「神不但提供了基督裡, 對基督徒必須完全滿足律法的要求,並且祂還差遣聖靈進入信徒的心裡,對祂的要求賦予一種新順服的能力。基督徒現在是受到聖靈的引導,不受肉體的引導。肉體和聖靈是互相對立的,不是人的兩個部分(一種人類學的二元論),甚至也不是人裡面的推動力和能力,而是救贖歷史中兩個「領域」中的統治力量,或支配控制的特質。那麼,「順從肉體去行事 」,就是把一個人的生命由「這個世界」的價值來引導和決定,這個世界是與神為敵的。這種的生活樣式是純粹「屬人的」方向(參-林前3:3)。相對的,「順從聖靈去行事 」,就是生活在「新世代」的價值的控制下,順服在其之下,受到神的靈的「創造」和「統治」,是祂末世性的恩賜。」他是說,你活在什麼領域,完全取決於你在所進入的遭遇中,如何思想和反應。
隨從聖靈/順從聖靈而行。 保羅在這裡是在描述每一個基督徒,每一個重生的基督徒,每一個在基督裡的聖徒。鐘馬田做了這樣的結論:「按照天性,我們都是「在肉體中」,並且我們是隨從肉體的。那是「天然人(natural man)」的領域。但是現在,作為基督徒,我們在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我們在聖靈的領域。我們屬於此領域…所有的基督徒都在羅馬書8章;你若是不在第8章,你就不是一個基督徒…我重複我的要點:一個基督徒「僅是稱義」是沒有的事,一個基督徒僅僅相信主的赦罪和拯救,但是卻繼續活在肉體中,是不可能的事。新約裏面從來沒有這樣說。因為重生,和在「基督裡」,和有「神的靈」住在我們裡面,所以是不可能的事…基督徒還會跌倒在罪中,但那不是說他「順從肉體而行」,他仍然是「順從聖靈而行的」。雖然滑跌在罪中,但有改變他的領域,或狀態 。因為,他不會停留在那個領域中,他不會成為可怒之子。不會的,他已經被從黑暗的國度,轉移到愛子的國度(西1:13)。」那麼,當我們失敗時,我們應當如何做呢?
1-首先,我們必須檢視我們的心思意念,言語和行為知道我們是否停留在肉體之中行事為人:保羅用成聖的真理檢視哥林多的基督徒:「 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紛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林3:3)
2-然後,你必須在正確的關於基督的知識上被更新:「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9 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10 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ἐπίγνωσις](epignosis)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3:8-10)
3-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因為是三一神的救贖之工,你必須禱告祈求天父:「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9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10 求魚,反給他蛇呢?11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太7:7-11)
回應禱告
9/14/2018 星期五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5:4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另譯:「有福啦!那些哀慟的人,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Blessed are those who mourn, for they shall be comforted.
μακάριοι οἱ πενθοῦντες, ὅτι αὐτοὶ παρακληθήσονται.
讀經靈修:
今天我們要思想主耶穌要賜給我們的第二個天國的祝福:哀慟和安慰。「八福」是神國百姓的生命特質;是神所賜給每一個基督徒的新生命之內在特質。
登山寶訓是道成肉身的耶和華,向祂的百姓所作的最高啟示。祂在「那山上」啟示了恩典之約(福音)的祝福:祂要用祝福彰顯祂在百姓心裡掌權。這些蒙祝福的基督徒,他們內心的本質產生了轉變。這種的轉變,是基督藉著聖靈在基督徒內心的工作的成果。同時,也是基督徒有意識的回應,所結出的果子。
登山寶訓也是基督徒心中的一面鏡子。正確的理解登山寶訓,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本性和罪,使我們隨時用它來檢視自己的內心,並向父神祈求登山寶訓屬天的祝福。
開始的「八福」(Beatitude) 是一個階梯式的祝福,一階比一階高。而且每個祝福都與「靈裡貧窮」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每一個祝福都是從靈裡貧窮發展衍生出來的。靈裡貧窮的人,才有可能是哀慟的人、溫柔的人、飢渴慕義的人、憐恤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和為義受逼迫的人。耶穌在登山寶訓結束前要基督徒「進窄門,走小路」,引到永生,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八福」不但是神主權的賜予,也是人的回應和責任。
首先,我們要從「哀慟」這個字來思想。其次,我們要看聖經中「哀慟」的源頭是什麼。然後,我們要從聖經的教導和聖經人物,來看主耶穌在這裡所說的「哀慟」是什麼意思。
「哀慟」這個字:[πενθέω](pentheo)。 根據聖經辭典,這裡的「哀慟」有兩種意思:為人的死亡感到哀慟(創37:34;50:3;林後12:21)。因為經歷某種情況和環境而感到哀慟(太9:15;林前5:2;太5:4;可16:10;路6:25;雅4:9;啟18:15)
「世上的哀慟」:是神命定的。傳道書3:1-44,9-10,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κόπτω] [ סָפַד]有時,跳舞有時;」…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 我見上帝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
傳道書的作者是在述說,他看到世界上這些苦笑、哀慟、跳舞的現象,都有定期定時。人類就生活在哀慟和哭,跳舞和笑之間的勞碌,從事他們生活和生命所追求的一切——神要人類看到他們的生命的虛空!從這樣的角度看,哀慟是負面的。
「天國的哀慟」:是神賜的祝福。鐘馬田(Martin-Lloyd Jones)說:「耶穌是在描述一種屬靈的思想情感狀態。這種性情是與人天然的本性相對立的,是世界上所沒有的性情。在今天的教會中幾乎看不到這種性情。」(在鐘馬田20世界初的教會看不到,我們在今天21世紀的教會更看不到了!)。
大衛的哀慟。聖經中描述最多靈裡狀態的人就是大衛。許多的詩篇都反應出他在神的聖靈的引導下,所激發的內心狀態。他因孤獨而以淚洗面;他因神把仇敵交在他的手中而歡喜流淚;他因沮喪的流淚;他因心灰意懶、失望而流淚;他因受仇敵攻擊而流淚;他甚至為他悖逆要殺他篡位的兒子,押撒龍的死而痛苦流淚。大衛是一個情緒充沛的人,他是一個哀慟的人。但是,沒有任何可以超過他為自己的罪哀慟的經歷。大衛的詩所表達的這種哀慟是一種內心深處的痛苦 (不是為罪產生的外面效果而哀哭)。
詩32:3 ,「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4 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5 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惡。」
當大衛不承認他的罪的時候,他是痛苦的,「整天唉哼而骨頭枯乾」。他內心的痛苦使他整天無力氣好像骨頭都枯乾了。這是聖靈的責備:「你的手在我身上沈重」。他全身僵硬,好像夏天烈日下的乾旱。這是大衛對日常生活中的罪的深刻哀慟。
約伯的哀慟。約伯在受神試驗和管教之後,認識到自己隱藏在良好無可指責的行為背後的自義和無知,他說: 「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6 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42:5)。這是靈裡的貧窮所衍生出來的天國的哀慟;這是一個心意更新被變化的基督徒的內心寫照;這是「悔改」的真正意思。
保羅的哀慟。保羅教導一種成聖過程中的哀慟:「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23 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裏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8:22-23)。 保羅不但為自己的罪哀慟,他也為哥林多教會的基督徒的罪哀慟:林後12:21說,「 且怕我來的時候,我的上帝叫我在你們面前慚愧,又因許多人從前犯罪,行污穢、姦淫、邪蕩的事不肯悔改,我就憂愁[πενθήσω] 。」這裡的「憂愁」與馬太5:4的「哀慟」是同一個字。
保羅在使徒行傳20:30,講到他擔心以弗所教會中的受到不純正教導的引誘,而「晝夜不住地流淚」,勸告長老們要持守他的教導。「 我知道,我去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30 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31 所以你們應當警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地流淚、勸戒你們各人。32 如今我把你們交託上帝和他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叫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所以,「天國的哀慟」就是:認識到靈裡的貧窮,靈裡的破產,對自己的罪感到深刻的憂愁、哀慟。並且也為教會的罪憂愁哀慟,為人類的罪憂愁和哀慟。
聖經中安慰這個字的意思。希臘文的安慰[παρακαλέω]在聖經中也被譯為「鼓勵」,「勸化」。 從所有出現的經文分類可以把「安慰」分為四種安慰:1)從神而來的安慰:神安慰基督徒的受苦(林後1:4b;7:6a);神藉著人事物安慰和鼓勵(林後7:6b;1:4a;帖前3:2;弗6:22;西4:8;帖後2:17;西2:2;林後2:7;羅12:8);神使情況好轉得安慰(太5:4; 路 16:25; 徒 20:12; 林後1:6; 7:13; 13:11; 太 2:18);2)從話語得到安慰:基督徒互相安慰(帖前4:18);3)保羅從其他基督徒的信心,和他們為罪哀慟,得安慰(帖前3:7;林後7:7);以及, 4)保羅要教會長老藉著純正的教導鼓勵人使人得著安慰:多1:9,「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安慰[παρακαλέω]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
「天國的安慰」,是建立在稱義的基礎上的。神已經在基督裡赦免了我們們的罪,並且把基督的義歸算在我們身上。這是基督徒屬靈的安慰。馬丁路德在他的95條論綱(95 Thesis)中說,「基督徒整個生命是就是一種持續續的悔改和哀慟。」在恩典的領域中,在基督裡,悔改和為罪哀慟的安慰就是——因信稱義。
基督徒的安慰是來自於神的應許。神應許基督徒祂的計畫的終極完成,最後的成就:新天新地的完成。 神應許那時候,「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21:4)。基督徒在成聖過程中會因靈裡貧窮而生出哀慟,會因神的管教而哀慟,但不會因為哀慟而得憂鬱,因為神應許:死亡、悲哀、哭號、疼痛,都要過去。因為這樣的應許,我們在哀慟中才有天國的安慰,也因此而喜樂。
保羅在林後7:9-11說,「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λυπέω],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希臘文是「悔改/心意更新變化」:metanoia [μετάνοια])來。你們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 因為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就生出悔改引到救恩);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 你看,你們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這就是天國子民的哀慟和安慰了!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5:4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另譯:「有福啦!那些哀慟的人,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Blessed are those who mourn, for they shall be comforted.
μακάριοι οἱ πενθοῦντες, ὅτι αὐτοὶ παρακληθήσονται.
讀經靈修:
今天我們要思想主耶穌要賜給我們的第二個天國的祝福:哀慟和安慰。「八福」是神國百姓的生命特質;是神所賜給每一個基督徒的新生命之內在特質。
登山寶訓是道成肉身的耶和華,向祂的百姓所作的最高啟示。祂在「那山上」啟示了恩典之約(福音)的祝福:祂要用祝福彰顯祂在百姓心裡掌權。這些蒙祝福的基督徒,他們內心的本質產生了轉變。這種的轉變,是基督藉著聖靈在基督徒內心的工作的成果。同時,也是基督徒有意識的回應,所結出的果子。
登山寶訓也是基督徒心中的一面鏡子。正確的理解登山寶訓,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本性和罪,使我們隨時用它來檢視自己的內心,並向父神祈求登山寶訓屬天的祝福。
開始的「八福」(Beatitude) 是一個階梯式的祝福,一階比一階高。而且每個祝福都與「靈裡貧窮」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每一個祝福都是從靈裡貧窮發展衍生出來的。靈裡貧窮的人,才有可能是哀慟的人、溫柔的人、飢渴慕義的人、憐恤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和為義受逼迫的人。耶穌在登山寶訓結束前要基督徒「進窄門,走小路」,引到永生,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八福」不但是神主權的賜予,也是人的回應和責任。
首先,我們要從「哀慟」這個字來思想。其次,我們要看聖經中「哀慟」的源頭是什麼。然後,我們要從聖經的教導和聖經人物,來看主耶穌在這裡所說的「哀慟」是什麼意思。
「哀慟」這個字:[πενθέω](pentheo)。 根據聖經辭典,這裡的「哀慟」有兩種意思:為人的死亡感到哀慟(創37:34;50:3;林後12:21)。因為經歷某種情況和環境而感到哀慟(太9:15;林前5:2;太5:4;可16:10;路6:25;雅4:9;啟18:15)
「世上的哀慟」:是神命定的。傳道書3:1-44,9-10,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κόπτω] [ סָפַד]有時,跳舞有時;」…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 我見上帝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
傳道書的作者是在述說,他看到世界上這些苦笑、哀慟、跳舞的現象,都有定期定時。人類就生活在哀慟和哭,跳舞和笑之間的勞碌,從事他們生活和生命所追求的一切——神要人類看到他們的生命的虛空!從這樣的角度看,哀慟是負面的。
「天國的哀慟」:是神賜的祝福。鐘馬田(Martin-Lloyd Jones)說:「耶穌是在描述一種屬靈的思想情感狀態。這種性情是與人天然的本性相對立的,是世界上所沒有的性情。在今天的教會中幾乎看不到這種性情。」(在鐘馬田20世界初的教會看不到,我們在今天21世紀的教會更看不到了!)。
大衛的哀慟。聖經中描述最多靈裡狀態的人就是大衛。許多的詩篇都反應出他在神的聖靈的引導下,所激發的內心狀態。他因孤獨而以淚洗面;他因神把仇敵交在他的手中而歡喜流淚;他因沮喪的流淚;他因心灰意懶、失望而流淚;他因受仇敵攻擊而流淚;他甚至為他悖逆要殺他篡位的兒子,押撒龍的死而痛苦流淚。大衛是一個情緒充沛的人,他是一個哀慟的人。但是,沒有任何可以超過他為自己的罪哀慟的經歷。大衛的詩所表達的這種哀慟是一種內心深處的痛苦 (不是為罪產生的外面效果而哀哭)。
詩32:3 ,「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4 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5 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惡。」
當大衛不承認他的罪的時候,他是痛苦的,「整天唉哼而骨頭枯乾」。他內心的痛苦使他整天無力氣好像骨頭都枯乾了。這是聖靈的責備:「你的手在我身上沈重」。他全身僵硬,好像夏天烈日下的乾旱。這是大衛對日常生活中的罪的深刻哀慟。
約伯的哀慟。約伯在受神試驗和管教之後,認識到自己隱藏在良好無可指責的行為背後的自義和無知,他說: 「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6 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42:5)。這是靈裡的貧窮所衍生出來的天國的哀慟;這是一個心意更新被變化的基督徒的內心寫照;這是「悔改」的真正意思。
保羅的哀慟。保羅教導一種成聖過程中的哀慟:「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23 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裏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8:22-23)。 保羅不但為自己的罪哀慟,他也為哥林多教會的基督徒的罪哀慟:林後12:21說,「 且怕我來的時候,我的上帝叫我在你們面前慚愧,又因許多人從前犯罪,行污穢、姦淫、邪蕩的事不肯悔改,我就憂愁[πενθήσω] 。」這裡的「憂愁」與馬太5:4的「哀慟」是同一個字。
保羅在使徒行傳20:30,講到他擔心以弗所教會中的受到不純正教導的引誘,而「晝夜不住地流淚」,勸告長老們要持守他的教導。「 我知道,我去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30 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31 所以你們應當警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地流淚、勸戒你們各人。32 如今我把你們交託上帝和他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叫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所以,「天國的哀慟」就是:認識到靈裡的貧窮,靈裡的破產,對自己的罪感到深刻的憂愁、哀慟。並且也為教會的罪憂愁哀慟,為人類的罪憂愁和哀慟。
聖經中安慰這個字的意思。希臘文的安慰[παρακαλέω]在聖經中也被譯為「鼓勵」,「勸化」。 從所有出現的經文分類可以把「安慰」分為四種安慰:1)從神而來的安慰:神安慰基督徒的受苦(林後1:4b;7:6a);神藉著人事物安慰和鼓勵(林後7:6b;1:4a;帖前3:2;弗6:22;西4:8;帖後2:17;西2:2;林後2:7;羅12:8);神使情況好轉得安慰(太5:4; 路 16:25; 徒 20:12; 林後1:6; 7:13; 13:11; 太 2:18);2)從話語得到安慰:基督徒互相安慰(帖前4:18);3)保羅從其他基督徒的信心,和他們為罪哀慟,得安慰(帖前3:7;林後7:7);以及, 4)保羅要教會長老藉著純正的教導鼓勵人使人得著安慰:多1:9,「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安慰[παρακαλέω]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
「天國的安慰」,是建立在稱義的基礎上的。神已經在基督裡赦免了我們們的罪,並且把基督的義歸算在我們身上。這是基督徒屬靈的安慰。馬丁路德在他的95條論綱(95 Thesis)中說,「基督徒整個生命是就是一種持續續的悔改和哀慟。」在恩典的領域中,在基督裡,悔改和為罪哀慟的安慰就是——因信稱義。
基督徒的安慰是來自於神的應許。神應許基督徒祂的計畫的終極完成,最後的成就:新天新地的完成。 神應許那時候,「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21:4)。基督徒在成聖過程中會因靈裡貧窮而生出哀慟,會因神的管教而哀慟,但不會因為哀慟而得憂鬱,因為神應許:死亡、悲哀、哭號、疼痛,都要過去。因為這樣的應許,我們在哀慟中才有天國的安慰,也因此而喜樂。
保羅在林後7:9-11說,「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λυπέω],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希臘文是「悔改/心意更新變化」:metanoia [μετάνοια])來。你們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 因為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就生出悔改引到救恩);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 你看,你們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這就是天國子民的哀慟和安慰了!
回應禱告
9/13/2018 星期四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5:3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另譯:有福啦!就是那些靈裡貧窮的人,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3 Μακάριοι οἱ πτωχοὶ τῷ πνεύματι,ὅτι αὐτῶν ἐστιν ἡ 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οὐρανῶν.
讀經靈修:
這一節經文是主耶穌「登山寶訓」一開始的第一句話。按照希臘文直接翻譯是:「有福啦」[μακάριος] (makarios) (blessed)!就是那些靈裡貧窮的人,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有福啦」在舊約中是聖約祝福的套語,如詩篇第一篇的第一個字 。首先,我們要看「登山寶訓」(The Sermon on the Mount)在整本聖經中的意義是什麼,接著要看「登山寶訓」的上下文架構,以及「八福」的意義。然後,再來思想這一節經文。
第一,登山寶訓在整本聖經中的意義。第5章開始說,「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2 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希臘原文是:上了「那一座山」[τὸ ὄρος](to oros)(the mountain)。馬太刻意用「定冠詞」是有原因的,因為熟悉舊約聖經的猶太人,知道舊約的「那一座山」是指西奈山,神的山(the mountain of God),是耶和華向以色列百姓顯現,頒布律法的地方。馬太顯然是在暗示,相對應的,這裡是彌賽亞君王在肉身顯現,宣告神國度的祝福,以及對神的律法帶來更豐富的解釋。
不同的是,現在,耶和華神在肉身顯現,向祂的百姓啟示新約,也就是耶利米書31:31-33和以西結書36:26-28中所應許的新約。沒有打雷、閃電、冒煙和地的震動,只有彌賽亞耶穌,坐下來,在祂的百姓當中,祂不但是「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也像教師一樣,宣講神的旨意、教導天國的福音(詩2:7;來1:1-2;約1:14,18)。
最重要的不同點在於,「登山寶訓」不是律法,你不能按照律法規條去行其中的教導,因為它是在描述一副圖像:天國子民新生命的特質。你若是是一個蒙福的人,你就會具有這樣的特質。所有的神國度的子民都具有這些特質。天國生命是一個屬天的性情/品格。聖經學者往往區分性情(Character)和個性(Personality)。性情是內在的,彰顯你的價值觀的:對現實的態度、看法和價值觀,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行為;個性是外在的,在情況下表現自己的:外向、內向、充滿活力、懶惰、自信、幽默、悲觀。
如果神光照我們,我們就知道登山寶訓的描述是無法靠人的力量去做的。我們如何做到靈裡貧窮?我們如何不發怒?我們如何愛我們的仇敵?我們會在實際的經歷中發現:耶穌所描述的是我們無法做到的。那是一個新的性情,一個新的內在的性情character,與我們的本性完全不同的。因此,登山寶訓也是一面鏡子,使我們在內心看到自己天然本性,認識自己。
「登山寶訓」與基督透過聖靈把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身上有不可分開的關係,因為這是基督的工作,而登山寶訓是我們發自內心新生命的回應,是那些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所彰顯出來的聖靈的工作和標誌(羅8:3-4),是聖靈所結出的果子。
第二,「八福」是登山寶訓的序言,概況性的說明了天國的祝福。「有福了,那些…人」重複地出現在這8節經文中。並且第1節和第10節都講到「天國是他們的」。不但如此,1節和10節都是現在式的動詞。2-9節是則未來式的動詞(天國是他們的,將會得到安慰,將會承受土地,將會得到飽足,將會蒙受憐恤,將會見到上帝,將會稱為神的兒子,天國是他們的)。只要是靈裡貧窮的人,或是為義受逼迫的人,現在就是天國的子民。1和10節都具現在式動詞,和都講到「天國是他們的」。
19世紀英國著名講道者,《登山寶訓注釋》作者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神的國度裡面,沒有任何一個人不是在靈裡貧窮的。沒有一個真的基督徒不是在靈裡面貧窮的。這是基督徒/天國百姓基本的心理特質(mental character)。其他所有的特質,其實,都是這個特質衍生出來的結果。」。當我們離開「靈裡貧窮」的領域,我們就離開了神國度的領域,就是「現今邪惡的世代」(the present evil world)。
一個有錢的人,也可以是靈裡貧窮的人;一個沒有財富的人,也可能靈裡不是貧窮的人。窮人不比有錢人接近天國;財富物質的貧窮,不能保證靈裡的貧窮。
第三,經文本身。靈(spirit)是什麼?靈的希臘原文和希伯來原文都與「風」是同一個字。也是給予身體生命和活動力的(太27:50;路8:55;23:46;徒7:59)。這裏的「靈」是講到人類個性的一部分,非物質身體的部分(林後7:1;歌2:5)。是指對事情的看法、感情、意志的源頭和活動地區,人內在生命的代表。和合本聖經許多地方把這個字翻譯為「心裡」,如同,可2:8 「耶穌心中知道他們心裏(靈裡)這樣議論,就說:「你們心裏為甚麼這樣議論呢?」;徒19:21, 「這些事完了,保羅心裏(靈裡)定意經過了馬其頓、亞該亞。」所以,「靈裡」是指人內在的心思、意念、情感活動的地方。
靈裡貧窮不是天生的個性。 鐘馬田說:「靈裡貧窮的意思不是說我們要羞怯、戰戰兢兢的;也不是我們應該退縮、柔弱,或缺乏勇氣 。的確有些人不會標榜自己。也有許多人總是客客氣氣、不多嘴、謙虛,不會表現自己,總是站在背後的。他們天生就是這樣的,甚至天生就是柔弱、退縮,和缺乏勇氣的。這些天生的個性都不是靈裡貧窮的意思。讓我們一勞永逸,除去這樣的觀念。」
靈裡貧窮不是掛在嘴上的。狄更斯(Dikens)的小說《塊肉餘生》(David Copperfield)中的人物,烏利亞.希普(Uriah Heep)總是把自己的什麼都不是,掛在嘴上:我什麼都不是,我是nobody…我、我、我。烏利亞希普,就是那些以自己的謙卑為榮耀的人。
靈裡貧窮不是個性的壓抑。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ance of Arabia)為了不彰顯自己,甚至改了自己的名字為Aircraftman Shaw。世界會認為這是可許的行為,但卻不是聖經所說的靈裡的貧窮。靈裡貧窮不是要壓抑自己的個性,做出偉大的犧牲,或是要做一個修道士,過退隱的生活不理生活的麻煩和責任。
靈裡貧窮是在神面前一無所有:屬靈的破產(spiritual bankruptcy)。靈裡貧窮的意思是,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意志上,完全沒有驕傲、自我確信、自我依靠。是我們意識到我們在神的面前是一無所有的。這樣的生命特質是聖約的祝福,神國生命的特質。有一句經文必須刻寫在我們的心裡:林前4:7,「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
靈裡貧窮是不依靠自己。鐘馬田說:「我們不依靠自己出於某家族背景、國家民族;社會的地位,我們擁有的金錢財富、教育、念過什麼學校。保羅都把這些看為是「糞土」,這些都會成為他的主人,受其控制。我們也不要依靠我們自己的道德好行為。也就是說,我們感到一無所有,我們完全仰望依靠神,順服在祂的恩典和憐憫之下。」
靈裡貧窮與「因信稱義」。這樣,在救恩、在滿足神律法要求上,我們認識到自己一無所有,所有的好行為都無法達到神律法的標準。我們所有的善行如同破爛污穢的衣服。賽64:6說,「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子漸漸枯乾;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
這是「靈裡的貧窮」,是進入天國的「窄門」。當我們藉著信心,承認我們是罪人,接受耶穌為救主的時候,我們就成為天國的子民了。但是「因信稱義」的基督徒,絕對不會停留在那裡。真實「稱義」的人,會在「靈裡貧窮」的「小路」上繼續往前。越發認識到自己內心的罪和罪性。
有人問馬丁路德,如何知道自己在神的恩典中成長,他回答:「當你越來越認識自己的罪和罪性時,就表示神在你身上的恩典增加了。」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5:3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另譯:有福啦!就是那些靈裡貧窮的人,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3 Μακάριοι οἱ πτωχοὶ τῷ πνεύματι,ὅτι αὐτῶν ἐστιν ἡ 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οὐρανῶν.
讀經靈修:
這一節經文是主耶穌「登山寶訓」一開始的第一句話。按照希臘文直接翻譯是:「有福啦」[μακάριος] (makarios) (blessed)!就是那些靈裡貧窮的人,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有福啦」在舊約中是聖約祝福的套語,如詩篇第一篇的第一個字 。首先,我們要看「登山寶訓」(The Sermon on the Mount)在整本聖經中的意義是什麼,接著要看「登山寶訓」的上下文架構,以及「八福」的意義。然後,再來思想這一節經文。
第一,登山寶訓在整本聖經中的意義。第5章開始說,「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2 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希臘原文是:上了「那一座山」[τὸ ὄρος](to oros)(the mountain)。馬太刻意用「定冠詞」是有原因的,因為熟悉舊約聖經的猶太人,知道舊約的「那一座山」是指西奈山,神的山(the mountain of God),是耶和華向以色列百姓顯現,頒布律法的地方。馬太顯然是在暗示,相對應的,這裡是彌賽亞君王在肉身顯現,宣告神國度的祝福,以及對神的律法帶來更豐富的解釋。
不同的是,現在,耶和華神在肉身顯現,向祂的百姓啟示新約,也就是耶利米書31:31-33和以西結書36:26-28中所應許的新約。沒有打雷、閃電、冒煙和地的震動,只有彌賽亞耶穌,坐下來,在祂的百姓當中,祂不但是「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也像教師一樣,宣講神的旨意、教導天國的福音(詩2:7;來1:1-2;約1:14,18)。
最重要的不同點在於,「登山寶訓」不是律法,你不能按照律法規條去行其中的教導,因為它是在描述一副圖像:天國子民新生命的特質。你若是是一個蒙福的人,你就會具有這樣的特質。所有的神國度的子民都具有這些特質。天國生命是一個屬天的性情/品格。聖經學者往往區分性情(Character)和個性(Personality)。性情是內在的,彰顯你的價值觀的:對現實的態度、看法和價值觀,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行為;個性是外在的,在情況下表現自己的:外向、內向、充滿活力、懶惰、自信、幽默、悲觀。
如果神光照我們,我們就知道登山寶訓的描述是無法靠人的力量去做的。我們如何做到靈裡貧窮?我們如何不發怒?我們如何愛我們的仇敵?我們會在實際的經歷中發現:耶穌所描述的是我們無法做到的。那是一個新的性情,一個新的內在的性情character,與我們的本性完全不同的。因此,登山寶訓也是一面鏡子,使我們在內心看到自己天然本性,認識自己。
「登山寶訓」與基督透過聖靈把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身上有不可分開的關係,因為這是基督的工作,而登山寶訓是我們發自內心新生命的回應,是那些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所彰顯出來的聖靈的工作和標誌(羅8:3-4),是聖靈所結出的果子。
第二,「八福」是登山寶訓的序言,概況性的說明了天國的祝福。「有福了,那些…人」重複地出現在這8節經文中。並且第1節和第10節都講到「天國是他們的」。不但如此,1節和10節都是現在式的動詞。2-9節是則未來式的動詞(天國是他們的,將會得到安慰,將會承受土地,將會得到飽足,將會蒙受憐恤,將會見到上帝,將會稱為神的兒子,天國是他們的)。只要是靈裡貧窮的人,或是為義受逼迫的人,現在就是天國的子民。1和10節都具現在式動詞,和都講到「天國是他們的」。
19世紀英國著名講道者,《登山寶訓注釋》作者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神的國度裡面,沒有任何一個人不是在靈裡貧窮的。沒有一個真的基督徒不是在靈裡面貧窮的。這是基督徒/天國百姓基本的心理特質(mental character)。其他所有的特質,其實,都是這個特質衍生出來的結果。」。當我們離開「靈裡貧窮」的領域,我們就離開了神國度的領域,就是「現今邪惡的世代」(the present evil world)。
一個有錢的人,也可以是靈裡貧窮的人;一個沒有財富的人,也可能靈裡不是貧窮的人。窮人不比有錢人接近天國;財富物質的貧窮,不能保證靈裡的貧窮。
第三,經文本身。靈(spirit)是什麼?靈的希臘原文和希伯來原文都與「風」是同一個字。也是給予身體生命和活動力的(太27:50;路8:55;23:46;徒7:59)。這裏的「靈」是講到人類個性的一部分,非物質身體的部分(林後7:1;歌2:5)。是指對事情的看法、感情、意志的源頭和活動地區,人內在生命的代表。和合本聖經許多地方把這個字翻譯為「心裡」,如同,可2:8 「耶穌心中知道他們心裏(靈裡)這樣議論,就說:「你們心裏為甚麼這樣議論呢?」;徒19:21, 「這些事完了,保羅心裏(靈裡)定意經過了馬其頓、亞該亞。」所以,「靈裡」是指人內在的心思、意念、情感活動的地方。
靈裡貧窮不是天生的個性。 鐘馬田說:「靈裡貧窮的意思不是說我們要羞怯、戰戰兢兢的;也不是我們應該退縮、柔弱,或缺乏勇氣 。的確有些人不會標榜自己。也有許多人總是客客氣氣、不多嘴、謙虛,不會表現自己,總是站在背後的。他們天生就是這樣的,甚至天生就是柔弱、退縮,和缺乏勇氣的。這些天生的個性都不是靈裡貧窮的意思。讓我們一勞永逸,除去這樣的觀念。」
靈裡貧窮不是掛在嘴上的。狄更斯(Dikens)的小說《塊肉餘生》(David Copperfield)中的人物,烏利亞.希普(Uriah Heep)總是把自己的什麼都不是,掛在嘴上:我什麼都不是,我是nobody…我、我、我。烏利亞希普,就是那些以自己的謙卑為榮耀的人。
靈裡貧窮不是個性的壓抑。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ance of Arabia)為了不彰顯自己,甚至改了自己的名字為Aircraftman Shaw。世界會認為這是可許的行為,但卻不是聖經所說的靈裡的貧窮。靈裡貧窮不是要壓抑自己的個性,做出偉大的犧牲,或是要做一個修道士,過退隱的生活不理生活的麻煩和責任。
靈裡貧窮是在神面前一無所有:屬靈的破產(spiritual bankruptcy)。靈裡貧窮的意思是,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意志上,完全沒有驕傲、自我確信、自我依靠。是我們意識到我們在神的面前是一無所有的。這樣的生命特質是聖約的祝福,神國生命的特質。有一句經文必須刻寫在我們的心裡:林前4:7,「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
靈裡貧窮是不依靠自己。鐘馬田說:「我們不依靠自己出於某家族背景、國家民族;社會的地位,我們擁有的金錢財富、教育、念過什麼學校。保羅都把這些看為是「糞土」,這些都會成為他的主人,受其控制。我們也不要依靠我們自己的道德好行為。也就是說,我們感到一無所有,我們完全仰望依靠神,順服在祂的恩典和憐憫之下。」
靈裡貧窮與「因信稱義」。這樣,在救恩、在滿足神律法要求上,我們認識到自己一無所有,所有的好行為都無法達到神律法的標準。我們所有的善行如同破爛污穢的衣服。賽64:6說,「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子漸漸枯乾;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
這是「靈裡的貧窮」,是進入天國的「窄門」。當我們藉著信心,承認我們是罪人,接受耶穌為救主的時候,我們就成為天國的子民了。但是「因信稱義」的基督徒,絕對不會停留在那裡。真實「稱義」的人,會在「靈裡貧窮」的「小路」上繼續往前。越發認識到自己內心的罪和罪性。
有人問馬丁路德,如何知道自己在神的恩典中成長,他回答:「當你越來越認識自己的罪和罪性時,就表示神在你身上的恩典增加了。」
回應禱告:
9/12/2018 星期三
今日經文:
創4:3-5
3 有一日,該隱拿地裏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4 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5 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地發怒,變了臉色。
3 In the course of time Cain brought to the Lord an offering of the fruit of the ground, 4 and Abel also brought of the firstborn of his flock and of their fat portions. And the Lord had regard for Abel and his offering, 5 but for Cain and his offering he had no regard. So Cain was very angry, and his face fell.
וַֽיְהִ֖י מִקֵּ֣ץ יָמִ֑ים וַיָּבֵ֨א קַ֜יִן מִפְּרִ֧י הָֽאֲדָמָ֛ה מִנְחָ֖ה לַֽיהוָֽה׃וְהֶ֨בֶל הֵבִ֥יא גַם־ה֛וּא מִבְּכֹר֥וֹת צֹאנֹ֖ו וּמֵֽחֶלְבֵהֶ֑ן וַיִּ֣שַׁע יְהוָ֔ה אֶל־הֶ֖בֶל וְאֶל־מִנְחָתוֹֽ׃
וְאֶל־קַ֥יִן וְאֶל־מִנְחָתוֹ֖ לֹ֣א שָׁעָ֑ה וַיִּ֤חַר לְקַ֨יִן֙ מְאֹ֔ד וַֽיִּפְּל֖וּ פָּנָֽיו׃
讀經靈修:
這段經文幾與我們前面默想過的經文,創3:15和21,不但有密切的關聯,也是後續的重大事件:人類歷史上首次的謀殺,並且發生在人類最早的家庭教會成員之間,親骨肉的蓄意謀殺。而謀殺的事件與他們的人和所獻的祭物有關:亞伯和他的祭物蒙神悅納,該隱則否。這件事到底在教導我們什麼呢?對當時的讀者有什麼意義呢?
不但文字簡潔,只有兩節經文,加上歷史文化和語言的隔閡,以及讀者本身的預設立場,對這一段經文往往有不同的解讀。可以分為四類:1)有的學者認爲根據這個故事,反映出以色列的宗教發展在早期的階段,耶和華只接受動物的獻祭。因爲迦南早期的畜牧時代,以色列人認爲動物的供物勝過迦南人對神明巴力所獻的植物。2)一些學者把亞伯和該隱的獻祭,解釋爲神喜歡牧羊人和動物的供物,不喜歡農夫和地裏的産物。 3)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牧羊的職業與神在創1:26節的統治活物命令有關,而農夫的職業與地受到咒詛有關。4)一些正統的聖經注釋者都認爲墮落的人除非藉著血,否則是無法來到神的面前的。所以,神不看中該隱和他的供物,是因爲他的供物沒有帶血。 反對這種解釋的學者認爲,這對摩西時期的聽衆而言是說不通的,因爲摩西的獻祭敬拜律法中,素祭和帶血的獻祭,都是蒙神悅納的。
通常我們第一次讀到這裡,心底沒說出來的自然反應可能是:「這位神似乎太挑剔了吧!」單從這兩節經文本身看,的確是難以找到另人滿意的答案。那麼我們如何決定作者真正要傳達的意思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按照正確的「以經解經」的原則,從經文的上下文背景,解開經文的意思。
首先,經文本身提供了兩個要解決的問題:第一,獻祭者本身蒙悅納的問題。第二,所獻的祭蒙悅納的問題。我們知道舊約的獻祭就是敬拜。因此這裡是在講「敬拜者」和「敬拜形式/內容」 的問題。
其次,我們需要從恩典之約,就是福音,施行的角度來思考。經文的上下文,創3:15-21,講到顯現的耶和華(成肉身之前的子神 )親自傳講福音給亞當和夏娃(創3:15-他要傷蛇的頭),並且設立了恩典之約祝福施行的方式:透過獻祭敬拜把福音的祝福賜給神的百姓(創3:21-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並且,神把敵意放在兩個不同的族類之間。若是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節經文,在教導神的百姓:1)兩種不同的敬拜者和敬拜方式。3)敵意往往會發生在神的教會。我們發現這些都是舊約聖經接續下來發展的主題和啟示。
經文一開始用了「有一日」[וַֽיְהִ֖י מִקֵּ֣ץ יָמִ֑ים](wayehi minqez yamim) (in the course of time,in the process of time,at the end of days)。意思是,許多日子之後;或那一年的末了。這是講到過了一段日子之後, 表示亞伯和該隱的獻祭敬拜不是第一次。暗示獻祭是兩兄弟長久所熟悉的事,因此可以推理他們是從亞當那裡學來的。亞當是人類第一位牧師,傳道人。這裡可能是他們首次單獨的敬拜,沒有與父母一起敬拜。Matthew-Henry 說:「我們觀察到,敬拜不是新的發明,而是自古以來神所設立的,是所有宗教敬拜的根源。」
我們要先看祭物的問題。經文的「供物」[מִנְחָה](minchah),在摩西五經中是指非動物的「素祭」;在摩西五經以外也包括動物的祭物,如撒上2:17。其他的地方也指「禮物」和「貢物」。 按照利未記獻素祭的條例,所有的素祭都要伴隨「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利2章)。獻動物作為祭物的燔祭和平安祭,要把脂油燒在壇上,是「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利1和3章)。燔祭,平安祭和素祭的條例中,「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的句子一再重複出現在每一種獻祭的條例中(1-3章共8次)。
摩西特別用了「素祭」凸顯該隱的獻祭,沒有獻上「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相對的,也凸顯亞伯的祭物不但是頭生的,還有「羊的脂油」,表示他獻上了「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因此,亞伯的獻祭敬拜是按照神所設立的規範;該隱的獻祭敬拜是漫不經心的,忽略了神對敬拜的啟示——這是神看不中該隱的祭物,看中亞伯的祭物的原因。
為什麼神要如此嚴格的定規獻祭敬拜的條例呢?當代舊約神學家華爾基(Bruce Waltke)指出:「摩西五經,特別是獻祭的律法,使用了豐富和准確的字詞,說明在祭壇上奉獻給神的聖禮:每一個名詞表示一種實質的物體所代表的屬靈真理,藉著它,敬拜者可以在他接近神和與神交通時得到屬靈的餵養。」舊約的獻祭是神所命定的「蒙恩的管道」(means of grace),救恩的真理和祝福,是透過敬拜傳遞給神的選民的。
該隱的敬拜是隨自己私意的敬拜;亞伯的敬拜是按照神的命令的敬拜。亞伯是敬畏神的;該隱則否。所以神看中了亞伯的祭物,看不中該隱的祭物。但是神為什麼看中亞伯,沒有看中該隱呢?這個答案在新約:「亞伯因著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11:4)
神悅納亞伯是因為「基督的義」被歸算在亞伯身上,像他父母亞當和夏娃一樣。他稱義的信心在他所獻的祭物上得到了見證。 同時,也是說他的獻祭敬拜所包涵的福音真理,是他稱義的管道,是他信心的內容。亞伯雖然死了,他因這信,仍然說明了「信心」與「敬拜」之間的關係。
而該隱,不像他的兄弟亞伯,是一個沒有悔改的罪人(創四7;約壹三12)。我們在這裏看到一個獻祭敬拜的偉大原則,是先知和詩人,和箴言書作者所強調的:敬拜者的內在性情必須是對的,否則他們外在的供物是無法蒙神悅納的。然而,亞伯的獻祭,表示他的內在性情,與他外在蒙悅納的供物不是沒有關系的。(R.T. Beckwith, NDBT)
該隱是邪惡的人,生活在世界和肉體的權勢之下;因此,他的祭物神不看中,如箴十五8,「惡人獻祭,爲耶和華所憎惡;正直人祈禱,爲他所喜悅。」,他所獻的是虛空的供物,如賽一13:13 ,「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也是我所憎惡的;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Matthew-Henry)
「該隱就大大地發怒,變了臉色。」謀殺的根源是動怒,動怒的根源是受罪污染的本性。以己為中心的罪性,受到外來人、事、物的激動所發出的暴力言語和暴力行為(包括冷暴力)(參:太5:21-26,論發怒)。
約翰壹書3:11-12,「我們應當彼此相愛。這就是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的命令。12 不可像該隱;他是屬那惡者,殺了他的兄弟。爲什麽殺了他呢?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兄弟的行為是善的。」
最後,我們看到創世記3:15中的兩個有敵意的族類,繼續在聖約家庭的敬拜獻祭中展現開來。合神心意的敬拜成為舊約時期教會,西奈山下以色列國民的警告,也成為新約時期歷代教會的警惕。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創4:3-5
3 有一日,該隱拿地裏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4 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5 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地發怒,變了臉色。
3 In the course of time Cain brought to the Lord an offering of the fruit of the ground, 4 and Abel also brought of the firstborn of his flock and of their fat portions. And the Lord had regard for Abel and his offering, 5 but for Cain and his offering he had no regard. So Cain was very angry, and his face fell.
וַֽיְהִ֖י מִקֵּ֣ץ יָמִ֑ים וַיָּבֵ֨א קַ֜יִן מִפְּרִ֧י הָֽאֲדָמָ֛ה מִנְחָ֖ה לַֽיהוָֽה׃וְהֶ֨בֶל הֵבִ֥יא גַם־ה֛וּא מִבְּכֹר֥וֹת צֹאנֹ֖ו וּמֵֽחֶלְבֵהֶ֑ן וַיִּ֣שַׁע יְהוָ֔ה אֶל־הֶ֖בֶל וְאֶל־מִנְחָתוֹֽ׃
וְאֶל־קַ֥יִן וְאֶל־מִנְחָתוֹ֖ לֹ֣א שָׁעָ֑ה וַיִּ֤חַר לְקַ֨יִן֙ מְאֹ֔ד וַֽיִּפְּל֖וּ פָּנָֽיו׃
讀經靈修:
這段經文幾與我們前面默想過的經文,創3:15和21,不但有密切的關聯,也是後續的重大事件:人類歷史上首次的謀殺,並且發生在人類最早的家庭教會成員之間,親骨肉的蓄意謀殺。而謀殺的事件與他們的人和所獻的祭物有關:亞伯和他的祭物蒙神悅納,該隱則否。這件事到底在教導我們什麼呢?對當時的讀者有什麼意義呢?
不但文字簡潔,只有兩節經文,加上歷史文化和語言的隔閡,以及讀者本身的預設立場,對這一段經文往往有不同的解讀。可以分為四類:1)有的學者認爲根據這個故事,反映出以色列的宗教發展在早期的階段,耶和華只接受動物的獻祭。因爲迦南早期的畜牧時代,以色列人認爲動物的供物勝過迦南人對神明巴力所獻的植物。2)一些學者把亞伯和該隱的獻祭,解釋爲神喜歡牧羊人和動物的供物,不喜歡農夫和地裏的産物。 3)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牧羊的職業與神在創1:26節的統治活物命令有關,而農夫的職業與地受到咒詛有關。4)一些正統的聖經注釋者都認爲墮落的人除非藉著血,否則是無法來到神的面前的。所以,神不看中該隱和他的供物,是因爲他的供物沒有帶血。 反對這種解釋的學者認爲,這對摩西時期的聽衆而言是說不通的,因爲摩西的獻祭敬拜律法中,素祭和帶血的獻祭,都是蒙神悅納的。
通常我們第一次讀到這裡,心底沒說出來的自然反應可能是:「這位神似乎太挑剔了吧!」單從這兩節經文本身看,的確是難以找到另人滿意的答案。那麼我們如何決定作者真正要傳達的意思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按照正確的「以經解經」的原則,從經文的上下文背景,解開經文的意思。
首先,經文本身提供了兩個要解決的問題:第一,獻祭者本身蒙悅納的問題。第二,所獻的祭蒙悅納的問題。我們知道舊約的獻祭就是敬拜。因此這裡是在講「敬拜者」和「敬拜形式/內容」 的問題。
其次,我們需要從恩典之約,就是福音,施行的角度來思考。經文的上下文,創3:15-21,講到顯現的耶和華(成肉身之前的子神 )親自傳講福音給亞當和夏娃(創3:15-他要傷蛇的頭),並且設立了恩典之約祝福施行的方式:透過獻祭敬拜把福音的祝福賜給神的百姓(創3:21-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並且,神把敵意放在兩個不同的族類之間。若是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節經文,在教導神的百姓:1)兩種不同的敬拜者和敬拜方式。3)敵意往往會發生在神的教會。我們發現這些都是舊約聖經接續下來發展的主題和啟示。
經文一開始用了「有一日」[וַֽיְהִ֖י מִקֵּ֣ץ יָמִ֑ים](wayehi minqez yamim) (in the course of time,in the process of time,at the end of days)。意思是,許多日子之後;或那一年的末了。這是講到過了一段日子之後, 表示亞伯和該隱的獻祭敬拜不是第一次。暗示獻祭是兩兄弟長久所熟悉的事,因此可以推理他們是從亞當那裡學來的。亞當是人類第一位牧師,傳道人。這裡可能是他們首次單獨的敬拜,沒有與父母一起敬拜。Matthew-Henry 說:「我們觀察到,敬拜不是新的發明,而是自古以來神所設立的,是所有宗教敬拜的根源。」
我們要先看祭物的問題。經文的「供物」[מִנְחָה](minchah),在摩西五經中是指非動物的「素祭」;在摩西五經以外也包括動物的祭物,如撒上2:17。其他的地方也指「禮物」和「貢物」。 按照利未記獻素祭的條例,所有的素祭都要伴隨「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利2章)。獻動物作為祭物的燔祭和平安祭,要把脂油燒在壇上,是「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利1和3章)。燔祭,平安祭和素祭的條例中,「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的句子一再重複出現在每一種獻祭的條例中(1-3章共8次)。
摩西特別用了「素祭」凸顯該隱的獻祭,沒有獻上「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相對的,也凸顯亞伯的祭物不但是頭生的,還有「羊的脂油」,表示他獻上了「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因此,亞伯的獻祭敬拜是按照神所設立的規範;該隱的獻祭敬拜是漫不經心的,忽略了神對敬拜的啟示——這是神看不中該隱的祭物,看中亞伯的祭物的原因。
為什麼神要如此嚴格的定規獻祭敬拜的條例呢?當代舊約神學家華爾基(Bruce Waltke)指出:「摩西五經,特別是獻祭的律法,使用了豐富和准確的字詞,說明在祭壇上奉獻給神的聖禮:每一個名詞表示一種實質的物體所代表的屬靈真理,藉著它,敬拜者可以在他接近神和與神交通時得到屬靈的餵養。」舊約的獻祭是神所命定的「蒙恩的管道」(means of grace),救恩的真理和祝福,是透過敬拜傳遞給神的選民的。
該隱的敬拜是隨自己私意的敬拜;亞伯的敬拜是按照神的命令的敬拜。亞伯是敬畏神的;該隱則否。所以神看中了亞伯的祭物,看不中該隱的祭物。但是神為什麼看中亞伯,沒有看中該隱呢?這個答案在新約:「亞伯因著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11:4)
神悅納亞伯是因為「基督的義」被歸算在亞伯身上,像他父母亞當和夏娃一樣。他稱義的信心在他所獻的祭物上得到了見證。 同時,也是說他的獻祭敬拜所包涵的福音真理,是他稱義的管道,是他信心的內容。亞伯雖然死了,他因這信,仍然說明了「信心」與「敬拜」之間的關係。
而該隱,不像他的兄弟亞伯,是一個沒有悔改的罪人(創四7;約壹三12)。我們在這裏看到一個獻祭敬拜的偉大原則,是先知和詩人,和箴言書作者所強調的:敬拜者的內在性情必須是對的,否則他們外在的供物是無法蒙神悅納的。然而,亞伯的獻祭,表示他的內在性情,與他外在蒙悅納的供物不是沒有關系的。(R.T. Beckwith, NDBT)
該隱是邪惡的人,生活在世界和肉體的權勢之下;因此,他的祭物神不看中,如箴十五8,「惡人獻祭,爲耶和華所憎惡;正直人祈禱,爲他所喜悅。」,他所獻的是虛空的供物,如賽一13:13 ,「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也是我所憎惡的;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Matthew-Henry)
「該隱就大大地發怒,變了臉色。」謀殺的根源是動怒,動怒的根源是受罪污染的本性。以己為中心的罪性,受到外來人、事、物的激動所發出的暴力言語和暴力行為(包括冷暴力)(參:太5:21-26,論發怒)。
約翰壹書3:11-12,「我們應當彼此相愛。這就是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的命令。12 不可像該隱;他是屬那惡者,殺了他的兄弟。爲什麽殺了他呢?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兄弟的行為是善的。」
最後,我們看到創世記3:15中的兩個有敵意的族類,繼續在聖約家庭的敬拜獻祭中展現開來。合神心意的敬拜成為舊約時期教會,西奈山下以色列國民的警告,也成為新約時期歷代教會的警惕。
回應禱告:
9/11/2018 星期二
今日經文:
創3:21
21 耶和華上帝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
. 21 And the Lord God made for Adam and for his wife garments of skins and clothed them.
וַיַּעַשׂ֩ יְהוָ֨ה אֱלֹהִ֜ים לְאָדָ֧ם וּלְאִשְׁתּוֹ֛ כָּתְנ֥וֹת ע֖וֹר וַיַּלְבִּשֵֽׁם׃ פ
讀經靈修:
創3章15節,當神向亞當夏娃宣告救贖的應許時,以及從3:20節開始,人類歷史就正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恩典之約(福音)的階段。這個階段從此開始一直到主耶穌再來,分為兩個時期:舊約時期和新約時期。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得勝是兩個時期的分界點。因此,這裡是重要的恩典之約的起始點(3:15-21)。從這起始點可以看到接下來重複發生的事 。
創世記1-11章,包含了一段漫長的人類和神國度發展的歷史,因此用了非常簡潔的文字來描述。所以,我們必須從聖經後面更清楚,有關聯的經文來解釋,才能看到文字背後所傳遞的信息。特別是3:20-21節,表面看起來沒有什麼意思,但是卻蘊藏了神國度發展和神救恩施行有關的啟示。
「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這是神在恩典之約開始時的第一個作為:「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除了簡單字面的意思之外,還有其他的意義嗎? 若是認識到這是一個聖約開始的重要點,那麼我們就可以從接下來的聖約發展中,重要點和里程碑,回看這一節經文所包含的意義。這是一個合于聖經啟示發展漸進特質,的解釋聖經之邏輯原則。
首先,「用皮子做衣服」表示有動物流血被殺。因此,可以合理的推論經文後面暗示有獻祭的敬拜的活動。也就是說:神在這裡設立和教導舊約時期第一個教會關於敬拜的內容和模式。因為,接下來第4章,立刻紀錄了亞伯和該隱的獻祭(4:3-5)。從神的對話中,亞伯和該隱不但非常清楚獻祭的內容和規範,而且似乎是已經是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一部分(以及,挪亞在洪水後獻燔祭)。他們如何知道要獻什麼祭,才是神所悅納的呢?合理的推論是:他們的父母已經教導他們關於伊甸園中所發生的一切事,包括獻祭,就是「用皮子做衣服」所暗示的。
我們看到在整個恩典之約展開的過程中,在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中,都包括了設立獻祭/敬拜的內容和規範。在西奈山下,以色列人成為一個國度時,神頒布了禮儀律法,設立了完整的獻祭/敬拜的規範。在大衛和所羅門王建殿時,神也透過大衛,設立了聖殿時期的獻祭/敬拜規範。在新約時期,當耶穌把福音親自傳給外邦撒瑪利亞婦人時,也設立了新約時期的敬拜規範(約4:23-24-「必須在聖靈中,就是在真理中敬拜」),並解釋宣告舊約獻祭,和一切與耶路撒冷聖殿有關的敬拜都終止了。耶穌也親自設立了主餐(林前10:16-17)和洗禮(太28:20)。
神為什麼要設立獻祭/敬拜呢?因為,當神的啟示還沒有成為固定的形式(聖經),當神的啟示還在歷史中慢慢發展出來時,神就設立了獻祭的系統,來教導那時期的教會有關福音的真理 。
亞當和夏娃在動物被殺流血死亡時,想到自己的罪被赦免,是因為祭物代替他們承受了罪的懲處。不是祭物的本身和所流的血可以贖罪,而是教導他們:贖罪是神的工作,完全是神的恩典,他們不再處於定罪的狀況下,而處在恩典之下。這樣,他們在聖靈的運作下,悔改認罪,帶著感恩的心回應神的恩典,滿心地遵守神的旨意,與我們一樣。他們是隔著帕子看基督,現在帕子已經除去,我們是從神豐富的成文啟示(聖經)中認識基督。
另外,我們從整本聖經的啟示來看,在伊甸園中向亞當夏娃顯現,向他們傳福音,給他們做衣服的耶和華,就是道成肉身以前的基督。祂是那一位顯現的耶和華,受父差遣,在地上執行父的旨意,執行聖約。祂傳福音給祂的百姓,祂向他們設立獻祭敬拜的規範,作為恩典之約的啟動開始點。
為什麼我們可以推論,伊甸園中顯現的耶和華是神的獨生子呢?因為耶穌親自說:「沒有人見過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1:18)。以及,「你們的祖先,亞伯拉罕歡歡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 在救贖的工作中,三位一體的神有不同的工作:父差遣子,子受差遣執行聖約,聖靈成全子的工作。但是這樣明白的啟示要到新約才顯明出來。所以,我們必須從新約的經文來解釋舊約的經文。如此,我們看到基督在舊約執行聖約。
關於「用皮子做衣服」的其他含義:「皮子的衣服可以被看為是一種表明恩典的聖禮記號 (a sacramental sign of grace),基督的死的預表,也是被披戴了聖潔的“神-人”的義」(德里奇Delitsch)。
「覆蓋他們/給他們穿」[לָבֵשׁ](lavesh)(clothed them)。這個形式的動詞有兩種用處:君王給領受榮耀的對象披戴衣服(創41:42;撒上17:38),或者是祭司穿戴他們的聖袍,通常是由摩西給他們穿上(出28:41;29:8;40:41;利8:13)。這裡的用語再次,與會幕中敬拜的用語有密切的關係…」(WBC溫漢Wenham)。
「皮子的衣服」就是袍子的意思,可能是要他們回想起人墮落前的光景: 「赤身露體[עָרוֹם](arom)(naked),並不羞恥」(創2:25)。用皮子衣服,就有動物被殺,作者也許暗示一種獻祭犧牲的意思,雖然他在敘述的本身沒有提供這樣的線索。
後來,在摩西五經中,主命令百姓為那些要在會幕中,進入神同在的祭司們,製作內袍。內袍的目的是要遮掩祭司的「赤身露體」[עֶרְוָה](erwah)(nakedness),免得擔罪而死(出28:43)。作者也許暗示這是「祭司永遠的定例」(出28:43),引起我們注意神要遮掩男人和女人赤身露體。這樣以來,祭司的角色,雖然在摩西五經之後才發展出來,在過去的年代已經藉著神的工作預表了——他的復興工作,使人在祂的同在和交通中蒙受祝福。
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創3:21節,「 耶和華上帝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告訴我們,神在人墮落後,主動地恢復了人與神之間的交通。神和祂的百姓在敬拜獻祭中相遇,祂在真理的敬拜中賜福給他們,他們在恩典下,藉著獻祭悔改認罪,見證了他們稱義的信心。這就是為什麼「主日敬拜」對基督徒的屬靈生命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更是主所命令要守安息日,不可停止聚會(來10:25),直等到祂再來!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創3:21
21 耶和華上帝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
. 21 And the Lord God made for Adam and for his wife garments of skins and clothed them.
וַיַּעַשׂ֩ יְהוָ֨ה אֱלֹהִ֜ים לְאָדָ֧ם וּלְאִשְׁתּוֹ֛ כָּתְנ֥וֹת ע֖וֹר וַיַּלְבִּשֵֽׁם׃ פ
讀經靈修:
創3章15節,當神向亞當夏娃宣告救贖的應許時,以及從3:20節開始,人類歷史就正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恩典之約(福音)的階段。這個階段從此開始一直到主耶穌再來,分為兩個時期:舊約時期和新約時期。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得勝是兩個時期的分界點。因此,這裡是重要的恩典之約的起始點(3:15-21)。從這起始點可以看到接下來重複發生的事 。
創世記1-11章,包含了一段漫長的人類和神國度發展的歷史,因此用了非常簡潔的文字來描述。所以,我們必須從聖經後面更清楚,有關聯的經文來解釋,才能看到文字背後所傳遞的信息。特別是3:20-21節,表面看起來沒有什麼意思,但是卻蘊藏了神國度發展和神救恩施行有關的啟示。
「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這是神在恩典之約開始時的第一個作為:「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除了簡單字面的意思之外,還有其他的意義嗎? 若是認識到這是一個聖約開始的重要點,那麼我們就可以從接下來的聖約發展中,重要點和里程碑,回看這一節經文所包含的意義。這是一個合于聖經啟示發展漸進特質,的解釋聖經之邏輯原則。
首先,「用皮子做衣服」表示有動物流血被殺。因此,可以合理的推論經文後面暗示有獻祭的敬拜的活動。也就是說:神在這裡設立和教導舊約時期第一個教會關於敬拜的內容和模式。因為,接下來第4章,立刻紀錄了亞伯和該隱的獻祭(4:3-5)。從神的對話中,亞伯和該隱不但非常清楚獻祭的內容和規範,而且似乎是已經是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一部分(以及,挪亞在洪水後獻燔祭)。他們如何知道要獻什麼祭,才是神所悅納的呢?合理的推論是:他們的父母已經教導他們關於伊甸園中所發生的一切事,包括獻祭,就是「用皮子做衣服」所暗示的。
我們看到在整個恩典之約展開的過程中,在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中,都包括了設立獻祭/敬拜的內容和規範。在西奈山下,以色列人成為一個國度時,神頒布了禮儀律法,設立了完整的獻祭/敬拜的規範。在大衛和所羅門王建殿時,神也透過大衛,設立了聖殿時期的獻祭/敬拜規範。在新約時期,當耶穌把福音親自傳給外邦撒瑪利亞婦人時,也設立了新約時期的敬拜規範(約4:23-24-「必須在聖靈中,就是在真理中敬拜」),並解釋宣告舊約獻祭,和一切與耶路撒冷聖殿有關的敬拜都終止了。耶穌也親自設立了主餐(林前10:16-17)和洗禮(太28:20)。
神為什麼要設立獻祭/敬拜呢?因為,當神的啟示還沒有成為固定的形式(聖經),當神的啟示還在歷史中慢慢發展出來時,神就設立了獻祭的系統,來教導那時期的教會有關福音的真理 。
亞當和夏娃在動物被殺流血死亡時,想到自己的罪被赦免,是因為祭物代替他們承受了罪的懲處。不是祭物的本身和所流的血可以贖罪,而是教導他們:贖罪是神的工作,完全是神的恩典,他們不再處於定罪的狀況下,而處在恩典之下。這樣,他們在聖靈的運作下,悔改認罪,帶著感恩的心回應神的恩典,滿心地遵守神的旨意,與我們一樣。他們是隔著帕子看基督,現在帕子已經除去,我們是從神豐富的成文啟示(聖經)中認識基督。
另外,我們從整本聖經的啟示來看,在伊甸園中向亞當夏娃顯現,向他們傳福音,給他們做衣服的耶和華,就是道成肉身以前的基督。祂是那一位顯現的耶和華,受父差遣,在地上執行父的旨意,執行聖約。祂傳福音給祂的百姓,祂向他們設立獻祭敬拜的規範,作為恩典之約的啟動開始點。
為什麼我們可以推論,伊甸園中顯現的耶和華是神的獨生子呢?因為耶穌親自說:「沒有人見過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1:18)。以及,「你們的祖先,亞伯拉罕歡歡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 在救贖的工作中,三位一體的神有不同的工作:父差遣子,子受差遣執行聖約,聖靈成全子的工作。但是這樣明白的啟示要到新約才顯明出來。所以,我們必須從新約的經文來解釋舊約的經文。如此,我們看到基督在舊約執行聖約。
關於「用皮子做衣服」的其他含義:「皮子的衣服可以被看為是一種表明恩典的聖禮記號 (a sacramental sign of grace),基督的死的預表,也是被披戴了聖潔的“神-人”的義」(德里奇Delitsch)。
「覆蓋他們/給他們穿」[לָבֵשׁ](lavesh)(clothed them)。這個形式的動詞有兩種用處:君王給領受榮耀的對象披戴衣服(創41:42;撒上17:38),或者是祭司穿戴他們的聖袍,通常是由摩西給他們穿上(出28:41;29:8;40:41;利8:13)。這裡的用語再次,與會幕中敬拜的用語有密切的關係…」(WBC溫漢Wenham)。
「皮子的衣服」就是袍子的意思,可能是要他們回想起人墮落前的光景: 「赤身露體[עָרוֹם](arom)(naked),並不羞恥」(創2:25)。用皮子衣服,就有動物被殺,作者也許暗示一種獻祭犧牲的意思,雖然他在敘述的本身沒有提供這樣的線索。
後來,在摩西五經中,主命令百姓為那些要在會幕中,進入神同在的祭司們,製作內袍。內袍的目的是要遮掩祭司的「赤身露體」[עֶרְוָה](erwah)(nakedness),免得擔罪而死(出28:43)。作者也許暗示這是「祭司永遠的定例」(出28:43),引起我們注意神要遮掩男人和女人赤身露體。這樣以來,祭司的角色,雖然在摩西五經之後才發展出來,在過去的年代已經藉著神的工作預表了——他的復興工作,使人在祂的同在和交通中蒙受祝福。
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創3:21節,「 耶和華上帝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告訴我們,神在人墮落後,主動地恢復了人與神之間的交通。神和祂的百姓在敬拜獻祭中相遇,祂在真理的敬拜中賜福給他們,他們在恩典下,藉著獻祭悔改認罪,見證了他們稱義的信心。這就是為什麼「主日敬拜」對基督徒的屬靈生命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更是主所命令要守安息日,不可停止聚會(來10:25),直等到祂再來!
回應禱告:
9/10/2018 星期一
今日經文:
羅馬書 8:3-4
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上帝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
3 For God has done what the law, weakened by the flesh, could not do. By sending his own Son in the likeness of sinful flesh and for sin, he condemned sin in the flesh, 4 in order that the righteous requirement of the law might be fulfilled in us, who walk not according to the flesh bu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3 Τὸ γὰρ ἀδύνατον τοῦ νόμου ἐν ᾧ ἠσθένει διὰ τῆς σαρκός, ὁ θεὸς τὸν ἑαυτοῦ υἱὸν πέμψας ἐν ὁμοιώματι σαρκὸς ἁμαρτίας καὶ περὶ ἁμαρτίας κατέκρινεν τὴν ἁμαρτίαν ἐν τῇ σαρκί, 4 ἵνα τὸ δικαίωμα τοῦ νόμου πληρωθῇ ἐν ἡμῖν τοῖς μὴ κατὰ σάρκα περιπατοῦσιν ἀλλὰ κατὰ πνεῦμα.
讀經靈修:(2 of 3)(請參考:9/2/2018 讀經靈修 1 of 3)
登山寶訓是神國度最偉大的信息,因為是主耶穌親自在地上,以君王的身分向祂的百姓宣告的國度祝福,以及解釋國度律法的要求。我們很容易就把其中的命令照著律法去行。結果你會發現,許多時候完全做不到:不要動怒,不要有淫念,夫妻關係…受不公平待遇,不但欣然接受,還付出更多…。你若是真的付諸實踐,就發現很難做到。因此,有人(路德)說那是絕對做不到的。但也有人(鐘馬田)說,若是做不到,那麼耶穌的教導不就是枉然了嗎?
為什麼作不到?因為那不是發自於人天然本性的 。為什麼可以做到呢?因為那是神所賜的新的生命的特質,新造的人的樣式;是聖靈的引導,不是人獨立自主的行律法。關鍵還是在於耶穌說的:「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πληρόω](pleroo)。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5:17-18)
當我們讀到羅馬書8:4節,「使律法的義成就[πληρόω](pleroo)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這裡的「成就」和主耶穌所說的「成全」,希臘文是同一個字。 這是一個驚人的重要吻合:耶穌說:律法的「成全」是祂的工作;保羅教導:基督的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律法「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多麼另人震驚的和諧一致!
這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必須正確的理解羅馬書中關於稱義和成聖的教導,才能把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應用在實際生活中—這就是那一條窄門和小路。
「登山寶訓」,馬太福音5-7章,仔細地描述了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這些都是那些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產生的結果。如果按照天然本性去遵行登山寶訓中的教導,你會發現絕對無法做到。除非對基督工作的法則有正確的認識,並且順服在祂統治的原則下。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窄的門,一條非常小的路。耶穌警告祂的門徒要做一個聰明蓋房子的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就是這道理——基督的工作是那一塊磐石。
今天的經文:羅馬書8:3-4節,就是在解釋登山寶訓,基督成全律法的工作:基督救贖之工的原因,方法,和目的。我們上週講到基督救贖之工的原因是:第3節,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說明人因為天然本性的軟弱,無法按照神的標準,滿足律法的要求。神的律法(道德律法/十誡)本身是聖潔的,是屬靈的,是通往永生(生命樹)祝福的道路。但人的本性受到罪的污染,無法藉由律法得到祝福。「因為肉體的軟弱,律法有所做不到的。」是基督救贖工作的原因。那麼神如何解決人天生本性的問題呢?神的方法是什麼呢?
「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
直譯:「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有罪的肉體的樣子,為了罪,在肉體中定罪了罪」
第一,「成為罪身的形狀」,「成有罪的肉體的形狀」[ἐν ὁμοιώματι σαρκὸς ἁμαρτίας](in the likeness of sinful flesh)。強調神的兒子完全參與在人的情況中,如同加4:4,「及至時候滿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5 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羅馬書用了最簡潔的文字,說明神的兒子成為肉身,具所有的必要條件,成為代替我們的人。
《羅馬書注釋》法蘭斯 (RT France)指出:「保羅用「形狀」這個字可能有兩種意思:一方面,要說明基督的確「成為肉身」,完全進入人的情況中,受到罪的試探,在罪的權勢下,卻沒有犯罪,連思想都沒有(6:10節說祂向罪死了)。另一方面,他用「形狀」,來平衡「罪」,以免過分解讀,認為耶穌的肉身是有罪的。他用「罪」形容肉體,是因為他要說明,基督的工作與我們肉體中的罪的關係。」
第二,贖罪祭兩方面的意思。「贖罪祭」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為了代替我們受律法的懲處,為我們除去罪;一方面是為我們的義之成就。
保羅在4:25節就已經提到了基督救贖工作的兩方面:「 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耶穌被交給人,是為了我們的過犯」是指基督代替我們的罪受死(賽53:12);「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基督復活的目的是為了我們稱義。律法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對罪的懲處,一方面是對義的要求。8:3-4節,就是在解釋基督的工的兩方面意義。
希伯來書10章,贖罪祭兩方面目的。新約中講到耶穌一次獻上永遠的贖罪祭,是在希伯來書第10章。那裡講到耶穌贖罪祭的兩個目的:第一,除去罪,使我們成為聖潔的,10:10節,「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祂的身體,就得以成聖。」這是「稱義」的地位和身分。第二,10:16節,「將律法刻寫在我們心上,放在我們裡面。」這是「成聖/成為義」的過程。
第三,「在肉體中定了罪案」。按照原文直接翻譯:「在肉體中定罪了罪」(condemned sin in the flesh)。這裡的「定罪」與8:1節的「沒有任何定罪」是直接有關的。基督的贖罪祭,解決了我們罪和罪性的問題。意思是說:神的兒子代替我們,受死亡的懲處,審判了罪。基督為我們承受了神的憤怒,就是對罪的審判。元首基督,在肉身中承擔了祂百姓的罪的審判,使那些在祂裏面的人,在基督裡的人,就是我們這些因信稱義的人,不受罪和律法的轄制。
接下來,8:4節,「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是基督贖罪祭的目的,這是基督救贖工作的目的,這是福音最寶貴的真理,這是我們要走的窄門和小路。也是我們下個主日要思想的主題。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羅馬書 8:3-4
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上帝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
3 For God has done what the law, weakened by the flesh, could not do. By sending his own Son in the likeness of sinful flesh and for sin, he condemned sin in the flesh, 4 in order that the righteous requirement of the law might be fulfilled in us, who walk not according to the flesh bu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3 Τὸ γὰρ ἀδύνατον τοῦ νόμου ἐν ᾧ ἠσθένει διὰ τῆς σαρκός, ὁ θεὸς τὸν ἑαυτοῦ υἱὸν πέμψας ἐν ὁμοιώματι σαρκὸς ἁμαρτίας καὶ περὶ ἁμαρτίας κατέκρινεν τὴν ἁμαρτίαν ἐν τῇ σαρκί, 4 ἵνα τὸ δικαίωμα τοῦ νόμου πληρωθῇ ἐν ἡμῖν τοῖς μὴ κατὰ σάρκα περιπατοῦσιν ἀλλὰ κατὰ πνεῦμα.
讀經靈修:(2 of 3)(請參考:9/2/2018 讀經靈修 1 of 3)
登山寶訓是神國度最偉大的信息,因為是主耶穌親自在地上,以君王的身分向祂的百姓宣告的國度祝福,以及解釋國度律法的要求。我們很容易就把其中的命令照著律法去行。結果你會發現,許多時候完全做不到:不要動怒,不要有淫念,夫妻關係…受不公平待遇,不但欣然接受,還付出更多…。你若是真的付諸實踐,就發現很難做到。因此,有人(路德)說那是絕對做不到的。但也有人(鐘馬田)說,若是做不到,那麼耶穌的教導不就是枉然了嗎?
為什麼作不到?因為那不是發自於人天然本性的 。為什麼可以做到呢?因為那是神所賜的新的生命的特質,新造的人的樣式;是聖靈的引導,不是人獨立自主的行律法。關鍵還是在於耶穌說的:「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πληρόω](pleroo)。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5:17-18)
當我們讀到羅馬書8:4節,「使律法的義成就[πληρόω](pleroo)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這裡的「成就」和主耶穌所說的「成全」,希臘文是同一個字。 這是一個驚人的重要吻合:耶穌說:律法的「成全」是祂的工作;保羅教導:基督的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律法「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多麼另人震驚的和諧一致!
這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必須正確的理解羅馬書中關於稱義和成聖的教導,才能把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應用在實際生活中—這就是那一條窄門和小路。
「登山寶訓」,馬太福音5-7章,仔細地描述了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這些都是那些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產生的結果。如果按照天然本性去遵行登山寶訓中的教導,你會發現絕對無法做到。除非對基督工作的法則有正確的認識,並且順服在祂統治的原則下。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窄的門,一條非常小的路。耶穌警告祂的門徒要做一個聰明蓋房子的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就是這道理——基督的工作是那一塊磐石。
今天的經文:羅馬書8:3-4節,就是在解釋登山寶訓,基督成全律法的工作:基督救贖之工的原因,方法,和目的。我們上週講到基督救贖之工的原因是:第3節,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說明人因為天然本性的軟弱,無法按照神的標準,滿足律法的要求。神的律法(道德律法/十誡)本身是聖潔的,是屬靈的,是通往永生(生命樹)祝福的道路。但人的本性受到罪的污染,無法藉由律法得到祝福。「因為肉體的軟弱,律法有所做不到的。」是基督救贖工作的原因。那麼神如何解決人天生本性的問題呢?神的方法是什麼呢?
「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
直譯:「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有罪的肉體的樣子,為了罪,在肉體中定罪了罪」
第一,「成為罪身的形狀」,「成有罪的肉體的形狀」[ἐν ὁμοιώματι σαρκὸς ἁμαρτίας](in the likeness of sinful flesh)。強調神的兒子完全參與在人的情況中,如同加4:4,「及至時候滿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5 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羅馬書用了最簡潔的文字,說明神的兒子成為肉身,具所有的必要條件,成為代替我們的人。
《羅馬書注釋》法蘭斯 (RT France)指出:「保羅用「形狀」這個字可能有兩種意思:一方面,要說明基督的確「成為肉身」,完全進入人的情況中,受到罪的試探,在罪的權勢下,卻沒有犯罪,連思想都沒有(6:10節說祂向罪死了)。另一方面,他用「形狀」,來平衡「罪」,以免過分解讀,認為耶穌的肉身是有罪的。他用「罪」形容肉體,是因為他要說明,基督的工作與我們肉體中的罪的關係。」
第二,贖罪祭兩方面的意思。「贖罪祭」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為了代替我們受律法的懲處,為我們除去罪;一方面是為我們的義之成就。
保羅在4:25節就已經提到了基督救贖工作的兩方面:「 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耶穌被交給人,是為了我們的過犯」是指基督代替我們的罪受死(賽53:12);「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基督復活的目的是為了我們稱義。律法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對罪的懲處,一方面是對義的要求。8:3-4節,就是在解釋基督的工的兩方面意義。
希伯來書10章,贖罪祭兩方面目的。新約中講到耶穌一次獻上永遠的贖罪祭,是在希伯來書第10章。那裡講到耶穌贖罪祭的兩個目的:第一,除去罪,使我們成為聖潔的,10:10節,「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祂的身體,就得以成聖。」這是「稱義」的地位和身分。第二,10:16節,「將律法刻寫在我們心上,放在我們裡面。」這是「成聖/成為義」的過程。
第三,「在肉體中定了罪案」。按照原文直接翻譯:「在肉體中定罪了罪」(condemned sin in the flesh)。這裡的「定罪」與8:1節的「沒有任何定罪」是直接有關的。基督的贖罪祭,解決了我們罪和罪性的問題。意思是說:神的兒子代替我們,受死亡的懲處,審判了罪。基督為我們承受了神的憤怒,就是對罪的審判。元首基督,在肉身中承擔了祂百姓的罪的審判,使那些在祂裏面的人,在基督裡的人,就是我們這些因信稱義的人,不受罪和律法的轄制。
接下來,8:4節,「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是基督贖罪祭的目的,這是基督救贖工作的目的,這是福音最寶貴的真理,這是我們要走的窄門和小路。也是我們下個主日要思想的主題。
回應禱告:
9/7/2018 星期五
今日經文:
創3:20-21
亞當給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
20 The man called his wife’s name Eve, because she was the mother of all living。
וַיִּקְרָ֧א הָֽאָדָ֛ם שֵׁ֥ם אִשְׁתּוֹ֖ חַוָּ֑ה כִּ֛י הִ֥וא הָֽיְתָ֖ה אֵ֥ם כָּל־חָֽי׃
讀經靈修:
創3章15節,當神向亞當夏娃宣告救贖的應許時,特別從3:20節開始,人類歷史就正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恩典之約,就是福音的階段。這個階段從此開始,一直到主耶穌再來,分為兩個時期:舊約時期和新約時期。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得勝是兩個時期的分界點。因此,這裡是重要的恩典之約的起始點(3:15-21)。
創世記1-11章,包含了一段漫長的人類和神國度發展的歷史,因此用了非常簡潔的文字來描述。所以,我們必須從聖經後面更清楚,有關聯的經文來解釋,才能看到文字背後所傳遞的信息。特別是3:20-21節,表面看起來沒有什麼意思,但是卻蘊藏了神國度發展和神救恩施行有關的啟示。
首先,我們知道這是亞當和夏娃已經被神從罪中拯救出來。他們處在恩典之約下神國度發展的起點。同時,因為罪的介入,人必須終身勞苦(3:16-19),身體將朽壞(你本是塵土,仍然要歸於塵土)。這些都促使人去面對和認識生命和死亡的意義,為要人記起他們的罪,認識神的救贖恩典。這裡的一貫的原則是:即使在恩典之約下,神赦免人的罪,沒有任何定罪,但是人還是會承擔罪所產生的影響。
20節,是亞當對福音應許的回應:「 亞當給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夏娃」[חַוָּה](chava) 是希伯來文「生命」[ חַי](chai)的雙關語。「眾生之母」[אֵ֥ם כָּל־חָֽי](em kol-chai) [ μήτηρ πάντων τῶν ζώντων ] 表示亞當在神的制裁下,受背約的咒詛的同時, 領受了福音應許,在黑暗的制裁中,發出了信心的亮光。他給她妻子起名為「眾生命之母」,等於在宣告福音的應許:生命將繼續延續下去,並且後裔中那一位要擊敗撒旦者,將要得著生命。因此,夏娃在生該隱的時候,以為該隱就是那一位從她而出的後裔(創3:15中,男性單數的「他」),所以說:「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創4:1)。
加爾文在分析文法用字,和各種不同的解釋後,對20節的經文做了這樣的注釋:「因此,我做這樣的解釋——當他(亞當)從當時的死亡下逃脫,受到安慰的信息的鼓勵的同時,他立刻頌揚神所賜的,超過所有可以想像到的福份,表現在給他妻子所取的名字上。」
藍恩(John Peter-Lange)這樣解釋:「(神的)應許表明了女人真的會有後裔。在面對死亡的威脅下,亞當的妻子,對他來說,成為了他們二人保障,以及他們延續後代的保障。至於他們的族類的勝利而言,他們必須持守這個應許和恩典。亞當在神的憤怒下,在對自己招致死亡的清楚意識下,給他妻子取名為「夏娃」[חַוָּה](chava)(Eve),簡單說,是亞當信心的行為。」所以,亞當和夏娃是救贖歷史上,最先因信稱義的基督徒。亞當和夏娃的家庭是人類歷史上,在舊約時期,在恩典之約下的第一個家庭教會。
亞當和夏娃的得救與所有的聖徒,無論舊約時期或是新約時期,都是一樣的:「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29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模成]他兒子的模樣[樣式],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30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羅8:28-30)這是恩典之約,就是福音的祝福:揀選、呼召、稱義、得榮耀。目的是要恢復神造人的形象,成為「新造的人」(new creation):模成神兒子的樣式 [συμμόρφους τῆς εἰκόνος τοῦ υἱοῦ αὐτοῦ](conformed to the image of His son) 。路加福音3章,把耶穌的家譜追溯到亞當,然後說亞當是神的兒子。因此,亞當也和許多弟兄一樣被模成長子,就是神兒子基督的樣式。
「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2 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3 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4 然而,上帝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5 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弗2:1-5)
「 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著上帝活潑常存的道。24 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25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彼前1:23-25)
創3:20,「亞當給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證明了亞當,在神的恩典下,在聖靈藉著福音賜下恩典之約的祝福,已經因信稱義了,並且以給他妻子的命名,見證了他信心的回應。
恩典之約的祝福,從舊約到新約一直都是羅馬書8:28-30所說的:揀選,呼召,稱義,得榮耀。新舊約時期不同是施行的外在媒介:舊約時期是透過神所設立的各種具外在形式,預表性的獻祭敬拜(包括預表和教導基督的獻祭、割禮、逾越節的羔羊),和福音的傳講(包括應許和預言)都是在傳講那一位要來的基督和基督的工作;在當時,這些預表、應許、預言藉著聖靈的運行,足夠並有效地教導了神的選民,使他們對所應許的和預表的對象(彌賽亞)有信心。他們得著完全的赦罪,與永遠的救恩,與我們完全一樣。
在新約時期,恩典之約祝福的施行方式變得簡單了,因為所預表和應許的實體——基督已經來到。因此執行的方式就是:傳講純正的福音信息,執行聖餐和洗禮。
恩典之約祝福的施行,就是下一節經文,3:21節所包含的真理:「耶和華上帝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創3:20-21
亞當給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
20 The man called his wife’s name Eve, because she was the mother of all living。
וַיִּקְרָ֧א הָֽאָדָ֛ם שֵׁ֥ם אִשְׁתּוֹ֖ חַוָּ֑ה כִּ֛י הִ֥וא הָֽיְתָ֖ה אֵ֥ם כָּל־חָֽי׃
讀經靈修:
創3章15節,當神向亞當夏娃宣告救贖的應許時,特別從3:20節開始,人類歷史就正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恩典之約,就是福音的階段。這個階段從此開始,一直到主耶穌再來,分為兩個時期:舊約時期和新約時期。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得勝是兩個時期的分界點。因此,這裡是重要的恩典之約的起始點(3:15-21)。
創世記1-11章,包含了一段漫長的人類和神國度發展的歷史,因此用了非常簡潔的文字來描述。所以,我們必須從聖經後面更清楚,有關聯的經文來解釋,才能看到文字背後所傳遞的信息。特別是3:20-21節,表面看起來沒有什麼意思,但是卻蘊藏了神國度發展和神救恩施行有關的啟示。
首先,我們知道這是亞當和夏娃已經被神從罪中拯救出來。他們處在恩典之約下神國度發展的起點。同時,因為罪的介入,人必須終身勞苦(3:16-19),身體將朽壞(你本是塵土,仍然要歸於塵土)。這些都促使人去面對和認識生命和死亡的意義,為要人記起他們的罪,認識神的救贖恩典。這裡的一貫的原則是:即使在恩典之約下,神赦免人的罪,沒有任何定罪,但是人還是會承擔罪所產生的影響。
20節,是亞當對福音應許的回應:「 亞當給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夏娃」[חַוָּה](chava) 是希伯來文「生命」[ חַי](chai)的雙關語。「眾生之母」[אֵ֥ם כָּל־חָֽי](em kol-chai) [ μήτηρ πάντων τῶν ζώντων ] 表示亞當在神的制裁下,受背約的咒詛的同時, 領受了福音應許,在黑暗的制裁中,發出了信心的亮光。他給她妻子起名為「眾生命之母」,等於在宣告福音的應許:生命將繼續延續下去,並且後裔中那一位要擊敗撒旦者,將要得著生命。因此,夏娃在生該隱的時候,以為該隱就是那一位從她而出的後裔(創3:15中,男性單數的「他」),所以說:「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創4:1)。
加爾文在分析文法用字,和各種不同的解釋後,對20節的經文做了這樣的注釋:「因此,我做這樣的解釋——當他(亞當)從當時的死亡下逃脫,受到安慰的信息的鼓勵的同時,他立刻頌揚神所賜的,超過所有可以想像到的福份,表現在給他妻子所取的名字上。」
藍恩(John Peter-Lange)這樣解釋:「(神的)應許表明了女人真的會有後裔。在面對死亡的威脅下,亞當的妻子,對他來說,成為了他們二人保障,以及他們延續後代的保障。至於他們的族類的勝利而言,他們必須持守這個應許和恩典。亞當在神的憤怒下,在對自己招致死亡的清楚意識下,給他妻子取名為「夏娃」[חַוָּה](chava)(Eve),簡單說,是亞當信心的行為。」所以,亞當和夏娃是救贖歷史上,最先因信稱義的基督徒。亞當和夏娃的家庭是人類歷史上,在舊約時期,在恩典之約下的第一個家庭教會。
亞當和夏娃的得救與所有的聖徒,無論舊約時期或是新約時期,都是一樣的:「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29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模成]他兒子的模樣[樣式],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30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羅8:28-30)這是恩典之約,就是福音的祝福:揀選、呼召、稱義、得榮耀。目的是要恢復神造人的形象,成為「新造的人」(new creation):模成神兒子的樣式 [συμμόρφους τῆς εἰκόνος τοῦ υἱοῦ αὐτοῦ](conformed to the image of His son) 。路加福音3章,把耶穌的家譜追溯到亞當,然後說亞當是神的兒子。因此,亞當也和許多弟兄一樣被模成長子,就是神兒子基督的樣式。
「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2 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3 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4 然而,上帝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5 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弗2:1-5)
「 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著上帝活潑常存的道。24 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25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彼前1:23-25)
創3:20,「亞當給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證明了亞當,在神的恩典下,在聖靈藉著福音賜下恩典之約的祝福,已經因信稱義了,並且以給他妻子的命名,見證了他信心的回應。
恩典之約的祝福,從舊約到新約一直都是羅馬書8:28-30所說的:揀選,呼召,稱義,得榮耀。新舊約時期不同是施行的外在媒介:舊約時期是透過神所設立的各種具外在形式,預表性的獻祭敬拜(包括預表和教導基督的獻祭、割禮、逾越節的羔羊),和福音的傳講(包括應許和預言)都是在傳講那一位要來的基督和基督的工作;在當時,這些預表、應許、預言藉著聖靈的運行,足夠並有效地教導了神的選民,使他們對所應許的和預表的對象(彌賽亞)有信心。他們得著完全的赦罪,與永遠的救恩,與我們完全一樣。
在新約時期,恩典之約祝福的施行方式變得簡單了,因為所預表和應許的實體——基督已經來到。因此執行的方式就是:傳講純正的福音信息,執行聖餐和洗禮。
恩典之約祝福的施行,就是下一節經文,3:21節所包含的真理:「耶和華上帝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
回應禱告:
9/6/2018 星期四
今日經文:
創3:15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I will put enmity between you and the woman, and between your offspring and her offspring; he shall bruise your head, and you shall bruise his heel.”
וְאֵיבָ֣ה׀ אָשִׁ֗ית בֵּֽינְךָ֙ וּבֵ֣ין הָֽאִשָּׁ֔ה וּבֵ֥ין זַרְעֲךָ֖ וּבֵ֣ין זַרְעָ֑הּ ה֚וּא יְשׁוּפְךָ֣ רֹ֔אשׁ וְאַתָּ֖ה תְּשׁוּפֶ֥נּוּ עָקֵֽב׃ ס
另譯:「我要把敵意放在妳和女人之間,以及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之間。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
讀經靈修:
單單從字面解釋,很難理解這裡所講的是什麼。「以經解經」的原則就是:用聖經更清楚、有關聯的經文,解釋比較不清楚的經文。因為聖經的啟示是漸漸發展出來的,創世記是後面接續的歷史發展和真理啟示的源頭。所以,許多時候我們必須從創世記後面的經文來解釋創世記中的經文。
這節經文的背景,第3章,紀錄了亞當和夏娃受到撒旦的引誘,悖逆了神與人類先祖之間的約定(聖約)(3:1-7),結果神執行祂的聖約控告(3:9-13)和制裁(3:14-19)。 控告和制裁之前的3:8節前半說到,「天起了涼風」[לְר֣וּחַ הַיּ֑וֹם] (le-ruach hayyom) 按照希伯來原文直接翻譯是「風的日子」。希伯來文的「風」和「靈/聖靈」是同一個字,如同創1:2節的神的「靈」。按照亞當背約的背景,「風的日子」必需理解為「聖靈的日子」,如同「耶和華的日子」、「主的日子」、「人子的日子」都是神執行聖約制裁、處置、審判的用語。
因此,3:8節的後半,「那人和他妻子聽見上帝的聲音,就藏在園裏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上帝的面。」乃是人類祖先因為罪的介入,立刻與神生命隔絕,屬靈生命死亡順服撒旦權勢下(弗2:2;西1:13-14,21),懼怕神的審判。創2:17的「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包括:屬靈的死亡,就是與神的關係斷絕;身體的朽壞死亡;永遠的死與神隔絕。神首先發出話語,呼召了亞當和夏娃(3:9),使他們靈魂甦醒。然後,親自把福音傳給他們,把他們從罪中拯救出來,繼續祂在永恆中的計劃。這福音,創3:15,就包含在對蛇(撒旦)、夏娃和亞當所做的制裁/懲處中(3:14-19)。
創3:15,長久以來被稱為是「首次的福音」(Protoevangelium)。神對蛇/撒但制裁的咒詛,也是對神百姓的祝福。因為神應許人類,祂將要興起一位後裔,擊敗撒但的權勢。這一節經文,定調了整本聖經發展的主軸:神的國度的發展,以及撒但權勢和神國度之間的爭戰。雖然,撒但從此很少出現在聖經中,一直到最後的啟示錄才明顯出來,但是人的國度和世界的背後都是撒旦的權勢(羅16:20;來2:13;啟12)。
從整本聖經的大主題來看這節經文,其意思就是:亞當在墮落前,作為人類的元首,是神所設立的君王,要按照神和他所立的約(創2:15-17 ),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統治管理神所創造的世界。亞當犯罪後,神接著應許一位從亞當和夏娃所生的後裔,作為「末後的亞當」,新造人類的元首(羅5:12-21;林前15:45;彼前2:9) 。祂要擊敗仇敵撒旦,祂本身也會受傷。
創3:15,神對蛇所作的制裁,按照希伯來文,可以直接翻譯為:「我要把敵意放在你和女人之間,以及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之間。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
「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你」是指蛇,「女人」是指夏娃(不是新約耶穌的母親馬利亞 ,因為這裡的對象是夏娃)。「後裔」雖然是單數名詞,但必須理解為團體的單數,所以是一群(屬撒旦的)人和團體。「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他」是男性單數名詞,暗示「他」是前面女人後裔中的一位(彌賽亞);「你」是指蛇/撒旦。我們必須記得,舊約中的彌賽亞是一個漸漸發展出來的啟示。創3:15在這裡像是一顆種子一樣,包含了接下來所有樹成長結果子,更豐盛的啟示的一切所需。
首先,我們看到神向墮落的人類應許,藉著神白白的恩典和能力,把人類從撒旦的權勢下拯救出來,擊敗撒旦「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傷頭是致命的擊打;傷腳跟是輕傷。這預表應許了基督在十字架上經歷死亡,勝過仇敵撒旦。
第二,我們看到這裡暗示兩個族類和團體,神國度與仇敵撒旦國度之間的爭戰:「我要把敵意放在你和女人之間,以及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之間」。這個爭戰在新約的時候,彌賽亞耶穌在曠野與魔鬼撒旦爭戰得勝,再次浮現出來,然後到啟示錄變得更明顯(啟20:1-3)。 這裡的普遍原則是:無論是以色列地上的預表國度,還是新約的教會,都是在爭戰中繼續往前發展的。
第三,神把人類分為兩個對立和敵對的族類「蛇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神沒有挑起或攪動敵意,而是主權地把敵意放在兩個族類之間。神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神主權的拯救,因為神把人類從撒旦的權勢下,拯救進入了與神和好的領域。與撒旦為敵就是與神和好,與神為敵就是與撒旦和世界為友。人對撒旦的敵意,意味著人的心意回轉向神。神所命定的持續敵意,就是持續的拯救。在創世記第4章,我們立刻看到敵意發生在聖約家庭教會中:該隱謀殺了亞伯。
當神說,祂把敵意放在蛇/撒旦和女人/夏娃之間的時侯,就表示夏娃已經得救了:是神主動的使夏娃心意回轉向神。那麼,聖經又如何說明亞當的得救呢?就在下一節經文中:「亞當給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明天的讀經靈修)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創3:15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I will put enmity between you and the woman, and between your offspring and her offspring; he shall bruise your head, and you shall bruise his heel.”
וְאֵיבָ֣ה׀ אָשִׁ֗ית בֵּֽינְךָ֙ וּבֵ֣ין הָֽאִשָּׁ֔ה וּבֵ֥ין זַרְעֲךָ֖ וּבֵ֣ין זַרְעָ֑הּ ה֚וּא יְשׁוּפְךָ֣ רֹ֔אשׁ וְאַתָּ֖ה תְּשׁוּפֶ֥נּוּ עָקֵֽב׃ ס
另譯:「我要把敵意放在妳和女人之間,以及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之間。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
讀經靈修:
單單從字面解釋,很難理解這裡所講的是什麼。「以經解經」的原則就是:用聖經更清楚、有關聯的經文,解釋比較不清楚的經文。因為聖經的啟示是漸漸發展出來的,創世記是後面接續的歷史發展和真理啟示的源頭。所以,許多時候我們必須從創世記後面的經文來解釋創世記中的經文。
這節經文的背景,第3章,紀錄了亞當和夏娃受到撒旦的引誘,悖逆了神與人類先祖之間的約定(聖約)(3:1-7),結果神執行祂的聖約控告(3:9-13)和制裁(3:14-19)。 控告和制裁之前的3:8節前半說到,「天起了涼風」[לְר֣וּחַ הַיּ֑וֹם] (le-ruach hayyom) 按照希伯來原文直接翻譯是「風的日子」。希伯來文的「風」和「靈/聖靈」是同一個字,如同創1:2節的神的「靈」。按照亞當背約的背景,「風的日子」必需理解為「聖靈的日子」,如同「耶和華的日子」、「主的日子」、「人子的日子」都是神執行聖約制裁、處置、審判的用語。
因此,3:8節的後半,「那人和他妻子聽見上帝的聲音,就藏在園裏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上帝的面。」乃是人類祖先因為罪的介入,立刻與神生命隔絕,屬靈生命死亡順服撒旦權勢下(弗2:2;西1:13-14,21),懼怕神的審判。創2:17的「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包括:屬靈的死亡,就是與神的關係斷絕;身體的朽壞死亡;永遠的死與神隔絕。神首先發出話語,呼召了亞當和夏娃(3:9),使他們靈魂甦醒。然後,親自把福音傳給他們,把他們從罪中拯救出來,繼續祂在永恆中的計劃。這福音,創3:15,就包含在對蛇(撒旦)、夏娃和亞當所做的制裁/懲處中(3:14-19)。
創3:15,長久以來被稱為是「首次的福音」(Protoevangelium)。神對蛇/撒但制裁的咒詛,也是對神百姓的祝福。因為神應許人類,祂將要興起一位後裔,擊敗撒但的權勢。這一節經文,定調了整本聖經發展的主軸:神的國度的發展,以及撒但權勢和神國度之間的爭戰。雖然,撒但從此很少出現在聖經中,一直到最後的啟示錄才明顯出來,但是人的國度和世界的背後都是撒旦的權勢(羅16:20;來2:13;啟12)。
從整本聖經的大主題來看這節經文,其意思就是:亞當在墮落前,作為人類的元首,是神所設立的君王,要按照神和他所立的約(創2:15-17 ),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統治管理神所創造的世界。亞當犯罪後,神接著應許一位從亞當和夏娃所生的後裔,作為「末後的亞當」,新造人類的元首(羅5:12-21;林前15:45;彼前2:9) 。祂要擊敗仇敵撒旦,祂本身也會受傷。
創3:15,神對蛇所作的制裁,按照希伯來文,可以直接翻譯為:「我要把敵意放在你和女人之間,以及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之間。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
「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你」是指蛇,「女人」是指夏娃(不是新約耶穌的母親馬利亞 ,因為這裡的對象是夏娃)。「後裔」雖然是單數名詞,但必須理解為團體的單數,所以是一群(屬撒旦的)人和團體。「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他」是男性單數名詞,暗示「他」是前面女人後裔中的一位(彌賽亞);「你」是指蛇/撒旦。我們必須記得,舊約中的彌賽亞是一個漸漸發展出來的啟示。創3:15在這裡像是一顆種子一樣,包含了接下來所有樹成長結果子,更豐盛的啟示的一切所需。
首先,我們看到神向墮落的人類應許,藉著神白白的恩典和能力,把人類從撒旦的權勢下拯救出來,擊敗撒旦「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傷頭是致命的擊打;傷腳跟是輕傷。這預表應許了基督在十字架上經歷死亡,勝過仇敵撒旦。
第二,我們看到這裡暗示兩個族類和團體,神國度與仇敵撒旦國度之間的爭戰:「我要把敵意放在你和女人之間,以及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之間」。這個爭戰在新約的時候,彌賽亞耶穌在曠野與魔鬼撒旦爭戰得勝,再次浮現出來,然後到啟示錄變得更明顯(啟20:1-3)。 這裡的普遍原則是:無論是以色列地上的預表國度,還是新約的教會,都是在爭戰中繼續往前發展的。
第三,神把人類分為兩個對立和敵對的族類「蛇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神沒有挑起或攪動敵意,而是主權地把敵意放在兩個族類之間。神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神主權的拯救,因為神把人類從撒旦的權勢下,拯救進入了與神和好的領域。與撒旦為敵就是與神和好,與神為敵就是與撒旦和世界為友。人對撒旦的敵意,意味著人的心意回轉向神。神所命定的持續敵意,就是持續的拯救。在創世記第4章,我們立刻看到敵意發生在聖約家庭教會中:該隱謀殺了亞伯。
當神說,祂把敵意放在蛇/撒旦和女人/夏娃之間的時侯,就表示夏娃已經得救了:是神主動的使夏娃心意回轉向神。那麼,聖經又如何說明亞當的得救呢?就在下一節經文中:「亞當給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明天的讀經靈修)
回應禱告:
9/5/2018 星期三
今日經文:
西番雅書 3:17
耶和華-你的神是施行拯救、 大有能力的主。 他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 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
The Lord your God is in your midst, a mighty one who will save; he will rejoice over you with gladness; he will quiet you by his love;
יְהוָ֧ה אֱלֹהַ֛יִךְ בְּקִרְבֵּ֖ך גִּבּ֣וֹר יוֹשִׁ֑יעַ יָשִׂ֨ישׂ עָלַ֜יִךְ בְּשִׂמְחָ֗ה יַחֲרִישׁ֙ בְּאַ֣הֲבָתוֹ֔ יָגִ֥יל עָלַ֖יִךְ בְּרִנָּֽה׃
讀經靈修:
先知西番雅不是普通的猶太人。他是南國猶大王希西家的玄孫(番1:1)。希西家是猶大國最有名的君王(王下23:25)。 西番雅不但具有皇家的血統,更重要的是,他是受神所差遣的傳道人。他的傳道生涯處在猶太王約西亞在位的時候,那是一段舊約教會復興的日子(王下22-23章)。
約西亞王八歲登基,在耶路撒冷作王31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按照先祖大王所定規的行事,不偏左右。在20歲的時候,他廢去拆毀了以色列敬拜偶像的地方;審判了假先知和假祭司;他重建了聖殿。那的確是教會復興的美好光景。
但是,先知西番雅看的更深,他看到神百姓的內心,知道在這些宗教熱忱背後隱藏的問題:教會的復興是膚淺的,百姓雖然除去了家中的偶像,但真正的偶像還在他們心裡(1:5-6)。教會的統治者仍貪婪不順服,耶路撒冷仍是所有邪惡的根源。因此,神差遣西番雅在教會復興的時候發出審判的警告,要百姓不要滿足於外面的復興活動,要檢視自己內心。
西番雅書有3章。首先,1:1-2:3,神發出審判猶大的警告。1:12節說:「12 那時,我必用燈巡查耶路撒冷;我必懲罰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他們心裏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酒在渣滓上澄清」是說酒還沒有釀好,還沒有除去酒底下沈澱的渣滓。這是形容教會復興還停留在外表,沒有除去人天然本性的污穢。宗教活動的外表敬虔,並不表示屬靈生命的成長。這表現在神百姓對外表敬虔的自滿,「他們心裏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
使徒保羅提醒我們:「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裏,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裏,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2-13)
其次,2:4-15,神也對列國發出審判的警告;西方的非利士,東方的摩押,南方的古實,北方的亞述代表了當時地域的四角,因此也預表末世對全人類的審判。2:10節說:「這事臨到他們是因他們驕傲,自誇自大,毀謗(嘲笑)萬軍之耶和華的百姓。」指出「驕傲和輕視」是人天然本性所有罪的根源,也是罪的基本表象。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 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2:15-16)
3:1-7,神透過先知向耶路撒冷,舊約的教會,發出最後的控告「她的先知是虛浮詭詐的人;她的祭司褻瀆聖所,強解律法」。最後,3:8-20,神應許了在全地審判中得勝的復興:3:13節說,「 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不說謊言,口中也沒有詭詐的舌頭;而且吃喝躺臥,無人驚嚇。」經過神管教的真猶太人,他們的心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這些以色列的餘民,就是保羅在羅馬書2章所說的真猶太人。他們是那些在審判中被復興的神國子民。
「 因為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29 惟有裏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裏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神來的。」(羅2:28-19)
「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裏面。你們在他裏面也得了豐盛。他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你們在他裏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乃是基督使你們脫去肉體情慾的割禮。」
今日經文,3:17,是西番雅書中福音應許的一部分。「大有能力」也是「勇士/戰士」[גִּבּוֹר](gibor),因此可以直譯為:「耶和華你的神是拯救你的勇士。」(warrior)。如同賽42:13 說,「13 耶和華必像勇士出去,必像戰士激動熱心,要喊叫,大聲吶喊,要用大力攻擊仇敵。」
這位審判仇敵,拯救祂百姓的勇士,是大有能力的,也是滿有慈愛的:「他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 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以賽亞書中也描述了神百姓的拯救者,耶和華的雙重特質:祂不但是大能的,也是慈愛:
「10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他的膀臂必為他掌權。他的賞賜在他那裏;他的報應在他面前。11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賽40:10-11)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西番雅書 3:17
耶和華-你的神是施行拯救、 大有能力的主。 他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 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
The Lord your God is in your midst, a mighty one who will save; he will rejoice over you with gladness; he will quiet you by his love;
יְהוָ֧ה אֱלֹהַ֛יִךְ בְּקִרְבֵּ֖ך גִּבּ֣וֹר יוֹשִׁ֑יעַ יָשִׂ֨ישׂ עָלַ֜יִךְ בְּשִׂמְחָ֗ה יַחֲרִישׁ֙ בְּאַ֣הֲבָתוֹ֔ יָגִ֥יל עָלַ֖יִךְ בְּרִנָּֽה׃
讀經靈修:
先知西番雅不是普通的猶太人。他是南國猶大王希西家的玄孫(番1:1)。希西家是猶大國最有名的君王(王下23:25)。 西番雅不但具有皇家的血統,更重要的是,他是受神所差遣的傳道人。他的傳道生涯處在猶太王約西亞在位的時候,那是一段舊約教會復興的日子(王下22-23章)。
約西亞王八歲登基,在耶路撒冷作王31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按照先祖大王所定規的行事,不偏左右。在20歲的時候,他廢去拆毀了以色列敬拜偶像的地方;審判了假先知和假祭司;他重建了聖殿。那的確是教會復興的美好光景。
但是,先知西番雅看的更深,他看到神百姓的內心,知道在這些宗教熱忱背後隱藏的問題:教會的復興是膚淺的,百姓雖然除去了家中的偶像,但真正的偶像還在他們心裡(1:5-6)。教會的統治者仍貪婪不順服,耶路撒冷仍是所有邪惡的根源。因此,神差遣西番雅在教會復興的時候發出審判的警告,要百姓不要滿足於外面的復興活動,要檢視自己內心。
西番雅書有3章。首先,1:1-2:3,神發出審判猶大的警告。1:12節說:「12 那時,我必用燈巡查耶路撒冷;我必懲罰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他們心裏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酒在渣滓上澄清」是說酒還沒有釀好,還沒有除去酒底下沈澱的渣滓。這是形容教會復興還停留在外表,沒有除去人天然本性的污穢。宗教活動的外表敬虔,並不表示屬靈生命的成長。這表現在神百姓對外表敬虔的自滿,「他們心裏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
使徒保羅提醒我們:「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裏,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裏,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2-13)
其次,2:4-15,神也對列國發出審判的警告;西方的非利士,東方的摩押,南方的古實,北方的亞述代表了當時地域的四角,因此也預表末世對全人類的審判。2:10節說:「這事臨到他們是因他們驕傲,自誇自大,毀謗(嘲笑)萬軍之耶和華的百姓。」指出「驕傲和輕視」是人天然本性所有罪的根源,也是罪的基本表象。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 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2:15-16)
3:1-7,神透過先知向耶路撒冷,舊約的教會,發出最後的控告「她的先知是虛浮詭詐的人;她的祭司褻瀆聖所,強解律法」。最後,3:8-20,神應許了在全地審判中得勝的復興:3:13節說,「 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不說謊言,口中也沒有詭詐的舌頭;而且吃喝躺臥,無人驚嚇。」經過神管教的真猶太人,他們的心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這些以色列的餘民,就是保羅在羅馬書2章所說的真猶太人。他們是那些在審判中被復興的神國子民。
「 因為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29 惟有裏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裏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神來的。」(羅2:28-19)
「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裏面。你們在他裏面也得了豐盛。他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你們在他裏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乃是基督使你們脫去肉體情慾的割禮。」
今日經文,3:17,是西番雅書中福音應許的一部分。「大有能力」也是「勇士/戰士」[גִּבּוֹר](gibor),因此可以直譯為:「耶和華你的神是拯救你的勇士。」(warrior)。如同賽42:13 說,「13 耶和華必像勇士出去,必像戰士激動熱心,要喊叫,大聲吶喊,要用大力攻擊仇敵。」
這位審判仇敵,拯救祂百姓的勇士,是大有能力的,也是滿有慈愛的:「他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 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以賽亞書中也描述了神百姓的拯救者,耶和華的雙重特質:祂不但是大能的,也是慈愛:
「10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他的膀臂必為他掌權。他的賞賜在他那裏;他的報應在他面前。11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賽40:10-11)
回應禱告:
9/4/2018 星期二
今日經文:
箴言 19:21
人心多有計謀; 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
Many are the plans in the mind of a man, but it is the purpose of the Lord that will stand.
רַבּ֣וֹת מַחֲשָׁב֣וֹת בְּלֶב־אִ֑ישׁ וַעֲצַ֥ת יְ֝הוָ֗ה הִ֣יא תָקֽוּם׃
讀經靈修:
「計謀」和「籌算」在這裡是用來做平行對比的兩個字。「計謀」[מַחֲשָׁבָה](machashaba)的希伯來原文在聖經中,被翻譯為「意念」(thought),如同以賽亞書55:8-9,「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也可以理解為「計劃」(plan, counsel),如同詩篇33:10-11,「 耶和華使列國的籌算歸於無有,使眾民的思念無有功效。耶和華的籌算永遠立定;他心中的思念萬代常存。」也用來指「創作發明」(invention),如同出埃及記31:4中的「想出」「 我也以我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做各樣的工, 能想出巧工,用金、銀、銅製造各物」
「籌算」希伯來文是[עֵצָה](esah)在聖經中被翻譯為「出主意」(advice),如同撒下16:20,「押沙龍對亞希多弗說:『你們出個主意,我們怎樣行才好?』」;也可以用來指神的「謀略/計劃」(plan, advice)「這也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 他的謀略奇妙; 他的智慧廣大。」 ;也被用來指「人的謀略/計劃」(plan, advice),如同賽19:3,「埃及人的心,神必在裏面耗盡; 我必敗壞他們的謀略。 他們必求問偶像和念咒的、 交鬼的、行巫術的。 」
詩篇第一篇中的「計謀」[עֵצָה](esah),「不從惡人的計謀」,必須理解為:不要隨從不信神的人的「思想模式」或「悟性」(參考:7/17/2018讀經靈修),如同申32:28-29,「因為以色列民毫無計謀, 心中沒有聰明[悟性understanding]。惟願他們有智慧,能明白(理解understand)這事,肯思念他們的結局。」 計謀和悟性/理解力具有對等相同的含義。
「計謀」和「籌劃」,兩個字的意思有許多重疊的地方。但是在這裡,箴19:21,我們可以按照作者平行對比的用法,把「人的計謀」理解為「人的計劃」,把「神的籌劃」理解為「神的計劃」。這裡是在啟示神的百姓:人的計劃處在神的計劃和決定之下。人可以自己做決定和訂計劃,而這一切都在神的計劃和決定中。因此,這是在說明人的意志和神的主權統管的關係。
箴言書中有其他類似的經文:16:1「心中的謀算在乎人;舌頭的應對由於耶和華。」16:9「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這兩節經文,說明人必須認識人的決定,處於神的主權統管和引導之下。
19:21「人心多有計謀; 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20:24,「人的腳步為耶和華所定;人豈能明白自己的路呢?」這兩節經文,警告人必須認識到自己計劃的不確定性,和神主權的統管一切所發生的事情。
21:1,「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壟溝的水,隨意流轉。」在古代近東的歷史文化中,君王具有絕對的權柄。沒有人可以超越他們擁有的所有權柄 。他可以隨著自己所樂意的行事。但是,索羅門王是那時候最偉大的君王,他在這一句箴言中告訴世界,在他之上還有一位君王,其權柄高於地上任何君王。祂才是那一位擁有至高無上權柄的大君王。祂掌握了地上君王的心,並且隨祂自己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執行祂的計劃。祂計劃的執行不能違背祂自己的屬性:智慧、全能、聖潔、公義、良善,和真理的本質。
在創世記中,神藉著大自然然的作為,降災與法老和他全家,阻擋了法老王向亞伯拉罕犯罪的企圖,使得神的救贖計劃(亞伯拉罕之約)得以展開,沒有因為亞伯拉罕信心的軟弱而受到破壞(創12:17);神也以特殊的超自然啟示,藉著神的話,攔阻了基拉耳王亞比米勒企圖向亞伯拉罕犯罪的企圖,挪去了神國度計劃進行中的阻礙,甚至藉著亞伯拉罕的禱告,賜福給亞比米勒王(創20:1-18)。在出埃及記中,神把祂普遍的恩典向法老王挪去,不但沒有阻擋祂犯罪,反而使法老的心剛硬,成就了祂審判埃及和救贖神百姓的計劃。
在被擄歸回重建時期,神不但激動波斯王塞魯士的心(拉1:1),幫助以色列人重建聖殿,也激動以色列人歸回重建(拉1:5),更使亞述王的心轉向以色列人,幫助建殿的工程(拉6:22)。
因此,我們看到神的計劃的成就和人的意志之間的關係。人可以決定自己的計劃,但人的決定總是處在神的計劃之下。神不但掌管人的意志和計劃,神也參與在其中。神不是下棋者,看了人的決定之後才決定下一步棋。神也不是鐘錶匠,在旁觀看鐘錶獨自運行,出了問題才調整一下。神是按照祂自己的旨意,在「時間-空間」中,執行和展開祂在永恆裡已經成就的計劃。神也不是預先知道人的決定,才做出他的計劃,因為如此,神(創造者)的計劃就必須從屬在人(受造者)的決定下了。神不但掌管統治所有一切發生的事(我們頭髮的數目,麻雀的壽命,人類的生活,動作和存留,居住的疆界和年限…參-路12:7;太10:29-30;徒17:26-28),祂也直接參與其中(法老王,波斯王,亞述王,神百姓的救恩和言語行為)。唯有如此,祂的神性和永能,才是我們一切生活和救恩最穩妥的依靠。
「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50:20)。神百姓一生的遭遇都在神的計劃下,為了要成就祂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
今日經文,必須與19: 20節一起來理解。「 你要聽勸教,受訓誨,使你終久有智慧。」所羅門王是在教導神的百姓:要認識神的計劃,並且要順服在神的計劃下行事為人,才能得著智慧。
因此,教會的主要功用就是在教導神百姓關於神完整全備的計劃。徒20:27-31,保羅在以弗所三年之久,傳講神的國 [κηρύσσων τὴν βασιλείαν] (preacing the kingdom),教導國神全部的計劃 [πᾶσαν τὴν βουλὴν τοῦ θεοῦ] (the whole counsel of God,中文翻譯為:神的旨意),也命令教會的監督要這樣牧養神的教會。什麼是神的計劃呢?簡言之,就是神的國:「我要做你們的神,你們要做我的百姓。」
19世紀德國路德宗神學家,德里慈 (France Delitzsch)在《舊約注釋》這樣解釋箴19:21:「立定[תָקוּם] (takum),與以賽亞書40:8節一樣的意思(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神的計劃(包括他對這個世界的計劃,和他的救恩計劃)會成為事實,並且繼續發展下去。神的計劃是真正的實相(reality),不但超越高於交替變化、各式各樣的人類意圖、目標,和主觀意念之上,並且穿透在歷史中發展開來。因此,人的思想意念要成為一致、實質、長久的,就必須臣服於這個計劃下,使思想意念和行動,順應和從屬於這個計劃。」
因此,「你要聽勸教,受訓誨,使你終久有智慧。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言書19:20-21)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箴言 19:21
人心多有計謀; 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
Many are the plans in the mind of a man, but it is the purpose of the Lord that will stand.
רַבּ֣וֹת מַחֲשָׁב֣וֹת בְּלֶב־אִ֑ישׁ וַעֲצַ֥ת יְ֝הוָ֗ה הִ֣יא תָקֽוּם׃
讀經靈修:
「計謀」和「籌算」在這裡是用來做平行對比的兩個字。「計謀」[מַחֲשָׁבָה](machashaba)的希伯來原文在聖經中,被翻譯為「意念」(thought),如同以賽亞書55:8-9,「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也可以理解為「計劃」(plan, counsel),如同詩篇33:10-11,「 耶和華使列國的籌算歸於無有,使眾民的思念無有功效。耶和華的籌算永遠立定;他心中的思念萬代常存。」也用來指「創作發明」(invention),如同出埃及記31:4中的「想出」「 我也以我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做各樣的工, 能想出巧工,用金、銀、銅製造各物」
「籌算」希伯來文是[עֵצָה](esah)在聖經中被翻譯為「出主意」(advice),如同撒下16:20,「押沙龍對亞希多弗說:『你們出個主意,我們怎樣行才好?』」;也可以用來指神的「謀略/計劃」(plan, advice)「這也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 他的謀略奇妙; 他的智慧廣大。」 ;也被用來指「人的謀略/計劃」(plan, advice),如同賽19:3,「埃及人的心,神必在裏面耗盡; 我必敗壞他們的謀略。 他們必求問偶像和念咒的、 交鬼的、行巫術的。 」
詩篇第一篇中的「計謀」[עֵצָה](esah),「不從惡人的計謀」,必須理解為:不要隨從不信神的人的「思想模式」或「悟性」(參考:7/17/2018讀經靈修),如同申32:28-29,「因為以色列民毫無計謀, 心中沒有聰明[悟性understanding]。惟願他們有智慧,能明白(理解understand)這事,肯思念他們的結局。」 計謀和悟性/理解力具有對等相同的含義。
「計謀」和「籌劃」,兩個字的意思有許多重疊的地方。但是在這裡,箴19:21,我們可以按照作者平行對比的用法,把「人的計謀」理解為「人的計劃」,把「神的籌劃」理解為「神的計劃」。這裡是在啟示神的百姓:人的計劃處在神的計劃和決定之下。人可以自己做決定和訂計劃,而這一切都在神的計劃和決定中。因此,這是在說明人的意志和神的主權統管的關係。
箴言書中有其他類似的經文:16:1「心中的謀算在乎人;舌頭的應對由於耶和華。」16:9「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這兩節經文,說明人必須認識人的決定,處於神的主權統管和引導之下。
19:21「人心多有計謀; 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20:24,「人的腳步為耶和華所定;人豈能明白自己的路呢?」這兩節經文,警告人必須認識到自己計劃的不確定性,和神主權的統管一切所發生的事情。
21:1,「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壟溝的水,隨意流轉。」在古代近東的歷史文化中,君王具有絕對的權柄。沒有人可以超越他們擁有的所有權柄 。他可以隨著自己所樂意的行事。但是,索羅門王是那時候最偉大的君王,他在這一句箴言中告訴世界,在他之上還有一位君王,其權柄高於地上任何君王。祂才是那一位擁有至高無上權柄的大君王。祂掌握了地上君王的心,並且隨祂自己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執行祂的計劃。祂計劃的執行不能違背祂自己的屬性:智慧、全能、聖潔、公義、良善,和真理的本質。
在創世記中,神藉著大自然然的作為,降災與法老和他全家,阻擋了法老王向亞伯拉罕犯罪的企圖,使得神的救贖計劃(亞伯拉罕之約)得以展開,沒有因為亞伯拉罕信心的軟弱而受到破壞(創12:17);神也以特殊的超自然啟示,藉著神的話,攔阻了基拉耳王亞比米勒企圖向亞伯拉罕犯罪的企圖,挪去了神國度計劃進行中的阻礙,甚至藉著亞伯拉罕的禱告,賜福給亞比米勒王(創20:1-18)。在出埃及記中,神把祂普遍的恩典向法老王挪去,不但沒有阻擋祂犯罪,反而使法老的心剛硬,成就了祂審判埃及和救贖神百姓的計劃。
在被擄歸回重建時期,神不但激動波斯王塞魯士的心(拉1:1),幫助以色列人重建聖殿,也激動以色列人歸回重建(拉1:5),更使亞述王的心轉向以色列人,幫助建殿的工程(拉6:22)。
因此,我們看到神的計劃的成就和人的意志之間的關係。人可以決定自己的計劃,但人的決定總是處在神的計劃之下。神不但掌管人的意志和計劃,神也參與在其中。神不是下棋者,看了人的決定之後才決定下一步棋。神也不是鐘錶匠,在旁觀看鐘錶獨自運行,出了問題才調整一下。神是按照祂自己的旨意,在「時間-空間」中,執行和展開祂在永恆裡已經成就的計劃。神也不是預先知道人的決定,才做出他的計劃,因為如此,神(創造者)的計劃就必須從屬在人(受造者)的決定下了。神不但掌管統治所有一切發生的事(我們頭髮的數目,麻雀的壽命,人類的生活,動作和存留,居住的疆界和年限…參-路12:7;太10:29-30;徒17:26-28),祂也直接參與其中(法老王,波斯王,亞述王,神百姓的救恩和言語行為)。唯有如此,祂的神性和永能,才是我們一切生活和救恩最穩妥的依靠。
「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50:20)。神百姓一生的遭遇都在神的計劃下,為了要成就祂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
今日經文,必須與19: 20節一起來理解。「 你要聽勸教,受訓誨,使你終久有智慧。」所羅門王是在教導神的百姓:要認識神的計劃,並且要順服在神的計劃下行事為人,才能得著智慧。
因此,教會的主要功用就是在教導神百姓關於神完整全備的計劃。徒20:27-31,保羅在以弗所三年之久,傳講神的國 [κηρύσσων τὴν βασιλείαν] (preacing the kingdom),教導國神全部的計劃 [πᾶσαν τὴν βουλὴν τοῦ θεοῦ] (the whole counsel of God,中文翻譯為:神的旨意),也命令教會的監督要這樣牧養神的教會。什麼是神的計劃呢?簡言之,就是神的國:「我要做你們的神,你們要做我的百姓。」
19世紀德國路德宗神學家,德里慈 (France Delitzsch)在《舊約注釋》這樣解釋箴19:21:「立定[תָקוּם] (takum),與以賽亞書40:8節一樣的意思(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神的計劃(包括他對這個世界的計劃,和他的救恩計劃)會成為事實,並且繼續發展下去。神的計劃是真正的實相(reality),不但超越高於交替變化、各式各樣的人類意圖、目標,和主觀意念之上,並且穿透在歷史中發展開來。因此,人的思想意念要成為一致、實質、長久的,就必須臣服於這個計劃下,使思想意念和行動,順應和從屬於這個計劃。」
因此,「你要聽勸教,受訓誨,使你終久有智慧。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言書19:20-21)
回應禱告:
9/3/2018 星期一
今日經文:
羅馬書8:3-4
3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3 For God has done what the law, weakened by the flesh, could not do. By sending his own Son in the likeness of sinful flesh and for sin, he condemned sin in the flesh, 4 in order that the righteous requirement of the law might be fulfilled in us, who walk not according to the flesh bu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3 Τὸ γὰρ ἀδύνατον τοῦ νόμου ἐν ᾧ ἠσθένει διὰ τῆς σαρκός, ὁ θεὸς τὸν ἑαυτοῦ υἱὸν πέμψας ἐν ὁμοιώματι σαρκὸς ἁμαρτίας καὶ περὶ ἁμαρτίας κατέκρινεν τὴν ἁμαρτίαν ἐν τῇ σαρκί, 4 ἵνα τὸ δικαίωμα τοῦ νόμου πληρωθῇ ἐν ἡμῖν τοῖς μὴ κατὰ σάρκα περιπατοῦσιν ἀλλὰ κατὰ πνεῦμα.
讀經靈修:(1 of 3)
如果羅馬書是聖經中的一堆閃亮的寶石,那麼羅馬書第8章就是這一堆寶石中最亮的一顆。因為它照亮了許多其他難以理解的經文。而8章的1-4節,一開場就發出驚人的亮光, 使我們認識神的救贖工作,認識神所賜下的祝福,是如何施行和成就在我們,就是神的百姓的身上。
8章1節,「沒有任何的定罪」,是指那些在基督裡的人,不受律法的定罪。不受律法定罪,就是被稱義了。因為是義的,他們就得著神賜的永生了。保羅再次重複「救恩的穩妥」。
因信稱義的基督徒在恩典之下,雖然還會有過犯,但是不被律法定罪,因為他們不在律法的統治下。但不是說,神不會管教和懲罰基督所犯的罪;而是說,基督徒不會失去救恩。大衛在恩典之約的統治下,雖然犯罪,但他悔改認罪(詩篇51),沒有失去救恩,他的救恩是穩妥的。但同時神也懲罰了他的罪,使他深深經歷自己的罪產生的影響(詩篇3,兒子押沙龍的叛變)。
「沒有定罪」是指救恩的穩妥,而不是指神會忽略罪和過犯。相反的,因信稱義的基督徒,是做義的奴僕,勝過罪,勝過本性的罪。希伯來書的作者在11章講完信心之後,在12章立刻教導神的管教。「11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8章2節,保羅用「因為」作為開頭,繼續解釋「沒有任何定罪」的稱義真理。他說:「因為,在基督裡生命聖靈的律已經釋放了你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另譯)。他解釋:沒有定罪,是因為在基督裡的人,「已經」從罪和死的律法統治下的領域中,被轉移到基督裡生命聖靈的原則所統治下的領域了。「在基督裡」是恩典的領域,是聖靈的領域,是屬於新世代的領域。我們發現,保羅仍然在解釋「稱義」的客觀真理。一直要到第4節,他才開始教導『成聖』的真理,就是發生在因信稱義的基督徒身上的『主觀經歷』。·
8章3-4節,包含一個非常重要關於救恩的啟示,就是三位一體的神如何拯救我們:我們首先要看到的是:三位一體的神,在救贖計劃中所分別執行的工作。『父』差遣子;『子』為我們的罪成為肉身,作了贖罪祭, 使我們在身分和地位上成為義的,把我們轉移到基督裡,在恩典作王的領域中(愛子的國度),沒有任何定罪;『聖靈』引導我們,使我們隨從聖靈,把義成全在我們身上。
三位一體的神:父、子、聖靈是具不同位格的神:父是神,子是神,聖靈是神。祂們是同本體、同本質、同榮耀、同權能的神。祂們在救贖工作的施行上,有不同的工作:父發出旨意,差遣子執行旨意;子降卑虛己,順服父的旨意,成為肉身, 把自己作為祭物,為神的百姓的罪,獻上一次永遠的祭;聖靈把義成全在神百姓身上。這兩節經文,把三位一體神的救贖之工清楚地啟示出來。
因此,這兩節經文教導我們一個最重要的福音原則:救恩,從稱義到成聖,完全是神的工作。神是主動施行祝福,賜下祝福者;人是領受,和被祝福的對象——恩典之約的核心真理。
第3節前半,解釋了基督救贖工作的「原因」:「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 第3節後半,說明了基督救贖工作的「方法」:「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有罪的肉體的樣子,為了罪,在肉體中定罪了罪」;第4節,解釋了基督救贖工作的「目的」:「4為了要使得律法的義能夠成就在我們,就是那些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的身上」。
今天我們要思想3節前半:基督救贖之工的原因「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
這裡的「律法」,從羅馬書和保羅書信來看,包括了三方面:第一,摩西的律法,就是十誡。第二,刻寫在所有人類內心的律法,就是「是非之心」。以及,第三,從人類是非之心發展出來,所有的道德規範,做人的道理,就是那些以人為中心的「世上的小學」(elementary principles of the world)。這些都屬於舊世代領域的統治原則,不是恩典作王的原則,不是生命聖靈的原則。因此,無法藉著遵守這些律法得著義和生命。
什麼是「肉體」呢?這裡是指人的「天生本性」 (human nature)。 「肉體」[σάρξ](sarks)在保羅的用法中,特別是指我們與這個要過去的世代有關的部分:物質的身體(漸漸朽壞的部分),墮落的天然本性(獨立自主),受死和罪轄制的身體(雅各書說的:舌頭),屬於這個世界的思想模式(以自我為中心)。
「3因為,肉體的軟弱,律法有不能做到的」。WBC(Word Biblical Commentary):「律法的不足,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律法在何種情況中運作。「軟弱」不是控告和定罪的用語,而僅是在描述人類的情況(6:19;8:26;14:1-2,21;林前2:3;8:11-12;15:43;等)…人類所有的都屬於這個世代,律法也是如此,因此被看為是軟弱的…律法在與肉體本性的互動之下,彰顯出一種對敬虔的錯誤假象,如同法利賽人一樣…」。
人的天然本性,在亞當之墮落之後, 其受污染的本性透過遺傳,傳給所有人類。人除非被賜予一個新的生命,人除非重生,具有認識神的新知識和悟性,否則無法藉由人天然本性遵行行律法,成為神國度的子民。以色列人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摩西之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證明人無法滿足神律法的要求(羅3:20)。「這樣,我們因信廢了律法嗎?斷乎不是!更是堅固律法。」(羅3:31)
「 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羅8:3-4節,教導我們:基督救贖之工的原因是「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基督救贖之工的方法:「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基督救贖之工的目的:「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19 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做,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20 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17-20)
回應禱告:
今日經文:
羅馬書8:3-4
3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3 For God has done what the law, weakened by the flesh, could not do. By sending his own Son in the likeness of sinful flesh and for sin, he condemned sin in the flesh, 4 in order that the righteous requirement of the law might be fulfilled in us, who walk not according to the flesh bu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3 Τὸ γὰρ ἀδύνατον τοῦ νόμου ἐν ᾧ ἠσθένει διὰ τῆς σαρκός, ὁ θεὸς τὸν ἑαυτοῦ υἱὸν πέμψας ἐν ὁμοιώματι σαρκὸς ἁμαρτίας καὶ περὶ ἁμαρτίας κατέκρινεν τὴν ἁμαρτίαν ἐν τῇ σαρκί, 4 ἵνα τὸ δικαίωμα τοῦ νόμου πληρωθῇ ἐν ἡμῖν τοῖς μὴ κατὰ σάρκα περιπατοῦσιν ἀλλὰ κατὰ πνεῦμα.
讀經靈修:(1 of 3)
如果羅馬書是聖經中的一堆閃亮的寶石,那麼羅馬書第8章就是這一堆寶石中最亮的一顆。因為它照亮了許多其他難以理解的經文。而8章的1-4節,一開場就發出驚人的亮光, 使我們認識神的救贖工作,認識神所賜下的祝福,是如何施行和成就在我們,就是神的百姓的身上。
8章1節,「沒有任何的定罪」,是指那些在基督裡的人,不受律法的定罪。不受律法定罪,就是被稱義了。因為是義的,他們就得著神賜的永生了。保羅再次重複「救恩的穩妥」。
因信稱義的基督徒在恩典之下,雖然還會有過犯,但是不被律法定罪,因為他們不在律法的統治下。但不是說,神不會管教和懲罰基督所犯的罪;而是說,基督徒不會失去救恩。大衛在恩典之約的統治下,雖然犯罪,但他悔改認罪(詩篇51),沒有失去救恩,他的救恩是穩妥的。但同時神也懲罰了他的罪,使他深深經歷自己的罪產生的影響(詩篇3,兒子押沙龍的叛變)。
「沒有定罪」是指救恩的穩妥,而不是指神會忽略罪和過犯。相反的,因信稱義的基督徒,是做義的奴僕,勝過罪,勝過本性的罪。希伯來書的作者在11章講完信心之後,在12章立刻教導神的管教。「11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8章2節,保羅用「因為」作為開頭,繼續解釋「沒有任何定罪」的稱義真理。他說:「因為,在基督裡生命聖靈的律已經釋放了你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另譯)。他解釋:沒有定罪,是因為在基督裡的人,「已經」從罪和死的律法統治下的領域中,被轉移到基督裡生命聖靈的原則所統治下的領域了。「在基督裡」是恩典的領域,是聖靈的領域,是屬於新世代的領域。我們發現,保羅仍然在解釋「稱義」的客觀真理。一直要到第4節,他才開始教導『成聖』的真理,就是發生在因信稱義的基督徒身上的『主觀經歷』。·
8章3-4節,包含一個非常重要關於救恩的啟示,就是三位一體的神如何拯救我們:我們首先要看到的是:三位一體的神,在救贖計劃中所分別執行的工作。『父』差遣子;『子』為我們的罪成為肉身,作了贖罪祭, 使我們在身分和地位上成為義的,把我們轉移到基督裡,在恩典作王的領域中(愛子的國度),沒有任何定罪;『聖靈』引導我們,使我們隨從聖靈,把義成全在我們身上。
三位一體的神:父、子、聖靈是具不同位格的神:父是神,子是神,聖靈是神。祂們是同本體、同本質、同榮耀、同權能的神。祂們在救贖工作的施行上,有不同的工作:父發出旨意,差遣子執行旨意;子降卑虛己,順服父的旨意,成為肉身, 把自己作為祭物,為神的百姓的罪,獻上一次永遠的祭;聖靈把義成全在神百姓身上。這兩節經文,把三位一體神的救贖之工清楚地啟示出來。
因此,這兩節經文教導我們一個最重要的福音原則:救恩,從稱義到成聖,完全是神的工作。神是主動施行祝福,賜下祝福者;人是領受,和被祝福的對象——恩典之約的核心真理。
第3節前半,解釋了基督救贖工作的「原因」:「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 第3節後半,說明了基督救贖工作的「方法」:「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有罪的肉體的樣子,為了罪,在肉體中定罪了罪」;第4節,解釋了基督救贖工作的「目的」:「4為了要使得律法的義能夠成就在我們,就是那些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的身上」。
今天我們要思想3節前半:基督救贖之工的原因「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
這裡的「律法」,從羅馬書和保羅書信來看,包括了三方面:第一,摩西的律法,就是十誡。第二,刻寫在所有人類內心的律法,就是「是非之心」。以及,第三,從人類是非之心發展出來,所有的道德規範,做人的道理,就是那些以人為中心的「世上的小學」(elementary principles of the world)。這些都屬於舊世代領域的統治原則,不是恩典作王的原則,不是生命聖靈的原則。因此,無法藉著遵守這些律法得著義和生命。
什麼是「肉體」呢?這裡是指人的「天生本性」 (human nature)。 「肉體」[σάρξ](sarks)在保羅的用法中,特別是指我們與這個要過去的世代有關的部分:物質的身體(漸漸朽壞的部分),墮落的天然本性(獨立自主),受死和罪轄制的身體(雅各書說的:舌頭),屬於這個世界的思想模式(以自我為中心)。
「3因為,肉體的軟弱,律法有不能做到的」。WBC(Word Biblical Commentary):「律法的不足,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律法在何種情況中運作。「軟弱」不是控告和定罪的用語,而僅是在描述人類的情況(6:19;8:26;14:1-2,21;林前2:3;8:11-12;15:43;等)…人類所有的都屬於這個世代,律法也是如此,因此被看為是軟弱的…律法在與肉體本性的互動之下,彰顯出一種對敬虔的錯誤假象,如同法利賽人一樣…」。
人的天然本性,在亞當之墮落之後, 其受污染的本性透過遺傳,傳給所有人類。人除非被賜予一個新的生命,人除非重生,具有認識神的新知識和悟性,否則無法藉由人天然本性遵行行律法,成為神國度的子民。以色列人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摩西之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證明人無法滿足神律法的要求(羅3:20)。「這樣,我們因信廢了律法嗎?斷乎不是!更是堅固律法。」(羅3:31)
「 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羅8:3-4節,教導我們:基督救贖之工的原因是「3 因為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基督救贖之工的方法:「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基督救贖之工的目的:「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19 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做,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20 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17-20)
回應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