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ing Christ in Old Testament Types
作者:Daniel Ragusa
駱鴻銘譯自:
http://reformedforum.org/seeing-christ-old-testament-types/
最近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教師們發表了一本新書,書名為《在整本聖經中看見基督》(Seeing Christ in All of Scripture)。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幫助人明白聖經裏這個優美的、以基督為中心的結構,這當然值得大力推薦。
不過,當我們談到舊約時,承認這個「以基督為中心的結構」,對我們來說往往會是一個挑戰。我們如何在那裏看見基督拯救的大能和恩典呢?其中一個方法是透過「預表論」(typology)。幾年前,我們在「以基督為中心」(Christ the Center)這個廣播節目的一集中,曾經和帕頓博士(Dr. Matthew Patton)討論過這個題目,他闡釋了預表論的預設前提和理由,然後用約雅斤王(王下廿四~廿五)當作預表基督的一個非常迷人的例子。以下我們會試著總結他所說的其中的一部分,不過,先定義什麼是「預表論」也許會有幫助。
什麼是預表論?
克羅尼(Edmund. Clowney)在他那本大有助益的書《揭開奧秘——發現舊約中的基督》(Unfolding Mystery)中,談到了什麼是「預表論」:
舊約給了我們一些預表(type,或譯為表型),預示出新約的應驗(即對範,antitypes,或譯為原型)。預表是聖經特有的一種類比(analogy)的形式。。和所有的類比一樣,預表的對象和預表本身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大衛和基督一樣都被賦予王權──雖然大衛和基督的王權有許多不同之處,他們之間仍有許多共通點,讓這種比較是具有意義的。
而預表的對象和預表本身的差異,使這些聖經中的預表更顯得獨特。上帝在聖經中的應許並不是要回到過去的輝煌時代。「大衛未來的子孫」(參:太一1),不只是另外一個大衛,其實祂比大衛偉大太多了!以致於大衛要稱祂為主(參:詩一一〇1)。(註1)
用更專門的術語來說,預表論「把過去和現在聯繫起來,這是就歷史上的對應和逐步升級來說的,而在這當中,上帝所預先定旨的事,在後來的、更大的事件中得到了補充。」(註2)因此,「預表」就和人物(例如:摩西和大衛)、制度(例如:會幕和獻祭系統)或事件(例如:洪水和出埃及)有關。
預表論預設了什麼?
為了建立起這些預表論上的關聯,我們對聖經的本質和作者必須作一些預設。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後三16),意思是它們有一個基本的合一性,以上帝為它們的作者。基於這個理由,整本聖經正典對詮釋聖經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帕頓博士正確地說道:「為了瞭解個別的經文,必須瞭解整本正典。」
只有新約聖經明確說明的預表才是有效的預表嗎?
帕頓博士基於兩個理由,回答了這個問題:不是。
首先,我們必須問,我們理解聖經的方法是打哪兒來的?是不是從聖經本身而來的?倘若我們想要瞭解如何讀舊約聖經,那麼我們就必須看新約作者讀舊約的方法。克羅尼博士曾經很有智慧地說到:「新約聖經是在數學練習題書本的後面,奇數題的問題解答」。通過使用其方法,我們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答偶數題的問題。
其次,帕頓博士表明,把新約讀回到舊約(用新約的觀點來讀舊約)並不是一種「讀入」(eisegesis)的解經方式(把一些原來沒有的觀念讀入你所閱讀的經文裏)。既然新約和舊約聖經基本上是同一位作者所寫的,把新約觀念帶回到舊約裏,或者用新約的亮光來照明舊約,就不是一種「侵擾」(intrusion)。
魏司道(Geerhardus Vos)一定會同意以上這個結論,他曾經說到:
我們不能單單因為新約作者從來沒有把某種特質視為是預表性的,就證明了這種特質缺乏預表的價值。在這方面,預表和預言是一致的。新約聖經多次要我們注意某些預言的應驗,有時候連我們都沒有注意到它們是預言。然而這點並不會攔阻我們從事預言的研究,並且在新約聖經中尋找其他預言的應驗。新約作者所提出的預表的例子,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如果只接受新約作者提到的預表才算是預表,我們對預表就不會有一個完整及連貫一致的認識。(註3)
約雅斤是基督的一個預表
約雅斤在耶路撒冷作王只有三個月,之後他就被擄到巴比倫了(王下廿四6以下)。他沒有作任何抵抗,只是單純地把自己交付給舊約聖經所說的「地獄」,即被擄。根據耶利米的記載,他是心懷咒詛而去的。在列王紀的最後一章裏,約雅斤再次出現,這次是以被巴比倫王恩待的面貌出現的。他被釋放離開監獄,巴比倫王賜給他新的外袍,並且終其一生都在巴比倫王面前進食——部分地恢復了他的地位(王下廿五27-30)。
令我們著迷的是,他那個時代的每位偉大先知都對以色列人說,「倘若你要認識上帝子民的未來,你必須看約雅斤。」在以西結書十七章裏,一條嫩枝——象徵約雅斤——從香柏樹的樹梢被擰去,被上帝帶到錫安山,而長成佳美的香柏樹。就以西結而言,大衛譜系的未來必要通過這個隱秘的人物——約雅斤——來延續。這個看似矛盾的悖論是先知信息的中心,這位身上籠罩著咒詛的被擄君王,會是上帝子民的未來。帕頓博士說,「只有受過審判,才能成為復興的後嗣。」這也是耶利米信息的核心。事實上,以色列人被擄之後,耶利米也沒有對以色列人說過什麼好話。就在約雅斤被擄之後不久,耶利米書廿四章的記載,說到極好的無花果,這是象徵那些被擄的人,然而他們卻會有一個極為美好的未來,因為上帝會以極大的恩典復興他們。
然後我們來到新約,基督自己這樣說:「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祂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路廿四2-26)這當然是應當的!你可以在約雅斤身上看到這點。他首先經歷了盟約咒詛(被擄)的懲罰,然後繼續以「基督的預表」這個身份,成為上帝子民的未來。這個救贖歷史的模式(尤其是當這個模式是以君王的意義體現出來時)乃是指向耶穌的,祂必須先上十字架,忍受咒詛。基於這個理由,彼得的反駁——「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太十六22)——就是來自撒但的。因為基督若不上十字架,就會徹底破壞完整的救贖歷史,而接下來的復興和伴隨的祝福,就會繼續被封鎖,無人可得。以色列歷史中沒有其他的王像約雅斤一樣,如此清晰地顯明這個「得榮耀之前必須受苦」或「復興之前必須受審判」的模式。約雅斤正是基督的一個預表。
註:
[1] Edmund Clowney, The Unfolding Mystery: Discovering Christ in the Old Testament, 14-15.
[2] Dictionary for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gen. ed. Kevin J. Vanhoozer, 823.
[3] Geerhardus Vos, Biblical Theology,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