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灣聖徒改革宗長老會
  • 主頁 Home
    • 北美改革宗長老會歷史
    • 爾灣聖徒改革宗長老會簡介
  • 我們的信仰 Our Confessions
    • 西敏斯特小要理問答 The 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
    • 要理問答補充 Catechism Supplement
  • 主日信息總覽 Sermons
    • 神國百姓的新生命 系列
    • 馬太福音 1-4章
    • 馬太福音 5-7章 登山寶訓
    • 馬太福音13章-天國的奧秘
    • 馬太福音 14-17 章 君王退隱
    • 馬太福音 18 章 天國生命
    • 馬太福音 19-20 天國實際
    • 馬太福音 21-23章 衝突與決裂
    • 羅馬書 8 章 生命聖靈律之新生命樣式
    • 創世記
    • 詩篇
    • 猶大書 3-4
    • 哈巴谷書
    • 歷代誌
    • 但以理書
  • 敬拜禮儀 Liturgies
    • 我們的敬拜 Our Worship >
      • 本週-敬拜禮儀01+敬拜詩篇
      • 本週-敬拜禮儀02+敬拜詩篇
      • 本週-敬拜禮儀03+敬拜詩篇
      • 本週-敬拜禮儀04+敬拜詩篇
      • 本週-敬拜禮儀05+敬拜詩篇
      • 本週-敬拜禮儀06+敬拜詩篇
      • 本週-敬拜禮儀07+敬拜詩篇
      • 本週-敬拜禮儀08+敬拜詩篇
      • 本週-敬拜禮儀09+敬拜詩篇
      • 本週-敬拜禮儀10+敬拜詩篇
      • 敬拜詩篇 Psalms for Worship
      • 敬拜之規範性原則 Regulative Principle of Worship
      • 西敏斯特大會與獨頌詩篇 Westminster Assembly and Exclusive Psalmody
      • 改革宗教會的詩篇頌唱歷史 John Calvin and the Psalmody of the Reformed Church
      • 英文詩歌在敬拜中的演變 The English Hymn: Its Development and Use in Worship
    • 聖餐禮儀 Lord's Supper
    • 領聖餐會員盟約
    • 成人洗禮 Baptism of an Adult
  • 1/2019 每日讀經靈修
  • 12/2018 每日讀經靈修
    • 11/2018 每日讀經靈修 >
      • 10/2018 每日讀經靈修
      • 9/2018 每日讀經靈修 >
        • 8/2018 每日讀經靈修
        • 7/2018 每日讀經靈修
  • 查經 Bible Study-羅馬書
  • 查經 Bible Study— 加拉太書
  • 最近活動 Latest Events
  • 社區服事 Community Outreach
  • ASRPCI 部落格 Blog
  • 領聖餐會員盟約 Covenant of Communicant Membership
  • 神聖盟約 Sacred Bond
  • 聖經重要議題
    • 01-神國度的起源
    • 02-神國度的建造與發展
    • 03-普遍恩典之約
    • 04- 亞伯拉罕之約
    • 05- 摩西之約
    • 06- 會幕
  • 改革宗神學 必讀書目
  • 改革宗長老會治會章程RPCNA Constitution
  • 聖經圖表
  • 聖潔-Holiness 萊爾 J.C .Ryle
  • 神的國度 聖經專題講座
  • 啟示錄 01-03 導論
    • 啟示錄 04-06 導論
    • 啟示錄 07 天上異象 第1章
    • 啟示錄 08 七個教會 第2-3章
    • 啟示錄 09 神的寶座 第4-5章
    • 啟示錄 10 揭開七印 第6-7章
    • 啟示錄 11 七號
    • 啟示錄 12 七段歷史 第12-14章
  • 以弗所書
  • 準備釋經講道 Danny Prutow
    • 準備釋經講道-Steven Lawson
    • 準備釋經講道-John MacArthur

ASRPCI Blog
爾灣聖徒改革宗長老會  部落格

在舊約預表中看見基督

2/9/2017

0 Comments

 
在舊約預表中看見基督
Seeing Christ in Old Testament Types
作者:Daniel Ragusa
駱鴻銘譯自:
http://reformedforum.org/seeing-christ-old-testament-types/
 
最近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教師們發表了一本新書,書名為《在整本聖經中看見基督》(Seeing Christ in All of Scripture)。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幫助人明白聖經裏這個優美的、以基督為中心的結構,這當然值得大力推薦。
 
不過,當我們談到舊約時,承認這個「以基督為中心的結構」,對我們來說往往會是一個挑戰。我們如何在那裏看見基督拯救的大能和恩典呢?其中一個方法是透過「預表論」(typology)。幾年前,我們在「以基督為中心」(Christ the Center)這個廣播節目的一集中,曾經和帕頓博士(Dr. Matthew Patton)討論過這個題目,他闡釋了預表論的預設前提和理由,然後用約雅斤王(王下廿四~廿五)當作預表基督的一個非常迷人的例子。以下我們會試著總結他所說的其中的一部分,不過,先定義什麼是「預表論」也許會有幫助。
 
什麼是預表論?
 
克羅尼(Edmund. Clowney)在他那本大有助益的書《揭開奧秘——發現舊約中的基督》(Unfolding Mystery)中,談到了什麼是「預表論」:
 
舊約給了我們一些預表(type,或譯為表型),預示出新約的應驗(即對範,antitypes,或譯為原型)。預表是聖經特有的一種類比(analogy)的形式。。和所有的類比一樣,預表的對象和預表本身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大衛和基督一樣都被賦予王權──雖然大衛和基督的王權有許多不同之處,他們之間仍有許多共通點,讓這種比較是具有意義的。
 
而預表的對象和預表本身的差異,使這些聖經中的預表更顯得獨特。上帝在聖經中的應許並不是要回到過去的輝煌時代。「大衛未來的子孫」(參:太一1),不只是另外一個大衛,其實祂比大衛偉大太多了!以致於大衛要稱祂為主(參:詩一一〇1)。(註1)
 
用更專門的術語來說,預表論「把過去和現在聯繫起來,這是就歷史上的對應和逐步升級來說的,而在這當中,上帝所預先定旨的事,在後來的、更大的事件中得到了補充。」(註2)因此,「預表」就和人物(例如:摩西和大衛)、制度(例如:會幕和獻祭系統)或事件(例如:洪水和出埃及)有關。
 
預表論預設了什麼?
 
為了建立起這些預表論上的關聯,我們對聖經的本質和作者必須作一些預設。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後三16),意思是它們有一個基本的合一性,以上帝為它們的作者。基於這個理由,整本聖經正典對詮釋聖經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帕頓博士正確地說道:「為了瞭解個別的經文,必須瞭解整本正典。」
 
只有新約聖經明確說明的預表才是有效的預表嗎?
 
帕頓博士基於兩個理由,回答了這個問題:不是。
 
首先,我們必須問,我們理解聖經的方法是打哪兒來的?是不是從聖經本身而來的?倘若我們想要瞭解如何讀舊約聖經,那麼我們就必須看新約作者讀舊約的方法。克羅尼博士曾經很有智慧地說到:「新約聖經是在數學練習題書本的後面,奇數題的問題解答」。通過使用其方法,我們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答偶數題的問題。
 
其次,帕頓博士表明,把新約讀回到舊約(用新約的觀點來讀舊約)並不是一種「讀入」(eisegesis)的解經方式(把一些原來沒有的觀念讀入你所閱讀的經文裏)。既然新約和舊約聖經基本上是同一位作者所寫的,把新約觀念帶回到舊約裏,或者用新約的亮光來照明舊約,就不是一種「侵擾」(intrusion)。
 
魏司道(Geerhardus Vos)一定會同意以上這個結論,他曾經說到:
 
我們不能單單因為新約作者從來沒有把某種特質視為是預表性的,就證明了這種特質缺乏預表的價值。在這方面,預表和預言是一致的。新約聖經多次要我們注意某些預言的應驗,有時候連我們都沒有注意到它們是預言。然而這點並不會攔阻我們從事預言的研究,並且在新約聖經中尋找其他預言的應驗。新約作者所提出的預表的例子,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如果只接受新約作者提到的預表才算是預表,我們對預表就不會有一個完整及連貫一致的認識。(註3)
 
約雅斤是基督的一個預表
 
約雅斤在耶路撒冷作王只有三個月,之後他就被擄到巴比倫了(王下廿四6以下)。他沒有作任何抵抗,只是單純地把自己交付給舊約聖經所說的「地獄」,即被擄。根據耶利米的記載,他是心懷咒詛而去的。在列王紀的最後一章裏,約雅斤再次出現,這次是以被巴比倫王恩待的面貌出現的。他被釋放離開監獄,巴比倫王賜給他新的外袍,並且終其一生都在巴比倫王面前進食——部分地恢復了他的地位(王下廿五27-30)。
 
令我們著迷的是,他那個時代的每位偉大先知都對以色列人說,「倘若你要認識上帝子民的未來,你必須看約雅斤。」在以西結書十七章裏,一條嫩枝——象徵約雅斤——從香柏樹的樹梢被擰去,被上帝帶到錫安山,而長成佳美的香柏樹。就以西結而言,大衛譜系的未來必要通過這個隱秘的人物——約雅斤——來延續。這個看似矛盾的悖論是先知信息的中心,這位身上籠罩著咒詛的被擄君王,會是上帝子民的未來。帕頓博士說,「只有受過審判,才能成為復興的後嗣。」這也是耶利米信息的核心。事實上,以色列人被擄之後,耶利米也沒有對以色列人說過什麼好話。就在約雅斤被擄之後不久,耶利米書廿四章的記載,說到極好的無花果,這是象徵那些被擄的人,然而他們卻會有一個極為美好的未來,因為上帝會以極大的恩典復興他們。
 
然後我們來到新約,基督自己這樣說:「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祂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路廿四2-26)這當然是應當的!你可以在約雅斤身上看到這點。他首先經歷了盟約咒詛(被擄)的懲罰,然後繼續以「基督的預表」這個身份,成為上帝子民的未來。這個救贖歷史的模式(尤其是當這個模式是以君王的意義體現出來時)乃是指向耶穌的,祂必須先上十字架,忍受咒詛。基於這個理由,彼得的反駁——「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太十六22)——就是來自撒但的。因為基督若不上十字架,就會徹底破壞完整的救贖歷史,而接下來的復興和伴隨的祝福,就會繼續被封鎖,無人可得。以色列歷史中沒有其他的王像約雅斤一樣,如此清晰地顯明這個「得榮耀之前必須受苦」或「復興之前必須受審判」的模式。約雅斤正是基督的一個預表。
 
註:
[1] Edmund Clowney, The Unfolding Mystery: Discovering Christ in the Old Testament, 14-15.
[2] Dictionary for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gen. ed. Kevin J. Vanhoozer, 823.
[3] Geerhardus Vos, Biblical Theology, 146.

0 Comments

如何讀聖經(霍頓)

2/8/2017

0 Comments

 
如何讀聖經
How to Read The Book
 
文:邁克·霍頓(Michael S. Horton)
Maria Marta 譯自線上文章/誠之校對:
http://www.modernreformation.org/default.php?page=articledisplay&var1=ArtRead&var2=1484&var3=main
 
讀聖經其中的一個困難是聖經本身。不僅是新信徒,就算是舊信徒,也往往覺得很難從創世記開始,步履艱辛地一直讀到啟示錄結束,而不會在中間的某處放棄閱讀。新教改革者從來沒有說聖經是一本很容易明白的書。他們所說的,也正是許多信仰告白所肯定的,聖經中不是所有的事都一樣清楚,但其基本的信息是絕對清楚的。威斯敏斯特信條用一個明智的句子提醒我們:
 
「聖經的內容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同樣清楚,也不是對每個人都同樣明白,但凡是得救所必須知道、必須相信、必須遵守的事,我們總能在聖潔找到,而且解釋得非常清楚明白,不但有學問的人,就是無學問的人,不必再用什麼巧妙的辦法,只要用一般的方法,就能充分理解。」(1.7)
 
從創世記到啟示錄,上帝對我們的要求和祂在基督裡為拯救我們所成就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
 
任何人只要有精力、有耐心,並且得到智慧的教導,都能明白聖經。正如馬克•吐溫打趣地說,「聖經裡面困擾我的不是我不明白的部分,而是我明白的部分。」 但當我們讀得越多,我們就越欣賞其深度和複雜度。像埃塞俄比亞(或譯為埃提阿伯、衣索匹亞)銀庫總管問腓利怎樣才能明白以賽亞書(譯按:參使徒行傳第八章26-35)——那是當時他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正在閱讀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那怕這個人只早我們一步。
 
此外,很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和教會其他成員一起閱讀聖經。牧師、教師和長老是基督所賜、來指導我們的,使我們有這個特權來聆聽並閱讀上帝的話語。信條和教理問答是好的開始。畢竟,信條和教理問答是指混亂和爭議的時期所產生的。它們所代表的不是某個單一領袖或學派的特色,而是在實際教會內所鍛造出來的、具有共識的文件,這些文件是當這些教會力求闡明聖經最核心的教導時所鍛造出來的。尤其重要的是,儘管教會之間存在著這麼多的分歧和分裂,但是正統的基督徒在這麼多個世紀以來,一直肯定這些普世教會的信條是對聖經忠實的總結。
 
聖經是一本書…
 
聖經是一本書似乎是相當明顯的。然而,在實際應用中,有時我們卻會忘記這一點。聖經來自上帝,而不是人(彼後一20);它是聖靈所默示的——「上帝呼出的」(提後三16)。在這個意義上,它不同於任何其他的書。然而,聖經本身教導我們,上帝乃是通過一般的渠道作工。因此,我們從來不必在上帝的話和人的話之間作選擇;而是說,聖經是上帝的話,以人類為使者。與伊斯蘭教徒對古蘭經的看法大異其趣的是:基督徒不相信聖經是從天上掉下來、再經地上的使者口述出來的。雖然聖經來自上帝,但先知和使徒的話在各方面都證明它們有人類事工的參與。
 
我們不應該對此感到驚訝,耶穌基督、上帝永恆的兒子道成肉身取了人的樣式﹐降臨在人類的歷史中。祂繼承了特殊的遺傳密碼,這個密碼包括祂家族的特徵和特性; 祂說的是一種已經發展了幾個世紀的特定語言;祂的行為舉止反映出祂所處的獨特時代與世上特定地點的準則。因此,我們可能會強調基督的神性到一個地步,以致於忘記了祂的人性,或者在某種程度上會像一個老式的天秤:我們越肯定一方,便越否定另一方。不,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祂在各方面和我們一樣。「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來四15 )
 
同樣,聖經可以充分具有人的特性,而在它所肯定的事上完全沒有錯誤。當我們看到聖經的人性證據時,我們不應該想像,它不是來自上帝。三一真神奇妙地作工,以超乎歷史之上、行在歷史當中、貫穿歷史的方式與我們接觸。鑒於這一事實,當涉及到權威時,我們不應該把聖經當作其他任何書一樣去閱讀。聖經的起頭、中間和最後一個字都是上帝說的。我們應該將聖經作為上帝的話來默想, 不僅僅因它帶有權威,也因它能給我們安慰和保證。如果我們用這種態度去讀其他的書是不恰當的。然而,當涉及到解釋其含義時,我們的閱讀方法應該像讀其他任何書籍一樣。為了釋聖經的含義,必須了解它在寫作時所使用的同一種語法和風格規則。
 
聖經更像是個圖書館,而不是一本書
 
人們常常說,與其說聖經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更像一個圖書館。這是很重要的一點。聖經是由許多作者,跨越了十二個世紀所寫成的,並且經歷了許多以色列的王,也經歷了被擄時期,三個異教帝國的統治。當我們從一卷書進行到另一卷書,我們會看到它們之間風格的差異,學者們甚至也察覺到不同語言的嬗變。每卷書也有不同的側重點,這原因有很多。
 
首先,每卷書卷是從不同的角度去寫的。即使是舊約的歷史書卷或新約的福音書卷,也顯露出各自不同的立場和興趣。一開始我們可能會感到驚訝。如果只有一個信息——一個福音——怎麼可能有不同版本呢?用法庭來作比喻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當你擔任陪審團的成員時,你可能會聽到各種證詞之間的差異。然而,法官會告訴你,差異並不意味著矛盾。在還原事件的現場時,每個目擊證人是從特定的時間、某個特定的角度,來理解對這個事件的描述。
 
其次,不同的強調重點更加重了觀點的多樣性。即使是四福音書——作為目擊者的報告——也是福音書作者們所寫的福音單張。所有的證人都帶著他們自己的偏見和利益來到證人席上。然而,使徒毫不刻意隱瞞自己的偏見。他們確信所看到和聽到的,就是上帝在歷史上救贖世人的作為。因此福音書不是簡單的編年表或記錄。每位作者都將自己和其他人所看到、聽到的細節編織成圖案,宣佈信靠耶穌基督是得救的唯一希望。每位作者特別強調基督多方面的位格和工作中特別的方面,也反映出他們各自的背景、興趣和寫作風格。是的,是聖靈預備每位作者日常的生活,以回應此不尋常的呼召。
 
一個信息,多種體載
 
貶低聖經人性特質的方法之一是,認為它不必受限於解釋不同體裁的正常規則。由於我們由此特權可以看到歷史敘事和四福音書的報告,我們會輕易地假設,在聖經中一切敘述都是一個簡單的斷言、命題、或一個真正的宣稱,這是可以理解的。
 
當我們將詩歌當作散文來讀,將啟示錄當作歷史敘事來讀,將比喻視為真實的描述,或者將這層關係顛倒過來,將歷史敘事當作寓言或詩歌,其危險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在世俗文學裡已經習慣閱讀不同體裁的作品,這使我們處於一個有利的位置來閱讀聖經。
 
聖經是神國的治理憲章
 
(聖經)不同的體裁不只是簡單地被一個統一的故事情節綁在一起,而是被一本統一的正典綁在一起。聖經準確地分為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因為每部分有各自的結構,各樣不同的書卷也圍繞著它,適切地組合起來。
 
世上萬國萬民有神明作他們的證人。只有以色列,上帝同時是他們國家的首領——皇帝或「大君王」。許多古代近東條約(Near Eastern treaties)都展現共同的特點:(1)開場白(preamble),證實偉大君王將條約強加給較弱的小國。(2)歷史序言(historical prologue) 證明偉大君王有主權掌管和執行條約的權利。 (3)一些要求(stipulations)來統管附庸國(封臣) 國家。(4)獎懲條款(sanctions)——忠誠的益處和不忠誠的審判。最後,該條約的複本將被存放在聖壇或宗主國與附庸國的國家檔案裡。舊約聖經展示出這些特徵。
 
首先,在伊甸園裡與亞當立的約有開場白(preamble)「起初上帝......」;有歷史序言(historical prologue),證明上帝對被造的萬物,包括人類所享有的主權;以及誡命,並加上對不順服的警告。然後是應許亞當和夏娃將有一位救主。
 
第二,歷史敘事證明耶和華對以色列特別的主權掌管,這是一個從亞伯拉罕開始,到以撒、雅各,和約瑟,並且將會伴隨一個新的出埃及的應許。上帝必要將屬祂的人帶回到這地,上帝對亞伯拉罕起誓,要將他們建立為聖潔的國度。
 
第三,跳到申命記,這部國家憲法,構成了「摩西律法」的外貌與核心。它可以從出埃及記開始算起,往前一直到利未記。智慧文學顯示出上帝道德律法的普遍性。儘管具體的憲法乃是賜給了以色列人,上帝的律法把以色列從列國中區分出來,但律法的核心,反映出上帝所創造的世界的道德結構,而十誡是此道德結構的總結。
 
第四,詩篇是讚美詩集,是從以色列的故事中所產生的詩歌曲集。這些歌曲將利未記所吩咐的崇拜視為理所當然。同樣,在整個西奈律法的時代裡,對大衛偉大兒子的期盼所作的應許,也是詩篇的假設。
 
第五,先知是上帝聖約的律師,起訴控告以色列。他們援引獎懲條款:犯罪的詛咒以及從上帝的聖地被放逐。
 
然而,亞伯拉罕的恩典之約沒有因以色列的失敗而被宣告無效,因為此約不是建立在以色列人民在西奈山所發誓言的基礎之上。相反,它是一個永恆的盟約,完全取決於上帝的信實:祂要差遣祂所膏立的彌賽亞。預言和啟示一起交錯在先知書中,「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 ) 這只有通過這些文學體裁才能做得到,因為它們給我們一些提示,一些突然的洞見、快照,和從遙遠的地方傳來的奇特歌聲。
 
在新約聖經中依稀可看到同樣的模式。從廣義上講,福音是給我們的開場白和歷史序言,書信是給我們從這個故事裡產生出來的教義和命令,啟示錄是上帝對壓迫其子民的人的訴訟和對新天新地的應許。獎懲條款隨後展開:最後的審判。
 
因此,我們不僅應該看到一個從創世記到啟示錄不斷展開的故事情節,彷彿它是一個歷史故事,我們也必須看到以色列的故事,這個扎根在西奈山的舊盟約——像哈姆雷特的戲中戲一樣,如何有別於對亞伯拉罕的應許;此應許在以色列蔑視上帝、那令人沮喪的時期中,仍然在舒展它的旗幟。我們必須看到箴言如何為以色列盟約核心的道德準則的普遍性作見證,詩篇是如何成為聖約崇拜的讚美詩歌。我們必須認識到西奈之約的分明線條,才能讓我們看到舊約中的福音,而不至於將亞伯拉罕的應許與西奈條約獨特的規條、獎懲條款混淆。所以我們現在甚至可以在從錫安來的書信裡讀到誡命,而不只是在從西奈來的書信裡才能讀到。他們不是「在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的條件,而是保羅所稱,我們「以神的慈悲」所當獻上的「理所當然的事奉」(羅十二1 )。
 
聖經不是一本密碼書
 
有兩個詮釋聖經的輔助觀念值得一提。首先,關鍵的是要區分不同的聖約。我們必須區分福音與律法。這不是說舊約是律法,新約是福音;也不是說律法是壞的,福音是好的;二者都是出自上帝的口。所以,這是要清楚區分當上帝說話時,祂正在做的和沒有做的。祂是在審判還是赦免,是定罪還是安慰,是在啟示對我們生活的道德旨意還是啟示祂救贖的目的?靠律法承受永生的原則和靠應許承受永生的原則是完全相反的。聖經在許多地方對此有明確的陳述,尤其是在加拉太書第三和第四章。其次,重要的是要在基督之光下詮釋整本聖經。在這個不斷展開的故事中,耶穌基督是中心的人物。耶穌和門徒們正是這樣解釋舊約聖經的(參見,例如,約五39-40;路廿四25-27 ;以及使徒行傳的講章) 。
 
我有時會聽到一些講道,這些講道在結束時,會讓我不禁想要問,「他們真的需要這節特別的經文來講這篇道嗎」?這篇講道也許在神學上是健全的,動機也是為了傳福音。但這些講道者認為,宣講律法與福音,以及從整本聖經中宣講基督,意味著每週要簡單重複同樣的公式。這很容易做到,但對經文卻是不忠心的。有些講道者見林不見樹,而另一些則是見樹不見林。
 
具體舉例來說,「除耶和華以外,不可有別神」這個誡命可以聽成是上帝的應許,即上帝已經使我們成為屬祂的人,而且永遠不會離棄我們。因此,你不能只是列出一大串「律法」和「福音」的經文。
 
我們不會在每段經文中都清楚看到基督,正如我們不會在小說或戲劇的每一個場景都會看到主角一樣。一個精彩的故事,它部分的魅力,就是主角被加在一個似乎是關於其他事或其他人物的上千場景的過程之中。耶穌也啟示出父上帝,祂甚至還啟示了成為人的意義。聖經有大量關鍵的教導,它本身會促使我們尋求三位一體的上帝,上帝的國度,和日常生活的智慧。但是任何一點都不能抽離在基督裡的救贖故事,我們不能靠隨意翻閱經文來得著基督。無論我們是牧者、聽眾或讀者,擺在我們面前的都是一段經文。聖經有如一幅拼圖,可以展示基督是其中心;而每這幅拼圖的每一片都必須恰到好處,才能構成完整的拼圖。你不能為了啟示基督,而隨意安插這些拼圖片。基督是曠野裡的磐石(林前十4) ,但是,這並不能讓我們可以隨意地在每一塊岩石下尋找基督。有一種草率和懶惰型的預表論,為了「破譯」基督而使一段經文成為一個「密碼」,卻忽略了這段經文緊鄰的上下文的內容和意義。
 
我們不能在一節經文之外來找這節經文的意思。你的講道不是在講經文的分類,而是使用經文所有的分類來宣講基督,要從每一節特定的經文,來傳講整個故事的中心人物基督。
0 Comments

霍頓(Michael Horton):如何讀聖經

2/4/2017

0 Comments

 
這裏有一個短片,說明讀聖經的一些竅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BNHktdeVo
​
​你知道幾乎每一節聖經經文,都有幾千種可供選擇的解釋嗎?
譬如,你問一千個人,他們對某段經文的解釋,
你可能會得到許多種同的答案。
 
想一想,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如果你問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
或者你問不同時代的人。
但是每一節經文,都只有一種比較好的解釋。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對聖經的讀法和解釋是對的呢?
 
首先,要熟讀聖經。讀聖經,一遍又一遍地讀,用一生之久來讀。
不斷地鑽研,甚至當你不太明白的時候。
也許要花很多時間,但是不要放棄。
 
在你讀的時候,不要忘了尋求其他人的幫助。
特別是那些以研究聖經為一生呼召的人:如作家,神學家,牧師。
 
與其他人一起,有規律地鑽研經文最重要的場所,
就是每週聽受過訓練的牧師的講道。
 
仔細地權衡他所說的話。如同去看醫生一樣,
有時候可能必須要問其他人的意見。
 
其次,避免把你從小養成的觀點,當作是最接近真理的。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這麼想,
因為我們對兒童時期所領受的觀點已經習以為常了,
因為它讓我們感到舒服。
 
不要以為你的教會或宗派已經知道所有正確的答案。
而要以聖經整體信息作為比較,看答案是否與其一致。
 
第三,給自己一個挑戰,去熟悉其他時空的基督徒的看法。
任何人都不會像「白板」一樣,來到聖經面前。
 
無論有意還是無意,所有的人都會受到其他人的看法的影響。
所以至少要察覺到,你受到的影響是什麼。
 
當你面對一種與自己不同的解釋時,
可以幫助你以一種全新的亮光來看聖經,
也可以挑戰你自己習以為常的傳統信念。
 
第四,不要問:這段經文對「我」有什麼意思,
除非你已經知道經文對原始讀者或聽眾有什麼意義。
簡言之,通常經文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
重要的是,要找出神的話在原始歷史背景下的實際意義。
 
最後,不要以為聖經主要是一堆規條和法則,
是為了你的「自我改善」計劃。
 
在約翰福音五章39節中,耶穌告訴當時的宗教領袖:
「你們研究聖經,因為你們以為聖經中有永生;
然而為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 」
 
要知道一段經文的目的和意義,有時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就好像玩拼圖遊戲一樣,
當你看到盒頂蓋的圖案時,就可以發現拼圖片的所在位置了。
 
一旦我們理解到基督救贖戲劇的展開,就是盒頂蓋上的圖案時,
那就是聖經信息的核心。
如此,也唯有如此,
我們才會知道,如何活出一個配得祂呼召的生命,
這樣做完全是出於感謝祂所賜給我們的一切。
 
因此,第一,要經常與其他人一起鑽研聖經;
其次,不要以為你已經知道一切正確的答案;
第三,讓自己與其他時空基督徒的看法接軌;
第四,把焦點放在經文在其原始背景下的意義;
最後,不要忘了查看盒頂蓋上的圖案。
 
記住!聖經主要不是在講關於「你」的事,
而是關於基督的事。
 
我是「白馬客棧」的麥克·霍

Categories

All
釋經原則

0 Comments

    我們持守和提倡:

    唯獨聖經
      Sola Scriptura
    唯獨信心
      Sola Fide
    唯獨恩典
      Sola Gratia
    唯獨基督
      Solus Christus
    唯獨神的榮耀
    ​  Soli Deo Gloria


    Archives

    December 2020
    January 2018
    October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Categories

    All
    聖經神學
    護教學
    釋經原則
    預表論

    RSS Feed

與我們保持聯繫 connect

用 email 與我們聯絡

irvinerpc@gmail.com

與我們聯絡 contact

Submit

我們的資訊 Info

爾灣聖徒改革宗長老會
All Saints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 Irvine
www.asrpci.org
Northwood Park Community Center
4531 Bryan Avenue, Irvine, CA 92620
​
(Bryan Ave and Yale Ave 轉角公園內)

主日下午 3:30-6:00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