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五卷(詩 107-150):完成
詩篇以對抗開始(第一卷,詩篇 1-41)。大衛雖然被神膏立為他子民的彌賽亞君王,但他仍要與眾多敵對神公義與和平國度的敵人爭戰。然而,祂確信聖約之主會不顧一切敵對勢力建立他的王國。儘管大衛仍在與他的敵人爭戰,但詩篇在第二卷中走向了與其他國家人民交流的立場(詩篇 42-72)。列國應該認識到,他們在神和祂的受膏者手中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應該加入讚美神的行列,並將他們的奉獻帶到神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大衛的兒子所羅門表示他相信彌賽亞國度會從一個海擴展到另一個海,並從江河流到天涯海角。這個國度會像太陽和月亮一樣長存。然而,由於神子民的罪和他們對祂缺乏信任,被擄流放的災難已經來臨(第三卷,詩篇 73-89)。列國侵略的權勢摧毀了他們的聖殿和城市。他們彌賽亞的王冠和寶座已被扔在地上。儘管被擄流放一定是痛苦的,但這種經歷是促使以色列國在大衛之約應許中長大成熟的催化劑(第四卷,詩篇 90-106)。關於神永久居所和大衛永恆王朝的聖約應許必須集中在神自己身上。因為他世世代代一直是他們的居所。大衛的王朝最終只有通過與神的統治完美結合才能實現。
所以現在詩篇準備呈現國度終極完成的讚美高潮(第五卷,詩篇 107-150)。詩篇作者通過一個複雜的結構,通過一篇介紹性的詩篇來呈現人們的狀態(詩篇 107);提供簡短但重要的大衛詩篇集(詩篇 108-110);介紹了哈利路亞詩篇的初始分組(詩篇 111-117);通過把「彌賽亞詩篇」與「律法詩篇」的最終放在一起來構建第五卷(詩篇 118-119);介紹了十五首平衡的「上行詩篇」,最終聚焦於錫安神的居所(詩篇 120-134);提供了三首歷史回憶的過渡詩篇(詩篇 135-137)和八首適合被擄流放環境的大衛詩篇(詩篇 138-145);並以適當的哈利路亞結局(詩篇 146-150)作為結束,使整個詩篇達到高潮。我們可以在此框架的考量之下,去思想第五卷詩篇的各個部分。
唐興 摘譯自:Robertson, O. Palmer. The Flow of the Psalms: Discovering Their Structure and Theology (Kindle Locations 3992-4001). P&R Publishing. Kindle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