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wing the Line: Why Doctrine Matters
我們可以想像邁克,他是一個不尋常的機械師。當其他機械師認為自然律(natural laws)(例如重力)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有用的,他則懷疑它們是武斷的,是為了扼殺他的創造力而產生的。我們可以想像故事的結局。被送去修理的汽車被退回的情況比以前更糟。邁克破產了。無論邁克怎麼想,物理定律都融入了創造的本質。
基督教信仰和生活中的教義也是如此。縱觀整個基督教歷史,人們都建議不要放棄基督教教義,就是從聖經隱含或明確的教導中得出的良好和必要的推論(the good and necessary inferences)。像邁克一樣,一些基督徒懷疑教義只是一種發明,一種控制人的方式。這樣的立場和機械師邁克的立場一樣錯誤。教義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在聖經中得到啟示,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所必需的。
教義是符合聖經的 (Doctrine is Biblical)
我們的英語單詞教義源自拉丁詞doctrina,意思是「被教導的東西」。在基督教的用法中,它指的是基督教關於聖經、上帝、人、基督、救恩、教會和萬物終結的教導。 1382 年《威克里夫聖經譯本》(Wycliffe Bible Translation)(從拉丁語到英語)首次使用英語單詞「教義」是恰當的,因為在舊的拉丁語聖經中,「教義」這個字出現了一百多次。《欽定版聖經》(The King James Version)(1611 年)使用這個字的頻率大約是其一半,即使當代的翻譯者更謹慎地使用它。然而,這個觀念貫穿了整本聖經。
「教義」一詞的根本思想之一是「教導」(instruction)。摩西在山上接受了耶和華的指示(出埃及記 24:12-我要將石版並我所寫的律法和誡命賜給你,使你可以教訓百姓),這發生在以色列人起誓(第 7 節)要遵行耶和華所說的一切之後。該指示包括關於上帝是誰、他為他的子民做了什麼以及他對他們的期望的真理。這種模式在整個舊約中反復地出現。
在新約中,克里特島上的一位年輕牧師提多被勸告要「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hold firm to the trustworthy word as taught),以便能夠「將純正的教義(和合本:教訓)勸化人」(give instruction in sound doctrine)(提多書 1:9)。新約中有好幾處這樣的經文,我們將在下面查考其中的一些。顯然,對牧師的職分和基督教會的功能來說,神啟示教義的教導和保存是基本的。
教義是福音性的(Doctrine is Evangelical)
普世教會(the universal church)和她最偉大的老師一直教導和承認某些基本教義。早期教會專注於聖經關於上帝和基督的教義。經過大量的聖經研究和辯論,教會得出結論,神的話語教導說,神在本質上是一,在位格上是三位,而道成肉身的聖子耶穌是一位有兩種本性(神性和人性)的人。
中世紀的教會保留了這些基本教義,但對基督教的救恩教義感到很困惑。這種混亂導致了教會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敗壞。宗教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場爭戰,為了恢復某些聖經中關於稱義的教義(上帝對罪人的接納):唯獨依靠上帝白白的恩寵,唯獨通過信心(安息或信靠),唯獨基於基督的義之歸算。新教(Protestant)教會希望將基督徒生活建立在這些偉大真理的恢復中。羅馬天主教的聖餐希望將基督徒的生活建立在另外一種稱義的教義中,就是上帝通過恩典和與恩典的合作來接納那些本身聖潔和公義的人。在新教的光輝下,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否定了保羅的教導:「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再乎行為」(羅馬書 11:6)。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對罪人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我們永遠無法靠人充分的合作,得以在上帝面前成就真正的義。
在宗教改革之後大約150年開始,新教徒面臨著另一場巨大的教義危機。一場哲學巨變開始顛覆西方知識界。知識分子不是從上帝和祂的話語開始,而是越來越多地從人類的經驗和理性開始思考,而不是上帝的自我啟示。那場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圍攻了聖經作為上帝話語的可靠性以及基督教的信仰和生活。
這一運動的教會版本被稱為「自由主義」(Liberalism)。自由主義者嘲笑教義是不切實際和枯燥的猜測。 「要行為而不要信條」(Deeds not creeds)是他們的口號。當然,他們只是假裝否認教義。他們正在教導一種教義:上帝普遍的父權、人類的普遍兄弟情誼和人類善良(否認墮落)的「教義」。在否認教義的幌子下,自由主義者建立了自己的宗教。
教義是不可避免的(Doctrine is Unavoidable)
非教義的基督教是不可能的。非教義基督教的教導本身就是是教義。是不好的教義,但它仍然是教義。一些人認為「教義造成分歧」(doctrine divides),因此,我們應該避免它。誠然,教義有時會產生分歧,但那是主的本意。在路加福音 12 章 51-53 節中,我們的主明確教導說,他來不是為了「在地上帶來和平」,而是為了帶來「分裂」,即使是在家庭成員之間。我們不能因此為教會中的分裂行為辯護,聖經一再譴責這種行為,但我們不能接受分裂本質上是邪惡的觀念。
真正的問題不是基督徒是否會有教義,而是哪個教義或誰的教義?我們的主和救主本人提倡許多教義。福音書充滿了他的教義教導。他教導關於上帝的本質(約翰福音 4:24)、人性(馬太福音 10:28)、創造(馬可福音 10:6)、罪(約翰福音 8:34)、救贖(約翰福音 3)、教會(馬太福音16),以及萬物的終結(馬太福音 24)。他教導有關救恩歷史以及應該如何理解的教義(路加福音 24 章)。任何提倡沒有教義地基督教的人,都必須在沒有耶穌的情況下這樣做。(因為耶穌的教導就是教義性的)
教義是實用的(Doctrine is Practical)
救恩和教會的歷史,部分是真假教義之間的鬥爭和錯誤的道德後果的歷史。撒旦來教導關於神、人、罪和審判的錯誤教義。他的教義導致死亡。不僅如此,那些嘲笑挪亞和呼喚巴拉巴的人相信錯誤的教義,並據此行事。
在聖經中,教義和實踐之間沒有分離。在箴言 8:10 中,教導是知識的同義詞,兩者都是在獲得智慧的背景下出現的,也就是說,了解如何按照上帝建立的模式生活在上帝的世界中。沒有什麼比智慧更實際的了,教義就是建立在智慧中的。在聖經的意義上,沒有教義就不可能有智慧。
使徒保羅警告羅馬教會的會眾(羅馬書 16:17),提防那些分裂會眾、謀取私利和違背使徒教義的人(譯者註:背乎所學之道[教義-διδαχή])。教義的名詞出現在以弗所書 4:12 中類似的上下文中(譯者註:異教之風)。保羅對比了狡猾、自吹自擂的說謊者,他們不成熟,可能使信徒「被一切異教[教義- διδασκαλία]之風」搖動(by every wind of doctrine),即每一種流行的時尚,像大風暴中的小船一樣搖擺不定。在這裡,壞教義和道德敗壞交織在一起。
真正的教義絕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這種聯繫在提摩太前書 1:8 中很明確,保羅在其中列出了一系列嚴重的罪,並將它們歸類為「違背純正教義」。否認聖經教義是不道德的,而道德是基於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否認基督教教義還有另一個後果:混亂。 1940 年代,賽耶爾(Dorothy Sayers) 在她的著作《教義還是混沌》中預測了這種後果。今天,部分的結果是出於非教義基督教的錯誤追求,對於什麼是福音派基督教信仰毫無共識。從深淵回到秩序的第一步,就是要恢復合於聖經的改革宗信念:從仔細閱讀聖經中得出「良好和必要的」結果(WCF 1.6)。
然而,儘管有所有優點,但好的教義並不是魔術。有人可能信奉正確的教義,但仍然是一個不信的人。那叫假冒為善。也有可能一個人生活得很好,卻承認壞教義。那是一種祝福的不一致(blessed inconsistency)。聖經和歷史都不推薦這兩種選擇。我們寧願認為好的教義是有益的——健康有益,就像陽光、清新的空氣和雨水有益於眾生一樣。
教會所宣告承認的聖經模式是:按照基督教教義中闡述的真理之光下生活。然而,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過去的失敗,我們並不總是能夠按照我們所教的東西生活,而且我們肯定會再次失敗。
然而,我們的失敗和假冒為善並不是放棄教義的理由。沒有教義的基督教不僅僅是矛盾的:它是一個神話。基督徒無法逃脫教義,就像機械師邁克無法逃脫物理定律一樣。
唐興 譯自:https://www.ligonier.org/learn/articles/drawing-the-line-why-doctrine-matters
本文作者 R. Scott Clark 是加州西敏斯特神學院教會歷史和歷史神學教授,北美聯合改革宗教會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