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與悔改
Faith & Repentance
作者:傅格森(Sinclair Ferguson)
譯者:駱鴻銘
https://www.ligonier.org/blog/faith-repentance/
當福音被宣告出來,乍看之下似乎會要求人作出兩種不同的、甚至是二選一的回應。有時候福音的要求是「悔改!」所以,「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三1~2;《新譯本》,下同)再者,彼得敦促那些在五旬節當天良心被撕裂開來的聽眾,「你們應當悔改,並且每一個人都要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徒二38)。後來,保羅呼籲雅典人要「悔改」,以回應復活的基督所傳講的信息(徒十七30)。
然而,在其他場合,對福音的正當回應是「相信!」當腓立比獄吏問保羅,他必須做什麼才能得救時,使徒告訴他,「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定得救」(徒十六31)。
但這裡沒有甚麼奧祕或矛盾,我們進一步看使徒行傳十七章,就會發現福音究竟在哪裏要求人作出悔改的回應,而那些歸信的人就被描述為「相信」(徒十七30、34)。
這個事實會破解任何的混淆,那就是當耶穌在加利利傳講「神的福音」時,祂呼籲祂的聽眾,「時候到了,神的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相信福音。」(可一14~15)在這裏,悔改和信心是互為表裡的。它們代表「歸信」(conversion)裏的兩個同等重要、同樣不可或缺的層面。因此,兩個詞都暗示對方的存在,因為每一件事實(無論是悔改或相信)都是另一件事實不可或缺的條件。
因此,用文法的術語來說,「悔改」和「相信」這兩個詞都具有「提喻」(synecdoche)的功能——一種比喻的說法,用一部分來代表整體。因此,悔改暗示著信心,而信心也暗示著悔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無法存在。
但是在邏輯上,哪一個首先出現呢?是悔改嗎?是信心嗎?還是兩者沒有絕對的先後?關於這點,改革宗的思想已經辯論了很久。以下三種可能的答案都有人提倡:
首先,謝德(W. G. T. Shedd)一口咬定,在自然的順序上,信心必定在悔改之先:「雖然信心和悔改是不可分割、同時存在的,但在自然的順序上,信心乃在悔改之前」(《教義神學》,2.536)。謝德的論證是基於:悔改的動力有賴於信心對神的憐憫的把握。如果悔改在信心之前,那麼悔改和信心都會具有法律的特色,它們會成為恩典的先決條件。
其次,伯克富(Louis Berkhof)似乎是採取相反的立場:「毫無疑問,按邏輯來說,悔改和認識罪,必定在信心之前,使人以信靠的愛順服基督」(《系統神學》,頁492)。
第三,約翰·慕理(John Murray)認定,這個議題會引發:
「一個不必要的問題,而堅持一個比另一個優先是徒勞無功的。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使人得救的信心是一種悔改的信心,而使人得生命的悔改是一種相信的悔改……得救的信心離不開悔改,而悔改也離不開得救的信心。」(《再思救贖奇恩》[Redemption—Accomplished and Applied],頁113;中譯本第98頁,筆者另譯。)
這當然是更合乎聖經的觀點,我們不可以把「在悔改中轉離罪惡」和「以信心來到基督面前」拆開來。它們所描述的是同一個人所採取的同一種行動,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在一種情況下(悔改),我們是從這個人與罪的關係來看他的;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信心),我們是這個人與主耶穌的關係來看他的。但是這位信靠基督的人,也同時轉離了罪惡。他藉著相信悔改了,也藉著悔改相信了。或許達布尼(R. L. Dabney)的說法是最精彩的,他堅持說,悔改和信心是「雙胞胎」的恩典(或者我們可以說是「連體雙胞胎」)。
說到這裏,我們該說的話絕非都已經說完了。在任何一種「歸信」的神學裏,都會交織著一種「歸信」的心理學。在任何特定的個體身上,在他的意識層面裏,或許是悔改、或許是信靠,會顯得較為突出。在神學層面上是統一的,在心理層面上也許是分歧多樣的。因此,一個深深被罪咎感定罪、被罪惡綑綁的個體,在他或她的歸信中,可能會以轉離罪惡(悔改)作為他/她所經驗到的最主要的音符。而其他人對基督的愛感到驚奇,也許是最主要的感覺,他們在心理層面沒有那麼痛苦(在他們歸信之後,定罪的經驗會更加深化)。在這裏,這個個體,相對於從罪中悔改,更多意識到的是對基督的信靠。但是在真正的歸信中,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因此,在心理上伴隨著歸信而來的產物是變化多端的,有時候取決於在罪人面前,福音最主要的強調是什麼 (罪的可惡還是恩典的偉大)。這與西敏聖徒機敏的解說是相當一致的,其大意是:信心(即個人對福音話語的信靠回應)「對聖經各處經文,會以不同的行動來回應」(WCF 14.2)。
然而,真正的歸信離不開同時會有悔改和信心,因此既會有喜樂、又會有憂傷。只以喜樂來領受福音的話語,卻缺少因罪而來的各種憂傷的「歸信」,必將是暫時的。
耶穌撒種的比喻在這裏很有啟發性。有一種土壤,種子會快速發芽,卻突然死亡。這代表「歸信的人」歡喜領受——卻沒有意識到休耕的土地正在被罪的自覺所翻攪,或沒有意識到轉離罪會有任何痛苦 (可四5~6、16~17)。另一方面,一個只為罪憂傷、卻對赦罪絲毫不感到喜樂的歸信,必定會被證明只是「叫人死」的「世俗的憂傷」(林後七10)。到頭來,它必定會化為烏有。
然而,這會引發最後的問題:在歸信中悔改的必要性是否會讓悔改構成一種行為,因而損及信心是「兩手空空」而來?這是否會妥協了恩典?
一言以蔽之,沒有。罪人必須總是兩手空空而來,而這剛好是重點。從本性來說,我的雙手是充滿的(充滿罪、充滿自我,和我自己的「善行」),然而,充滿的雙手無法憑信心抓住基督,相反,雙手要能抓住祂,必定是空的。那攔阻我們信靠祂的東西,必然會掉落在地上。舊的生活方式不能留在抓住救主的雙手裏。
是的,悔改和信心在歸信中是兩個必要元素,它們構成了永遠無法分割的「雙胞胎恩典」。正如約翰加爾文對我們的妥善提醒,這不僅僅適用於一開始,也適用於我們整個的基督徒生活。在邁向榮耀的道路上,我們會是一路相信的悔罪者,又是一路悔改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