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在哪裏?—--聖經對邪惡問題的回應
Where is God? A Biblical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Evil
駱鴻銘譯自:http://www.forananswer.org/Top_Ath/Problem%20of%20Evil.htm
歷世歷代有許多思想卓越的人都在絞盡腦汁,想要把邪惡和苦難的存在,和聖經關於一個慈愛的上帝的觀念加以調和。誠然,許多人拒絕聖經裏的上帝,那是因為他們難以相信祂會容許在他們周遭的世界所見到的巨大邪惡和極度的苦難。例如,伊利·威賽爾(Eli Wiesel;譯按: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與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說,他在大屠殺中所經歷的極度恐怖,讓他徹底失去了對上帝的信仰。
威賽爾寫到一個大約12歲的男孩被納粹吊死。這個小男孩的體重太輕,在絞刑台被撤除之後,無法折斷頸子,因此被吊掛在那裏好幾分鐘,窒息而死。與威賽爾同時被關押的囚犯問道:「上帝在哪裏?祂在哪裏?」(《夜》,44頁)
引用古拉格一位蘇聯刑訊人所說的話:「我感謝上帝,雖然我不信祂,但我可以活到今日,以至於可以完全表達潛藏在我內心裏面的邪惡。」
面對如此的邪惡,我們很自然地會問「上帝在哪裏」這個問題。
邪惡的難題
有人把所謂的「邪惡的難題」(Problem of Evil)簡潔地總結如下:
若上帝是全能、全善的,祂怎能容許邪惡和苦難存在呢?既然邪惡和苦難很明顯是存在的,上帝就不會是全能或全善的。因此,聖經對上帝的看法在邏輯上就是不一致的。
倘若上帝想要禁止邪惡卻辦不到,祂就不是全能的;倘若祂想禁止邪惡,卻選擇不這麼作,祂要麼是反覆無常的,或更糟的是祂自己就在積極地參與邪惡。
讓我們換另一種說法:
前提一:上帝是全能的
前提二:上帝是全善的
觀察:邪惡存在
我們所觀察到的與這兩個前提是互相抵觸的;因此,它們不可能是真的。
許多相信上帝的作家與學者都在邪惡的難題上絞盡腦汁。庫希納(Harold Kushner)在他的暢銷書《壞事為什麼發生在好人身上》裏,用拒絕第一個前提來解決這個明顯的矛盾:「上帝是一位公義的上帝,卻不是全能的」(第43頁)。
史鮑羅(R.C.Sproul)也接受這個矛盾,但是反駁說:「按照最後的分析看來,善(上帝)的存在證據,並沒有因邪惡這個異常而失效。」(Objections Answered, p. 128-129)
我們必須坦白地說,這些「解決方案」並沒有解答問題,它們都沒有公正地直面邪惡的難題。庫希納所提議的是一個被稀釋過的上帝,雖然良善,卻是無能的。史鮑羅在其他方面的思想是最敏捷的,卻單純地論證說因為「善」的證據壓過了「惡」的證據,因此我們不能懷疑上帝的存在。但是這並沒有解釋邪惡的確是存在的這個問題。邪惡的難題並沒有說邪惡佔了上風,只是主張邪惡的存在而已。倘若有任何邪惡是上帝可以禁止的,邪惡的難題就仍然適用。
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lip Yancey)的回答比較接近事實,他在基督的死與復活的模式中找到盼望:
上帝要的是大屠殺嗎?讓我們換一種方式問這個問題:上帝希望祂自己的獨生子死亡嗎?顯然,基於祂的屬性,祂不可能會希望這種暴行。然而這兩者都發生了,因此問題就從我們無法回答的「為什麼」換成另一個問題:「為了什麼目的?」
在痛苦的瞬間,我們似乎無法想像從悲劇裏能產生出良善來……我們絕對無法事先知道苦難如何會被轉變成一個值得慶祝的理由。但是上帝要求我們要如此相信。信心的意思是要預先相信如果順序倒過來就會變得合理的事。(《有話問蒼天》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p. 160)
不過,楊腓力沒有為他的分析建立一個邏輯基礎——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文筆優美、誠實,並且是衷心地要探索問題,但目的卻不是為了護教。
因此,基督徒對邪惡的難題是否有適當的回應呢?我相信有的,而且是很深刻的。它來自范泰爾的著作,以及所謂的「預設前提派」(Presuppositionalism)的護教學學派。范泰爾的方法是根據聖經,以及對無神論者的「世界觀」的一種嚴謹的批判。這篇論文其餘的內容來自范泰爾及其他預設前提護教學家,尤其是邦森(Greg Bahnsen)。如果你想要進一步研究,可參考文末的參考資料。
對誰來說,邪惡是個難題呢?
讓我們從兩個互相排斥的「世界觀」這個角度來思考邪惡的難題。世界觀是一個人對終極事實所持有的一些基礎信念的集合。一個人的世界觀經常被人視為是理所當然的。這些「事先同意」的組成部分,被人稱為「預設前提」。預設前提是一種基礎性的信念,相信這個基礎信念的人經常覺得這是不需要證明的。例如,我們也許會相信自然界是一成不變的——太陽明天依舊會升起,或者滿月總是會在月缺之後來到——並且把這個信念視為是我們感知現實的基礎,到一個地步,認為它是不需要證明的。
無神論的世界觀認為上帝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物質、生命、光,以及空間本身,都是自然過程的產物。有神論的世界觀——基督信仰和其他偉大的一神論宗教所接受的世界觀——相信有一位超越的、創造主上帝,祂在人類歷史裏向人啟示祂自己。
關於邪惡的難題,我們可以問每個世界觀是如何解釋邪惡的。也就是說,每個世界觀的持守者是根據什麼邏輯基礎下結論說某個特定的行動是邪惡的?
基督教世界觀是假設聖經的上帝創造了宇宙,並且向人類啟示祂絕對的善惡標準,來解釋邪惡。上帝的話——實際上是聖經裏所啟示的上帝的性情本身——提供了一個邏輯的基礎,來決定何為善、何為惡。
另一方面,無神論的世界觀無法解釋邪惡。誠然,在一個無神論的宇宙裏,並沒有絕對的惡。善與惡被理解為傳統的「共識」,由一個特定的社會或文化的成員來決定。因此,對無神論者來說,善與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的確,在今日,我們聽到那些宣揚一種敵對基督信仰的世界觀的人正在倡導,要對先前世代被譴責為無法接受的、敗壞的,或邪惡的行為給予「寬容」。擁護無神論世界觀的人提到「道德相對論」,以及「正在改變中的社會道德」。
我們會問,按照善與惡的相對本質,無神論者是在什麼基礎上決定某個特定的行為是邪惡的呢?無神論的護教學家史坦(Gordon Stein)曾說,他認為大屠殺是邪惡的理由是它與歐洲社會的多數看法相左(“The Great Debate: Does God Exist?”)既然德國是西歐的一部分,而西歐的道德標準認為種族屠殺是邪惡的,納粹的行動就是邪惡的。然而,我們會問,假使德國贏得了戰爭,史坦博士會如何形容大屠殺呢?在這種情況下,納粹也許會變成西歐的相對多數。在一個道德相對主義的宇宙裏,一個社會的道德標準會與時俱進。而既然邪惡是由觀察者來判斷的,根據無神論者的世界觀,我們就沒有權利去批判對一個忠心的納粹警察來說,什麼是「善」行。的確,我們連這樣爭辯都是不合邏輯的,即既然納粹是藉著征服把他們的道德觀強加在西歐人身上,這種道德觀的改變就不是有效的——因為,再次說——大多數人的看法有可能是征服本身是件好事。此外,我們可以爭論說西歐是藉著征服把它的道德觀強加在德國人身上;而既然沒有一個絕對的對錯標準,我們這樣作就無法被證明是合乎道德的。
有些無神論者主張,引發苦難的就是邪惡的,減少苦難的就是良善的。然而,我們可以問,無神論者是根據什麼得到這個結論的呢?苦難為什麼是邪惡的?讓某些人受苦可以減輕另一些人的痛苦,該怎麼說呢?例如,蘇丹政府有系統地餓死、殺害、奴役基督徒。在一個無神論者的世界裏,這是邪惡的嗎?這會使基督徒受苦,但是蘇丹政府說這是為了更大的善,大多數信伊斯蘭教的人可以得到更多食物。宗教統一是好的;不同的信仰必須被剷除。無神論者是在什麼基礎上可以批判蘇丹政府所作的是邪惡的呢?
倘若無神論者徹底地遵循這個來自他的世界觀的不可動搖的邏輯,邪惡就真的不存在了。這個觀點在休謨(David Hume)的極端不可知論裏得到最好的描繪。他爭辯說上帝若是不存在的,我們就不可能確信任何事物。
很少有無神論者實際上以這樣的信念來過他們的人生,彷彿他們無法確信任何事情。有些人,譬如休謨,也許採取這種哲學立場,而我會因此向他們在理智上的誠實致敬。但是很少數,假使有的話,實際上以彷彿沒有絕對標準一樣來生活。即使是道德相對論最堅定的擁護者,也把寬容當作彷彿是一個道德的絕對標準一樣來爭論。誠然,我們絕大多數人——包括無神論者——對邪惡的行動會感覺到一種直覺上的厭惡,即使它們是被某個地區的社會所容忍的。奴隸制是邪惡的,儘管幾乎每個曾經存在過的社會,至少在某個時期都曾經相信奴隸制是可以被人接受的。
無神論者在譴責邪惡時,實際上是在「借用」有神論的世界觀。雖然在無神論的世界裏,並不包含一個客觀的、足以決定什麼行為是善良的或邪惡的客觀標準,絕大多數的無神論者都以彷彿這樣的標準是存在的,用這樣的方式來行動和思考。即使他們在哲學上承認缺乏一個客觀的標準,也拒絕對於在道德上不那麼重要的事「妄下判斷」,他們仍然在直覺上譴責肆意的暴行,即使這個暴行是在社會贊同的背景下發生的。
絕大多數的無神論者並不明白他們關於善於惡的世界觀和他們的「核心」信念之間所存在的這種內在的不一致。如果被人指出來,他們有以下三種選擇:
1. 建立一個哲學基礎,在無神論的世界觀裏解釋邪惡。這會是個令人卻步的工作,因為他們必須能回應休謨的極端懷疑主義。
2. 接受無神論的世界觀及其所有的內涵,如此,邪惡的難題就必須被丟棄,不能作為反對上帝存在的論證。因為「邪惡存在」只是一個相對的詞彙,也因此,無神論無法證明上帝容許祂認為是邪惡的事存在。
3. 考慮到這個可能性,即一個客觀的善惡標準是存在的,果真如此,這個客觀的標準就必須有一個「成因」,這個客觀標準也必須藉由一個機轉傳遞給人類——這正是有神論的世界觀所宣稱的。
因此,邪惡的難題對無神論者來說,和對有神論者來說,都同樣是問題。的確,如同我們會見到的,對無神論者來說,問題其實更大,因為基督徒對邪惡的問題有一個合乎邏輯的答案,而無神論者卻沒有這樣的答案。
萬事互相效力
到此,無神論者會主張,儘管他的世界觀無法解釋邪惡為什麼會存在,然而,基督徒的世界觀,就其本身而論,在邏輯上仍然不是前後連貫的。有神論的世界觀是通過主張一位超越的、創造主上帝來解釋邪惡。祂是一切道德觀念的源頭。祂也介入人類歷史,至少是一部分歷史,將這個道德觀念傳達給我們。然而,在這個世界觀裏面,在這個允許邪惡猖狂的全能、全善的上帝之間,仍然有明顯的矛盾存在。
既然我們現在考慮的是基督徒的世界觀,適當的做法是翻開聖經,看我們是否在其內容裏可以找到適當的答案,來解答邪惡的難題。
首先,聖經告訴我們,當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世界原本是好的。事實上,在創世記一章31節,上帝稱祂所創造的一切為「甚好」,是亞當和夏娃選擇忽略上帝唯一的命令時,邪惡才開始進入這個世界的。邪惡的起因不是上帝,而是罪——用我們自己的意志來取代上帝的旨意。但是上帝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阻止人去作惡事就好了呢?
使徒保羅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裏告訴我們,上帝已經藉著祂創造的宏偉世界,讓人類認識祂了(這也許包括一種天生的,對善惡客觀標準的認識),而那些堅持拒絕祂的人,上帝就「任憑」他們背叛的本性去作惡(羅一24)。換句話說,上帝容許那些悖逆祂的人收穫他們自己撒種的結果。因此,邪惡存在的這個事實——也如此猖狂,無所不在——僅僅表明人類離開上帝,就沒有能力做成任何的善行。
但是假若上帝僅僅是容許那些拒絕祂的人經歷他們背叛的結果,祂為什麼也容許那些信靠祂的人在惡者的手中受苦呢?
羅馬書八章28節告訴我們,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翻譯成「萬事」的希臘文表明的是一個整體——在一切發生的事上,無論是好是壞,上帝都叫那些愛祂的人得益處。因此,當「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時,聖經告訴我們,即使在這些處境當中,上帝為了他們最終的益處,也正在行事。儘管邪惡在短時間內看似正在橫行,聖經宣告說上帝有一個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理由,允許邪惡存在,因為祂讓萬事——包括惡事——互相效力。
在約瑟的故事裏,聖經為這個過程提供了一個極佳的例子(創三十七~五十章)。倘若你不熟悉這個故事,我邀請你按照這個討論來閱讀。在約瑟故事裏的任何一個時候——從他父親給他一件禮物,點燃了他兄弟的嫉妒,到他被丟在坑裏,被賣給奴隸販子,到波提乏的妻子,到遺忘約瑟有兩年之久的酒政——很清楚,約瑟都在惡人的手中受苦。在任何一個處境當中,或在整個事件中,邪惡都可以說是勝過了約瑟。然而,到頭來,當約瑟與他的家庭重逢時,以色列這個國家就得救了,約瑟也可以宣告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五十20)約瑟因為他堅定的信仰而得到了獎賞——不只是在最後,而是在整個過程中,都得到上帝的祝福和恩惠。然而,直到最後,我們才清楚看見,並且明白上帝為他伸冤的計劃。約瑟的兄弟,奴隸販子,波提乏的妻子——都要為他們自己的行動負責任。從他們的觀點來看,他們是按照他們自己的自由意志、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來行動的。然而,在這些邪惡的行動中,聖經描繪上帝是為了祂的榮耀,也為了那些愛祂的人的益處,而在運作並塑造這些事件。
解決方案
根據聖經所說有關邪惡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重述邪惡的問題如下:
上帝是全能和全善的。因此,祂並不會容許邪惡存在,只除了有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理由之外,才會容許邪惡的存在。
或者換句話說,
前提一:上帝是全能的
前提二:上帝是全善的
觀察:邪惡存在
前提三:上帝有一個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雖然對我們來說是隱藏的——理由,容許邪惡的存在。
加上第三個前提就除去了邪惡的難題中在邏輯上的矛盾。儘管我們無法明白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理由是什麼,以至於上帝會容許像大屠殺這麼恐怖的事存在,然而,對這樣的預設前提來說,本身沒有什麼不合邏輯之處。聖經宣告說,上帝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的確,一位能創造整個宇宙,藉著說話就使這個宇宙存在的上帝,當然能通過任何人所製造的邪惡來行善——即使是在二戰當中,像納粹所製造的那種巨大災難。
當然,無神論者可以自由地拒絕前提三,因為這需要信心,相信上帝有一個在道德上站得住腳、但沒有揭示出來的理由,容許邪惡的存在。但是這種拒絕並不是基於形式邏輯,而是說明他們缺乏信心。無神論者攻擊基督教的世界觀,首先是爭論說邪惡與上帝的能力和良善是無法配合的。當我們給他們一個合乎邏輯,也符合聖經的解釋,來說明邪惡的存在,他們再次是根據他們對上帝之缺乏信心來加以拒絕。引用邦森的話說,「他們寧可留在無法解釋任何道德判斷的境地,而不願意順服上帝那最終極的、無法挑戰的道德權柄。」(Bahnsen, Always Ready, p. 174)
如此,上帝在哪裏呢?祂是無所不在的,存在於萬事當中,即使在極深的黑暗之中,仍然在為愛祂的人精巧地造作一些事件,好叫他們得益處。願一切榮耀歸給祂!
參考資料:
Bahnsen, Greg. 1996. Always Ready: Directions for Defending the Faith. Atlanta, GA: American Vision. Texarkana, AR: Covenant Media Foundation.
__________. 1998. Van Til’s Apologetic: Readings and Analysis. Phillipsburg, NJ: R&R Publishing.
__________, and Stein, Gordon. 1985. “The Great Debate: Does God Exist.” This is the famous formal debate between Dr. Bahnsen and atheist promoter Dr. Gordon Stein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vailable from Covenant Media Foundation (http://www.cmfnow.com).
Sproul, R.C.. 1978. Objections Answered. Glendale, CA: Regal Books.
Wiesel, Elie. 1969. Night. New York, NY: Avon Books.
Yancey, Phillip. 1988. Disappointment with God.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__________. 1990. 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Where is God? A Biblical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Evil
駱鴻銘譯自:http://www.forananswer.org/Top_Ath/Problem%20of%20Evil.htm
歷世歷代有許多思想卓越的人都在絞盡腦汁,想要把邪惡和苦難的存在,和聖經關於一個慈愛的上帝的觀念加以調和。誠然,許多人拒絕聖經裏的上帝,那是因為他們難以相信祂會容許在他們周遭的世界所見到的巨大邪惡和極度的苦難。例如,伊利·威賽爾(Eli Wiesel;譯按: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與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說,他在大屠殺中所經歷的極度恐怖,讓他徹底失去了對上帝的信仰。
威賽爾寫到一個大約12歲的男孩被納粹吊死。這個小男孩的體重太輕,在絞刑台被撤除之後,無法折斷頸子,因此被吊掛在那裏好幾分鐘,窒息而死。與威賽爾同時被關押的囚犯問道:「上帝在哪裏?祂在哪裏?」(《夜》,44頁)
引用古拉格一位蘇聯刑訊人所說的話:「我感謝上帝,雖然我不信祂,但我可以活到今日,以至於可以完全表達潛藏在我內心裏面的邪惡。」
面對如此的邪惡,我們很自然地會問「上帝在哪裏」這個問題。
邪惡的難題
有人把所謂的「邪惡的難題」(Problem of Evil)簡潔地總結如下:
若上帝是全能、全善的,祂怎能容許邪惡和苦難存在呢?既然邪惡和苦難很明顯是存在的,上帝就不會是全能或全善的。因此,聖經對上帝的看法在邏輯上就是不一致的。
倘若上帝想要禁止邪惡卻辦不到,祂就不是全能的;倘若祂想禁止邪惡,卻選擇不這麼作,祂要麼是反覆無常的,或更糟的是祂自己就在積極地參與邪惡。
讓我們換另一種說法:
前提一:上帝是全能的
前提二:上帝是全善的
觀察:邪惡存在
我們所觀察到的與這兩個前提是互相抵觸的;因此,它們不可能是真的。
許多相信上帝的作家與學者都在邪惡的難題上絞盡腦汁。庫希納(Harold Kushner)在他的暢銷書《壞事為什麼發生在好人身上》裏,用拒絕第一個前提來解決這個明顯的矛盾:「上帝是一位公義的上帝,卻不是全能的」(第43頁)。
史鮑羅(R.C.Sproul)也接受這個矛盾,但是反駁說:「按照最後的分析看來,善(上帝)的存在證據,並沒有因邪惡這個異常而失效。」(Objections Answered, p. 128-129)
我們必須坦白地說,這些「解決方案」並沒有解答問題,它們都沒有公正地直面邪惡的難題。庫希納所提議的是一個被稀釋過的上帝,雖然良善,卻是無能的。史鮑羅在其他方面的思想是最敏捷的,卻單純地論證說因為「善」的證據壓過了「惡」的證據,因此我們不能懷疑上帝的存在。但是這並沒有解釋邪惡的確是存在的這個問題。邪惡的難題並沒有說邪惡佔了上風,只是主張邪惡的存在而已。倘若有任何邪惡是上帝可以禁止的,邪惡的難題就仍然適用。
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lip Yancey)的回答比較接近事實,他在基督的死與復活的模式中找到盼望:
上帝要的是大屠殺嗎?讓我們換一種方式問這個問題:上帝希望祂自己的獨生子死亡嗎?顯然,基於祂的屬性,祂不可能會希望這種暴行。然而這兩者都發生了,因此問題就從我們無法回答的「為什麼」換成另一個問題:「為了什麼目的?」
在痛苦的瞬間,我們似乎無法想像從悲劇裏能產生出良善來……我們絕對無法事先知道苦難如何會被轉變成一個值得慶祝的理由。但是上帝要求我們要如此相信。信心的意思是要預先相信如果順序倒過來就會變得合理的事。(《有話問蒼天》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p. 160)
不過,楊腓力沒有為他的分析建立一個邏輯基礎——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文筆優美、誠實,並且是衷心地要探索問題,但目的卻不是為了護教。
因此,基督徒對邪惡的難題是否有適當的回應呢?我相信有的,而且是很深刻的。它來自范泰爾的著作,以及所謂的「預設前提派」(Presuppositionalism)的護教學學派。范泰爾的方法是根據聖經,以及對無神論者的「世界觀」的一種嚴謹的批判。這篇論文其餘的內容來自范泰爾及其他預設前提護教學家,尤其是邦森(Greg Bahnsen)。如果你想要進一步研究,可參考文末的參考資料。
對誰來說,邪惡是個難題呢?
讓我們從兩個互相排斥的「世界觀」這個角度來思考邪惡的難題。世界觀是一個人對終極事實所持有的一些基礎信念的集合。一個人的世界觀經常被人視為是理所當然的。這些「事先同意」的組成部分,被人稱為「預設前提」。預設前提是一種基礎性的信念,相信這個基礎信念的人經常覺得這是不需要證明的。例如,我們也許會相信自然界是一成不變的——太陽明天依舊會升起,或者滿月總是會在月缺之後來到——並且把這個信念視為是我們感知現實的基礎,到一個地步,認為它是不需要證明的。
無神論的世界觀認為上帝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物質、生命、光,以及空間本身,都是自然過程的產物。有神論的世界觀——基督信仰和其他偉大的一神論宗教所接受的世界觀——相信有一位超越的、創造主上帝,祂在人類歷史裏向人啟示祂自己。
關於邪惡的難題,我們可以問每個世界觀是如何解釋邪惡的。也就是說,每個世界觀的持守者是根據什麼邏輯基礎下結論說某個特定的行動是邪惡的?
基督教世界觀是假設聖經的上帝創造了宇宙,並且向人類啟示祂絕對的善惡標準,來解釋邪惡。上帝的話——實際上是聖經裏所啟示的上帝的性情本身——提供了一個邏輯的基礎,來決定何為善、何為惡。
另一方面,無神論的世界觀無法解釋邪惡。誠然,在一個無神論的宇宙裏,並沒有絕對的惡。善與惡被理解為傳統的「共識」,由一個特定的社會或文化的成員來決定。因此,對無神論者來說,善與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的確,在今日,我們聽到那些宣揚一種敵對基督信仰的世界觀的人正在倡導,要對先前世代被譴責為無法接受的、敗壞的,或邪惡的行為給予「寬容」。擁護無神論世界觀的人提到「道德相對論」,以及「正在改變中的社會道德」。
我們會問,按照善與惡的相對本質,無神論者是在什麼基礎上決定某個特定的行為是邪惡的呢?無神論的護教學家史坦(Gordon Stein)曾說,他認為大屠殺是邪惡的理由是它與歐洲社會的多數看法相左(“The Great Debate: Does God Exist?”)既然德國是西歐的一部分,而西歐的道德標準認為種族屠殺是邪惡的,納粹的行動就是邪惡的。然而,我們會問,假使德國贏得了戰爭,史坦博士會如何形容大屠殺呢?在這種情況下,納粹也許會變成西歐的相對多數。在一個道德相對主義的宇宙裏,一個社會的道德標準會與時俱進。而既然邪惡是由觀察者來判斷的,根據無神論者的世界觀,我們就沒有權利去批判對一個忠心的納粹警察來說,什麼是「善」行。的確,我們連這樣爭辯都是不合邏輯的,即既然納粹是藉著征服把他們的道德觀強加在西歐人身上,這種道德觀的改變就不是有效的——因為,再次說——大多數人的看法有可能是征服本身是件好事。此外,我們可以爭論說西歐是藉著征服把它的道德觀強加在德國人身上;而既然沒有一個絕對的對錯標準,我們這樣作就無法被證明是合乎道德的。
有些無神論者主張,引發苦難的就是邪惡的,減少苦難的就是良善的。然而,我們可以問,無神論者是根據什麼得到這個結論的呢?苦難為什麼是邪惡的?讓某些人受苦可以減輕另一些人的痛苦,該怎麼說呢?例如,蘇丹政府有系統地餓死、殺害、奴役基督徒。在一個無神論者的世界裏,這是邪惡的嗎?這會使基督徒受苦,但是蘇丹政府說這是為了更大的善,大多數信伊斯蘭教的人可以得到更多食物。宗教統一是好的;不同的信仰必須被剷除。無神論者是在什麼基礎上可以批判蘇丹政府所作的是邪惡的呢?
倘若無神論者徹底地遵循這個來自他的世界觀的不可動搖的邏輯,邪惡就真的不存在了。這個觀點在休謨(David Hume)的極端不可知論裏得到最好的描繪。他爭辯說上帝若是不存在的,我們就不可能確信任何事物。
很少有無神論者實際上以這樣的信念來過他們的人生,彷彿他們無法確信任何事情。有些人,譬如休謨,也許採取這種哲學立場,而我會因此向他們在理智上的誠實致敬。但是很少數,假使有的話,實際上以彷彿沒有絕對標準一樣來生活。即使是道德相對論最堅定的擁護者,也把寬容當作彷彿是一個道德的絕對標準一樣來爭論。誠然,我們絕大多數人——包括無神論者——對邪惡的行動會感覺到一種直覺上的厭惡,即使它們是被某個地區的社會所容忍的。奴隸制是邪惡的,儘管幾乎每個曾經存在過的社會,至少在某個時期都曾經相信奴隸制是可以被人接受的。
無神論者在譴責邪惡時,實際上是在「借用」有神論的世界觀。雖然在無神論的世界裏,並不包含一個客觀的、足以決定什麼行為是善良的或邪惡的客觀標準,絕大多數的無神論者都以彷彿這樣的標準是存在的,用這樣的方式來行動和思考。即使他們在哲學上承認缺乏一個客觀的標準,也拒絕對於在道德上不那麼重要的事「妄下判斷」,他們仍然在直覺上譴責肆意的暴行,即使這個暴行是在社會贊同的背景下發生的。
絕大多數的無神論者並不明白他們關於善於惡的世界觀和他們的「核心」信念之間所存在的這種內在的不一致。如果被人指出來,他們有以下三種選擇:
1. 建立一個哲學基礎,在無神論的世界觀裏解釋邪惡。這會是個令人卻步的工作,因為他們必須能回應休謨的極端懷疑主義。
2. 接受無神論的世界觀及其所有的內涵,如此,邪惡的難題就必須被丟棄,不能作為反對上帝存在的論證。因為「邪惡存在」只是一個相對的詞彙,也因此,無神論無法證明上帝容許祂認為是邪惡的事存在。
3. 考慮到這個可能性,即一個客觀的善惡標準是存在的,果真如此,這個客觀的標準就必須有一個「成因」,這個客觀標準也必須藉由一個機轉傳遞給人類——這正是有神論的世界觀所宣稱的。
因此,邪惡的難題對無神論者來說,和對有神論者來說,都同樣是問題。的確,如同我們會見到的,對無神論者來說,問題其實更大,因為基督徒對邪惡的問題有一個合乎邏輯的答案,而無神論者卻沒有這樣的答案。
萬事互相效力
到此,無神論者會主張,儘管他的世界觀無法解釋邪惡為什麼會存在,然而,基督徒的世界觀,就其本身而論,在邏輯上仍然不是前後連貫的。有神論的世界觀是通過主張一位超越的、創造主上帝來解釋邪惡。祂是一切道德觀念的源頭。祂也介入人類歷史,至少是一部分歷史,將這個道德觀念傳達給我們。然而,在這個世界觀裏面,在這個允許邪惡猖狂的全能、全善的上帝之間,仍然有明顯的矛盾存在。
既然我們現在考慮的是基督徒的世界觀,適當的做法是翻開聖經,看我們是否在其內容裏可以找到適當的答案,來解答邪惡的難題。
首先,聖經告訴我們,當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世界原本是好的。事實上,在創世記一章31節,上帝稱祂所創造的一切為「甚好」,是亞當和夏娃選擇忽略上帝唯一的命令時,邪惡才開始進入這個世界的。邪惡的起因不是上帝,而是罪——用我們自己的意志來取代上帝的旨意。但是上帝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阻止人去作惡事就好了呢?
使徒保羅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裏告訴我們,上帝已經藉著祂創造的宏偉世界,讓人類認識祂了(這也許包括一種天生的,對善惡客觀標準的認識),而那些堅持拒絕祂的人,上帝就「任憑」他們背叛的本性去作惡(羅一24)。換句話說,上帝容許那些悖逆祂的人收穫他們自己撒種的結果。因此,邪惡存在的這個事實——也如此猖狂,無所不在——僅僅表明人類離開上帝,就沒有能力做成任何的善行。
但是假若上帝僅僅是容許那些拒絕祂的人經歷他們背叛的結果,祂為什麼也容許那些信靠祂的人在惡者的手中受苦呢?
羅馬書八章28節告訴我們,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翻譯成「萬事」的希臘文表明的是一個整體——在一切發生的事上,無論是好是壞,上帝都叫那些愛祂的人得益處。因此,當「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時,聖經告訴我們,即使在這些處境當中,上帝為了他們最終的益處,也正在行事。儘管邪惡在短時間內看似正在橫行,聖經宣告說上帝有一個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理由,允許邪惡存在,因為祂讓萬事——包括惡事——互相效力。
在約瑟的故事裏,聖經為這個過程提供了一個極佳的例子(創三十七~五十章)。倘若你不熟悉這個故事,我邀請你按照這個討論來閱讀。在約瑟故事裏的任何一個時候——從他父親給他一件禮物,點燃了他兄弟的嫉妒,到他被丟在坑裏,被賣給奴隸販子,到波提乏的妻子,到遺忘約瑟有兩年之久的酒政——很清楚,約瑟都在惡人的手中受苦。在任何一個處境當中,或在整個事件中,邪惡都可以說是勝過了約瑟。然而,到頭來,當約瑟與他的家庭重逢時,以色列這個國家就得救了,約瑟也可以宣告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五十20)約瑟因為他堅定的信仰而得到了獎賞——不只是在最後,而是在整個過程中,都得到上帝的祝福和恩惠。然而,直到最後,我們才清楚看見,並且明白上帝為他伸冤的計劃。約瑟的兄弟,奴隸販子,波提乏的妻子——都要為他們自己的行動負責任。從他們的觀點來看,他們是按照他們自己的自由意志、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來行動的。然而,在這些邪惡的行動中,聖經描繪上帝是為了祂的榮耀,也為了那些愛祂的人的益處,而在運作並塑造這些事件。
解決方案
根據聖經所說有關邪惡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重述邪惡的問題如下:
上帝是全能和全善的。因此,祂並不會容許邪惡存在,只除了有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理由之外,才會容許邪惡的存在。
或者換句話說,
前提一:上帝是全能的
前提二:上帝是全善的
觀察:邪惡存在
前提三:上帝有一個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雖然對我們來說是隱藏的——理由,容許邪惡的存在。
加上第三個前提就除去了邪惡的難題中在邏輯上的矛盾。儘管我們無法明白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理由是什麼,以至於上帝會容許像大屠殺這麼恐怖的事存在,然而,對這樣的預設前提來說,本身沒有什麼不合邏輯之處。聖經宣告說,上帝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的確,一位能創造整個宇宙,藉著說話就使這個宇宙存在的上帝,當然能通過任何人所製造的邪惡來行善——即使是在二戰當中,像納粹所製造的那種巨大災難。
當然,無神論者可以自由地拒絕前提三,因為這需要信心,相信上帝有一個在道德上站得住腳、但沒有揭示出來的理由,容許邪惡的存在。但是這種拒絕並不是基於形式邏輯,而是說明他們缺乏信心。無神論者攻擊基督教的世界觀,首先是爭論說邪惡與上帝的能力和良善是無法配合的。當我們給他們一個合乎邏輯,也符合聖經的解釋,來說明邪惡的存在,他們再次是根據他們對上帝之缺乏信心來加以拒絕。引用邦森的話說,「他們寧可留在無法解釋任何道德判斷的境地,而不願意順服上帝那最終極的、無法挑戰的道德權柄。」(Bahnsen, Always Ready, p. 174)
如此,上帝在哪裏呢?祂是無所不在的,存在於萬事當中,即使在極深的黑暗之中,仍然在為愛祂的人精巧地造作一些事件,好叫他們得益處。願一切榮耀歸給祂!
參考資料:
Bahnsen, Greg. 1996. Always Ready: Directions for Defending the Faith. Atlanta, GA: American Vision. Texarkana, AR: Covenant Media Foundation.
__________. 1998. Van Til’s Apologetic: Readings and Analysis. Phillipsburg, NJ: R&R Publishing.
__________, and Stein, Gordon. 1985. “The Great Debate: Does God Exist.” This is the famous formal debate between Dr. Bahnsen and atheist promoter Dr. Gordon Stein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vailable from Covenant Media Foundation (http://www.cmfnow.com).
Sproul, R.C.. 1978. Objections Answered. Glendale, CA: Regal Books.
Wiesel, Elie. 1969. Night. New York, NY: Avon Books.
Yancey, Phillip. 1988. Disappointment with God.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__________. 1990. 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